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贏在射精前…」TVB紀錄片所揭露的香港幼升小殘酷真相!

2021-02-12 麥子熟了


麥子導讀:

如果在香港不做這兩件事,你可以活得很瀟灑:一不要房子,二不要生孩子。一部紀錄片《沒有起跑線?》告訴你香港幼升小有多「瘋狂」!

文 | 安妮

「不要讓你的孩子輸在起跑線」,是這幾十年父母們的育兒話題。

前段時間上海幼升小試題事件霸佔了好幾天熱點話題,小朋友的試題難,家長的試題更難,甚至於還有「查三代」的調查問卷.

在引發爭議之後,當事小學也已發表聲明,表示這些所謂的試題和調查只是為了讓家長在等候的時候解悶的,並非影響入學,上海教委也責令相關教育局進行調查。

而今天我們討論的並不是這件事情的真相,在我們紛紛議論「現在的小孩子競爭越來越提前」的時候,香港TVB一部名為 《沒有起跑線?》的紀錄片闖入我們的視野,相比之下,上海根本算不上瘋狂。(後臺回復「起跑線」,即可獲取視頻全5集觀看地址)

「贏在射精前。」

這是一個怎樣瘋狂的香港?在影片開頭,就有這麼一段話發人深省。

    孩子的競爭在沒出生就已經開始了

也許你已經對你6個月大時候的生活沒有印象,但你想讓你以後的小孩6個月之時幹什麼?

紀錄片裡的這位媽媽Irene給除了一個答案,那就是「學習」。

大兒子小的時候沒有重視學習,導致在面試好幾家幼兒園都以失敗告終,別人的小孩6個月就開始上各種班,而自己的小孩6個月的時候是在玩。

人都是結果導向性的,兒子上幼兒園失敗,這對Irene來說是一種挫敗感。說這段話的時候,Irene正躺在婦產科醫院的床上做檢查,聽著肚子裡第二個寶寶的心跳聲,她大概已經打算好這個未出生寶寶今後的成長道路了吧。

「胎教」也由此開始,Irene在家不僅開始對大兒子進行「遲到」的教育,更是不斷對著肚子裡的寶寶唱英文字母歌。她認為,現在這樣的胎教,是為了讓寶寶出生之後就不會太抗拒,之後再進行催眠式的教育,為的就是讓小孩比別人早學會從A唱到Z。


但是,你以為「贏在子宮裡」就夠了嗎?遠遠不夠。

一個孩子能不能進入所謂的好學校,不僅關乎小孩子的水平,可能在娘胎就決定了,這夠新鮮嗎?Irene說有些出了名競爭激烈的好學校,一年只收10個孩子,並且還得是1月份生的,所以,要上這些學校,能從A唱到幾不重要,什麼時候受孕,什麼時候出生才是硬條件啊!


「贏在子宮裡」算什麼,能「贏在射精前」,才是頭等重要的事情。

    「不進步就是退步」已經成為小孩子的座右銘

「不進步就是退步」,這是一句勵志的雞湯,但是放在這個話題之下,卻帶有一點黑色幽默的感覺。

80、90、00後一代都曾遭受過或正在遭受補習班、興趣班的摧殘,但在這部紀錄片裡,我們初中、高中所經歷的遠不如香港幼兒園小朋友的生活來得痛苦。

節目組請來兩位香港藝人分別在兩個真實虎爸虎媽的帶領下,體驗了一天幼兒園小朋友的生活。體驗的結果是,這一天的學習生活讓兩個成年人都壓的喘不過氣。


一天連上兩個幼兒園;吃麵包的時間被「媽媽」督促學詞語;走在路上,任何一個出現漢字、英文的地方,都有可能被抽查問答;為了趕時間,在公廁換校服;幼兒園放學立馬連趕幾個興趣班;終於回到家,發現家裡薩克斯風老師已經坐在沙發上等待了。

一天24個小時,一個四五歲的小朋友可能比「996」的網際網路公司時間安排更緊湊。

而這位媽媽說,小朋友一天上兩個幼兒園這在香港是很普遍的事情。

我們如今說簡歷上上學時期再多的榮譽對面試官來說並沒有很大的意義,但是在香港的幼升小過程中,家長們信奉的一點是,才藝多,獲獎多,你的簡歷才好看,才更容易獲得名校的青睞。

因此,各類打著「興趣」名號的課外補習班層出不窮,比如為了能在校長面試的時候更好的表現而上的「面試課」;為了滿足爸媽對於孩子出去吃飯能乖一點的想法開的「禮儀課」。

看似每天課餘學樂器、遊泳、舞蹈、武術等等,多麼豐富多彩,其實目的都是一個——為了讓簡歷更好看。

光學習就夠了嗎?也不夠,學業要和別人學的不一樣才有競爭力。

學多少才夠?別人學10個,你就要學20個。

學到什麼級別才夠?8級別人也能學到,要上小學就要拿到表演級。

學什麼樂器比較好?普通的樂器別人也能想到,要學就學冷門的沒人學的樂器,才好拿得出手。

幼兒園不僅規定小朋友在學校裡只能說普通話和英文,還開設各類外文課,更誇張的是連編程也已經變成了常規課程,上課隨時拿出個電路板讓小朋友連接。參與體驗的藝人都感嘆:這是我大學才學的東西,他們五歲就要學,那大學裡還學什麼啊?

這樣「喪心病狂」的教育模式已經成為香港的幼兒教育的一個潛在「遊戲規則」,在這種「執念」之下,所謂的起跑線也越來越提前。

父母不可能不知道小朋友也累,但是一切「為了你好」的行為,都可以被自我原諒。那麼小朋友的內心到底是怎樣的?


片子中有一個可能連成年人都不敢說不優秀的小朋友,叫Tessa,成績拔尖、會滑冰、會舞劍、會樂器,甚至在美國夏令營千人選拔中進了前50。

全能嗎?對一個幾歲的小朋友來說,真的夠優秀了,然而,她自己卻覺得,這還不夠,還需要自己給自己壓力,因為別人都在學習,自己不進步就是退步了。




    孩子們真的快樂嗎?

現在流行說「抗挫商」,尤其是培養孩子的抗挫商,但是在這樣的高強度壓力之下,原本無邪童真的小朋友多少都會被訓練出超出這個年齡段該有的成熟和擔憂吧。


來自香港小童群益會的調查數據顯示,2016年香港兒童的快樂指數和8年前相比,由73%大幅度降至57%。

孩子們這樣的學習快樂嗎?答案應該顯而易見是「不」。

大多數孩子可能在對事情產生基本認知理解之前就已經被迫加入了父母所設定的規劃中,為什麼要學這個?他們或許只知道我需要學而已。

不快樂的情緒並非完全是因為這樣的學習方式,不能忽視的還有家長對待孩子的態度。

紀錄片裡的一個小男孩,在鋼琴比賽裡因為失誤沒有達到預期的標準,在臺下偷偷的拿紙巾抹眼淚,而旁邊的媽媽只是看了他一眼,搖搖頭,沒有任何表情。小男孩強忍著淚水瞥了一眼媽媽的眼神,叫人心疼,這裡面可能害怕媽媽的責怪,可能自責自己的失誤。可是,當一個人脆弱的時候,哪怕是一個細微的觸碰都能溫暖人心,何況這是一對血濃於水的母子。

當孩子都不明白為什麼自己要那麼拼的時候,很多時候,努力是為了讓父母滿意,而父母往往只看到結果,卻忽視了過程。

    家庭教育問題上,媽媽往往更佔上風

家庭育兒問題的電視劇層出不窮,劇裡最普遍的現象就是:媽媽主張不停學習,爸爸主張不要給那麼多壓力。

縱然如今女性在職場中的地位已經得到了很大的提升,連馬雲都說應該重視女性在公司的重要性,但是當有了孩子之後,男主外,女主內,依然是家庭的普遍現象。

也許是媽媽們在育兒比爸爸更用心,才會比爸爸更擔憂寶寶的未來,畢竟女人的心思比男人要細膩,考慮的也就更多。

當媽媽們聚集在一起交流育兒心得,免不了會談到教育問題。是人都有攀比心理,每個媽媽都希望自己的小孩成為他人口中「別人的小孩」。

當爸爸們提出「小孩子學習這麼辛苦好可憐」的時候,媽媽可以立即反問爸爸「你的小孩沒有學校要是不是更可憐?」,當爸爸提出「很多所謂的補習班可能只是為了賺父母的錢。」,媽媽同樣也會立即反問爸爸「這錢不花,孩子以後輸給別人怎麼辦?」

爸爸的立場很多時候都處於下風,教育理念不同是正常,而一個正常的家庭,教育需要父母雙方共同來負責,只聽一人之言並非好事。就像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創造出的文化可比一家之言來得更寶貴。

    雖不能遺世獨立,也請儘量保持清醒

這部紀錄片所說的教育情況雖然出現在香港,可也反映出,在這個「高質量的教育是孩子通往成功道路的唯一途徑」佔據大多數父母頭腦的社會大環境中,滋生出一種近乎「病態」的錯誤邏輯:想要上好大學,就要上好高中;想要上好高中,就要上好初中;想要上好初中,就要上好小學;想要上好小學,那就必須要從幼兒園開始抓起。

學區房,補習班,都是瘋狂和焦慮的非良性產物。

雖然生在現在這個時代的孩子都是幸福的,但是父母都是經歷過階層固化、社會資源流動,縱然年輕的時候自己也是讀書的過來人,但是到了自己成為父母,終究還是執念於「拼搏改變命運」的價值觀中無法理智對待。

過早的把孩子扔在所謂的「起跑線」上,其實沒有人真正在意這個「起跑線」上的輸贏,畢竟這只是他們對於孩子未來的「成功」提前鋪好的紅地毯。

當然,父母所做的一切無關對錯,出發點肯定希望孩子好,但是白了,這一切的一切難道不也是為了未來的某一天,父母能夠對著別人自豪的說上一番「我的孩子如何如何」,並且為自己現在所做的劃上一個合理的勾嗎?

不僅孩子不能輸,父母也不能輸。別人都在做,我們不這麼做,就輸了。


不少從事教育的專家學者在很早就提出了給孩子「減負」的概念,告訴家長們學校其實不堪通過這樣的培訓訓練出來的東西,但效果卻微乎其微。

相信教育改變命運的家長,信奉補習機構所打出的廣告語,卻不相信專家「減輕孩子負擔」的理念。

為了保險起見,他們更願意跟隨社會大流,盲目更從別人的腳步,既然別人都在走這條路,為何我要另闢蹊徑?既然走了同一條路,那我為什麼要比你走得慢?

現在的家長是不理智的,就像片子裡受採訪的這位爸爸說的,現在很多家長被逼成了為了資源東搶西搶的「瘋子」和「殭屍」,很多時候並非自願,而是身在其中,做不到遺世獨立,久而久之,也就不能保持清新了。

最讓人無奈的,不是這個現象,而是現實中的家長本意想讓孩子能夠在佔據比別人更好的資源,讓人生走的更輕鬆,卻不想成為孩子的枷鎖,可能讓他越走月累。

或許有年輕人正在談論這這些家長的不是,可誰又能保證幾年之後,自己不是口中那個陷入執念的父母呢?

孩子是這個世界最純真的禮物,他們在本該快樂的時光裡,背負太多責任和壓力,不是不能學,而是應該寓教於樂。連一個小時玩耍時間都沒有的童年,往後再成功回想起來難免也有些遺憾吧。

希望父母們在為孩子鋪路的時候也可以想想孩子需要什麼,鼓勵、安慰、幫助、尊重,比一味驅趕來的更有意義。

學習沒有錯,只是不要剝奪了孩子該有的天性和權利。

(後臺回復「起跑線」,即可獲取視頻全5集觀看地址)

關注「麥子熟了」,回複數字203,查看3月8篇熱門閱讀集結

1 《13次春晚,倪萍這個中國整個90年代的春晚主持人,她的真實身份卻今天才被曝光》

2 《那些極度自律的人,後來都怎麼樣了》

3 《你看的書暴露了你的社會階層》

4 《比共享單車更暴露人性的,是醫院的病房》

5 《你的脾氣裡,藏著你的修養和人格》

6 《為什麼我說「夜華」不值得嫁》

7《要謀生,請趁早,你的工作真的沒法讓你安度晚年》

8 《為什麼越來越多朋友關閉了朋友圈?

| 麥 子 熟 了 |

文章百裡挑一,不雞湯不勵志,遇見即改變

相關焦點

  • "贏在射精前"香港幼升小殘酷真相!
    如果在香港不做這兩件事,你可以活得很瀟灑:一不要房子,二不要生孩子。一部紀錄片《沒有起跑線?》告訴你香港幼升小有多「瘋狂」!
  • 贏在射精前,又一檔刷新三觀的真人秀
    但魚叔沒想到的是,如今「幼升小」都已經這麼殘酷了。就在這個月,北京、上海兩地的家長先後刷了屏。先是上海某小學的面談,除了孩子,家長也要參加考試。其中試題的難度,讓不少人傻眼。另外一所學校,家長問卷調查中還要填寫爺爺奶奶的學歷。而北京某小學入學材料審核,家長們一天前就排上了隊。帳篷、地鋪都用上了,場面比高考還壯觀。
  • 贏在射精前!
    「贏在射精前。」
  • 讓孩子「贏在射精前」?!TVB這檔真人秀火了...
    >近日香港家長在子女教育上有一種更誇張的說法——「贏在射精前」,成為全城熱議的話題。有香港家長透露,為了增加子女入讀名校的機會,懷孕前要算好行房日子。對此,有輿論認為,這樣的做法扭曲了為人父母的價值觀。
  • 殘酷!贏在射精前,揭秘幼小升學真實內幕,家長正打一場輸不起的戰爭!
    其實啊,上海這事都不算什麼,最近有一部叫《沒有起跑線》紀錄片,爆出了香港教育界的殘酷大料,甩內地一百條街!▼ 什麼贏在起跑線、贏在子宮裡,你已經「out」了,人家是贏在射精前! 紀錄片開頭就說了,香港人要想活得瀟灑,⒈不要買房子,⒉不要生孩子。生孩子居然可以和買房子劃等號了?▼
  • 【浮生相】「贏在射精前」,是這幾年父母們的育兒話題.
    告訴你香港幼升小有多「瘋狂」!「不要讓你的孩子輸在起跑線」,是這幾十年父母們的育兒話題。前段時間上海幼升小試題事件霸佔了好幾天熱點話題,小朋友的試題難,家長的試題更難,甚至於還有「查三代」的調查問卷……在引發爭議之後,當事小學也已發表聲明,表示這些所謂的試題和調查只是為了讓家長在等候的時候解悶的,並非影響入學,上海教委也責令相關教育局進行調查。
  • 贏在起跑線算什麼?香港家長要讓孩子贏在子宮裡...
    因為,一個幼升小,就能讓家長的焦慮分分鐘升至頂點。 前段時間,上海一個民辦小學,面試家長的奇葩考題在朋友圈流傳。一個金融博士也忍不住發文吐槽:「我堂堂金融博士,竟然通不過幼升小面談,智商不夠都不敢生娃了。」
  • 豆瓣8.8分紀錄片《幼兒園》,揭露一個殘酷真相:它就是個小社會
    一部豆瓣8.8分紀錄片《幼兒園》,給我們揭露了一個殘酷的真相!這部紀錄片拍攝於2001年,歷時14個月時間拍出來的紀錄片,記錄了寄宿制幼兒園的真實生活。張以慶導演最初是抱著「象牙塔」的心態去拍攝這個紀錄片的,但事實並非如此。影片中無時無刻不在透露著:社會化的兒童世界,真正意義上的孩子已經死了。而這部片子也獲得了廣大網友的討論,接下來我就來聊聊這部紀錄片給我的啟發。
  • 「贏在射精前」 香港家長為增加子女讀名校機會孕前籌謀
    【環球時報駐香港特約記者 凌德】贏在起跑線,一直是很多香港家長在子女教育上所追求的理念,但近日一種更誇張的說法——「贏在射精前」,成為全城熱議的話題。有香港家長透露,為了增加子女入讀名校的機會,懷孕前要算好行房日子。對此,有輿論認為,這樣的做法扭曲了為人父母的價值觀。香港《晴報》22日報導說,無線電視臺20日播映實況節目《沒有起跑線?》
  • 極品媽「贏在射精前」言論引爆香港大討論
    據香港媒體報導,無線真人秀節目《沒有起跑線?》前晚(6月20日)首播,當中懷有第二胎的母親Irene發表「贏在射精前」言論,引起不少網民爭議,反應兩極,有人指純粹反映現實,也有指過分緊張怪獸家長表現,身為人母的楊千嬅和楊張新悅則認為任何月份出世的小朋友在學習上都不會受影響,主要是受訪者個人意見,最重要的是小朋友健康、快樂成長,而楊思琦也認為不應該計算小朋友出生月份,稱讚節目寫實會繼續追看,可以從中分析其他家長的看法作參考。
  • 從子宮開始準備:看香港紀錄片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有多瘋狂?
    近日,香港TVB紀錄片揭秘香港幼升小有多拼:「從子宮開始準備」。紀錄片《沒有起跑線》中,香港家長為了孩子「幼升小」,從懷孕開始準備。名校只收一月份出生的孩子,所以要算好月份什麼時候懷孕。爸爸為讓孩子進好幼兒園,放棄自己工作去面試當校工。妥妥的「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心理。
  • 本人回應揭露明天高考的殘酷真相
    本人回應揭露明天高考的殘酷真相按理說,高考683分,在浙江省排名800左右,他可以有很多選擇。683分,除了清北、復旦、人大等部分頂級院校,幾乎可以隨便報。本人回應揭露明天高考的殘酷真相其實,仔細觀察這份浙江省二段線上考生成績分段表,再對比二段線投檔院校,我們可以發現,600分及以上滑至二段填報的這148名高分考生,有145人可能都選擇了復讀!
  • 讓孩子「贏在射精前」的中國家長,看得人心慌…
    最近,一部反映香港教育生態的紀錄片上了微博熱搜——《沒有起跑線》。面對鏡頭,一個挺著大肚子的媽媽說,因為不想當「怪獸家長」,所以兩歲才把大兒子送去早教興趣班,結果人家告訴她,有的小孩六個月大的時候就已經「入學」了,她當即震驚,說什麼也要讓還在肚子裡的妹妹「贏在子宮裡」。
  • 管他贏在「射精前」還是贏在「子宮裡」| 好媽媽,我們慢慢來
    前段時間上海幼升小試題事件霸佔了好幾天熱點話題,小朋友的試題難,家長的試題更難,甚至於還有「查三代」的調查問卷.吃瓜群眾唏噓不已。沒想到過了幾天,香港TVB記錄片爆出的「贏在子宮裡」「贏在射精前」的超級概念,再一次刷新了育兒焦慮的新概念。且不說這個題目如何讓人驚駭,內容更是虐心。
  • TVB育兒類真人秀 香港媽媽:要孩子贏在子宮裡
    據香港媒體報導,繼早前香港一家補習社以「你不愛競爭?但競爭會找上你」作為廣告標語,引發網友熱議後,6月20日晚,香港TVB一檔真人秀節目《沒有起跑線?》首播後,香港媽媽的一句要子女「贏在子宮裡」及「贏在射精前」,隨即又引發香港網友大規模討論,慨嘆「香港的小孩子真的好慘」、「贏在子宮裡,倒在幼兒班」。
  • 要讓孩子「贏在子宮裡」!在兒童教育上香港媽媽也瘋狂
    太遠的就不說了,看看我們的香港,這裡的媽媽同樣為補習而瘋狂。最近TVB有一部紀錄片——《沒有起跑線》,震驚了大陸家長,上了微博熱搜!我們最多就是為了幼升小,給學齡前的孩子補課。但紀錄片中的香港媽媽,把兩歲大的孩子送到早教興趣班,而且還有更誇張的。六個月大的孩子,就已經上學校了!而且一位媽媽還有一些更狗血的說法:「贏在子宮裡」,「贏在射精前」!
  • 紀錄片《出路》揭露殘酷真相:「讀書騙局」是怎樣拖垮窮人的?
    或許,大家看了這部紀錄片,就能找到答案了。這部紀錄片的名字叫《出路》,豆瓣評分達到了8.8,有一半的網友給出了五星。圍繞著野雞大學老師王振祥,貧苦家庭高考生王盼,大學畢業生萬超三位主角講述了中國的教育問題,中國貧困年輕人的出路在哪裡?
  • 紀錄片《出路》揭露殘酷真相:「讀書騙局」是怎樣拖垮窮人的?
    或許,大家看了這部紀錄片,就能找到答案了。這部紀錄片的名字叫《出路》,豆瓣評分達到了8.8,有一半的網友給出了五星。圍繞著野雞大學老師王振祥,貧苦家庭高考生王盼,大學畢業生萬超三位主角講述了中國的教育問題,中國貧困年輕人的出路在哪裡?整部紀錄片揭露了中國社會「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口號。
  • 看到日本幼升小的題目,我不由得地笑了,國外幼升小情況大比拼
    魔都幼升小的玄幻程度不是蓋的,那麼如果放眼全球,別的國家的幼升小情況又如何呢?那麼今天,就在這種緊張的氛圍下給大家來點小輕鬆,給大家挑選了幾個典型國家/地區,看看他們的幼升小情況,究竟是怎麼樣的呢?芬 蘭幼升小雞娃?!
  • 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之前,家長們應該看看這幾個內容
    所謂的起跑線就是從以前的學習第一變成了現在的琴棋書畫樣樣精通,為了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很多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瘋狂的給孩子報各種各樣的輔導班,把本該自由快樂的童年安排的滿滿的。香港TVB有部紀錄片《沒有起跑線》,這部片子赤裸裸地揭秘了全民教育焦慮的殘酷真相:贏在射精前、贏在子宮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