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是否情願
生活一直在催促我們向前
在充滿鋼筋與混凝土的世界
久在樊籠裡的人們似乎更渴望
復得返自然
來貴州,總有那麼一個點
不圖以名揚世界
卻總會默默的打動你
那依山而建的吊腳樓
是苗族遠古歷史的見證
貴州印象 圖源:yidianzixun.com
苗族是歷史十分悠久的民族。吊腳樓是苗族傳統建築,是中國南方特有的古老建築形式,樓上住人,樓下架空,被現代建築學家認為是最佳的生態建築形式。黔東南州苗寨眾多,是苗族吊腳樓的主要分布地區之一。
從歷史來看,苗族的建築文化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今天依然有許多原始的古苗寨還遵循著古老的生活方式和修建建築的技藝。今天,讓我們去聆聽苗族吊腳樓的故事。
苗族吊腳樓
古村寨的選址是建設村寨的重中之重。民間諺語說道:「客家住街頭,仲家住水頭,苗家住山頭」。有的苗寨設於山巔、埡口、懸崖等險要之處,居高臨下,可退可守。苗族在歷史上總是被驅趕,因此一步步被「逼」得住上山頭。
苗族吊腳樓 圖源:naic.org.cn
苗族村寨大多居住在高寒地區,山高坡陡或依山傍水,開挖地基極不方便,再加上天氣陰雨多變,潮溼多霧,磚屋底層地氣很重,不宜起居,因而構築這種通風性能好的乾爽木樓,即是「吊腳樓」。
苗族吊腳樓是幹欄式建築在山地條件下富有特色的創造,屬於歇山式穿鬥挑梁木架幹欄式樓房。
三間兩磨角,五柱丈八八
看著像黑話,其實這是苗居最尊貴的建築形式。涉及到建築的間數、高度與結構。苗族民居多為一字形,三間很常見。三間即三個開間,並排的三間房屋。四排屋架即得三間。磨角就是半屋。因上部屋頂接正面屋坡轉到山面而得名。
在不同的苗族地區,磨角也被稱為偏廈、耳房、廂閣、迭落等。當三間為正房時,可左右各帶一個磨角,或僅帶一個磨角。苗族民居山面,有五根柱子承重的稱為五柱。
五柱四瓜帶夾柱木構架示意圖
苗族吊腳樓構架的基本形式是五柱四瓜或五柱四瓜帶夾柱。丈八八是民居的高度。若是財力雄厚,則能將房屋修建得又嚴整又氣派。
依山半邊樓
依山而建的吊腳樓,常常修建在分層砌築的石臺上。在地基處理時,用大的石塊將坡地、陡坎甚至峭壁選取堅實平整部分闢為地面,其餘設置吊腳柱。
一般以中柱為界,地基在縱向分為兩臺,長柱立在較低的前臺,短柱立在較高的後臺,樓面比例可以隨意調整變化。
圖源:21mould.net
因此,房屋一部分是架空的。這樣就形成了靈活多變的半山樓。半山樓形態多變,節材節地。苗族建築最大的特點是它的歇山頂,苗族建築的歇山頂體現了遠古時期歇山頂的風貌。
圖源:ijia360.com
此外,有的人家專門在第三層設置「美人靠」有人說,「美人靠」是供青年姑娘瞭望及展示美麗,以便和苗家阿哥建立初步關係。
下養上儲,人居其中
許多吊腳樓分三層。下層圈養牲畜、家禽,堆放柴草、農具等,空間低矮。中間層為全家活動的中心。堂屋用於社交和起居,退堂是臥室的部分。第三層主要是儲藏空間,也有闢其一二間做客房和女兒臥室的。兩個山面通常不封閉,因而第三層能自然通風。
圖源:mnw.cn
房屋材料各地不同。黔東南苗族地區木材較多,所以木房、瓦房較多,草房土牆房較少。
來源:秀美黔東南及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