從小愛看紀錄片的孩子,到底贏在哪?| 附資源

2021-02-21 ABC視頻庫

來源:毛媽Carol ,ID:maomcarol

2019年高考成績出來,大家最關注的莫過於廣西南寧市第二中學的楊晨煜。滿分750分,考了730分,數學和英語雙滿分。考出這樣的好成績,當然有很多原因。

在接受南都記者的採訪時,他表示他沒有參加過校外培訓班,而是總結出自己的學習方法:善於總結歸納及時間規劃。

「不管是一個月還是一周、一天,都要有計劃、有重點、有監控、有反思。」

除了專注、堅持和方法,楊晨煜的媽媽還透露:他從小喜歡看紀錄片,對科研感興趣。

我們之前也一直向大家推薦適合和孩子一起看的紀錄片。

那麼看紀錄片對孩子有什麼好處呢?

① 開闊了孩子的視界。

紀錄片上至天文,下至地理,通過高清畫面讓孩子身臨其境,增長見聞。有人說,一部紀錄片頂出一次國。這話不無道理。

② 提升孩子的思想層次。

某位紀錄片愛好者曾這樣評論:當你身處困難的時候,你會想到世界是如此廣大,你怎樣都可以生活下去,並且懷揣希望地生活下去。

③ 紀錄片還可以幫助孩子學英語。

紀錄片裡的英語發音標準,用詞精準、優雅,是孩子鍛鍊聽力不可錯過的好素材。

《王朝》

推薦理由:BBC神級紀錄片,讓孩子了解動物世界的競爭與溫情。

豆瓣評分:9.6

BBC又推出了一部自然歷史紀錄片——《王朝》,紀錄動物世界中,複雜的權謀、競爭和溫情故事。一共5集,每集60分鐘。

主角分別是:西非塞內加爾的黑猩猩,南極洲極地冰原的帝企鵝,肯亞大草原上的獅子,非洲平原上的雜色狼,還有印度班達迦保護區的老虎。

講述了五大瀕危動物家族,不僅面臨著強敵環伺的家族危機,還有因環境改變和人類活動帶來的生存危機。

剛播出不久,就在豆瓣拿到了9.7的超高分,由大衛·阿滕伯勒爵士擔任旁白。

已經為BBC工作65年的爵士,今年92歲,由他擔任旁白的神級紀錄片,真的是看一部少一部了。

《地球脈動》

推薦理由:最好看的自然紀錄片。

豆瓣評分:9.9

《地球脈動》第一季總共11集,拍攝耗費2000天,用了71位攝影師,足跡遍布62個國家204個地區,花了800萬英鎊,成為BBC當時最貴的紀錄片。

這部劇,是從上帝的視角審視著地球,把各種生物都呈現在人們眼前。

有在漫長冬季中,將自身的一半脂肪化為乳汁的北極熊。

有全世界一起遷徙的花臉鴨,還有花300個小時才拍到的極樂鳥開屏瞬間。

在這系列紀錄片中,真實的畫面比特效做出來的好萊塢大片還要讓人震撼。豆瓣接近滿分的評價也告訴我們,這應該是我們看過最好的自然紀錄片了。

《非洲貓科》

推薦理由:迪斯尼自然紀錄片。

豆瓣評分:8.9

迪士尼系列自然紀錄片的最大特點是,用講故事的方式,展開紀錄片的內容。

這部紀錄片就講述了未成年的母獅瑪拉、成年雄獅毒牙以及單親媽媽獵豹西塔,這三隻大型貓科動物的故事。

影片全部都是在肯亞馬賽馬拉國家公園的荒野拍攝完成。

在這個地球上最荒涼的地方之一,鏡頭捕捉到了現實生活中的愛、幽默,以及統治大草原的野心。

而它們對族群的忠誠、狩獵、離家、成長以及爭鬥和死亡組成了一部波瀾壯闊的野生動物的史詩。

《紅色翅膀:火烈鳥故事》

推薦理由:迪士尼系列自然紀錄片。

豆瓣評分:9.2

又是一部迪士尼系列自然紀錄片,這次講述了坦尚尼亞北部納特龍湖畔火烈鳥的故事。

每到下雨天,火烈鳥就會飛來納特龍湖畔,吃下水中的藻類後,火烈鳥的羽毛和眼睛都會變成紅色。

之後,它們跳起求偶的舞蹈,開始下一代的繁育。

紀錄片中揭示了火烈鳥的繁殖和養育習慣,以及它們會面臨的危機和挑戰。

紀錄片中的畫面和配樂都特別美。

其中「Arrival Of The Birds」和「Transformation」兩首插曲,被用了在電影《萬物理論》的最後一場中。

《哺乳類全傳》

推薦理由:世界紀錄片之父。

豆瓣評分:9.3

哺乳類全傳,是世界自然紀錄片之父——大衛·艾登堡另一部偉大的自然紀錄片。

在這部紀錄片中,大衛·阿滕伯勒用一種流暢、自然、親密的方式,展現了地球上4000多種哺乳動物的生活日常。

《遷徙的鳥》

推薦理由:奧斯卡最佳紀錄片提名。

豆瓣評分:9.1

紀錄片一開篇就提到,鳥的遷徙是一個關於承諾的故事。圍繞著這個歸來的承諾,法國導演雅克·貝漢用4年時間和4000多萬美元,拍攝了這部浪漫的紀錄片。

優雅的丹頂鶴、聰慧的鸚鵡、有著繾綣深情的天鵝,以及企鵝的母子情深,還有撲騰著短翅膀在水上奔跑的滑稽水鳥……

紀錄片一開篇,是一首澳大利亞音樂家NickCave的情歌,又混合了鳥群展翅的聲音,聽起來溫暖而略帶傷感。

2003年被提名為奧斯卡獎的最佳紀錄片,並且獲得法國電影凱薩獎最佳剪輯、最佳音樂等多項大獎。

《海洋》

推薦理由:史上投資最大的紀錄片。

豆瓣評分:8.9

繼《微觀世界》《遷徙的鳥》之後,《海洋》是法國導演雅克·貝漢的又一部經典之作。

根據豆瓣電影介紹,《海洋》耗時五年,耗資5000萬歐元,動用12個攝製組、70艘船,在全球50個拍攝地,有超過100個物種被拍攝,超過500小時的海底世界及海洋相關素材,是史上投資最大的紀錄片。 

海洋世界原本的自由與美好。

後來,鯊魚被割去魚翅丟進大海,最終在掙扎中死去。

海象遊向另一塊即將消融的冰島……

生物原本在海洋裡的自由穿行,對比後面的悽慘結局,雅克·貝漢用海洋生物不同的命運,闡釋了宏大的環保主題。

《隱秘王國》

推薦理由:美國大片般的紀錄片。

豆瓣評分:9.5

採用了美國大片拍攝手法的BBC紀錄片,每一幀都可以用來做壁紙,視覺效果非常贊。

而且,融合了電影拍攝的技巧和情節設置,再加上全新的拍攝技術,最終呈現出3D大片一樣的效果。

裡面有幼年喪母的小象鼩,離家出走的小食蝗鼠,以及推著糞球不斷前進的蜣螂。

分開來看,就是一個個堅韌不拔的勵志故事,整部紀錄片都像是一部勵志電影。

隱秘王國裡的小小生物,雖然生活充滿危機和艱難,卻因它們的堅韌不拔而變得格外精彩。

《生命》

推薦理由:6項艾美獎提名的紀錄片。

豆瓣評分:9.7

《生命》是由BBC製作的十集系列紀錄片,由大衛·艾登堡旁白。節目製作歷時4年,由BBC與英國公開大學聯合製作。

囊括6項創意艾美獎提名,並獲非虛構類紀錄片最佳攝影獎。

分為生命的挑戰、爬蟲類與兩棲類、哺乳動物等十集,共130多個動物的故事,每集正片50分鐘,末尾還有10分鐘的特輯,講述在拍攝過程中遇到的種種困難和有趣見聞。

《企鵝群裡有特務》

豆瓣評分:9.7

BBC在一年多的時間裡,用50架間諜攝影機,偽裝成真實大小的企鵝混入南極,來捕捉從繁殖季節的企鵝,到幼企鵝出海等多種真實生活場景。

拍攝到的畫面和配樂都非常美,擔任旁白的大衛·坦南特,聲音也非常親切出色。可以說,是迄今為止,關於企鵝的最好的自然紀錄片。

《非洲》

推薦理由:大型原生態紀錄片。

豆瓣評分:9.7

《非洲》由《生命》原班人馬打造,由大衛·艾登堡旁白,是一部大型原生態紀錄片。

為了拍好非洲這塊世界最大的野生動物棲息地,近百人的團隊,用了4年時間,耗費800萬英鎊,一共動用了500多臺不同型號的攝像機,拍攝了跨越16萬公裡的27個國家。

紀錄片中的配樂,也會隨著拍攝的節奏而變換風格,時而幽默,時而緊張。

比如卷尾燕誘騙狐獴時,配樂突然由緊張變得歡快,再加上大衛的一句神解說:Thank you very much,效果超群。

《文明》

推薦理由:震撼人心的人類文明。

豆瓣評分:9.4

《文明》(Civilisations Two),豆瓣評分9.4,一部超美的紀錄片。

這是第一次採用全球視角,拍攝了6大洲31個國家,超過500件藝術品,講述了從人類歷史的文明曙光,到現代藝術的故事。

紀錄片一開始,就用伊斯蘭國的暴行,探討了什麼是文明。

只用了幾個小時,伊斯蘭國就毀掉了摩蘇爾數百年來的傑作。接著,他們又毀掉了巴爾米拉這座古老的貿易之城。

主講大神之一西蒙說,什麼是文明?

當文明的對立面將其全部的粗暴與殘忍,狹隘與毀滅欲展現在我們眼前時,我們便知道了文明為何物。

《地球續集:神奇的一天》

豆瓣評分:8.2

拍攝歷時142日,橫跨全球22個國家,篩選素材數據記錄達12300張DVD,歷經三年製作,收錄了熊貓、白頭葉猴、樹懶、海鬣蜥、獨角鯨等38個珍稀物種。

影片裡呈現了大自然弱肉強食的殘酷法則,也將動物們憨態可掬的可愛一面完整保留。

整部影片中,最重要的是對愛的呈現——即便是在驚心動魄的生存大戰中,依然能看到動物之間深沉的愛。

最後,文章底部點亮在看,並且「分享給更多的家長們,假期陪孩子一起看看紀錄片吧!

本文來自毛媽Carol(公眾號:maomcarol)。她是英文繪本推廣人,親子閱讀踐行者。長期在公眾號撰寫原創文章,分享適合0-12歲孩子的親子閱讀方法和經驗。
  點閱讀原文關注我,查看所有視頻

相關焦點

  • 730分高考狀元告訴你,從小愛看紀錄片的孩子贏在哪裡?(附資源)
    除了專注、堅持和方法,楊晨煜的媽媽還透露:他從小喜歡看紀錄片,對科研感興趣。 毛媽之前也一直向大家推薦適合和孩子一起看的紀錄片。 看紀錄片對孩子好處多多 1.
  • 贏在起跑線算什麼?香港家長要讓孩子贏在子宮裡...
    紀錄片裡,印象深刻的是一個二胎媽媽lrene,她的大寶一歲半了,二寶還在肚子裡。要贏在射精前,計算好孩子出生的月份,以便在日後幼升小有年齡上的優勢。 紀錄片裡描述到,像lrene這樣的媽媽,在香港,隨便一抓就一大把,他們似乎都達成了要「贏在子宮裡」的共識,而原因都濃縮在這幾句話裡: 希望孩子進好大學,所以要選好的中學;怎樣才能進入好的中學,就要有一間好的小學;要有好的小學,就要有好的幼兒園;要進入好的幼兒園,就要先進好的育嬰院;
  • 哈佛學霸書單曝光:從小讀歷史書長大的孩子,到底強在哪?
    在如今家長們都著急給孩子報數學班、英語班的時代,我從小就讓兩個孩子看歷史書的行為,被很多人質疑。他們一致認為:「讓孩子讀歷史有什麼用?」讓孩子從小讀歷史書到底有沒有用?看看哈佛大學學霸的書單就知道了。哈佛大學的學生對學校來說,從來都是最好的觀察對象,對於學校裡的學霸他們也是倍感好奇。在一次書單調查中,哈佛大學發現智商和成績都名列前茅的學生,書單裡歷史書就出現的頻率是最高的。
  • 牛媽推薦了30+種英文資源,深挖牛娃都在用的英語資料,終於知道寒假孩子該看什麼了……(資源直接下載)
    但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個性和愛好,娃不愛看繪本?沒關係!我們還專門推薦過一個非常多元化的書單,裡面涉及到歷史、傳記、童話、哲學等好多類型:《看什麼書可以讓孩子變得更聰明?答案你一定想不到!》我的心願就是:孩子,愛看書就看個夠吧!只要你愛看,我就全給你!還有被好多爸爸媽媽們留言誇讚的詩詞:《終於找到10首超美春天的中英文詩詞,快給孩子讀起來!
  • 分享5款值得收藏的紀錄片網站,資源超豐富!網友:愛了愛了
    如果你喜歡,但不知道看什麼紀錄片,我建議你看看我今天推薦的網站,包含有超多優質的紀錄片!可在線觀看,也可下載!想看中國紀錄片,來這裡看就對了,它的最熱節目,每一個都很優質。而且還有一個片庫,完全不用擔心不夠看的!
  • 贈書|從小讀國學的孩子,到底贏在了哪裡?
    所以,讀國學經典不僅是孩子應試上的要求,也是培養文化底蘊最好的方式之一。現在,很多家長也是讓孩子從小接觸國學,感受中國古典文化的薰陶。幾年前,李湘做客綜藝欄目《詩意中國》的時候,展示了女兒王詩齡的書畫作品。
  • 「虎媽」教育的孩子後來到底怎麼樣了?這部新紀錄片也太敢拍了!
    我們似乎也越來越認可,要培養好的孩子一定離不開優質的教育,而好的教育更是要「拼爹拼媽」。所以,很多父母從小開始規劃孩子的學習時間和路徑,用無限的課外班填滿孩子有限的童年,用單詞、漢字和算式來衡量每天的kpi......日益狂熱的教育,讓孩子瘋魔,也讓我們應接不暇,太多人有這樣的疑惑:在「虎媽」「狼爸」盛行的時代,我到底該給孩子什麼樣的教育?
  • 從子宮開始準備:看香港紀錄片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有多瘋狂?
    近日,香港TVB紀錄片揭秘香港幼升小有多拼:「從子宮開始準備」。紀錄片《沒有起跑線》中,香港家長為了孩子「幼升小」,從懷孕開始準備。名校只收一月份出生的孩子,所以要算好月份什麼時候懷孕。爸爸為讓孩子進好幼兒園,放棄自己工作去面試當校工。妥妥的「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心理。
  • 一定要給孩子看!這十部專門拍給孩子紀錄片,又萌又有料!(內含資源)
    在那裡你能看到:發人深省的育兒思考前沿的育兒觀念/理念探討硬核又有趣的家庭 steam 教育極客爸爸/愛思考媽媽的純乾貨成長經驗分享有關兒童閱讀/學習/娛樂的各種良心建議和避坑指南這篇文章就是果殼童學館專門在海量優質紀錄片中,用心挑選地專門拍給孩子的紀錄片,每一部都好看到爆
  • 讓孩子贏在起跑線?紀錄片《沒有起跑線》告訴你香港的教育有多拼
    TVB的紀錄片《沒有起跑線》相信有部分家長也都看過了,畢竟涉及到了孩子的教育問題,看完之後感覺最深刻的就是,孩子也真的是太不容易了。以前的孩子是無拘無束成長,現在的孩子從出生開始就怕輸在了起跑線上。興趣班,階級教育,這些詞語,家長們是不是很熟悉呢?
  • 8部高分紀錄片,打開孩子的童年秘密
    我們搜集了8部關於不同環境下關於孩子成長的紀錄片。關於教育,關於成長,關於愛,每一部都能帶給家長和孩子對生活全新的思考和認知。1.和孩子說說,他的哪些話曾經打動過你。三張圖感受一下這部片:3. 請為我投票我們應該教育孩子的,到底是什麼呢?
  • 《沒有起跑線》:為了讓孩子贏在子宮裡,連懷孕時間也要算準
    這部記錄片真實記錄了在實行全民精英教育的大環境下,香港的父母想讓孩子贏在子宮裡。這到底是部怎樣瘋狂的紀錄片?二胎媽媽:沒有學校要你更可憐Irene是一位二胎媽媽,頭胎是個兒子,最初想給兒子寬鬆愉快的成長環境,直到他1歲半才開始聯繫學前教育,沒想到發現兒子已經輸在了起跑線上。
  • 這幾部紀錄片,早點給孩子看,讓孩子輕鬆愛上數學
    本人從小學習成績,雖然不是前三名吧,但也算是名列前茅。可能先天的性別優勢,尤其是英語成績比較好。但是數理化和歷史成績不好,尤其是數學成績。較勁腦汁,每次考試也只能拿到百分之八十的分數。現在的孩子們是幸運的,各種電子產品,學習用具、輔導課程等等應有盡有,就連所學的學科都有相關影視作品,這對於既想考好成績又愛好娛樂的孩子們,真的是一項福利呢,下面就給大家推薦幾部本人收藏並正在和孩子一起看的幾部有關數學的電影。讓孩子寓學於樂,激發孩子學習數學的興趣,說不定孩子又能輕鬆愛上數學呢。
  • 看了這部紀錄片,我有了答案
    有不少人留言說,哪有什麼牛娃,只不過是人家天生智商高。但,考高分,上名校,真的只是智商高嗎?當然,米粒媽承認,人與人之間是有智商的差距的,有的娃就是贏在基因裡,但牛娃之所以是牛娃,絕不僅僅只是智商。前幾天,米粒媽看了一部紀錄片《差生》,第三集就是講成績優異的秘訣,講了三個大家眼中的差生,是如何在之後的人生道路上取得成功的。
  • BBC紀錄片:中國教育模式真的贏了嗎?
    [摘要]「我不認為這就代表中國教育模式真的贏了。可以把這看作中英教育交流的一次機會,輸贏其實不重要,通過雙方的碰撞,各自探討可以交流學習的經驗,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原標題:BBC紀錄片「中英教學比較」出了成績單:中國班完勝 不代表中國教育模式真的贏了前情提要中國老師赴英"支教"一個月快被逼瘋 吐槽學生"開小差"赴英教學中國教師指責BBC紀錄片:挑最亂的播
  • 適合孩子看的3部歷史紀錄片:所謂富養,是培養孩子的大格局
    從小培養孩子的歷史觀,豐富孩子的歷史知識,孩子能夠以上下五千年的歷史視角以及中西歷史發展對比來看待事情,格局從小就不一般!這才是真正的富養!今天,我給大家推薦3部歷史紀錄片,讓我們帶著紀錄片一起,為孩子打開歷史的「門」,培養起孩子對歷史的興趣吧!
  • 培養孩子的世界觀,推薦這6部高分歷史紀錄片丨附觀看地址
    史書如鑑,讀歷史的孩子有格局、有智慧。在人生觀和世界觀形成的青少年時期,引導孩子讀歷史,可以培養他們的人生格局,發展思辨能力,幫助他們感悟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真諦,更好地理解當下。今天我們就趁著暑假的尾巴,推薦幾部優秀的歷史紀錄片,希望激發孩子們學習歷史的熱情,同時,幫助他們逐步建立起批判性的歷史觀和世界觀。
  • 「贏在射精前…」TVB紀錄片所揭露的香港幼升小殘酷真相!
    的紀錄片闖入我們的視野,相比之下,上海根本算不上瘋狂。(後臺回復「起跑線」,即可獲取視頻全5集觀看地址)「贏在射精前。」這是一個怎樣瘋狂的香港?在影片開頭,就有這麼一段話發人深省。Irene說有些出了名競爭激烈的好學校,一年只收10個孩子,並且還得是1月份生的,所以,要上這些學校,能從A唱到幾不重要,什麼時候受孕,什麼時候出生才是硬條件啊!「贏在子宮裡」算什麼,能「贏在射精前」,才是頭等重要的事情。
  • 16部趣味數學紀錄片,讓孩子徹底愛上數學 | 資源
    如何讓孩子從小愛上數學、掌握數學思維?紀錄片就是很好的工具——既有生動的講解,幫孩子搞懂各種定理,也能從生活出發,帶孩子換個方式看數學,激發學習熱情。本文來源於微信公眾號:少年商學院(微信ID:youthMBA)少年商學院是領先的國際素質教育平臺,為中小學生提供一站式國際課程與實踐項目今天就為小學高年級孩子和中學生,推薦16部精品紀錄片,從統計學、數據、數學家、數學史等,多角度展現數學的魅力,相信可以一改課堂上數學枯燥、複雜的印象。
  • Sight words到底怎麼學?(附獨家資源)
    (另外一個必備技能是自然拼讀,之前的文章也給家長做了介紹一篇搞定自然拼讀的所有疑問(附資源)。)但是,99%的家長並不知道Sight words到底是什麼,應該怎麼學,甚至完全沒有認真對待。Gabby的Sight words學習,之前也是在各種學習資源中,附帶著做練習,但是最近越來越覺得進度很慢,效果不佳,於是我做了一些認真的dig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