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提示
個人轉載本文至朋友圈和群聊天,無需特別申請版權許可;如果你現在內心浮躁,請關閉這篇文章;精簡的文字雖好,但大多無用,且無可操作性,跟沒學並無二致;為了可操作性,本文犧牲了精簡,以「車軲轆話」代替,為的是讓文字穿過身體,令其有用且可用;所以本文需要逐字逐句地閱讀,否則難以理解文中的邏輯;如果你能順利看完並理解全文,很榮幸!我們是同一類人。撰文丨大胯
01
馬修·阿諾德在《多佛海灘》一書中描繪了這樣的場景:
我們猶如置身於黑暗的狂野,陷入混亂的進軍和撤退之中。在那裡,無知的軍隊在黑夜中混戰。
「身份認同感」這個詞近年來開始逐漸的被人們提及。
一方面,身份認同感能夠給我們帶來驕傲和歡愉;另一方面,身份認同感也是我們力量與信心的主要來源。
身份認同感大大有助於加強我們與他人,比如鄰居、同一社區的成員或同一國公民,以及同一宗教的教友之間的聯繫的牢固性。對某一特定身份的關注可以強化我們與他人的聯繫,促進彼此之間的互助,並且可以幫助我們擺脫狹隘的以自我為中心的生活。
所以在社會上,「關愛鄰裡」、「結成共同體」、「都是一家人」等類似的概念常談常新。
但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在另外一類人看來,每一個真理的反面同樣也是真理。
02
對我們人類而言,絕大多數的時間,我們都在試圖通過尋找認同感來結成共同體。也正因為這樣,認同感的背後往往隱藏著這樣一個信息:
我們不可避免地從屬於某種所謂唯一的身份,這種身份還常常帶有「好鬥」的屬性。
強烈的群體歸屬感往往具備「排他性」——對其他群體的疏遠和背離。也就是說:同一群體內部的團結往往發展成不同群體之間的不和。
比如,隨處可見的「追星一族」之間的口水戰;不同宗教狂熱分子之間的暴力衝突;不同地區人群之間引發的「地圖炮」現象……
早在201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阿瑪蒂亞·森曾說過:
無知的民眾一旦被套上了單一且好鬥的身份,熟練的劊子手就會引導他們製造暴力事件。
正如當年歷史上由希特勒領導的納粹德國,或是由賓·拉登牽頭的蓋達組織……他們給全球帶來的殺戮慘絕人寰,被他們「操縱」的人們甚至在死亡的關頭也依舊相信自己在做一件「偉大」的事情。
03
從世界範圍內來看,因身份衝突而引發的暴力衝突似乎越發頻繁——盧安達和剛果的衝突、蘇丹南部的殺戮、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的對立……
如果耐心觀察,我們會發現:人們對於自己身份認識的混亂,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騷亂與殘暴。
尤其是那些宣揚這種或者那種單一身份的觀念,必然會有意無意地引發暴力。 實際上,暴力出現的根源往往來自於這樣一種執念:
暴力發起者總是有意無意地將某一個固定的身份強加於自己或是別人。
但更可悲的是,許多主觀上試圖阻止這類暴力的人一不小心也會陷入這樣的執念——站在暴力的對立面——最終演變為「以暴制暴」。這也正是我們如今的世界難以根治暴力的原因。
04
這類人或是現象往往被統稱為「單一主義」。單一主義的價值觀往往最容易導致人與人之間的誤解。
從更大的視角來看,我們實際上總是「從屬於」各種各樣的群體——一個美國公民可以來自中東地區,還可以擁有南非的血統;此外,他也可能是一名天主教徒,擁有小說家的身份,擁護民主黨,雖然自己是一名異性戀者,卻可以深刻理解同性戀的行為;他愛好話劇,是堅定的環保主義者,籃球迷,小提琴演奏家;而且他並不相信外太空有智慧生物的存在,對霍金說的「千萬不要試圖聯繫外星人」深表贊同……
上面提到的每一種身份,都對應著一個群體,他同時屬於這些群體,而這些群體都給予他對應的一種身份。從更深的層次來看,沒有哪一種單一的身份能夠完全代表他……
既然我們不可避免地擁有多重身份,在現實情況下,我們必須衡量不同身份對於我們的相對重要性。
詆毀他人的方式往往分為兩類:
對他人進行錯誤的描述將他人限定在某個特定的身份當中對人們進行評價,總是試圖扭曲別人身份的多樣性是產生暴力的根本原因,這使得多少老朋友變成了新敵人,讓心懷不軌的暴徒搖身一變為權勢燻天的政治領袖。
05
反過來思考,如果想要將身份認同的益處全盤否定也是不可能的。
正如之前提到的,身份認同固然可能導致暴力和恐怖,但它同樣也是人類生活豐富性和友情的源泉。再者,將身份認同簡單地視為一種普遍的惡也是毫無意義的。
事實上,在我們不同的歸屬與身份當中,我們每個人都在不斷地決定它們的優先級,哪怕只是無意識地這麼做。表面上看起來,我們好像都有選擇,但實際上,一個容易被大多數人忽略的事實是:
有選擇並不代表沒有約束。
簡單點來說,比如你去超市買東西,商品琳琅滿目,貌似任你選擇,但你口袋裡錢的總數就是你的限制(約束)。這就導致了你之後買的東西也是在你錢袋子的限制下做出的選擇而已。
用這個視角再來看「身份選擇」,那些被我們最常用來選擇的身份,往往都是我們最常用的、也同樣是別人認為我們應該是的身份而已……而這些「最常用的」和「別人認為的」都是我們很難看見的、隱藏著的限制(約束)。
用通俗的話來講就是:
你以為你以為的,那只是你以為的。
這些「限制(約束)」就如同一層或是多層的玻璃房間一樣,隔離著人們,借著炎炎烈日形成了「溫室」,「滋養著」暴力與衝突。
06
由於先入為主的習慣存在,在別人的眼裡,我們在維護和切換個人身份方面的自由是極其有限的。
在更多的情況下,我們甚至根本不能充分了解別人是如何看待我們的,因為「我眼中的我」和「別人眼中的我」是兩回事。
即使我們自己知道如何看待自己,我們可能也很難勸服別人以同樣的方式看待我們。
如果想要在這條路上多推進一點點的話,最重要的就是要清晰地認識到:我們有權利自由選擇我們身份的優先順序。但在絕大多數的情況下,我們早已忘記了自己有這個權利,甚至早已忘記我們有選擇。
在如今這個時代,減少暴力的關鍵大程度上取決於以下三條:
我們務必真正意識到自己身份所具備多重性;我們務必明確認識到這種多重身份是紛繁複雜的;我們務必警惕將人們按照某個單一的、鮮明的界限來劃分行為。因此,我們必須認識到,在基於身份的思考中,推理與選擇極其重要,甚至不能有絲毫的閃失。
用「多重身份」的邏輯來逐漸替換「單一身份」的邏輯,承認我們身份的多重性以及這些身份所具有的不同含義,我們就能夠在不同身份之間進行理性的選擇,至少能夠比「單一身份」的時候更加理性,減少因衝動引發的不必要的麻煩。
只有承認我們生活中關係的多樣性,並且作為這個世界的共同居民而理性地思考,而不是硬生生地把人們塞入一個個狹窄的「盒子」中,也許才有可能真正從源頭上減少暴力的發生。
舉個最簡單例子,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將自己看作是許多不同群體的成員——我們同時歸屬於它們——我們的公民身份、居住地、籍貫、性別、階級、宗教信仰、職業、工作狀況、飲食習慣、愛好的運動、音樂品味、對社會事業的投入……使我們歸屬於各個不同群體;每個人同時屬於許多個群體,而其中任何一種歸屬都賦予我們某種特定的身份;沒有一種能夠被視為我們唯一的身份、或者單一的成員劃分。
寫在最後的話
阿里巴巴的創始人馬雲曾說過:
要在陽光燦爛的日子修屋頂。
如今的世界已經進入了長時段的和平期,但表面上的和平並不意味著潛在著的危機與衝突。而消除或減少危機的主要希望在於我們能夠用於承認自己身份的多重性。
這種多重性為意味著人們同時具備相互交叉、甚至是看似矛盾的身份。單一身份的幻象遠比那種多重、多樣的身份更具分裂性。往深一步看,前者只是我們潛意識當中的世界,而後者才是我們實際生活著的世界。
祝吉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