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贏在射精前。」是香港TVB拍攝的紀錄片中的一句話,很形象說明育人的關係~香港媽媽最早意識到:將人生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比寄托在自己的奮鬥層面,可以產生更高的回報!
——題記
每次我去北京,坐4號線到北大。路過黃莊時,看到地鐵上「海澱黃莊」這個站名的時候,我就會想到「海澱媽媽」,一個全中國陪讀家長萬眾矚目的群體。
海澱黃莊是北京頂級教育培訓機構的聚集地、是海澱媽媽們眼中的「麥加」,海澱媽媽們以天為單位,虔誠的履行著他們的朝聖之旅。
我一直好奇:為什麼這個全中國受教育程度最高、學歷最高的家長群體,會如此執著的雞娃?
從個人素養到收入,從學歷到知識結構,這幫家長是中國家長中的頂尖者。他們為什麼就不明白「快樂教育」呢?
統計發現目前中小學抑鬱症比例已經高達12%。難道這些「海澱媽媽」們都不知道嗎?事實上是,她們不但知道這些,而且更知道一個秘密:投資教育的回報率!
「贏在射精前。」是香港TVB拍攝的紀錄片中的一句話,很形象說明育人的關係~香港媽媽最早意識到:將人生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比寄托在自己的奮鬥層面,可以產生更高的回報!
在這個紀錄片中,懷孕5個月的Irene,認為孩子的競爭在沒出生就已經開始了。
那句贏在射精前,就是她說的。這是她的經驗之談。
Irene的第一個孩子,是放養狀態。
結果1歲半的兒子,參加幼兒園面試,輸給其他小朋友,導致無學可上。比兒子小的妹妹可以從A唱到Z;但兒子只會念B(因為兒子的名字叫阿B)。
痛定思痛,她決定讓第二個孩子贏在子宮裡。從現在開始就拿幼兒園的面試表做準備,還為肚子裡的孩子念英文。
但這些遠遠不夠。
Irene說有些出了名競爭激烈的好學校,一年只收10個孩子,並且還得是1月份生的。
所以什麼時候受孕,什麼時候出生,都要提前計劃好。
這就是所謂的「贏在射精前」 。
海澱媽媽們是什麼智商?像海澱媽媽們這樣的群體,擁有一種天然的靈敏的嗅覺,她們對「贏在射精前」的理解更透徹!她們本身就是過去20多年裡,憑藉教育徹底改變命運的那群人!海澱媽媽們是中國最早意識到教育是最好的「投資方式」的那群人!
這群最雞娃的家長群,以985/211名校碩博為主,其中不乏北大清華畢業的中國最頂尖大學的畢業生,是全國各地來北京打拼並最終紮根的人。
他們的思想高度統一:相信教育,相信高考能創造人生的奇蹟。
他們比任何地方的父母,都更了解讀書對一個人命運的改變。
之前就有新聞,爺爺奶奶花上百萬給孫女補課。這錢花的,值不值? 作為60年代畢業的本科生,這對爺爺奶奶太知道知識、教育是如何改變命運的了。他們的回答當然只有一個字:值!
投資教育的回報率,僅就經濟學家們的研究結果來看,的確是非常驚人的。例如,2000年的諾貝經濟學獎得主詹姆斯·赫克曼就指出:「兒童教育:投資越早效果越好。在0-3歲期間,父母的教育投入產出比,可以高達1比7。」
赫克曼發現,在人一輩子的收入中,智商能解釋的比重大概只有3-4%。因此,學校和家庭還可以傳授更廣泛的技能,除了教授閱讀、寫作和算術之外,學校教育的內容還可以有很多。這些技能被赫克曼稱為「軟性技能」,能讓人們學會自我控制,耐心等待機會,開放思維、傾聽他人想法,並堅持不懈。
海澱家長對教育的投入,就四個字:豁得出去。一個海澱爸直言不諱問海澱媽媽(妻子):你來算算,孩子教育上,要花多少錢?我往死裡賺!
他們的孩子,剛滿一周歲。
之所以這麼拼,是相信教育的力量,是重視家庭的力量。
傳說海澱媽媽們堅信一句話:
「孩子,我寧願欠你一個瘋狂的青春期,也不願看到你卑微的成年期。」
有報告顯示,在上海地區,學歷越高的家長在子女教育上的投入越大方,具有研究生學歷的家長在孩子身上的教育投入是初中以下教育程度家長七倍以上;具有大學學歷(本科或專科)家長在孩子身上的教育投入是高中學歷家長的接近三倍。
2019年,55%的新中產家庭子女教育支出佔總支出比例在10%-30%之間,9.9%的家庭子女教育支出佔總支出比例超過50%。對比分析發現,家庭年收入越高,在子女教育方面投入越大。在年收入超過80萬元的家庭中,15.5%的家庭子女教育支出佔總支出比例超過50%。此外,31.2%的新中產家庭預期將在2020年提高子女教育支出比例,而且,收入較低的家庭更有意願增加子女教育方面的投入。
我想:或許不遠的將來,在教育內捲化日益嚴重的當下,「浦東媽媽」、「深圳媽媽」、「廣州媽媽」、「鄭州媽媽」。。。。。。的叫法也將響徹在華夏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