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梔子你不知道的事:「清三焦火邪,除臟腑溼熱」,消一身火毒

2020-12-17 養生巷子

中醫認為人們的健康是處於一種『陰陽平衡』的狀態,而生活中一旦因為某些原因打破這種平衡,就會表現出病態。比如生活中我們常說的『上火』,就多是一種陽盛陰虛的狀態。

上火可以表現出來的病態有許多,像是我們因為生活壓力等煩心事導致的心火旺盛,常會伴有心煩不安、夜深難眠等情況;熬夜加班、追劇等引起的肝火旺盛,常會伴有目赤腫痛、脾氣暴躁等情況;喜食辛辣食物等引起的胃火旺盛,常伴有口臭、咽喉腫痛等情況……

相信這些症狀在很多朋友們的生活中都有存在,今天就和朋友們分享一味可以用來泡茶喝,且能助人消去一身內外火毒的良藥---梔子

其實在很多火鍋店及川菜館裡面我們就能發現,店家常常會給顧客提供免費的梔子茶喝,一來梔子茶色澤鮮亮,既能解渴又能提升食慾;二來更是因為梔子茶具有很好的去火之功,可以有效避免顧客因為食用辛辣之物後出現上火的現象。

在中醫裡面,從最早的《神農本草經》之中便已經有了關於梔子的功效記載。由於當時對中藥的功效認識有限,所以書中只說到梔子能除「五內邪毒,胃中熱氣」,但這已經明確了梔子善於去火邪的主要功效。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之中介紹梔子功效的時間,根據前人之論述並加上自己的實際應用體會則說到,梔子能「瀉三焦火邪,清胃脘熱氣,除熱厥心煩,解熱鬱,行結氣」,從中足以看出梔子清火之功的範圍之廣、功效之佳。

到了現代,梔子依舊受到醫者的青睞,每逢遇到實熱火毒之疾,醫者往往就會在配方之中加些梔子以增其清熱解毒的功效。而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用些梔子泡茶喝,可以說是既能起到「清三焦火邪」之效,又能達到「除臟腑溼熱」之功。

一、梔子對臟腑內火邪的清瀉作用

梔子屬於苦寒之物,功善清解熱毒,且梔子的應用範圍頗為廣泛,它的藥效可以入人體的心、肺、肝、胃以及三焦經,幾乎可以說對於一身臟腑內外的熱毒之邪皆有很好的清解之效。

用法1:生活中常見的風熱外感之症,常常還伴有發熱、燥煩不安,甚至是神志昏迷、胡言亂語等情況,每次用梔子3-5枚泡水喝即可。中醫裡面則將梔子和生石膏、連翹、生地、知母等藥材配伍使用,可以起到更加明顯的清熱解毒之效。用法2:生活中若是因為瑣事煩心導致的心火旺盛、虛煩不安,胃火旺盛引起的口乾口臭,咽幹舌紅,肝火旺盛造成的情緒不穩、目赤紅腫等『上火』症狀,平日裡直接用3-5枚梔子泡茶喝即可有效緩解。中醫裡面還常將梔子和陳皮、柴胡、香附子等一同配伍使用,更適宜緩解上述情況。

二、梔子對臟腑內溼熱的清瀉作用

古代名醫朱丹溪曾說,梔子之效『大能降火,從小便瀉去』,可見梔子除了善於清解熱毒之外,對於臟腑之內蘊結的溼熱之邪也是有較好的清瀉之效。

用法一:比如肝膽之內溼熱蘊結過重的話,我們常會出現『黃疸』之症,此時用幾枚梔子同茵陳草、金銀花一起煮茶喝,可以起到較好的清瀉臟腑溼熱、助人消退黃疸的作用。用法二:當溼熱蘊結於下焦,也就是現在我們所說的腎及膀胱等部位,則很容易引發人們出現水道不暢之淋症、尿路感染之炎症等情況,這時間我們則可以用些梔子和白茅根、車前草、小薊、滑石等一同煮茶喝,可有效起到利溼以通淋、清熱以消炎的效果。

三、梔子對皮膚內外熱毒的清瀉作用

若是體內熱毒之邪壅滯過盛,透達於肌表而不能外散的話,則很容易在皮膚肌表之中生出熱毒瘡癰之疾,而梔子對於此類皮膚瘡癰紅腫之症,也是可以起到效果的。

用法一:對於皮膚內外因為熱毒導致的瘡癰紅腫之症,則可以內外同用、雙管齊下。內則是以梔子煎湯飲用,外則是將梔子仁搗碎,同麻油拌勻後外敷於瘡腫,頗有解毒消腫之良效。用法二:當熱毒火邪侵襲於血脈之中,從而導致人們出現血熱而出血的情況,比如常見上火流鼻血,直接將梔子燒成灰炭,然後再研磨成細粉後吹入鼻子內部就可以起到止血之效。用法三:若是肺內上火導致的咳嗽咯血等出血情況,則可以用些梔子和側柏葉、白茅根、葦根、藕節、小薊草等一起煮茶喝,也是可以起到止血作用的。

當然,苦寒之藥不同於其它養生藥材,苦寒之性多有傷身之弊,故而對於體質虛弱、脾胃虛寒之人,是不宜用梔子來養生的。而就算是內有火邪之人,一般每次用3-10g左右即可,以免過量傷正。

相關焦點

  • 一味中藥,通瀉三焦!上清心肺之火,中瀉胃火,下瀉腎火,療效獨特!
    功於瀉火除煩,清熱利尿,涼血解毒。梔子苦寒,善清三焦之火,善治頭面五官各類火毒上攻。縱觀歷代有關中藥的記載,梔子是為數眾多的清熱藥中唯一一味有著清洩三焦功效的藥物。黃芩偏清上焦熱,黃連偏清中焦熱,黃柏偏清下焦熱,梔子清三焦火。自古以來,人們運用梔子的苦、寒藥性來治療三焦溼、熱症候。
  • 「中醫健康課堂」一味中藥,通瀉三焦!上清心肺之火,中瀉胃火,下瀉...
    《漢書》曾記「漢有梔茜園」及《晉書》所載「晉有華林園種梔子,今諸宮有秋梔子」等,可見我國梔子的園林栽培、使用已有兩千餘年歷史了。梔子花好,果實更是中醫裡的一味良藥。中藥裡的清火高手——梔子《神農本草經》說:「梔子味苦,性寒,歸心、肺、三焦經。功於瀉火除煩,清熱利尿,涼血解毒。」梔子苦寒,善清三焦之火,善治頭面五官各類火毒上攻。
  • 民間中草藥:梔子
    ,這樣能讓它清熱除煩的功效更加出色。2、預防溼熱黃疸梔子入藥以後清利下焦,也祛溼排毒,平時經常用它泡水喝能預防溼熱黃疸發生,另外它還能有效祛除人體內的溼毒,能預防溼疹和腳氣,而且身體出現浮腫時用梔子泡水喝也能讓症狀儘快減輕。
  • 馬天明:簡析溼熱之三焦與衛氣營血辨證在皮膚科的應用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對於溼熱之邪的認識:第一,溼熱之邪有外感和內生之分;第二,溼熱之層次有氣分溼熱和血分溼熱兩種,從衛氣營血辨證角度來看所佔的比例更多為氣分溼熱和血分溼熱;第三,溼熱的部位有上焦溼熱、中焦溼熱、下焦溼熱之分,從三焦辨證來看;第四,從臟腑辨證來說以脾胃溼熱、肝膽溼熱相對居多,在病例裡面也有。
  • 《爺孫倆的中醫故事》鴨蹠草、梔子 103
    老爺爺聽後說,是有這麼一回事,古代的醫生都是自己採藥,醫藥不分家,你看孫思邈自己採藥給人治病,自己著書立說,流傳後世。 你只有熟悉草藥的生長特點,你才能夠充分地發揮這草藥的特長,比如說這鴨蹠草,你如果只看教科書上寫的,你沒有去採過,你永遠都不知道這鴨蹠草最喜歡長什麼地方。
  • 打通三焦最好的方子,清上焦,通中焦,利下焦,諸症自消
    三焦是中醫藏象學說中一個特有的名詞,人體"五臟六腑"中六腑之一,"腑"就是容器腔。胃是一個容器腔,腸也是一個腔,三焦就是把五臟六腑都包括在裡面的大腔。正如張景嶽所說:"三焦者,確有一腑,蓋臟腑之外,軀殼之內,包羅諸髒,一腔之大腑也。"三焦作為六腑之一,可使各個臟腑間相互協調、步調一致,同心同德地為身體服務。
  • 芳香美麗的梔子花,農村很常見,但其果實入藥有妙用,你知道嗎
    花、果實、葉子和根均可入藥,但今天主要介紹的是它的果實梔子,下面就看看梔子有什麼作用吧。1.瀉火除煩梔子苦寒,清熱瀉火力量比較強,且梔子歸於心經,尤其擅長於清洩心的實火。火熱邪氣或身體內的鬱熱幹擾於心往往會導致心煩易怒、失眠等情志和睡眠狀態的改變,而梔子就有很好的清洩心火的力量,能夠瀉火除煩。
  • 一味常用的「除溼」良藥,能「通瀉三焦之水,清利一身之溼」
    且溼邪其性重濁、粘膩,除之如繭中抽絲,若非有善瀉水除溼之藥,難以撼溼邪黏濁之性。常用除溼之品有茯苓、薏米、赤豆諸藥,但多為養生預防之類,若真有水溼之疾,此類藥性稍遜。中醫裡有常用「除溼」良藥,服之能「通瀉三焦之水,清利一身之溼」,可謂是利水除溼之佳品,此物名曰「澤瀉」。古語有云:去水者曰瀉,而此物服之如瀉澤中之水,故名「澤瀉」。觀其名而思其意,澤瀉之名可謂一語中的。
  • 亥時不睡覺,招來一身病!敲打三焦,百病消
    古人把一天分為十二個時辰,而每個時辰的養生方法各不相同。其中亥時是指晚上21~23時。又名人定、定昏等。此時夜色已深,人們也已經停止活動,人定也就是人靜,把時間都謄給三焦經來修復人體。可以保護臟腑,為油脂體膜,故稱為「焦」。三焦一定要通暢,不通則病。人如果在亥時睡眠,則百脈可休養生息,保持三焦的運作,對身體十分有益。人體中的水液之所以能夠正常排洩,這與三焦的作用是分不開的。如今,手機成了人們離不開的「大眾情人」,很多人有躺在床上玩手機的習慣。
  • 三焦,臟腑間的通道
    《靈樞·本輸》記載,「三焦者,中瀆之府也,水道出焉,屬膀胱,是孤之府」,認為三焦為六腑之一,其分布從頭至腳,無處不管。《難經》明確提出三焦的分布為「上焦者,在心下,下隔,在胃上口……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下焦者,當膀胱上口。」
  • 溼熱入腰,腰痛難消!張景嶽的醫案,教你除溼熱治腰痛
    燒酒、火酒,熱性更強,更是溼熱之物。你天天這么喝,當然要給身體攝入溼熱之邪了。溼熱之邪困阻腰間,就形成了腰痛。溼熱之邪阻滯下焦,所以小便滯澀不通。患者脈象洪滑,更是溼熱之象。總而言之,這個人的問題,就是溼熱入腰了。對於這個腰痛,前幾天,我寫過一篇文字,專門介紹了肝鬱腰痛的事兒。當時就有讀者提出來了,說讓我講講溼熱腰痛。
  • 梔子
    歸經《本草經集注》歸心、肺、大腸、小腸、胃、膀胱經《長沙藥解》歸心、脾、肝經《本草》「元素」:治心煩懊惱不得眠,臍下血滯而小便不利「震亨」:瀉三焦火,清胃脘血,治熱厥,心痛解熱鬱,行結氣。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覆顛倒,心中懊憹,梔子豉湯主之;若少氣者,梔子甘草豉湯主之;若嘔者,梔子生薑豉湯主之。梔子豉湯:梔子14枚、香豉4合,綿裹梔子甘草豉湯:梔子14枚,炙甘草2兩、香豉4合,綿裹梔子生薑豉湯:梔子14枚,生薑5兩,香豉4合,綿裹傷寒下後,心煩腹滿,臥起不安者,梔子厚樸湯主之。
  • 此物辛香清爽,溫通三焦,服之可除一身之溼,使人三焦通暢
    而溼邪多有粘滯之性,蘊結於內常使人倍感疲乏,一身不暢。此時最適宜用一些辛散溫通之藥,方能使人一身溼邪消散,三焦通暢無阻。在諸多的中醫良藥,恰有一物正有此效,此物名為「白豆蔻」,乃是一味常用的化溼除滯、溫中行氣的良藥。對於體內溼邪阻滯、三焦不暢等情況有較好的緩解作用。
  • 三焦不通死得快!快看看你的三焦堵到什麼程度''
    關於三焦的形態,作為一個學術問題,可以進一步探討,但是,這一問題對髒象學說本身來說並不是主要的。因為臟腑概念與解剖學的臟器概念不同,中醫學將三焦單獨列為一腑,並非僅僅是根據解剖,更重要的是根據生理病理現象的聯繫而建立起來的一個功能系統。總觀三焦,膈以上為上焦,包括心與肺;橫膈以下到臍為中焦,包括脾與胃;臍以下至二陰為下焦,包括肝、腎、大小腸、膀胱、女子胞等。
  • 神奇中草藥:梔子
    第四步:山梔子薏苡仁需要燉煮較長時間,知道山梔子薏苡仁軟爛後才可以放心食用。第五步:如果薏苡仁和山梔子不煮爛的話會不利於消化的,去除茯苓藥包。第六步:最後放入紅棗幹,再燉煮十分鐘後就可以食用了。第七步:喜歡甜味的可以用冰糖調味。
  • 呼吸到腰,百病全消
    □李明月    每個人活著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呼吸,但是普通的呼吸只吸到肺裡,只是維持生命,假如你的呼吸能夠過腰入腎,才是真正的養生之道。    中醫認為,呼吸入腰,百病全消!為什麼呢?    因為我們生命的延續,臟腑機能的運轉,都離不開氣的流轉。
  • 健康|即將入夏,溼熱來襲,中醫出招助您一身輕鬆!
    溼熱體質特徵溼熱內蘊,以面垢油光,口苦、苔黃膩等溼熱表現為主要特徵,常見面垢油光,易生痤瘡、口苦、口乾,身重睏倦,大便粘滯不暢或燥結,小便短黃,舌質紅、苔黃膩等。對溼熱氣候、溼重或氣溫偏高環境較難適應。
  • 三焦不通,百脈皆堵!分享一張方子,降血脂,通三焦,暢百脈
    今天這篇文說,我想跟你聊聊,關於高血脂方面的問題。 在許多人看來,高血脂,就是血管裡油水太多了,痰溼太多了,乃是脾虛所致。 這麼想,有道理。 不過,事情往往沒有我們想像那麼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