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生平簡介

2020-12-12 中國新聞網

  鄧小平(1904~1997)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領導人之一,中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鄧小平理論的創立者。

  四川廣安人。1904年8月22日生。原名鄧先聖,學名鄧希賢。5歲入學,高小畢業後考入廣安縣中學。1919年秋考入重慶勤工儉學留法預備學校。1920年夏赴法國勤工儉學。1922年參加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4年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1926年初到蘇聯學習。

  1927年春回國,被派往西安馮玉祥國民軍聯軍從事政治工作。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後,改名鄧小平,8月7日在武漢參加中共中央緊急會議。年底隨中央機關遷往上海。1928~1929年任中共中央秘書長。1929年夏,作為中央代表前往廣西領導起義,化名鄧斌,同張雲逸等於12月和次年2月,先後發動百色起義和龍州起義,創建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第八軍和左江、右江革命根據地,任紅七軍、紅八軍政治委員和前敵委員會書記。1931年夏,到江西中央根據地,先後擔任中共瑞金縣委書記、會昌中心縣委書記、江西省委宣傳部長。由於擁護毛澤東的正確路線,被當時黨內「左」傾領導者撤職。以後,任紅軍總政治部秘書長、總政治部機關報《紅星》報主編。1934年10月隨中央紅軍長徵,年底任中共中央秘書長。1935年1月參加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即遵義會議),會議確定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新的中央領導。後任紅一軍團政治部宣傳部長、政治部副主任、主任。

  抗日戰爭爆發後,任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政治部副主任。1938年1月任八路軍129師政治委員。和師長劉伯承深入華北敵後,創建了太行、太嶽等抗日根據地。1942年9月兼任中共中央太行分局書記,1943年10月代理中共中央北方局書記,主持八路軍總部的工作,在艱苦的條件下擔負起領導華北敵後抗日根據地黨政軍的全面工作。1945年在中共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委員。

  解放戰爭時期,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晉冀魯豫野戰軍、中原野戰軍、第二野戰軍政治委員,晉冀魯豫中央局書記,中原局、華東局第一書記。1945年9月至11月同劉伯承一起領導了上黨戰役、邯鄲戰役。1947年夏他們率軍南渡黃河,挺進大別山地區,由此揭開了人民解放軍對國民黨軍隊的全國性戰略進攻的序幕。在解放戰爭的戰略決戰階段,擔任統一指揮中原野戰軍、華東野戰軍的總前委書記,同兩個野戰軍的領導人一起,指揮了淮海戰役、渡江戰役,攻克了國民黨政府首都南京和上海、蘇、浙、皖、贛等廣大地區。

  1949年9月,他當選為中央人民政府委員,參加了開國大典。10月,任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隨後和劉伯承率部向西南進軍,佔領了雲、貴、川、西康諸省,參加領導了進軍西藏和西藏和平解放的工作,實現中國大陸的完全解放。此間,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書記、西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西南軍區政治委員。

  1952年7月調往中央工作,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1954年改為國務院)副總理兼財經委員會副主任,後又兼任政務院交通辦公室主任和財政部部長。1954年任中共中央秘書長、組織部部長,國務院副總理,國防委員會副主席。在反對高崗、饒漱石陰謀分裂黨、篡奪黨和國家最高權力的重大鬥爭中,作出重要貢獻。1955年4月中共七屆五中全會上,被增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1956年9月在中共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作修改黨章的報告。在八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中央委員會總書記,成為以毛澤東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第一代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1959年任中共中央軍委常委。在任總書記的10年中,協助中央主席、副主席主持中央的日常工作,為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和發展、為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建設社會主義道路,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1956~1963年,多次赴莫斯科同蘇聯領導人進行談判,堅決維護中國共產黨獨立自主的原則立場。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以後,失去一切領導職務。1969~1973年間下放到江西省新建縣拖拉機修造廠勞動。1973年3月恢復國務院副總理職務。1974年4月代表中國政府出席聯合國第六屆特別會議,在會上系統地闡述了毛澤東關於三個世界劃分的理論。他主持起草了周恩來在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的《政府工作報告》。1975年1月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國務院副總理、中央軍委副主席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周恩來病重以後,在毛澤東支持下,他主持黨、國家和軍隊的日常工作,針對「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混亂局面進行全面整頓,得到全國人民的衷心擁護,收到顯著的成效。由於「四人幫」的誣陷,1976年4月又被撤銷一切職務。

  1976年10月「四人幫」被粉碎,「文化大革命」結束。1977年7月中共十屆三中全會恢復了他原來擔任的黨政軍領導職務。1977年8月召開的中共第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共中央副主席。1978年3月當選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五屆全國委員會主席。他首先推動思想路線的撥亂反正,反對「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領導和支持開展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提出必須完整地準確地理解毛澤東思想。他還提出要儘快把全黨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

  1978年12月召開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開闢了中國改革開放和集中力量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他在這個會議上對中國共產黨政策的歷史轉變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在為這次全會作準備的中央工作會議上,他發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講話。經過這次全會,形成了以他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第二代領導集體。在1981年6月召開的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上,通過由他主持起草的《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根本否定了「文化大革命」,維護了毛澤東的歷史地位,科學地評價了毛澤東思想。在這次會議上,他當選為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1982年9月中共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他在開幕詞中提出:「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踐結合起來,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在十二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在中央顧問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上當選為主任。在1983年6月第六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他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創立和發展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這一理論科學地闡明社會主義本質,第一次比較系統地回答了中國這樣經濟文化落後的國家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如何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一系列基本問題。他認為中國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一切要從這個實際出發來制訂規劃。根據他的思想,中共十三大制定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的基本路線。他指出,社會主義根本任務是發展生產力。全黨要一心一意地搞現代化建設。實現現代化,關鍵是科學技術現代化。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教育是一個民族最根本的事業。他設計了從20世紀80年代到下個世紀中葉分三步走基本實現現代化的發展戰略目標。並且提出,一切以是否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於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為根本標準,不斷開拓新局面。他大力支持和推動農村改革,推進以城市為中心的全面改革,指出「改革是中國第二次革命」。他關於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的論述,為中國共產黨確定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體制的改革目標奠定了理論基礎。他倡議興辦經濟特區,開放14個沿海城市,開發開放上海浦東新區,推動中國全面對外開放格局的形成。他積極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強調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在建設物質文明的同時,高度重視精神文明建設。他提倡幹部隊伍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主張廢除幹部領導職務終身制。他認為和平與發展是當代世界兩大問題,軍隊和國防建設指導思想要實行戰略性轉變,提出要把軍隊建設成為強大的現代化正規化的革命軍隊。他為解決香港、澳門、臺灣問題,實現祖國和平統一,傾注了大量心血。他從實際出發創造性地提出「一個中國,兩種制度」的構想,按照這個構想,香港已於1997年回歸中國,澳門也將在1999年底回歸中國。他提出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主張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準則。在他的主持下,中國同美國建立了外交關係,同日本締結了中日和平友好條約,恢復了中蘇兩黨兩國的關係,發展了同周邊國家和第三世界國家的友好關係。他為打開中國外交新局面,爭取有利的國際環境來進行現代化建設,維護世界和平,作出了不懈的努力。80年代末、90年代初國內國際發生政治風波,黨和政府在他和其他老同志堅決有力的支持下,依靠人民,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同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改革開放,從而經受住嚴重的考驗,維護了國家的獨立、尊嚴、安全和穩定。

  1989年11月在中共十三屆五中全會上,他辭去了最後擔任的中央軍委主席職務。在以他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向以江澤民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順利過渡、保持黨和國家穩定的過程中,他起了關鍵的作用。退休以後,他仍然關心黨和國家的事業。1992年視察中國南方的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發表重要談話,總結改革開放以來的基本經驗,從理論上回答了一些重大問題。以這次談話和中共十四大為標誌,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進入了一個新階段。1997年召開的中共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將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概括為鄧小平理論,指出這一理論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階段,並在黨章中明確規定,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作為自己的行動指南。1997年2月19日鄧小平在北京逝世。主要著作收入《鄧小平文選》(3卷)。   

  選自《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百科全書(1949-1999)》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9年7月版

相關焦點

  • 鄧小平生平年表·1904-1920
    鄧小平生平年表·1904-1920 2013年08月14日11:22        手機看新聞   1904年  8月22日生於四川省廣安縣協興鄉牌坊村,取名鄧先聖。
  • 時光機:鄧小平生平簡介(緬懷鄧小平的一生)
  • 鄧小平圖書館簡介
    鄧小平圖書館簡介 鄧小平圖書館位於鄧小平同志故鄉——中國?四川?廣安,是全世界唯一以鄧小平姓名命名的、集專業性和公共性功能於一體的現代化綜合性圖書館,於2005年10月在廣安市圖書館基礎上掛牌運行,屬中共廣安市委管理的正縣級事業單位。
  • 鄧小平著作翻譯成果向公眾展出
    原標題:鄧小平著作翻譯成果向公眾展出   本報北京8月22日電(記者王斯敏)在鄧小平同志誕辰110周年紀念日,「鄧小平著作翻譯成果展」於中共中央編譯局馬克思主義傳播史展覽館拉開帷幕。
  • 鄧小平生平大事年表:1971年-1990年
    毛澤東批示肯定了鄧小平的歷史功績。  1973年  3月10日,中共中央作出《關於恢復鄧小平同志的黨組織生活和國務院副總理的職務的決定》。  8月,在中國共產黨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委員。  12月,根據中共中央決定,任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軍委委員。
  • 唐朝宰相張行成人物生平簡介 唐高宗李治治理國家的原始骨幹
    唐朝宰相張行成人物生平簡介 唐高宗李治治理國家的原始骨幹時間:2018-06-30 17:42   來源:趣歷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唐朝宰相張行成人物生平簡介 唐高宗李治治理國家的原始骨幹 早年經歷 張行成早年曾師從河間名士劉炫,隋末時被舉為孝廉。
  • 著名表演藝術家英若誠生平簡介
    英若誠生平簡介  英若誠,中國戲劇家協會常務理事,北京市劇協理事,曾任文化部事部長、北京人民藝術劇院藝委會副主任,劇本室主任。  英若誠1945年考入清畢大學外國文學系,熱衷於演劇活動。
  • 鄧小平故裡:突出自然生態 建設「天然紀念園」
    基本情況   鄧小平故裡位於廣安市協興鎮牌坊村,距市區7公裡,是全國唯一以紀念鄧小平同志為主題內容的紀念園區。2001年,為了深切緬懷鄧小平同志,紀念鄧小平同志100周年誕辰,發揮其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作用,經中共四川省委、省政府批准,成立了鄧小平故居保護區,轄4個鄉鎮21個行政村,幅員面積29.91km2。
  • 歷史上的今天鄧小平提出四項基本原則揭其三起三落
    在36年前的今天,1979年3月30日 (農曆三月初三),鄧小平提出四項基本原則。  鄧小平提出四項基本原則  1979年3月30日,鄧小平受中共中央委託,在中央召開的理論務虛會上提出了四項基本原則。
  • 葛培理牧師生平簡介
    十架真愛」關注公眾號葛培理牧師生平簡介生平事工1918年11月7日,葛培理出生在北卡羅來納州夏洛特鎮附近牧場的一個長老會家庭,是家中的長子,家族有蘇格蘭人和愛爾蘭人的血統。少年時代的葛培理除了愛打棒球,並無過人之處。
  • 蘇軾生平簡介
    蘇軾生平簡介嘉祐元年(1056年),虛歲二十一的蘇軾首次出川赴京,參加朝廷的科舉考試。
  • 期刊速遞|《鄧小平研究》2020年第4期目錄和重點文章摘要
    《鄧小平研究》簡介《鄧小平研究》(雙月刊)2015年9月1日正式創刊,由四川省社會科學院主管、主辦,是目前中國唯一專門研究鄧小平思想、理論、生平及其所處時代的大型理論刊物。>——再讀鄧小平《關於西南少數民族問題》白江波  普布次仁  王少明〔摘要〕《關於西南少數民族問題》是鄧小平關於民族問題最集中的一篇講話,為鄧小平民族理論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 莫扎特的生平簡介與鋼琴作品
    莫扎特的生平簡介莫扎特於1756年生於薩爾茲堡,1791年卒於維也納,莫扎特的生命雖然短暫,卻為後人留下了數量驚人的作品,他創作的體裁遍及交響樂、歌劇、重奏曲等,幾乎無所不包。他是維也納古典樂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是與海頓同時代的古典樂派的第二位大師。
  • 武則天生平簡介 女皇武則天究竟是怎樣上位的
    註:本文轉載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生平簡介:武則天(624年-705年),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縣東)人。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正統的女皇帝,也是即位年齡最大(67歲即位)、壽命最長的皇帝之一(終年82歲)。
  • 中國佛教淨土宗「三祖承遠大師」生平簡介
    中國佛教淨土宗「二祖善導大師」生平簡介中國佛教淨土宗初祖慧遠大師生平簡介
  • 美媒:外界試圖解讀鄧小平電視劇透露的內涵
    參考消息網8月20日報導 美國《華盛頓郵報》網站8月13日報導稱,當國家電視臺開始播放關於中國前最高領導人鄧小平生平的48集紀實電視劇,其中講述了政治動蕩時期的故事時,中國觀眾感到震驚。這些時期此前很少被公開提及。
  • 唐代著名詩人杜甫生平簡介!
    杜甫生平簡介杜甫,字子美,是中國唐朝著名的現實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聖」,與李白合稱「大李杜」。杜甫出生北方大士族,家境優越,因此生活比較富足,自幼很頑皮,但也非常好學,七歲的時候就能作詩。公元731年,杜甫十九歲,出遊郇瑕,次年又漫遊吳越。數年後回到故鄉參加「鄉貢」,後又到了洛陽,參加了進士考試,但最終都沒有考上。
  • 柴方國:鄧小平著作翻譯成果展 展示中國理念、夢想和信仰
    人民網北京8月22日電(朱書緣)今天,為紀念鄧小平同志誕辰 110 周年,「鄧小平著作翻譯成果展」開展式在中共中央編譯局馬克思主義傳播史展覽館舉行。鄧小平著作翻譯成果展將連續展出一個月,並免費開放予公眾參觀。
  • 鄧小平的破局智慧
    鄧小平敏銳地認識到必須從思想層面解決問題,思想不解放,什麼事都不敢想更不敢幹。正是在以鄧小平為代表的老一輩革命家帶動下、支持下、領導下,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才頂住壓力真正開展了起來,進而形成解放思想的時代大潮,結出了實行改革開放和轉移工作重心的累累碩果,一舉擺脫困局。抓關鍵、抓重點,是鄧小平破局智慧的鮮明特點。比如他講發展才是硬道理,講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基本路線一百年不動搖,就是抓住了事物發展的關鍵所在,非常符合中國是發展中國家的國情和定位。
  • 恢復高考幾近夭折,鄧小平衝冠一怒力挽狂瀾!
    ——鄧小平思想生平研究會副會長龍平平突破與固守,期待與彷徨,在與會者的心中交織。本應明確的航向卻在一點點地偏移,這讓駐會記者穆楊禁不住思考,究竟是什麼束縛了大家的手腳?,說明了《紀要》產生的來龍去脈,他迫切希望鄧小平能夠儘快看到這份材料,這或許是一把利劍,刺破籠罩在招生會議上的迷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