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個角度再看「身份認同感」

2020-12-20 大胯談職場

閱讀提示

個人轉載本文至朋友圈和群聊天,無需特別申請版權許可;如果你現在內心浮躁,請關閉這篇文章;精簡的文字雖好,但大多無用,且無可操作性,跟沒學並無二致;為了可操作性,本文犧牲了精簡,以「車軲轆話」代替,為的是讓文字穿過身體,令其有用且可用;所以本文需要逐字逐句地閱讀,否則難以理解文中的邏輯;如果你能順利看完並理解全文,很榮幸!我們是同一類人。撰文丨大胯

01

馬修·阿諾德在《多佛海灘》一書中描繪了這樣的場景:

我們猶如置身於黑暗的狂野,陷入混亂的進軍和撤退之中。在那裡,無知的軍隊在黑夜中混戰。

「身份認同感」這個詞近年來開始逐漸的被人們提及。

一方面,身份認同感能夠給我們帶來驕傲和歡愉;另一方面,身份認同感也是我們力量與信心的主要來源。

身份認同感大大有助於加強我們與他人,比如鄰居、同一社區的成員或同一國公民,以及同一宗教的教友之間的聯繫的牢固性。對某一特定身份的關注可以強化我們與他人的聯繫,促進彼此之間的互助,並且可以幫助我們擺脫狹隘的以自我為中心的生活。

所以在社會上,「關愛鄰裡」、「結成共同體」、「都是一家人」等類似的概念常談常新。

但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在另外一類人看來,每一個真理的反面同樣也是真理。

02

對我們人類而言,絕大多數的時間,我們都在試圖通過尋找認同感來結成共同體。也正因為這樣,認同感的背後往往隱藏著這樣一個信息:

我們不可避免地從屬於某種所謂唯一的身份,這種身份還常常帶有「好鬥」的屬性。

強烈的群體歸屬感往往具備「排他性」——對其他群體的疏遠和背離。也就是說:同一群體內部的團結往往發展成不同群體之間的不和。

比如,隨處可見的「追星一族」之間的口水戰;不同宗教狂熱分子之間的暴力衝突;不同地區人群之間引發的「地圖炮」現象……

早在201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阿瑪蒂亞·森曾說過:

無知的民眾一旦被套上了單一且好鬥的身份,熟練的劊子手就會引導他們製造暴力事件。

正如當年歷史上由希特勒領導的納粹德國,或是由賓·拉登牽頭的蓋達組織……他們給全球帶來的殺戮慘絕人寰,被他們「操縱」的人們甚至在死亡的關頭也依舊相信自己在做一件「偉大」的事情。

03

從世界範圍內來看,因身份衝突而引發的暴力衝突似乎越發頻繁——盧安達和剛果的衝突、蘇丹南部的殺戮、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的對立……

如果耐心觀察,我們會發現:人們對於自己身份認識的混亂,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騷亂與殘暴。

尤其是那些宣揚這種或者那種單一身份的觀念,必然會有意無意地引發暴力。 實際上,暴力出現的根源往往來自於這樣一種執念:

暴力發起者總是有意無意地將某一個固定的身份強加於自己或是別人。

但更可悲的是,許多主觀上試圖阻止這類暴力的人一不小心也會陷入這樣的執念——站在暴力的對立面——最終演變為「以暴制暴」。這也正是我們如今的世界難以根治暴力的原因。

04

這類人或是現象往往被統稱為「單一主義」。單一主義的價值觀往往最容易導致人與人之間的誤解。

從更大的視角來看,我們實際上總是「從屬於」各種各樣的群體——一個美國公民可以來自中東地區,還可以擁有南非的血統;此外,他也可能是一名天主教徒,擁有小說家的身份,擁護民主黨,雖然自己是一名異性戀者,卻可以深刻理解同性戀的行為;他愛好話劇,是堅定的環保主義者,籃球迷,小提琴演奏家;而且他並不相信外太空有智慧生物的存在,對霍金說的「千萬不要試圖聯繫外星人」深表贊同……

上面提到的每一種身份,都對應著一個群體,他同時屬於這些群體,而這些群體都給予他對應的一種身份。從更深的層次來看,沒有哪一種單一的身份能夠完全代表他……

既然我們不可避免地擁有多重身份,在現實情況下,我們必須衡量不同身份對於我們的相對重要性。

詆毀他人的方式往往分為兩類:

對他人進行錯誤的描述將他人限定在某個特定的身份當中對人們進行評價,總是試圖扭曲別人身份的多樣性是產生暴力的根本原因,這使得多少老朋友變成了新敵人,讓心懷不軌的暴徒搖身一變為權勢燻天的政治領袖。

05

反過來思考,如果想要將身份認同的益處全盤否定也是不可能的。

正如之前提到的,身份認同固然可能導致暴力和恐怖,但它同樣也是人類生活豐富性和友情的源泉。再者,將身份認同簡單地視為一種普遍的惡也是毫無意義的。

事實上,在我們不同的歸屬與身份當中,我們每個人都在不斷地決定它們的優先級,哪怕只是無意識地這麼做。表面上看起來,我們好像都有選擇,但實際上,一個容易被大多數人忽略的事實是:

有選擇並不代表沒有約束。

簡單點來說,比如你去超市買東西,商品琳琅滿目,貌似任你選擇,但你口袋裡錢的總數就是你的限制(約束)。這就導致了你之後買的東西也是在你錢袋子的限制下做出的選擇而已。

用這個視角再來看「身份選擇」,那些被我們最常用來選擇的身份,往往都是我們最常用的、也同樣是別人認為我們應該是的身份而已……而這些「最常用的」和「別人認為的」都是我們很難看見的、隱藏著的限制(約束)。

用通俗的話來講就是:

你以為你以為的,那只是你以為的。

這些「限制(約束)」就如同一層或是多層的玻璃房間一樣,隔離著人們,借著炎炎烈日形成了「溫室」,「滋養著」暴力與衝突。

06

由於先入為主的習慣存在,在別人的眼裡,我們在維護和切換個人身份方面的自由是極其有限的。

在更多的情況下,我們甚至根本不能充分了解別人是如何看待我們的,因為「我眼中的我」和「別人眼中的我」是兩回事。

即使我們自己知道如何看待自己,我們可能也很難勸服別人以同樣的方式看待我們。

如果想要在這條路上多推進一點點的話,最重要的就是要清晰地認識到:我們有權利自由選擇我們身份的優先順序。但在絕大多數的情況下,我們早已忘記了自己有這個權利,甚至早已忘記我們有選擇。

在如今這個時代,減少暴力的關鍵大程度上取決於以下三條:

我們務必真正意識到自己身份所具備多重性;我們務必明確認識到這種多重身份是紛繁複雜的;我們務必警惕將人們按照某個單一的、鮮明的界限來劃分行為。因此,我們必須認識到,在基於身份的思考中,推理與選擇極其重要,甚至不能有絲毫的閃失。

用「多重身份」的邏輯來逐漸替換「單一身份」的邏輯,承認我們身份的多重性以及這些身份所具有的不同含義,我們就能夠在不同身份之間進行理性的選擇,至少能夠比「單一身份」的時候更加理性,減少因衝動引發的不必要的麻煩。

只有承認我們生活中關係的多樣性,並且作為這個世界的共同居民而理性地思考,而不是硬生生地把人們塞入一個個狹窄的「盒子」中,也許才有可能真正從源頭上減少暴力的發生。

舉個最簡單例子,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將自己看作是許多不同群體的成員——我們同時歸屬於它們——我們的公民身份、居住地、籍貫、性別、階級、宗教信仰、職業、工作狀況、飲食習慣、愛好的運動、音樂品味、對社會事業的投入……使我們歸屬於各個不同群體;每個人同時屬於許多個群體,而其中任何一種歸屬都賦予我們某種特定的身份;沒有一種能夠被視為我們唯一的身份、或者單一的成員劃分。

寫在最後的話

阿里巴巴的創始人馬雲曾說過:

要在陽光燦爛的日子修屋頂。

如今的世界已經進入了長時段的和平期,但表面上的和平並不意味著潛在著的危機與衝突。而消除或減少危機的主要希望在於我們能夠用於承認自己身份的多重性。

這種多重性為意味著人們同時具備相互交叉、甚至是看似矛盾的身份。單一身份的幻象遠比那種多重、多樣的身份更具分裂性。往深一步看,前者只是我們潛意識當中的世界,而後者才是我們實際生活著的世界。

祝吉安!

相關焦點

  • 構建「大灣區人」的身份認同感
    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主人翁,「大灣區人」應如何構建身份認同感?要讓所有參與大灣區建設的人有屬地認同、情感認同、社會認同和國家認同感,同時又允許各自特色的存在,形成既有多元文化、又有大灣區人認同的大灣區特色文化。具有身份認同感的群體會更積極地發揮主觀能動性,為大灣區建設服務。《中國社會科學報》:在構建大灣區人身份認同感方面,您有哪些具體建議?
  • 從社會心理學角度看,「身份認同」決定了你看待自己的方式
    身份認同身份認同是你自身的心理模型,是你對於「你是誰」這個問題的答案。這個問題並沒有唯一的解答,而且事實上,你回答這個問題的方式就能在很大程度上體現出你是誰。例如:「我23歲了,正在上學。身份認同根植於你生命體驗的核心:身份認同不僅僅是指我們高尚的品質,我們做的好事,或者我們用於遮掩自身困惑與複雜性的勇敢面具。身份認同除了與我們的優勢和潛能有關之外,還與我們的黑暗面、局限性、傷痛和恐懼有關。
  • 教師身份認同的涵義
    認同是指人的身份感、價值感、意義感,大致可以分為兩類:-是自我認同,即自己對自我狀況、生理特徵、社會期待、以往經驗、現實情境、未來希望、工作狀態等各個方面的一種認識。二是社會認同,即個人擁有關於其所屬群體及該群體身份所伴隨而來在情感與價值觀上的認識。
  • 過半市民贊同中小學修德育 培養身份認同感
    [核心提示]香港「德育及國民教育科」將於明年推行,各界對其推行甚感關注。一項調查顯示,近5成市民贊成把新科目列為中小學生必修科。圖片來源:香港文匯報  據香港文匯報報導,香港「德育及國民教育科」將於明年推行,各界對其推行甚感關注。一項調查顯示,近5成市民贊成把新科目列為中小學生必修科。逾4成人認為,課程能有效培養學生品德,以及國民身份認同感。不過,有半數市民擔心,新增科目會加重教師壓力,認為現有師資只能勉強應付有關科目的工作。
  • 換個角度看寧海
    正是通過這些圖片,讓我們這些普通的民眾有了意外的收穫,原來身邊這些鋼筋水泥的建築,也有歲月靜美的一面,大有「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之感。航拍的創作方式,讓人耳目一新。以下是我們為大家帶來的幾張無人機拍攝的照片,但與以往不同的是,這些不是我們常見的城市建築,而是一片片火熱的建築工地。
  • 網絡身份認同抗拒性的建構與消解
    正如雪莉·特克(Sherry Turkle,1995)所說,「網絡已經成為人們進行自我構建和再構建的社會實驗室,我們透過網絡的虛擬世界進行自我塑造與自我創造。在這種虛擬空間中,人們已經習慣於用用新的方式去看待身份認同,意義變得不再穩定……人們可以隨心所欲地在網際網路空間舞臺上構築自己浮動不定的身份能指。」
  • 香港身份認同的溯源與反思
    從回歸以來香港巿民的身份認同感來看,基本走勢是「香港人」的身份認同在2009年以後基本處於上升趨勢,而「中國的香港人」這類複合身份的比率一直在20%至30%之間徘徊,「香港的中國人」的比率自1997年以來變化不大,單一的「中國人」的認同曾在2008年處於30%後呈一路下滑的趨勢、甚至低於20%。由上可知,大多數的香港人存在著雙重認同。
  • 社會互動與身份認同
    社會互動與身份認同 ——基於全國7個省(市)實習教師的實證研究 2016年02月25日 15:12 來源:《教育學報》2015年第4期 作者:魏戈 陳向明 字號
  • 英國學校加強"公民價值觀"教育 增強身份認同感
    英國《泰晤士報》報導,英國教育大臣艾倫·詹森近日宣布,將在學校教育中加強「公民價值觀」教育,以弘揚平等、寬容的價值觀,教會學生如何培養良好的社會關係,增強學生作為英國公民的身份認同感。據悉,英國的公民教育從2002年以後屬於義務教育階段的國家必修課程,但是大多數學校並沒有對這門課程給予足夠的重視。
  • 跨界族群音樂文化研究與身份認同
    (二)跨界族群音樂文化圈、文化層與身份認同階序之間的關係  廣義的音樂文化圈,兼有理論和實踐層面,其對象包括文化圈、文化層、文化叢;從中國跨界族群音樂文化角度看狹義的音樂文化圈,多與宗教文化為基礎形成的少數民族文化圈相關。
  • 英語在中國意識形態與身份認同的討論
    這一篇文章我將討論一下自己感興趣的研究領域:語言意識形態以及和語言相關的身份認同。
  • 換個角度看事物(作文素材)
    通過讀《普羅米修斯》,我懂得了換個角度看事物,也真正學會了如何去換個角度看事物,這便是我從《普羅米修斯》中得到的。      點評:      1.開頭即點明主旨,緊緊抓住原文中不同人對待普羅米修斯的不同態度,引出現實中不同角度看問題,所得出的不同評價。     2.小作者對原文的分析細緻,引用準確,可見他對文章的深刻理解,表達了真情實感。
  • 如果換個角度看身邊的壞同事
    「那位馬屁小姐又到老總辦公室打小報告,看了就討厭!」「對啊!還有那個自私先生,我找他幫我填個報表,居然一口回絕,真是氣人。」但最新一期的臺灣《康健》雜誌撰文,換個角度看這些同事,學習他們缺點背後的優  點。 1 辦公室總有一類人,愛黏在主管身邊,也許他們的工作表現並不突出,卻能得到上司的賞識。
  • 梁文道:一套獨屬港人的身份認同是如何形成的?
    後來我們都曉得,英國人一直都在有意無意地培育一套本土意識,一套獨屬港人的身份認同。可事實上,它從來不敢搞得太過囂張。哪怕是到了上世紀七十年代,人人公認的「香港意識」萌芽期,它也還是不能放開手腳,公然將它變成一種建制化的國民身份。只要對比一下新加坡,我們就知道真正的政治身份認同締建是怎麼回事了。我甚且懷疑全世界都很難找到幾個類似香港的例子。
  • 心理學角度解析《想見你》:探究青春期孩子「身份認同」的重要性
    今天我就想從心理學角度來和大家聊聊《想見你》這部劇,青春期的孩子,"身份認同"到底有多重要。許多活生生的例子告訴我們,有太多的青春期孩子需要學會認同自己。二、青春期是孩子"自我認同"不穩定的重災區為什麼我一直強調"青春期"?
  • 科學網—臧克茂的身份認同
    從軍民融合式發展的視角看,臧克茂的學術成就具有一定的示範效應。他能夠取得這些成就,與很多因素相關。 本文謹嘗試對臧克茂的身份認同進行分析,嘗試從中找出他能夠獲得這一系列軍事科技成就的原因,並探索進行科學家學術成長史研究的新視角。
  • 如果想不通,就換個角度看世界
    錢鍾書先生說過:換個角度看世界,會收穫到不同的東西,世界也因此以另一個面貌展示在你面前。聽過這樣一則寓言故事:有位畫師收了很多徒弟,有一天,他想試試徒弟們的水平,便不命題,讓他們自由發揮畫一幅畫。徒弟們一個個摩肩擦掌,等接到考卷的時候卻都傻了眼——師傅居然給了他們一疊帶著黴點的宣紙,而且不得更換和裁剪。大家互相大眼瞪小雅,不知如何下手,只能硬著頭皮往上畫,試圖用不同的方法掩蓋黴點的痕跡。只有一個人稍作思考,便不慌不忙的畫了一幅荷塘畫,原有的汙點都被他點染成了一隻只活靈活現的小蝌蚪。其中的結果,可想而知這位徒弟得到了師傅的真傳,最終成為一代宗師。
  • 中產身份認同的評判依據辨析
    從這個角度來說,「有錢無閒」者和「無錢有閒」者都需要通過「符號性消費」的「檢驗」,才能具備中產/中間群體的表象。值得注意的是,近期有研究表明,「社會經濟地位越高,越偏好高雅文化」的假設未得到支持;而雜食文化更為顯著,無論是音樂、閱讀領域,還是音樂-閱讀跨領域的文化消費中,人們的收入越高、受教育程度為大專及以上、職業階層為管理精英或專業精英,更可能偏好雜食品味。
  • 大學生爭相攀比追求身份認同 應量力而行
    從身份認同的角度來看,進入大學的他們經歷著「身份」的轉變與認同。而一個人的身份認同意味著他會以自己對屬於某個群體的知覺和認識為基礎,觀察這個群體中其他人的做法,學會正確而一致地使用群體的標記。  對大學新生來說,則意味著他們尋求與「大學生」身份緊密聯繫的、具有象徵性的標記事物,並逐漸學會正確而一致地使用。
  • 身份焦慮、國族認同、殖民反抗,4個角度追問你讀懂金庸小說了嗎
    從題材上看,"說書體"是一個開放包容的體系,該類小說可以分為歷史演義、英雄傳奇、神怪小說和公案俠義小說等多種類型,由於它擅長以"說"的形式脫離文本,結合活潑的生活口語傳播,因而具有繪聲繪色的現場感和生動性,能夠在茶樓酒肆、宴會酒席等民間生活中廣泛地流傳,故又稱為"話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