梔子
《本經》
味:苦
主五內邪氣;胃中熱氣,面赤;酒皶鼻,白癩、赤癩、瘡瘍。一名木丹,生川谷。
歸經
《本草經集注》
歸心、肺、大腸、小腸、胃、膀胱經
《長沙藥解》
歸心、脾、肝經
《本草》
「元素」:治心煩懊惱不得眠,臍下血滯而小便不利
「震亨」:瀉三焦火,清胃脘血,治熱厥,心痛解熱鬱,行結氣。
「時珍」:治吐血衄血血痢下血血淋,損傷瘀血及傷寒勞復,熱厥頭疼,疝氣,湯火傷。
「別錄」:梔子,大寒、無毒,主治目熱赤痛,胸心大小腸大熱,心中煩悶,胃中熱氣。
《傷寒》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第六
發汗後,水藥不得入口為逆,若更發汗,必吐下不止。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覆顛倒,心中懊憹,梔子豉湯主之;若少氣者,梔子甘草豉湯主之;若嘔者,梔子生薑豉湯主之。
梔子豉湯:梔子14枚、香豉4合,綿裹
梔子甘草豉湯:梔子14枚,炙甘草2兩、香豉4合,綿裹
梔子生薑豉湯:梔子14枚,生薑5兩,香豉4合,綿裹
傷寒下後,心煩腹滿,臥起不安者,梔子厚樸湯主之。
梔子14枚,炙厚樸4兩,去皮,枳實4枚,水浸,炙令黃
傷寒,醫以丸藥大下之,身熱不去,微煩者,梔子乾薑湯主之。
梔子14枚,乾薑2兩
凡用梔子湯,病人舊有微溏者,不可服之。
少陽病脈證並治第九
傷寒身黃髮熱,梔子檗皮湯主之
肥梔子15個、炙甘草1兩、黃檗2兩
辨不可發汗病脈證並治十五
大病差後勞復者,枳實梔子豉湯主之
炙枳實3枚、梔子14個,豉1升,綿裹。」
《本草經集注》陶弘景
味苦,寒、大寒,無毒。主治五內邪氣,胃中熱氣,面赤酒皶鼻,白癩、赤癩。瘡瘍。治目熱赤痛,胸中心大小腸大熱,心中煩悶,胃中熱氣。
《雷公炮製藥性解》李中梓
味苦,性寒無毒,入心、肺、大小腸、胃、膀胱六經。主五內邪熱,亡血津枯,面紅目赤,癰腫瘡瘍,五種黃病,開鬱瀉火,療心中懊憹顛倒而不眠,治臍下血滯小便而不利。皮走肌膚之熱,仁去心胸之熱,解羊躑躅及䘌蟲毒。
山梔味苦歸心,輕飄象肺,入腸則供肺為傳道者也,小腸受盛與心應者也,胃亦上焦之腑也,膀胱亦肺部之約也,故鹹入之,以理邪熱諸證。潔古曰:輕清上行。丹溪又曰:屈曲下行。兩家之說,似相左矣。不知惟其上行,最能清肺,肺氣清而化,則小便從此氣化而出。《經》曰:膀胱藏津液,氣化則能出者,是也。虛火炎者,炒黑用。煩鬱嘔逆者,薑汁炒用,此外並宜生服。
《本草經解》葉天士
氣寒,味苦,無毒。主五內邪氣,胃中熱氣,面赤酒皶鼻,白癩赤癩,瘡瘍。(炒黑用)
山梔氣寒,稟天冬寒之水氣,入足太陽寒水膀胱經;味苦無毒,得地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陰心經。氣味俱降,陰也。
五內者,五臟之內也,五臟為陰,其邪氣乃陽邪也;山梔苦寒清陽,所以主之。胃為陽明,胃中熱氣,燥熱之氣也,氣寒,稟冬寒之水氣,所以除燥熱也。心主血,其華在面,面赤色,心火盛也;苦味清心,所以主之。
鼻屬肺,肺為金,金色白,心火乘肺,火色赤,故鼻紅,成酒皶鼻;其主之者,入心清火也。癩者麻皮風也;膀胱主表,心火鬱於膀胱寒水經,則溼熱成癩也,白者溼也,赤者火也,山梔入心與膀胱,苦寒可以燥溼熱,所以主之也。瘡瘍皆屬心火,苦寒清心,故主瘡瘍也。
《長沙藥解》黃元御
味苦,性寒,入手少陰心、足太陰脾、足厥陰肝、足太陽膀胱經。清心火而除煩鬱,瀉脾土而驅溼熱,吐胸膈之濁瘀,退皮膚之燻黃。
《朱良春用藥經驗集》
有一民間驗方「梔子辣蓼湯(山梔子10克,辣蓼20克,甘草6克)」,加味治療卵巢囊腫甚效。氣虛者加黃芪30克,合併盆腔炎者加薏苡仁、敗醬草各30克,腹痛者加香附、川楝子各15克,水煎分4次服,2個月為1療程,經期不停藥,2個月後B超檢查,80例中治癒57例,顯效23例。載於「《中國民族民間醫藥雜誌》2003,3:(45)」
《藥品化義》
山梔子
屬:陰
體:皮輕子潤
色:黃帶赤
氣:和
味:苦
性:寒
能:能升能降
力:清肺胃
性:氣輕味重
入:肺胃肝膽三焦胞絡六經
山梔子,色赤類火,味苦降下,取其體質輕浮,從至高之分使三焦火屈曲下行,治肺熱咳嗽,吐衄妄行,胃火作痛,面赤鼻漕,目赤耳瘡,嘔噦腹滿,鬱熱淋閉,腸紅疝氣,一切鬱遏之火,小便洩去;又治虛熱發渴,病後津血已亡,胃腑無潤。同知母治煩躁,蓋煩屬肺氣,山梔主之;燥屬腎血,知母主之。
(取圓小者良,炒去穢氣,帶性用,不宜太過。)
折傷腫痛:梔子白面同搗塗之甚效。(暗傷)
案例分享:月經後期
人生百態終歸寂
攤眉寬舌一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