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認為人們的健康是處於一種『陰陽平衡』的狀態,而生活中一旦因為某些原因打破這種平衡,就會表現出病態。比如生活中我們常說的『上火』,就多是一種陽盛陰虛的狀態。
上火可以表現出來的病態有許多,像是我們因為生活壓力等煩心事導致的心火旺盛,常會伴有心煩不安、夜深難眠等情況;熬夜加班、追劇等引起的肝火旺盛,常會伴有目赤腫痛、脾氣暴躁等情況;喜食辛辣食物等引起的胃火旺盛,常伴有口臭、咽喉腫痛等情況……
相信這些症狀在很多朋友們的生活中都有存在,今天就和朋友們分享一味可以用來泡茶喝,且能助人消去一身內外火毒的良藥---梔子。
其實在很多火鍋店及川菜館裡面我們就能發現,店家常常會給顧客提供免費的梔子茶喝,一來梔子茶色澤鮮亮,既能解渴又能提升食慾;二來更是因為梔子茶具有很好的去火之功,可以有效避免顧客因為食用辛辣之物後出現上火的現象。
在中醫裡面,從最早的《神農本草經》之中便已經有了關於梔子的功效記載。由於當時對中藥的功效認識有限,所以書中只說到梔子能除「五內邪毒,胃中熱氣」,但這已經明確了梔子善於去火邪的主要功效。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之中介紹梔子功效的時間,根據前人之論述並加上自己的實際應用體會則說到,梔子能「瀉三焦火邪,清胃脘熱氣,除熱厥心煩,解熱鬱,行結氣」,從中足以看出梔子清火之功的範圍之廣、功效之佳。
到了現代,梔子依舊受到醫者的青睞,每逢遇到實熱火毒之疾,醫者往往就會在配方之中加些梔子以增其清熱解毒的功效。而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用些梔子泡茶喝,可以說是既能起到「清三焦火邪」之效,又能達到「除臟腑溼熱」之功。
一、梔子對臟腑內火邪的清瀉作用
梔子屬於苦寒之物,功善清解熱毒,且梔子的應用範圍頗為廣泛,它的藥效可以入人體的心、肺、肝、胃以及三焦經,幾乎可以說對於一身臟腑內外的熱毒之邪皆有很好的清解之效。
用法1:生活中常見的風熱外感之症,常常還伴有發熱、燥煩不安,甚至是神志昏迷、胡言亂語等情況,每次用梔子3-5枚泡水喝即可。中醫裡面則將梔子和生石膏、連翹、生地、知母等藥材配伍使用,可以起到更加明顯的清熱解毒之效。用法2:生活中若是因為瑣事煩心導致的心火旺盛、虛煩不安,胃火旺盛引起的口乾口臭,咽幹舌紅,肝火旺盛造成的情緒不穩、目赤紅腫等『上火』症狀,平日裡直接用3-5枚梔子泡茶喝即可有效緩解。中醫裡面還常將梔子和陳皮、柴胡、香附子等一同配伍使用,更適宜緩解上述情況。
二、梔子對臟腑內溼熱的清瀉作用
古代名醫朱丹溪曾說,梔子之效『大能降火,從小便瀉去』,可見梔子除了善於清解熱毒之外,對於臟腑之內蘊結的溼熱之邪也是有較好的清瀉之效。
用法一:比如肝膽之內溼熱蘊結過重的話,我們常會出現『黃疸』之症,此時用幾枚梔子同茵陳草、金銀花一起煮茶喝,可以起到較好的清瀉臟腑溼熱、助人消退黃疸的作用。用法二:當溼熱蘊結於下焦,也就是現在我們所說的腎及膀胱等部位,則很容易引發人們出現水道不暢之淋症、尿路感染之炎症等情況,這時間我們則可以用些梔子和白茅根、車前草、小薊、滑石等一同煮茶喝,可有效起到利溼以通淋、清熱以消炎的效果。
三、梔子對皮膚內外熱毒的清瀉作用
若是體內熱毒之邪壅滯過盛,透達於肌表而不能外散的話,則很容易在皮膚肌表之中生出熱毒瘡癰之疾,而梔子對於此類皮膚瘡癰紅腫之症,也是可以起到效果的。
用法一:對於皮膚內外因為熱毒導致的瘡癰紅腫之症,則可以內外同用、雙管齊下。內則是以梔子煎湯飲用,外則是將梔子仁搗碎,同麻油拌勻後外敷於瘡腫,頗有解毒消腫之良效。用法二:當熱毒火邪侵襲於血脈之中,從而導致人們出現血熱而出血的情況,比如常見上火流鼻血,直接將梔子燒成灰炭,然後再研磨成細粉後吹入鼻子內部就可以起到止血之效。用法三:若是肺內上火導致的咳嗽咯血等出血情況,則可以用些梔子和側柏葉、白茅根、葦根、藕節、小薊草等一起煮茶喝,也是可以起到止血作用的。
當然,苦寒之藥不同於其它養生藥材,苦寒之性多有傷身之弊,故而對於體質虛弱、脾胃虛寒之人,是不宜用梔子來養生的。而就算是內有火邪之人,一般每次用3-10g左右即可,以免過量傷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