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吊腳樓內感知苗族民俗的歲月故事

2020-12-15 天眼新聞

不論是否情願

生活一直在催促我們向前

在充滿鋼筋與混凝土的世界

久在樊籠裡的人們似乎更渴望

復得返自然

來貴州,總有那麼一個點

不圖以名揚世界

卻總會默默的打動你

那依山而建的吊腳樓

是苗族遠古歷史的見證

貴州印象 圖源:yidianzixun.com

苗族是歷史十分悠久的民族。吊腳樓是苗族傳統建築,是中國南方特有的古老建築形式,樓上住人,樓下架空,被現代建築學家認為是最佳的生態建築形式。黔東南州苗寨眾多,是苗族吊腳樓的主要分布地區之一。

從歷史來看,苗族的建築文化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今天依然有許多原始的古苗寨還遵循著古老的生活方式和修建建築的技藝。今天,讓我們去聆聽苗族吊腳樓的故事。

苗族吊腳樓

古村寨的選址是建設村寨的重中之重。民間諺語說道:「客家住街頭,仲家住水頭,苗家住山頭」。有的苗寨設於山巔、埡口、懸崖等險要之處,居高臨下,可退可守。苗族在歷史上總是被驅趕,因此一步步被「逼」得住上山頭。

苗族吊腳樓 圖源:naic.org.cn

苗族村寨大多居住在高寒地區,山高坡陡或依山傍水,開挖地基極不方便,再加上天氣陰雨多變,潮溼多霧,磚屋底層地氣很重,不宜起居,因而構築這種通風性能好的乾爽木樓,即是「吊腳樓」。

苗族吊腳樓是幹欄式建築在山地條件下富有特色的創造,屬於歇山式穿鬥挑梁木架幹欄式樓房。

三間兩磨角,五柱丈八八

看著像黑話,其實這是苗居最尊貴的建築形式。涉及到建築的間數、高度與結構。苗族民居多為一字形,三間很常見。三間即三個開間,並排的三間房屋。四排屋架即得三間。磨角就是半屋。因上部屋頂接正面屋坡轉到山面而得名。

在不同的苗族地區,磨角也被稱為偏廈、耳房、廂閣、迭落等。當三間為正房時,可左右各帶一個磨角,或僅帶一個磨角。苗族民居山面,有五根柱子承重的稱為五柱。

五柱四瓜帶夾柱木構架示意圖

苗族吊腳樓構架的基本形式是五柱四瓜或五柱四瓜帶夾柱。丈八八是民居的高度。若是財力雄厚,則能將房屋修建得又嚴整又氣派。

依山半邊樓

依山而建的吊腳樓,常常修建在分層砌築的石臺上。在地基處理時,用大的石塊將坡地、陡坎甚至峭壁選取堅實平整部分闢為地面,其餘設置吊腳柱。

一般以中柱為界,地基在縱向分為兩臺,長柱立在較低的前臺,短柱立在較高的後臺,樓面比例可以隨意調整變化。

圖源:21mould.net

因此,房屋一部分是架空的。這樣就形成了靈活多變的半山樓。半山樓形態多變,節材節地。苗族建築最大的特點是它的歇山頂,苗族建築的歇山頂體現了遠古時期歇山頂的風貌。

圖源:ijia360.com

此外,有的人家專門在第三層設置「美人靠」有人說,「美人靠」是供青年姑娘瞭望及展示美麗,以便和苗家阿哥建立初步關係。

下養上儲,人居其中

許多吊腳樓分三層。下層圈養牲畜、家禽,堆放柴草、農具等,空間低矮。中間層為全家活動的中心。堂屋用於社交和起居,退堂是臥室的部分。第三層主要是儲藏空間,也有闢其一二間做客房和女兒臥室的。兩個山面通常不封閉,因而第三層能自然通風。

圖源:mnw.cn

房屋材料各地不同。黔東南苗族地區木材較多,所以木房、瓦房較多,草房土牆房較少。

來源:秀美黔東南及網絡

相關焦點

  • 江蘇學子三下鄉:依山傍水杉瓦立,弘揚傳統吊腳樓文化
    今日頭條南京9月2日電(通訊員 王欣怡 周宜澄)近年來,重慶弔腳樓建築作為具有鮮明地域特色和民族文化底蘊的人文景觀,在網際網路上得到了廣泛的宣傳。為弘揚傳統文化,加強對吊腳樓傳統民族建築的保護,7月22日至28日,東南大學&34;暑期社會實踐團隊在重慶多地區展開了為期一周的吊腳樓文化探尋之旅。
  • 2015中國·融水苗族蘆笙鬥馬節開幕 民俗狂歡萬人同樂
    楊志雄攝中新網融水11月7日電(記者 楊志雄張廣權)蘆笙盛裝大巡遊、中華苗族打同年、鬥馬鬥雞比賽、融州風情百家宴……11月7日,中國知名的「蘆笙鬥馬之鄉」——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上演民俗大狂歡,來自海內外的數萬名賓客和當地民眾縱情體驗苗家文化風情。
  • 湘西鳳凰,一座充滿「酒和故事」的風華古城,絕非烏有其名
    鳳凰古城,位於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文學大師沈從文的故鄉,很多人以為《邊城》就是鳳凰,其實不然。但沈從文筆下樸素和迷人的邊城風情卻給世人留下了太多的想像,鳳凰也因沈從文的小說《邊城》而聞名於世。這座曾被紐西蘭作家路易艾黎稱作「中國最美小城「的古城,歷經300多年的風雨,淳樸安靜,古貌猶存。
  • 全國民俗風情村寨的鼻祖,開發35年依然原滋原味,未受商業化侵襲
    位於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縣郎德鎮,郎德村是貴州省東線民族風情遊重點村寨之一。分為上下兩寨。開放的是上郎德,正規化一點的叫法就是朗德上寨,這個郎德上寨說起來可不簡單,它是全國第一個民俗風情村寨(1985年作為黔東南民族風情旅遊勝地首次開放),它比鄰近的西江千戶苗寨出名得多,而且很早就已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暢遊中華民族園,觀賞各民族建築,體驗民俗表演
    暢遊中華民族園,觀賞各民族建築,體驗民俗表演中華民族園,一座展示我國各民族文化和風貌的景區。從嚴格意義上來講,它更像是一座主題公園,容納了各民族的民俗和風情。整個園區的佔地面積有50公頃,位於北四環公路的內側,是整個北京城也是全國唯一一個將民俗文化發揮到極致的地方。景區內部分設了不同的區域,每個民族都有特定的建築、街道、寺廟,村落均採用一比一的建造比例,完整的向遊客呈現了不同的民族文化。進入園區之後,可以選擇多種遊覽方式,主要以觀賞建築和表演為主。
  • 春遊鳳凰古城:沱江兩岸柳如煙,土家吊腳樓有韻味,坐船泛舟很美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西南部的鳳凰古城,到了春天,沱江流水淙淙,湛藍清澈,像蒂芙尼藍,像翡翠藍,又像是藍色多瑙河。沱江兩岸的吊腳樓,倒映在水中,江上有風雨廊橋,虹橋,還有石板橋,石墩橋,南華門外的拱橋,都值得體驗。到鳳凰古城來,從來不會讓人失望,白日裡千人拱手,入夜後萬盞明燈。春天的鳳凰古城,一派生機盎然,既有垂柳,也有梧桐等等,桐葉粑粑就是特產。圖中是古城沱江風光。
  • 中國特色民居建築——土家族吊腳樓
    湖南省的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永順、龍山、保靖、古丈等縣,張家界市的慈利、桑植等縣,常德市的石門等縣;湖北省主要分布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來鳳、鶴峰、鹹豐、
  • 【文明•故事】一張小小的農民畫,搭起一座民俗文化橋梁
    【文明•故事】一張小小的農民畫,搭起一座民俗文化橋梁 2020-09-22 18:24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中國五大最具地方特色的民俗建築,除了北京四合院,其他都沒見過
    中國五大最具地方特色的民俗建築,除了北京四合院,其他都沒見過!中國華夏文化傳承了五千多年,是世界的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也是迄今為止唯一一個流產至今的四大文明古國。也因此,很多地方流傳下來的傳統文化古蹟,紛紛申遺成為了世界文化遺產。今天小編就和大家介紹一下,中國最具地方特色的民俗建築。第一個是福建的土樓。福建土樓因為大多數是客家人建造的,又稱為「客家土樓」。
  • 中國民俗文化的發展歷程是什麼?
    在這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以多民族文化為基礎,並具有華夏民族特色的的民俗文化。「苗年」就是一種民族特色比較鮮明的民俗文化之一。作為苗族人最隆重的傳統節日,與苗族的起源和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聯繫。由於苗族與漢族「曆法」不同,所以「苗年」並不是漢族傳統意義上的「新年」。
  • 廣西近千名師生體驗傳統民俗 感知壯鄉非遺文化
    原標題:廣西近千名師生體驗傳統民俗 感知壯鄉非遺文化 俞靖 攝   5月2日,由廣西南寧山豐原研學機構聯合北京廣西文化藝術促進會、廣西駱越文化研究會舉辦的「守望非遺文化研究旅行」活動在廣西南寧市劉圩鎮田野牧歌山豐原研學基地舉行,來自南寧市的近千名中小學師生現場體驗民俗活動,感知壯鄉「非遺」文化。
  • 帶你們領略「一溪綠水護村流,兩岸青山吊腳樓」的人間仙境
    千戶苗寨,位於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縣東北部的雷公山麓,距離縣城36千米,距離黔東南州州府凱裡35千米,距離省會貴陽市約200千米。西江千戶苗寨是一個保存苗族"原始生態"文化完整的地方,由10餘個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連成片,是目前中國乃至全世界最密集的苗族聚居村寨。它是領略和認識中國苗族漫長歷史與發展之地。
  • 第二屆全國苗族民間文化匯演大賽圓滿結束
    全國150名苗族文化愛好者們國慶期間在彭水蚩尤九黎城相互融合,不僅切磋苗族技藝、探尋苗文化,還一起過了一個難忘的苗族式中秋節。奚秀蘭老師親切地說:「很高興在彭水這樣一個美麗的地方欣賞到這麼純正的苗族歌舞和一些非遺民間技藝,也希望更多這樣的活動能舉辦以弘揚和傳承我國少數民族文化」
  • 跳肉連響、看苗族風、賞異域情。2個民族文化,哪點讓你最為心動
    56個民族56枝花,朵朵繁盛構成了今天民族文化的畫卷。中華民族大家庭有著各自獨特的民族文化發展史,在祖國大美之時,他們又演繹著什麼不一樣的風格呢?我是你們的緲到人文~今天跟大家一起了解深山裡的故事。或許你在晚會上看到過少數民族華彩服裝的婀娜多姿,但你能想像到一種舞蹈成為了這個民族甚至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嗎!
  • 白銀區民俗文化博物館即將精彩亮相
    白銀區終於有自己的博物館啦 位於白銀區全民健身廣場的 白銀區民俗文化博物館 強灣蓮花山齊家文化和王峴灰土澇池半山馬廠文化遺址,展示著4500年前境內先民的生活情境。武川宋梁西秦度堅山城和古代烽燧,橫貫全境的絲綢古道,唐代形成的蘭(州)寧(夏)驛道咽喉要隘,以及明代白銀廠採礦遺址等,與綿延數十公裡的黃河一道,共同積澱形成了域內農耕文化、民俗文化、黃河文化、絲路文化等相互融合、多元共生的文化生態。
  • 苗文化的綜合載體——苗族服飾
    苗族服飾是苗族民俗文化的表現。在苗族的諸多民俗節日裡,男女老幼必著盛裝參加。到了婚嫁年齡,如果在節日或趕邊邊場時有了意中人,苗族姑娘便將寄託愛情的花帶或繡花荷包贈給男子作定情物。在新婚時,婚床帳簷上必須有「龍鳳呈祥」紋樣及左右對稱紋樣,表現了新婚夫婦對吉祥富貴、生活安寧的追求。
  • 2015年湖南綏寧苗族四月八姑娘節新聞發布會
    大園古苗寨是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寨市古鎮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上堡侗寨和大團侗寨被列入世界歷史文化遺產預備名錄;綏寧是神採飛揚的民俗天堂。綏寧古稱苗疆要區,地當湘桂黔三省,歷史上曾經是梅山蠻和飛山蠻的分布之地,也是苗族、侗族、瑤族等南方土著民族世代居住之地,還是古楚文化向大西南退移過程中的遺存地,更是巫儺文化的重要發源地和遺存地。多民族多文化長期的交織融合,使綏寧的民族民俗文化豐富而精彩。
  • 大型原生態苗族情景歌舞劇《美麗西江》,來千戶苗寨必看的演出
    《美麗西江》就是來到這裡必看的演出,這是一個可以通過舞臺劇更加透徹的了解苗寨,了解苗族的歷史,遷徙和文化。其中的互動環節,最為有趣,也是最引人注目的一場有趣,有料的現場節目。在西江千戶苗寨,《美麗西江》展現出的苗族歌舞,有故事、有文化、有特色,古樸、粗獷、原汁原味的風格,盡情的表達出苗家人的真摯、純樸,現場的氣氛熱烈,看上去並不宏大的場面,卻展現出非常獨特的苗族風情。少不了的苗族服飾展示,有人說苗族服飾就是無字史書,因為她們把歷史繡在衣裳上。美麗的苗家阿妹身著盛裝,向您款款走來。
  • 苗族踩花山:獨特的文化符號
    原標題:苗族踩花山:獨特的文化符號    蘭天明 /文  熊玉林 /圖    苗族是中國古老的土著民族之一。 據第6次全國人口普查顯示,雲南省有苗族人口120萬人,其中廣南縣有93369人,佔全省苗族總人口的7.76%,屬雲南省苗族聚居的主要地區之一。
  • 土家族吊腳樓:屹立險要處,融於山水間
    走進湘西土家族山寨,一座座精巧的吊腳樓臨水而立、依山而築,鱗次櫛比、頗為壯觀。與土家山歌、擺手舞一樣,吊腳樓是土家兒女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土家族的歷史文化和民族記憶,被稱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早在遠古時代,吊腳樓的前身幹欄式建築就作為古老的民居登上了歷史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