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上海幼升小試題事件霸佔了好幾天熱點話題,小朋友的試題難,家長的試題更難,甚至於還有「查三代」的調查問卷.吃瓜群眾唏噓不已。
沒想到過了幾天,香港TVB記錄片爆出的「贏在子宮裡」「贏在射精前」的超級概念,再一次刷新了育兒焦慮的新概念。
且不說這個題目如何讓人驚駭,內容更是虐心。
事情是這樣的:Irene6歲的大兒子面試好幾家幼兒園都以失敗告終,這給Irene帶來了狠狠的挫敗感。她說:別人的小孩6個月就開始上各種早教班,而自己的小孩6個月的時候還趴在地上玩。在Irene看來,人和人之間的距離是這樣拉開的。說這段話的時候,Irene正躺在婦產科醫院的床上做檢查,聽著肚子裡第二個寶寶的心跳聲,她說這次,她已經打算好讓這個未出生寶寶贏在子宮裡。
很多時候,我們被這個時代的育兒慣性焦慮給挾持了,我們腳步紛亂、踉踉蹌蹌地拉著孩子奔向終點,讓路邊的風景統統變成浮雲。
TVB紀錄片裡的媽媽這樣說:
別人學十個興趣班,我就學二十個。
別人學鋼琴,那太多了,不稀罕,我們學豎琴。
人家孩子六個月開始上早教班,我在子宮裡就開始反覆聽英語建立語感。
在紀錄片裡,媽媽語重心長地對孩子說:「孩子,我們那麼努力,還不是想要我們的履歷漂亮一些嗎?」可以想像,抱著讓履歷漂亮一些的學習目的學十幾、二十個興趣班能學成什麼樣!
我曾經也是一位焦慮得手足無措,接近崩潰狀態的媽媽。當年我的焦慮很大程度上來自周圍環境對我的影響,來自攀比。我的女兒學鋼琴,專業學琴的孩子之間的競爭,或者說攀比是非常激烈甚至是病態的。
每個家長都把孩子往狠裡逼,你不逼孩子,老師那裡沒法交代,高昂的學費也沒法交代。每位家長都想為自己的孩子創造神話,音樂學院附小裡經常會有這樣的傳言和媒體報導;「某某孩子,一個星期就學會了奏鳴曲全樂章,他是多麼多麼的天才。」於是,底下的媽媽就更焦慮了。
幾年之後,我和女兒參加了著名的薩爾茨堡音樂節,在音樂節的大師班上,有個學生反反覆覆處理不好一個小節的音樂表達,我聽到了大師這樣對學生說:「回去慢慢琢磨、慢慢領悟,當年,整整用了半年的時間,我終於明白了這個小節的意義。」
那一霎那,我終於明白了大師是怎樣煉成的。這一個星期和半年之間的距離恰恰是我們普通人和大師之間的距離。雖然,大師不可企及,但是,我們至少明白了這樣一個道理,焦慮之下的無底限攀比、速成、表面化文章,只會令我們離教育的本質越來越遠,離幸福越來越遠。
雖然,我這個年齡段的人沒有經歷過大躍進這個特殊而瘋狂的年代,但從父輩那裡聽說,那個年代種出來的南瓜比房子還大,結出的稻穗可以讓農民得意洋洋地坐在上面……後來,生活在那個年代的人都為瘋狂的行為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作為一個學前教育的工作者,我在所謂的「贏在射精前」「贏在子宮裡」以及那些被父母和媒體炮製出來的「天才」中嗅到了那個瘋狂年代的氣息!
美國心理學家格塞爾用他著名的爬樓梯實驗告訴了我們,事實並不如此:
他讓一對同卵雙胞胎練習爬樓梯,其中一個為實驗對象(代號為T),在他出生後的第46周開始練習,每天練習10分鐘,另外一個(代號為C)在他出生後的第53周開始接受同樣的訓練。兩個孩子都練習到他們滿54周大的時候,T總共練了8周,C只練了2周。
大家想想看,這兩個小孩哪個爬樓梯的水平高一些呢?我想,大多數人肯定認為應該是練了8周的T比只練了2周的C好。但是,實驗結果卻出人意料。只練了兩周的C其爬樓梯的水平比練了8周的T的還好。C在10秒鐘內能爬上那特製的五層樓梯的最高層,而T則需要20秒鐘才能完成同樣的任務!
格塞爾分析說,46周就開始練習爬樓梯太早了,因為孩子沒有做好成熟的準備,所以訓練只能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而53周才開始爬樓梯,這個時間就非常恰當,孩子做好了成熟的準備,所以訓練就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這個實驗給了我們這樣的啟示:不要違背孩子發展的內在「時間表」,「提前學習」不等於「最後的勝利」。我們用不著一而三,三而再地將起跑線往前劃,劃到了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射精前」!!!我不確定這個紀錄能不能被再次刷新,我只是想讓爸爸媽媽們走的慢一點,再慢一點,聽聽自己內心的聲音,聽聽孩子的聲音,看看我們一路走過的風景……
親愛的
別再讓這個時代巨大的慣性育兒焦慮
挾持著你紛亂前行。
育兒是件慢活,急不來
育兒是一段修行,養的是孩子
修的卻是我們自己
…………
在這個大家都在追逐起跑線的時代中,我們卻丟失了真正的起跑線。真正的起跑線是什麼,是我們自己,是每個讀懂孩子、讀懂教育,是敢於慢下來的爸爸媽媽。懂孩子的家長,用孩子需要的方式去愛他,結果事半功倍;不懂孩子的家長,用別人需要的方式去愛孩子,結果事倍功半。爸爸媽媽們,努力讀懂孩子,做好自己,你才是孩子最初的起跑線,人生中的第一桶金!
長按二維碼,關注陽光媽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