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遠(公元712-802)唐代僧人,是一位著名的淨宗實踐家。俗家謝氏,漢州(今四川錦竹縣)人,年青時即有志於四方「甫志學始遊鄉校」,宿根善利且天資聰穎超乎常人。自小接受儒家的教育,隨著年歲的增長和閱歷的加深,思想境界因之改觀。對於儒家經典中主張與理念懷有疑問,內心困惑無法詮釋,常有「驚禮樂之陷阱,覺詩書之桎梏」 的感受。由是時感迷茫,不明所趣。
在一次偶然的機緣裡,聽聞到學佛信士演說的佛家尊勝真言,頓時有耳目一新之感,同時又覺得恍若前聞,意識到佛教的義理誠可釋解迷困,因是神動而意往,決意尋師訪道求學佛法,踏上了修道弘法的徵程。
承遠起初師事蜀郡(四川成都)的唐禪師,之後又到資川(四川資陽縣)追隨冼公接受教導。此時,承遠尚是白衣信士身份。唐開元二十三年(公元735 年)遠師二十四歲,因緣成熟而發廣大菩提心,決定出家修行,於是前往荊州(今湖北江陵)玉泉寺,依止蘭若惠真和尚門下,剃髮染衣,始備緇錫,方顯僧寶法相。
剃度後,承遠遵從真公(蘭若惠真)之命往湖南參訪。越洞庭湖過湘沅二水,到達南嶽衡山,在天柱峰的朝陽地帶止棲,並於通相法師處得受具足戒。對於三乘經教與戒法,此時開始深入地研究專學,不使光陰空過,恆常精勤用功修學佛道。當時,慧日法師(唐玄宗賜號慈愍三藏)正在廣州遊方傳法。承遠久聞其名,仰慕至極,乃不遠千裡前去求法,拜謁慧日三藏,乞教修行要義。慧日三藏對他訓導說:「如來付受吾徒,用弘拯救;超然獨善,豈曰能仁。」隨即教他依《無量壽經》來修念佛三昧,樹功德幢,以濟群生。慧日三藏的教誨如同照澈昏蒙之束炬,使承遠明了修道的方向及旨趣,好似遊子尋得歸家之路。由是頓息諸緣,攝歸一心決意專修淨業。
唐天寶初年(公元742年)三十一歲的承遠,在外參學已歷數載矣。經過幾位大德的教導,最終受學于慧日三藏座下,得以傳授修持淨土深妙法門。無論從佛學理論上,還是在修行實踐上來說都漸具根基。心想:既是終得其所,就不再外求他物,應收斂身心,擇地安心修行是為上策。於是年回到南嶽衡山。在山的西南方向的巖石下,以樹枝茅草構織成屋,內中僅置經像,取求生淨土面見彌陀之意。號所居處為「彌陀臺」。就在這簡陋的居住環境裡,承遠大師開始了他修行辦道的艱辛歷程。
自己除了勤行般舟三昧外,還以熱忱的心力去弘教濟生。凡有求道問法者,皆立中道而教之權巧。與此同時,為使所教之眾於修行上能速得成就,特示專念法門,教導念佛求生淨土。一時間,南極海裔,北自幽都,來求厥道者不絕於途。
《淨土聖賢錄》卷三記云:「人從而化者萬記」。可謂法緣鼎盛,群萌普蔭。此外,為了方便度化一切有緣眾生,承遠將佛號及淨土經典中的精要章句等書寫在人群來往較多的巷道裡,或是刻在溪谷山崖的巖石上,俾使人們耳聞目濡,互相傳誦。以此為助緣,精勤不懈地誘導激勵眾生信願念佛往生安養。真可謂用心良苦,度生心切。後來,隨著學佛、念佛者的日漸增多,許多善信見承遠大師居處破舊,粗衣敝食生活清苦,便皆發心負布帛,斬木石,委之巖戶,用以莊嚴道場供養遠師。然而承遠並不刻意地去阻拒或攀求,任其自然發展。不久以後寺宇已具規模,遂改名為「彌陀寺」。建寺安僧剩餘的物資,則布施給饑饉與疾病的人們。而承遠仍然一如既往地堅持簡樸的生活習慣和刻苦的修行作風,於道場中用功辦道,弘教濟生。此後數十年如一日,始終不改苦行僧之風範,乃至圓寂,未易修學淨土之初心。
四大假合、五蘊虛集之身軀終歸是緣生緣滅。唐德宗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七月十九日,承遠大師自知世緣將了,弘法度生能事畢矣。乃於寺內顧命弟子,申明教誡已,打掃居室,結跏趺坐,恬然面西寂化,享年九十一歲,僧臘六十五年。其遺骸葬於寺之南崗,安置靈塔以志千古。唐代著名文學家,當時任永州司馬的柳宗元和時任衡州刺史的呂溫,分別為承遠大師制碑文並作塔銘,刻石立於寺門之右。二者以不同的筆法與文理,各自記述並讚頌了承遠大師非凡的一生。
中國佛教淨土宗「二祖善導大師」生平簡介
中國佛教淨土宗初祖慧遠大師生平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