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半市民贊同中小學修德育 培養身份認同感

2020-12-14 中國青年網

  [核心提示]香港「德育及國民教育科」將於明年推行,各界對其推行甚感關注。一項調查顯示,近5成市民贊成把新科目列為中小學生必修科。

 

調查反映近5成市民贊成把德育及國民教育科列為中小學生必修科。圖片來源:香港文匯報

  據香港文匯報報導,香港「德育及國民教育科」將於明年推行,各界對其推行甚感關注。一項調查顯示,近5成市民贊成把新科目列為中小學生必修科。逾4成人認為,課程能有效培養學生品德,以及國民身份認同感。不過,有半數市民擔心,新增科目會加重教師壓力,認為現有師資只能勉強應付有關科目的工作。

  逾半人不認同「國教」是「洗腦」

  香港研究協會於本月15日至20日,以電話成功訪問了1098名18歲或以上的市民,了解他們對中小學推行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的意見。受訪者中,有8%為中小學教師。

  調查發現,48%受訪者贊成把「德育及國民教育科」列為中小學生必修科。43%受訪者認為,課程對培養學生品德和國民身份認同感有「很大作用」及「較大作用」。同時,有52%受訪者並不認同國民教育是為了「洗腦」的說法。

  7成教師憂增工作壓力

  不過,由於國民教育屬新學科,逾半受訪者擔心,會加重教師工作壓力及學生學習壓力。43%認受訪者認為,現有學校師資只能勉強應付有關科目的工作。至於受訪的中小學教師,更有近70%人表示,擔心工作壓力增加。約40%人認為,「能夠」及「勉強能夠」勝任教授新科目的工作。

  香港研究協會總幹事麥燕薇認為,調查反映市民普遍支持中小學生必修新的「德育及國民教育科」。同時,市民亦相信,該科目對培養學生品德和國民身份認同感有正面作用。但她指,不少教師對新科目的教學工作感到困惑,建議政府應在餘下諮詢期,了解各持份者的意見,積極優化新增科目的課程安排,例如:推行試點計劃,並增加對學校及教師的支持及培訓,以減輕師生工作和學習壓力。

 

 

·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建立全科醫生制度

·張栢芝現港帶兒玩耍似鋒芝戀起新變化

·日本巖手縣發生6.7級地震發布海嘯警報

·颱風「米雷」逐步靠近臺灣東部沿海地區

·韓女歌手悔婚遭男友刺65刀身亡年僅24

相關焦點

  • 香港教育局將優化通識科 培養學生正面價值觀和國民身份認同
    中新社香港11月26日電 (記者 韓星童)香港特區政府教育局局長楊潤雄26日就新一份《施政報告》中教育範疇措施會見記者,他宣布一系列優化通識科學習和考試安排,包括將冠以新科目名稱、考試僅設合格和不合格、設立適用書目表等,重視培養學生正面價值觀和國民身份認同。
  • 全面實施《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構建德育工作新格局
    黨和國家歷來高度重視中小學德育工作,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對加強黨的領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立德樹人,加強理想信念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等提出了一系列明確要求,對中小學培養什麼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指明了方向。特別是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對做好中小學德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
  • 換個角度再看「身份認同感」
    「身份認同感」這個詞近年來開始逐漸的被人們提及。一方面,身份認同感能夠給我們帶來驕傲和歡愉;另一方面,身份認同感也是我們力量與信心的主要來源。身份認同感大大有助於加強我們與他人,比如鄰居、同一社區的成員或同一國公民,以及同一宗教的教友之間的聯繫的牢固性。
  • 培養新時代儒雅少年 「德育學堂」走進中小學校園
    培養新時代儒雅少年 「德育學堂」走進中小學校園 作者:徐鑫 2019-09-06 09:16   來源:遼寧日報   記者徐鑫攝  9月1日,一場別開生面的開學禮暨德育學堂啟動儀式在營口市站前區紅旗小學教育集團舉行。開學禮上,除了儀式感十足的正冠明理、敬拜師長、擊鼓明志、開筆啟蒙等環節,讓小學生受到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薰陶,新華社推出的「德育學堂」也同步啟動,用「營口有禮」聯網新華社「德育學堂」,滋養一座城市孩子的心靈,塑造一個禮德社會的美好未來。
  • 構建「大灣區人」的身份認同感
    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主人翁,「大灣區人」應如何構建身份認同感?要讓所有參與大灣區建設的人有屬地認同、情感認同、社會認同和國家認同感,同時又允許各自特色的存在,形成既有多元文化、又有大灣區人認同的大灣區特色文化。具有身份認同感的群體會更積極地發揮主觀能動性,為大灣區建設服務。《中國社會科學報》:在構建大灣區人身份認同感方面,您有哪些具體建議?
  • 佔中之後丨香港德育與國民教育的反思與前瞻
    [內容摘要] 本文全面剖析了世人矚目的香港「德教科」抗爭運動的過程與原因,指出開設德育與國民教育科有一定的社會基礎。不過,由於港人對於國民身份認同的距離感、殖民教育與愛國教育的鐘擺效應,特別是簡單的制度讚頌導致反感,使得教育議題演變成了政治社會事件。
  • 「五育並舉,德育為先」 龍泉驛區出臺「加強新時代中小學德育工作...
    「五育並舉,德育為先」,出臺《成都經開區(龍泉驛區)教育局加強新時代中小學德育工作實施意見》。《加強新時代中小學德育工作實施意見》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以培養學生良好思想品德和健全人格為根本,以促進學生形成良好行為習慣為重點,強化完善中小學德育工作長效機制,全面提高中小學德育工作水平。
  • 渭南市加強德育工作實體化建設構建中小學德育工作新體系
    日前,渭南市教育局深入貫徹中省市關於進一步加強中小學德育工作的文件精神,制定了《關於整體構建中小學德育體系進一步加強中小學德育工作的意見》,堅持以人為本,德育為先,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和主動適應社會的能力,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
  • 教育部關於印發《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的通知
    該《指南》是指導中小學德育工作的規範性文件,適用於所有普通中小學。各地要加強組織實施,將《指南》作為學校開展德育工作的基本遵循,納入校長和教師培訓的重要內容,並將其作為教育行政部門對中小學德育工作進行督導評價的重要依據,進一步提高中小學德育工作水平。  請將貫徹落實情況及時報我部。
  • 《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解讀(專家篇)
    要做到這一點,中小學校必須不斷加強黨的建設,持續增強「四個意識」,強化政治責任和使命當擔;必須貫徹落實好黨的教育方針,切實解決好「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和為誰培養人」的重大問題;必須從實際出發,聚焦問題,找準發力點,切實將中小學德育工作引導到正確的政治方向上來;必須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大力加強教師隊伍的思想意識和職業道德建設,造就一支黨和人民滿意的、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紮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人民教師隊伍
  • ——新時期中小學德育工作創新實踐
    回歸常態 走向真實 2017-09-05 來源:教育部 北京市海澱區中關村第三小學校長  劉可欽  《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的頒布,
  • 英國學校加強"公民價值觀"教育 增強身份認同感
    英國《泰晤士報》報導,英國教育大臣艾倫·詹森近日宣布,將在學校教育中加強「公民價值觀」教育,以弘揚平等、寬容的價值觀,教會學生如何培養良好的社會關係,增強學生作為英國公民的身份認同感。據悉,英國的公民教育從2002年以後屬於義務教育階段的國家必修課程,但是大多數學校並沒有對這門課程給予足夠的重視。
  • 將重點培養學生國民身份認同
    出人意表的是,這當中有四成是學生,更有2000人還在讀中小學!楊潤雄指,通識科會重視培養正面價值觀、積極態度、國民身份認同,以及學習國家發展、憲法、基本法及法治,也會加入學生到內地考察的內容。他表示,培養學生對國家的認識及國民身份認同很重要,也非政治議題,但政府不會逼學生參與,最終如何推動要視乎課程發展議會的建議。通識科的這幾項改革措施,業內人士怎麼看呢?香港教育評議會主席何漢權接受《橙新聞》訪問時指,通識科的多項改革,不少都是教評會多年來所爭取,所以教評會都很支持教育局的決定,並希望教育局能用一年時間,把有關改革措施全部上馬。
  • 【教育】漢陰縣「4563」工作法夯實中小學德育工作
    加強中國歷史特別是近現代史教育、革命文化史教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教育,加強中國共產黨黨史教育,利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三沈文化」、研學實踐基地等資源,開展理想信念教育實踐活動,培養學生對黨的認同、對國家的熱愛。二是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
  • 香港身份認同的溯源與反思
    從回歸以來香港巿民的身份認同感來看,基本走勢是「香港人」的身份認同在2009年以後基本處於上升趨勢,而「中國的香港人」這類複合身份的比率一直在20%至30%之間徘徊,「香港的中國人」的比率自1997年以來變化不大,單一的「中國人」的認同曾在2008年處於30%後呈一路下滑的趨勢、甚至低於20%。由上可知,大多數的香港人存在著雙重認同。
  • 寧波文明辦副主任鄧曉東:中小學德育工作堅持四個導向
    就文明城市而言,中小學德育工作更是文明校園創建的重中之重。如何全面推進中小學德育工作,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合格接班人,筆者認為需要從四個方面下功夫。  堅持目標導向,實施精準育德   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合格接班人,是中小學德育工作的目標和任務。一要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多形式、多途徑、多角度闡述核心價值觀12個主題詞,讓中小學生熟記核心價值觀24個字,使之融化在心靈裡、銘刻在腦子中。
  • 中職《學生公約》關鍵是增強學生自我認同
    同時,各地各校要將公約籤署儀式作為學校常規德育活動之一,通過學生共同籤署公約,作出承諾,使公約成為學生共同遵守的約定。此外,還要督促學生認真履行公約,實現從「要我做」向「我要做」的轉變,切實把公約落到實處。
  • 如何培養幼兒的自我認同感
    自我認同是能夠理智地看待並且接受自己以及外界,能夠精力充沛如何培養幼兒的自我認同能力。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將孩子做得好或者取得的成功,歸納為是因為孩子「努力」,這很可能會削弱孩子的自我認同或自尊-孩子可能會產生懷疑:「是因為我能力不足,所以我只有比別人努力オ能做好嗎?2另外,表揚孩子的時候,要儘量避免「空洞的貼標籤式的」表揚,比如「真棒、真聰明、真乖」之類的,這些無助於孩子提供自豪感與自我認同,棒在哪裡?聰明在哪裡?乖在哪裡?
  • 市南區三所學校德育課程獲評青島市中小學優秀校本德育課程
    近日,青島市教育局組織開展優秀校本德育課程評選活動,全市各中小學積極參與,49門課程入圍,青島基隆路小學《「翔宇」課程——愛、禮、智、健》、青島南京路小學《傳承非遺文化「麵塑」》、青島櫸園學校《小腳丫走青島》三門課程獲評2020年青島市中小學優秀校本德育課程。
  • 專訪香港教育局局長楊潤雄:落實國安教育 培養學生國民身份認同
    【解說】楊潤雄介紹,改革後的通識科將重點培養學生的正面價值觀,積極的態度和國民身份認同,學習國家發展、憲法和基本法教育。【同期】香港特區政府教育局局長 楊潤雄我們希望在這個科目就是培養他(學生)有一個正向的價值觀,比如說包括一個對國家的了解,一個認同自己是國民(的身份),所以我們在課程內,我們會加強對國家發展、憲法、基本法等等這些內容,希望我們的學生希望通過這一科,能培養他們對我們國家的發展有一個正確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