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小仙給大家詳細分析了古詩詞中兩個很常見的意象:落花和西樓。
>>>當詩人看到落紅成陣:流水落花春去也
>>>古詩詞中,為什麼偏偏喜歡寫「西樓」?
今天繼續給大家分析古詩詞中一個很常見的意象:欄杆。
欄杆,在古詩詞中常常也寫作「闌幹」,意思基本相同。如果我們仔細回憶一下就會發現,這個詞出現在詩詞裡的頻率非常高,隨意舉幾個例子:
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闌幹。——李白《清平調》
爭知我,倚欄杆處,正恁凝愁!——柳永《八聲甘州·對瀟瀟暮雨灑江天》
瀚海闌幹百丈冰,愁雲慘澹萬裡凝。——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的詩詞裡,詩人會憑欄、倚欄、拍欄、敲欄……小小的欄杆在詩詞中便有了萬種風情。
為什麼詩人喜歡寫欄杆呢?
小仙認為原因不外乎兩種:
第一種、因為欄杆普遍存在啊!
對於詩人來說,生活中的一切事物,都可以寫到詩裡面。
風花雪月、琴棋書畫這種就不談了,各種各樣的動植物也是詩裡的常客。很多不常見的事物,詩人也是不會放過的,比如說火山,岑參就寫過:火山今始見,突兀蒲昌東。
而欄杆是生活中常見的,因此出現在詩人的筆下一點都不奇怪。
不過,常見只是基礎,欄杆出現在詩詞中,另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
第二、因為欄杆很有詩意!
早在幾千年前,孔子就總結過詩詞的社會意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
大多數的詩人什麼情況下會寫詩?
當然是想抒發感情的時候。
什麼時候最適合抒發感情呢?
登高遠望的時候。
所以,古詩詞中「登樓」詩數不勝數,而只要登樓,就往往會寫到欄杆——因為欄杆是亭臺樓閣不可或缺的部分。
欄杆,聽起來也比較有詩意——至少比長凳、柱子好得多,所以詩詞中頻頻出現欄杆就不足為奇了。
出現欄杆的詩詞,詩人不是在思國,就是在思鄉或者思人,婉約的,輕倚欄杆,而豪放的,就情不自禁的大拍欄杆了。
欄杆:強烈譴責辛棄疾同學對我的傷害!
最後分享和分析幾首和欄杆有關的詩詞:
李璟《攤破浣溪沙·秋思》
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還與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細雨夢回雞塞遠,小樓吹徹玉笙寒。多少淚珠無限恨,倚闌幹。
此時的唐朝,已經如霜打的荷花,秋風中的黃葉,李璟作為一國之君,卻無力回天,只能獨自倚著欄杆垂淚。
李煜《浪淘沙·簾外雨潺潺》
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夢裡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
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李璟還倚欄杆垂淚,李煜都不敢在欄杆邊看了,因為欄杆外的無限江山,此時已經改李姓趙了。
柳永《蝶戀花·佇倚危樓風細細》
佇倚危樓風細細,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草色煙光殘照裡,無言誰會憑闌意。
擬把疏狂圖一醉,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暮春時節,柳永登高遠眺,對戀人的思戀不可遏制,最糟糕的是,他覺得沒有人懂自己的心思。
其實不是的,比如歐陽修,他就懂柳永的心思:
歐陽修《踏莎行·候館梅殘》
候館梅殘,溪橋柳細,草薰風暖搖徵轡。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
寸寸柔腸,盈盈粉淚,樓高莫近危闌倚。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他說:你不要靠在高樓上的欄杆邊了,太危險呀!你的視線盡頭是連綿不絕的春山,而我已經在山的另一邊了。
嶽飛《滿江紅》
怒髮衝冠,憑闌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裡路雲和月。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嶽飛不會沉溺在這種小兒女私情中,他憑欄遠眺,想的是光復河山,一雪靖康之恥。辛棄疾說「把欄杆拍遍,無人會,登臨意」,其實嶽飛正好可以當他的知己,也明白他登樓拍欄杆的真意。
不過對於今天的人來說,最為惆悵莫過於:獨自莫憑欄,油漆未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