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海法師開示唐代高僧承遠大師

2020-12-13 文人煮茶話人文

各位,大家吉祥。常說,天下名山僧佔多,但是我其實想說的是,天下名山之所以僧佔多,是因為僧建多。大多的寺院都是僧人號召、德行召感,才把它建起來的。

我們現在到處山頭、廟門口、牆上,寫的南無阿彌陀佛,這個風氣呢,就是從承遠大師來的。他把阿彌陀佛的願望,做了這樣的一個表達和實現,因為阿彌陀佛發過願,在咱們娑婆世界,在淨土的這種弘揚中,走到哪兒都必須有阿彌陀佛的名號存在和流淌。這位祖師爺呢,把它兌現一直到現在。

隨著滄海桑田,在這種鬥轉星移裡邊,很多古寺呀,也湮沒到只剩下遺蹟。現在,如果我們去到南嶽的衡山,會有一個大德祖師留下來的叫彌陀臺。說到這個彌陀臺,當時呀,這裡有一個老和尚修行,他的名聲非常響亮,怎麼響亮起來的?

得源於他的弟子叫法照大師,這是淨土宗的第四代祖師。法照大師呢,也是修淨土法門。有一天,念阿彌陀佛念的入定了,就入到這個西方勝境。他親眼見到,阿彌陀佛旁邊站了一位老和尚,穿的也不咋地,但是最近距離站在阿彌陀佛(身旁)。他當時還問了一下,說這是誰呢?說這位就是在彌陀臺苦修的承遠大師,繼承的承,遙遠的遠。這是我們淨土宗的第三代祖師爺。我們都知道,高僧一般都有一個共同的特性,一個是持戒清淨,二個是苦修超群。

這個老和尚呢,從來不講究,在這個彌陀臺念佛,有人給他送飯,那他就吃點飯,沒有人給他送飯,他就吃點野果子,就這麼過去了。很多人慕名去求見他,結果到了那,看見他了,沒認出來,還以為他是老和尚的侍者,因為他穿的太破布伶仃,一點都不起眼,所以還以為他是侍者,問說承遠大師在哪裡,殊不知已經現在其前,就是這樣的一個行持。在淨土宗的祖師爺呢,雖然他排名第三,但是呢,他的特點是以真修實幹為根本,也幾乎沒有留下來什麼著作,也沒有什麼所謂的思想特色。反正就一個,念阿彌陀佛,為他的本命元辰。

不過承遠大師他修的這個法有點高,叫做般舟三昧。什麼叫般舟呢,印度話,翻譯成咱們漢語呢,就是常站立、不休息。般舟啊,修精進念佛的人,就是一直在這兒走,一直在這兒走,經行起來念佛,是不能夠躺下來的。那麼古人的話,最多的有時候能夠行般舟行到九十天,那當然現在呢,我們也有這樣的法,但是也有後來,你比如說第十三代祖師印光法師呢,不提倡現在的人去修這個大量、密集地修般舟,為什麼呢?因為身體吃不消,你法還沒有修成呢,這個色身給修垮了。

所以呢,現在最多的是,我們說一天一夜,二十四小時行般舟,這個法還有。現在的東林寺呢,也提倡這樣的修法。如果你是一位淨土行者,也想說在現生中,也就是說不要等到臨終的時候,現生中就能夠剋期取證。要念出來這個清淨的境界,或者說憶佛念佛,印證這個法的話,那不妨呢,到東林寺可以去參加這麼一次,二十四小時的念佛。

相關焦點

  • 農曆七月十九 淨土宗三祖承遠法師圓寂紀念日
    淨宗三祖承遠法師(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2014年8月14日,農曆七月十九,淨土宗三祖承遠法師圓寂紀念日。承遠(712~802),唐代高僧,淨土宗第三祖。承遠法師出家之前師事成都唐公,開元二十三年前往荊州玉泉寺,依止蘭若惠真和尚門下,剃髮染衣,始備緇錫,方顯僧寶法相。出家之後,又遵師命至南嶽衡山從通相受具足戒,更學經、律。後至廣州,當時慧日法師(玄宗賜號慈愍三藏)正在此地遊方傳法,承遠法師久聞其名,仰慕至極,不遠千裡前來求法,拜謁慧日三藏,乞教修行要義。慧日三藏告訴承遠法師:「如來付受吾徒,用弘拯救;超然獨善,豈曰能仁。」
  • 佛教:苦行的「彌陀和尚」承遠大師,一生弘法身體力行,身教言教
    如果你翻開唐代著名文學家柳宗元的文集,會看到有篇名叫《南嶽彌陀和尚碑》的文章。柳宗元在這篇碑文裡,記敘了一個名叫承遠的和尚傳奇的一生。特別是文章一開頭就寫道,承遠的弟子法照是唐代宗時的國師,向天子介紹了老師的特異出眾的德行,使天子也十分景仰,每天南面遙向承遠行禮,並賜名承遠的道場為「般舟道場」。
  • 從龍泉寺方丈學誠法師辭職,看唐代高僧佛光禪師對弟子們的開示
    從龍泉寺方丈學誠法師辭職,看唐代高僧佛光禪師對弟子們的開示 | 文 三隻眼讀史2018年8月15日,中國佛教協會第九屆理事會第三次會議在北京召開,方丈學誠法師因北京龍泉寺事件而引咎辭去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職務。
  • 中國佛教淨土宗「三祖承遠大師」生平簡介
    承遠(公元712-802)唐代僧人,是一位著名的淨宗實踐家。俗家謝氏,漢州(今四川錦竹縣)人,年青時即有志於四方「甫志學始遊鄉校」,宿根善利且天資聰穎超乎常人。剃度後,承遠遵從真公(蘭若惠真)之命往湖南參訪。越洞庭湖過湘沅二水,到達南嶽衡山,在天柱峰的朝陽地帶止棲,並於通相法師處得受具足戒。
  • 聖嚴法師用3句話,開示身心秘密,詳解參禪實修法門
    聖嚴法師用3句話,開示身心秘密,詳解參禪實修法門 | 文 青衫文齋當代高僧聖嚴法師作為禪宗曹洞宗第50代傳人,具有不同於其他宗師們的豐富生活閱歷。聖嚴法師13歲出家,19歲服兵役,39歲時赴日本東京立正大學深造,並獲得碩士和博士學位。
  • 弘一法師是華嚴宗高僧,堅持拜在印光大師門下轉求淨土,原因何在
    印光大師不願接受這個才學聲譽遠遠高出自己的弘一法師為徒弟,忍心掉頭走進了關房。不多時,關房裡飄進來皮肉燃燒發出的奇臭,不言而喻是那弘一法師燃臂香的結果。目睹此時此景,印光大師再也忍不住了,大步奔出去奪下弘一法師的臂香,眼裡早已湧出熱淚來,哽咽著埋怨說:「弘一法師快快請起!哎呀,你這是何苦呢?」
  • 《弘一大師文集》開示(上)
    《弘一大師文集》是迄今為止已出的大師文集中規模最大、篇幅最多、收集最全的一部。 我們將連載大師最核心的論述,以法義、律學、修持、書簡、開示等分類推薦給大家,約十餘期,歡迎學習。《弘一大師文集》書簡開示分上中下,共為:改過實驗談青年佛徒應注意的四項南閩十年之夢影最後之□□授三皈依大意敬三寶
  • 寬運法師:百年一夢一高僧——沉痛悼念夢參長老
    連忙撥通五臺山隆明法師的電話,以證實這個消息:「佛門耆宿,一代高僧上夢下參長老已於27日(農曆丁酉年十月初十)下午4時30分在真容寺安詳舍報,享壽一百零三歲,僧臘八十七。」  哀耗傳來,禁不住悲傷的淚水,沉默地一滴一滴的打在我衣襟之上;而電話中的隆明法師早已哽咽難語、泣不成聲,就像頓失慈父的稚子,哀痛不已。
  • 我寺監院仁悟法師佛七為眾講解:圓暎大師《勸修淨土法門》(第二講)
    2018年5月7日,農曆三月二十二,下午二時許,我寺監院仁悟法師於佛七為大眾講解:圓暎大師所著的《勸修淨土法門》。法師時而引經據典旁徵博引,時而通俗易懂形象生動結合生活的常事,精彩之處多次被掌聲打斷。法師的法語似甘露滋潤著每個念佛人的心,令聽著受益匪淺。法師說,《勸修淨土法門》是民國四大高僧之一、禪宗祖師、寧波天童寺方丈圓暎大師所著,文字不長,道理很深。
  • 五祖說不識本心學法無益,是否就不能學佛修行了,仁清法師開示
    五祖說不識本心學法無益,是否就不能學佛修行了, 仁清法師開示。「不識本心,學法無益」出自《六祖壇經》,是五祖對六祖說的。如果沒有認識本心所在(沒有親證本心)的話,修學佛法都將落於玄想與空談,所以學法無益。
  • 佛教:高僧大德也會生病,是什麼原因?
    凡夫有病苦受不了,即使是有很高修行的高僧大德只要業報一現前,也會遭受病來如山倒的痛苦難耐。有這樣一則真實的佛門故事,發人深省。在玄奘大師到印度之前,印度的一位高僧,名叫戒賢法師,重病纏身,痛苦難耐,如同針鑽。
  • 仁煥法師開示:什麼叫作往生與舍報?
    這個道理是蓮池大師講的,蓮池大師在解釋《阿彌陀經》裡面講到:「往生咒就是拔除一切業障的根本咒。」印光大師告訴我們:「以安詳為往生,以斷氣為舍報」。健康快樂活在世上,沒有一切障礙叫往生。如果陽壽了了,沒有呼吸了,叫舍報。以健康為往生,以安詳為往生,以斷氣為舍報。
  • 淨空老法師:英國漢學院餐後開示 (第四集)
    第一個,你過去所學的,跟方先生學的,跟懺雲法師學的,他沒有說名字,過去所學的,我不承認,從今天起統統都放下,你才能跟我學。就是避免教學當中,我們會想到,從前章嘉大師怎麼講的,那不作數,完全全心全力跟他學習。包括在臺中這個期間,無論是哪個法師、大德居士,到臺中訪問,他們的講演或者他們講經,統統不能去聽;換句話,就是專門聽他一個人的,這是第二條。
  • 淨空老法師開示: 現代童蒙養正教育的落實
    這種做法上的差別,是為什麼古時候代代都能出大師級的人才,現在卻出不了大師的主要原因之一。童蒙養正教師必須具備「仁德」;要順德而行,不能逆德而行。《漢書•高帝紀上》曰:「順德者昌,逆德者亡。」童蒙養正教育的成敗關鍵全在於此。所謂逆德,是指勇悍、鬥爭、好戰、瞋怒等違背慈善仁愛之事。所謂順德,則是平和、禮讓、和諧、仁慈等德行。
  • 4位高僧臨終遺言公開!僅僅二十個字,讀懂受益一生!
    在佛教傳播的道路上,有著諸多高僧大德,為了弘法利生不畏艱辛;用他們的實際行動和佛教的智慧開示眾生。如近代的虛雲老和尚、弘一法師、本煥長老、夢參長老等等,都是用盡一生,去弘揚佛法。尤其是這幾位大師的臨終遺言,何謂是用最後的生命去吶喊試圖警醒世人。想讓世人「眾善奉行,諸惡莫作。」
  • 從僧朗大師到隆相法師 看棲霞寺1500年中外文化交流史
    高句麗高僧僧朗大師與棲霞三論宗棲霞山舊稱攝山,因棲霞寺而名棲霞山,棲霞寺在中國佛教史上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被認為是漢傳佛教八大宗派之一三論宗的祖庭。南齊永明二年(484年),高士明僧紹隱居江乘攝山,舍宅為棲霞精舍,邀請法度法師居住。
  • 淨宗修行必須具備的三個條件,法師開示
    淨宗修行必須具備的三個條件,法師開示。淨宗修行必須具備的條件就三個,第一個信,第二個願,第三個行。蕅益大師常說的信願持名,印光大師繼承了,印祖也常常說這句話,常常用這句話勸勉同修,信願持名。他老人家常講的十六個字,這是印光大師傳心法印,他教人「敦倫盡分,閑邪存誠,信願念佛,求生淨土」。這十六個字確實是老人一生行誼的寫照,你要問印光法師是什麼樣的人,十六個字講清楚了。我們現代淨宗學人要向老法師學習,把這十六個字做到。敦是親愛、是和睦,倫是同類。
  • 高僧兩次破戒,卻成翻譯經書大師,為證明所譯經書無誤留下舌舍利
    高僧兩次破戒,卻成翻譯經書大師,為證明所譯經書無誤留下舌舍利。自佛法傳入中國以來,歷代高僧大德在翻譯佛經方面,耗費了非常多的心血。因為要正確表述佛陀的意思,要看翻譯者的佛學造詣,以及翻譯水平和文字功力。為了恰當地翻譯佛經,古時的譯經者,在翻譯佛經時,形成「四例五不翻」的共同守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