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格子道歷史
據《尚書·舜典》中記載:「二十有八載,帝乃殂落,百姓如喪考妣。」
這句話中的「如喪考妣」,相信第一次聽說的人不僅不認識,而且就連讀音都不認識。而這篇文章便會介紹到有關包括這兩個字的文化。
首先,眾所周知的是在農村有很多的習俗以及文化被流傳了下來,並且還被如今的人們所繼承了下來,對於這些文化習俗人們有普遍的認同感,這也是因為農村的文化底蘊深厚的緣故。
我們也知道,在農村最注重的就是死者了。所謂「逝者為大」,不僅是在農村,這一直是我們中華民族流傳下來的優良美德。
而當農村的老人去世之時,其子女為了懷念父母,也為了表達自己的孝義,便都會給去世的老人豎一塊墓碑,給他們立碑是必不可少的習俗。
中國的墓碑文化可謂是源遠流長,在墓碑上除了雕鏤的花紋之外,還有很多的文字。但是,這些墓碑上面所刻的字是非常有講究的,並非隨意加上。
在農村的時候,經常會發現在這些墓碑上,少不了「故、顯、考、妣」這四個字,有很多人不知道這四個字的含義到底代表著什麼,甚至有些人還會胡思亂想。
那麼,農村墓碑上常見的「故、顯、考、妣」分別是什麼意思?你知道嗎?
故、顯、考、妣在墓碑上的用法:
一、「故」字
「故」字用在墓碑之上,一般就都是表示去世的人是立碑人的長輩或者是至親。其實「故」的意思,我們也可以通過「已故之人」這個詞來理解,是指人已經過世了,用這個字的同時也是在表達對於死者的一種思念之情,這也是在墓碑上比較常見的一個字眼。
並且,在傳統的觀念之中,「故」一詞比起「死」和「亡」等字眼,要顯得更正式且尊重。雖說「故」字經常會與後續的詞語相重複,但是由於這是從古代延續下來的,因此也就一直沿用至今了。
而在另一層面,「故人」也是指代了死者是和生者們關係比較親近的人,而這也是生者們對於死者的一種表達敬意的尊稱,其中包含了思念與尊重。
由於對於喪葬禮以及墓碑等方面,農村人們向來都是非常認真的對待的,因此對於這些細節方面也是非常的注重,將古人們的文化流傳了下來,這也算是老傳統保存比較好的一部分吧。
二、「顯」字
「顯」這個字在墓碑上也是經常能夠看到的,而實際上這個字的用法是大有講究的,不能夠隨意的使用。
根據前人所留下來的記載,可以得知「顯」字必須用在那些在家族之中輩分最高的人身上。而所謂輩分最高的意思,是指在所有尚存的家族人之中,沒有人比死者輩分更大,也就是說死者既沒有父親母親,也沒有嶽父嶽母在世,各位叔伯姨嬸之類的都先其一步去世了,才能用上「顯」字。
除此之外,想在墓碑上刻上「顯」字的死者還必須在家族之中已經有了孫輩,同時,有些地方的習俗還要求死者的年齡必須在六十歲以上,由於有了孫輩的人大多都是六十歲以上了,因此這條規定就漸漸的被一些地方遺忘了。
而若是沒有達成以上的條件的話,就只能在墓碑上刻上「先」字了。
還有一種說法是「顯」字和「先」字兩個字各代表的是尊稱以及美稱。而其中的「顯」字代表的是美稱,而「先」字代表的便是尊稱了。
生者在死者的墓碑之上刻上「顯」或「先」字所代表的含義謂主要是宣揚死者在生前的良好品德。
並且在很久以前實際上不用「顯」字,而是用的「皇」字。一直等到元代時,由於元成宗認為「皇」字是皇家的專用詞語,因此也就不允許普通得老百姓們繼續使用了。但是,百姓們又想在墓碑上表達自己對死者的那份感情,於是就用了「顯」字作為代替。
由此看來,如今在墓碑上所用「顯」字或者「先」字來表達死者生前的德行端正,而兩個字如何選取還是有一定的根據的,所以在墓碑上這個字可是不能亂用的,否則的話就可能會是對長輩的不尊敬甚至是詆毀!
三、「考」和「妣」字
這兩個是出自於中國辭書之祖《爾雅》中,「先考」與「先妣」便分別是對逝去的父親母親的尊稱。
對於「考」、「妣」這兩個字相信很多人並不是第一次見到,但是大多數人在看到解釋之前大都不能夠理解,這兩個字到底是什麼意思?其實,我們可以通過一個成語來理解,那就是「如喪考妣」。
這個成語說的是在戰國時期,身為魯國人的蒙丘向他的老師孟子請教了一個問題,在舜做天子的時候,他的父親也面北朝見他,而堯也率著諸侯們朝見他,這是否違背了禮法呢?
對此,孟子解釋說堯是在年老之後才將帝位讓給舜的,而在堯去世之時,老百姓們問訊如喪考妣,而舜則率百姓服喪三年,停止娛樂。
其實「考」指的就是父親,而另外「妣」則指的是母親,在這個成語典故之中,是指百姓們對於堯非常的敬愛,以至於在堯去世之時,百姓們都像自己的親父母去世了一般傷心。
根據相關的史籍記載,所謂「考妣」便是在墓碑上,表示父親在生前完成了自己的功業,並且還將兒女們養大成人,盡到了自己作為父親的責任和義務。
而母親則是相夫教子,以德儀影響並教育了子女,對家庭有著很大的貢獻,其德儀與父親的功業是可以相媲美的。
而除此之外,也有很多人直接用「父」和「母」來代替,這樣也更加的直觀一些。當然,在使用的時候這些詞彙的時候千萬不能用錯就是了。
以上就是「故、顯、考、妣」這四個字分別的含義了,經過解釋後相信大家也對此都比較清楚了。
小結
墓葬文化在我國,至今已有超過2千年的歷史了,而墓葬文化同時也伴隨著祭拜。祭拜祖先能夠向祖先表達自己內心的憧憬,同時也抒發了身為後人的感恩之情。
同時,墓葬存在的意義也是讓我們可以清楚的記得自己的出身,對於自己的祖宗保持懷念,也讓後代們培養對祖宗的尊敬,所謂的「認祖歸宗」,也就是這個道理了。
逝者已逝,生者當如斯。而墓碑所存在的意義,就是對逝者的懷念與追思,同時墓碑也是對生者的安慰以及寄託情感的載體。
關於墓葬文化有些許多年以後的講究以及規矩,而這每一個講究和規矩,其出發點都是為了能讓已故者安息,並讓生者堅強。而絕大多數墓碑也都是需要碑文,這些碑文不僅記錄了死者的相關信息,更多的也是生者對死者的敬意與感情。
而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之中,墓葬文化也在不斷的變化,時至今日各地的風俗習慣也各有不同,不同的講究與規矩,恐怕只有村裡的老人才了解,像本文介紹的幾個字,可能也有一些地方的風俗與此大不相同,因此各位應要多些了解,以免鬧了笑話。
而雖說各地風俗習慣難免有所差別,但是這些卻都無一例外的是在表達對逝者的尊重和懷念。因此,我們也要儘可能全面的學習這些墓葬文化,並好好的傳承下去,畢竟這也是古人們所留下來的一種文化!
參考資料:《尚書·舜典》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