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讓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獲得平等、多樣、優質的學習機會,學校啟動「圓夢計劃」2017年海外訪學交流項目,助力品學兼優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赴境外留學或研修交流,幫助其開拓國際視野。今年暑假,我校30名家庭經濟困難的優秀學生赴日本部分大學和企業進行學習交流從教育、文化、經濟、社會等多方面了解日本。
從日本的環保我們能看到什麼
當國航的飛機還在東京羽田國際機場減速滑行時,我的目光便已經被舷窗外的一切所吸引。簡約的建築,整齊的街道,湛藍的天空,此外就是隨處可見的綠色的包裹。下了飛機急急忙忙地找到的洗手間讓我懷疑進錯了地方——我從見過如此乾淨的洗手間,瀰漫著淡淡的香氣。
我注意到一位老大爺在洗手間靠著牆席地而坐,專心致志地啃著他的饅頭——這樣的景象如果出現在國內,怕是可以以「震驚!日本廁所乾淨賽餐廳!」「從路上沒有人吃東西看出日本的國民素質!」類似的標題登上社會頭條了。
在我對無法烘乾的烘乾機一籌莫展時,老大爺抬起了頭對我說了句什麼,一邊對著我擺了擺手。在與老大爺相視一笑後,我離開了這裡。
後來我了解到,在日本,人們認為廁所是一處最乾淨的地方,衛生間的清潔程度越高,錢包的厚度就越高;廁所清理的越乾淨,說明這座城市、單位或家庭越文明。而老大爺選擇在廁所旁吃東西而非路途上解決也表明日本國民從細節上對文明的追求。
儘管衛生間總被視為藏汙納垢之地,我依然會被廁所文化所打動。儘管我與老大爺語言不通,但我們的心靈跨越了海峽依然相通。
小故事由此告一段落,但這樣的經歷引發了我作為一個環境工程專業的學生的無盡思考:日本究竟是如何的一個國家,會出現這樣的景象?日本究竟是如何成為世界上唯一的社會循環型的環保國家的?又是如何做到目前最成功的環保國家之一的呢?。這次的日本短期訪學讓我可以近距離地觀察日本社會,於我而言實乃幸事。
朝日新聞的環保包裝
朝日新聞是日本三大主流報紙中最為聞名的企業,也是我們的交流團第一天到達的地方,我們在參觀中了解到了一家報社運轉的全過程鏈。然而最讓我印象的是,在介紹他們每小時產出9萬份報紙的生產包裝線時,解說的小姐姐著重強調了他們包裝報紙的塑料薄膜是環保型的。細節往往反映出觀念。
東京都水道歷史館
上午在東京大學聽完課後,我們小組一起參觀了附近的東京都水道歷史館。
現代日本的自來水是可以直接飲用的,水道歷史館呈現的恰恰是日本的給水、排水管道的發展歷史。雖然我們看不懂歷史館的日文說明,但通過結合圖示和專業知識我還是學到了很多東西,比如日本最早的給水管道是木製的,給水方法是輻射網狀系統的,消防用水有不能斷水的專用水源,等等。
早稻田大學講座中關於日本環保的探討
今天在早稻田大學見學時,我們有幸邀請到了著名記者兼作家野島剛先生來給我們做了演講。對日本社會的觀察、了解和思考非常深入的野島剛先生為我們帶來的主題很有意思——中國與日本的相互誤解。
在自由交流環節,我提出了一直以來我最想得到答案的一個問題:日本的環保如今如此成功,它起源於何處?成功的本質原因又是什麼?野島剛先生給了我十分篤定的回答:日本的環保起源於對近代工業化汙染帶來的環境災難的反思,比如大家都知道的世界八大汙染公害事件,日本就佔了足有三起(水俁病、骨痛病、哮喘症),在沉痛災難面前,縱使後來還有政府與大企業勾結阻礙環保,但日本社會最終走向了環保成功的今天。他也認為,日本之所以能達成這一結果,本質上是社會大眾的高公民素質——在環保這個問題上,他們不願做裝睡的人,而且還要努力地將身邊的所有人喊醒,最終他們成功了。
當下的中國,和當時的日本何其相似,我們也不會一直裝睡,我們必將吶喊。
送你個扭蛋,裡面裝著不一樣的日本
「小」這個概念,在我心中簡直是日本的影子,而這樣的想法應該可以說是根深於很多人的心中。但是面積從來都不是影響一個國家多元化的決定性因素,就像日本街頭隨處可見的扭蛋,你用心一轉之後,可能就收穫一個很不一樣的日本。
前幾天的東京之旅,我逛過繁華的秋葉原和澀谷等有名的商圈;走過安靜復古的東大和早大校園;也仰望過直頂雲霄的東京塔。我看著路上匆忙的行人,嘗試著以他們的方式走過刷的明亮的斑馬線。然後也不斷兜兜轉轉,尋找本土美食,為的都是儘量體驗作為日本人的生活狀態。但是這樣的努力卻一直沒有得到回報,人與人之間距離的拉近靠的從來都不是表面的標準禮儀,最快樂的相處方式也從來都不是例行公事那樣簡單。
人有溫度,心留溫熱。短短幾天的生活體驗,我不敢妄談東京人如何,短時間接觸還沒能給予我這樣的絕對自信。但是,或許可以肯定的是,在帶隊老師的介紹下,我之前一直更期待的是更具市井氣息的大阪以及仁厚的古城京都。
熱情的大阪
大阪位於日本關西的中心,許多遊客心中的第一站。美食與購物撐起一個更加灑脫的大阪,不知道是不是這樣的原因,因此大阪之行的第一個內容就是參訪朝日啤酒的吹田工廠。導遊姐姐帶著我們了解啤酒生產的整個過程,看著複雜的生產流水線以及讓你自己深感渺小的大型發酵罐,還有那玻璃櫃裡一排排集滿的世界各種啤酒罐,突然讓我這個從來沒有正經喝過一口酒的人對啤酒突然有種湧上心頭的神往。當然整個過程中,喜歡的還是學習之餘大家一起在朝日啤酒的接待中心喝著啤酒飲料以及吃著零食的環節啦。
喝過啤酒,下午的心齋橋見學簡直是女生的天堂。關西人常用「大阪吃倒」的俗話形容其美食文化的繁榮,然後一眼望不到盡頭的商場以及藥妝店簡直能讓眾多女生失去理性。購物的癮不知從何而起,但卻一往而深。
既然說到大阪美食,就一定繞不過大阪燒以及章魚小丸子。我們吃的千島大阪燒,顧客一直從二樓排到了一樓,但是味蕾上得到的滿足卻讓一切的等待都值得。午餐過後就開始興奮地衝向藥妝店,那時的體力簡直把自己當批發商在使用。一桶掃貨過後,又開始在街上尋找章魚小丸子的身影了。一拿到手裡,就迫不及待想吃,被燙的心甘情願。
來大阪之前,帶隊老師跟我們說過:「大阪人是最像中國人的日本人。」心齋橋一通走下來,確實覺得快要可以放飛自我了。路上很熱鬧,大阪人也更顯隨意,不是那樣對你露出八顆牙的微笑但是卻又堅定地與你保持距離。人們走著,玩著,談論著,饞了買份街邊小吃就隨意坐在路邊的座位上心滿意足地享受起來。
文藝的京都
大巴車行駛在京都街頭時,甚至讓人有種揮一揮衣袖念一首詩的衝動。隨處可見的古老寺廟和各類故居,車上路過了鴨川江,曾經看過的日本動漫裡的場景就開始在腦海裡重複閃現了。柯南的主題曲開始不斷在腦海裡迴響,一心只想在江邊走走,吹吹風,看看路過穿著和服的女生們。「來都來了」是極具魔性的一句話。因此靠著這樣的意念,我們小組的女生在集合前一大早就到酒店附近的街道散步,竭盡全力激活身體裡的每一個文藝細胞。然後我們來到了天皇的故居,方方正正的行宮裝修顏色簡單樸素,配著蔚藍的天空以及無處不在的大烏鴉,閉上眼睛你或許可以設計一個穿越劇的劇本。
伏見稻荷大社見學。伏見稻荷大社位於稻荷山的山麓,主要供奉諸位稻荷神,香火旺盛,深受京都人的喜愛。而我之前一直不知道的是在我們看來狡猾嫵媚的狐狸原來就是他們的稻荷神。因此在逛稻荷社的時候看到的最多的就是狐狸石像和狐狸周邊的小紀念品。其中最令人期待的就是千本鳥居,由無數根鮮紅的鳥居組成,曾經也是《藝伎回憶錄》的取景地。用手划過佇立的鳥居時我就在想,這得是一部多美的電影啊。
清水寺見學。音羽山清水寺,著名的賞櫻及賞楓景點。沒有楓也沒有櫻花的夏天,我們最期待的就是可以去給自己以及家人朋友祈禱了。跟著一大波遊客的腳步,我們摸了地主神社的兩塊大石,飲下了陰雨瀑布的泉水。最後帶著最真誠的祈禱,一路逛著路邊的小店回到了集合點。濃濃的香火味久留腦街頭,實實在在的禱告誠意在心裡揮之不去。
同樣是位於日本的關西地帶,大阪與京都卻大不相同。一個富於市井氣息,讓你充分感受人情的溫熱。你聽著大阪人說話,看她們行路,然後感受街頭瀰漫的自由氣息;一個又儒雅得像個書生,你盯著身旁走過的藝妓,走過那些廟宇,然後體味古磚舊瓦的文藝浪漫。
玩扭蛋最重要的就是讓你有份未知的期待,360度旋轉之後,再吸收各方面的人文特徵之後,你會發現也許日本給你帶來的驚喜可比扭蛋多得多。
三jie之「禮節」
我們中國一直被世界各國贊為禮儀之邦,但是我們有許多優秀的傳統卻只是成了傳統,我們矩步方行、識禮知書的禮節卻在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過程中一點點遺失了。實事求是的說,大和民族卻將他們的禮節之道綿延了下來,綿延到了家家戶戶,綿延到了市井街頭。拿「代購」這個比較熱門的例子來說吧,中國人「買買買」在日本尤為盛行,因此許多如松本清之類的藥妝店有一半都是會中文的日本人或地地道道的中國人,但是當你在其中購物便能一眼看出哪個是我們的自己人,除了「血緣感應」之外的則是實際行動:當你詢問某一個商品時,日本導購員會把你領到相應的商品前面,然後詳細且不帶推銷為你介紹,中國導購員則會對你說「就在那邊的貨架,你去看吧」。並不是說我們的素質不夠,只是我們客為尊、禮要周的概念在許多地方已經非常模糊了。我和同學還開玩笑說「日本導購員的禮節可能到中國個個都是空姐級別的」,儘管玩笑歸玩笑,但是他們能在地鐵內手機靜音不接打電話,他們能在你問路的時候會用筆記本給你畫出來詳細的路線圖,他們能在為你接車的時候提前準備好給司機的零錢,這一個個細節都讓我清晰地感受到他們的用心,而我們是不是也該去撿起我們遺落的那些細節。
三jie之「節約」
東京同北京一樣作為世界經濟發展度與富裕程度最高的都市之一,儘管我沒有去詢問它的房租地價,但它肯定也是寸土寸金的存在。與北京相比,儘管空間有限,但在這裡我感受到的不是擁擠而是節約,一種主動去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態度。第一天在羽田機場降落後,隨著大巴駛出機場,我以為迎接我們的會是高樓大廈的燈紅酒綠或者家家戶戶的燈火通明,事實是我猜錯了晚上九點的東京,路兩側的居民區一片黑暗今有幾盞燈亮著,沒有亮堂的走廊,沒有24小時的停車場,有的只是馬路上超低功率的車燈和僅夠看清路面的路燈。最令人詫異的是他們把每層高度控制在2.5米,把停車庫設計成多層,不是為了騰出更多的地方給房地產開發商,而是為了能讓大家看到頭頂的藍天,為了給綠植留出更多的地方。東京第四天的時候我們有幸去了位於澀谷區的明治神宮,這個擁有10萬棵樹木佔地30公頃的神宮御園著實給了我們鋼筋水泥之間原始森林的感受。假如說把它放到北京,很難想像在北京四環內能有這麼大的植被覆蓋區。另外,他們會選擇彈簧來製作掛在樹上的指示牌,而不是會勒進樹身的鐵絲,他們也會因為一個樹枝而在樹旁的欄杆圍牆上煞費苦心。因此,我覺得在東京這裡,節約不僅僅是因為日本作為島國為資源有限所限制,更多的是他們在高速發展人類文明的過程中仍會主動向自然界施以禮節,相互尊重。這更像是未來城市應該有的姿態。
三jie之「潔淨」
「擺放整齊」、「鱗次櫛比」、「一塵不染」……這是許多人對於東京另外一個最直觀的感受,無論是玻璃窗的高樓大廈還是街上不絕的車流,那種乾淨能讓你在紛擾浮躁的街頭也有一份別樣的舒服。說到愛乾淨就要提一下前些年很火的日本"馬桶蓋",日本人對衛生間的用心程度遠超其他國家,幾乎所有公共場合的公共衛生間除了男女廁外都會有家庭廁、老幼殘廁等特定人群專用廁,廁內牆壁也都設有扶手以方便病人、老人。美國作家本尼迪克特在菊與刀中就曾提到日本的「恥感」文化,因為日本人對名譽極其看重,由此導致他們不能容忍自己的汙點存在。正是由於這種內外的潔淨文化也使得他們對外在的潔淨格外重視,從馬桶蓋到垃圾分類,這種"潔淨"文化已然成為他們的民族性格。另外,在我們的旅途中我們都深感東京物價的高昂,好在他們所有的公共洗輿處都是用的飲用級別的純淨水,只要有水杯便可隨處解渴。儘管這是旅途中的小插曲,但是這種由內在品質所帶來對衛生的重視讓人們對這座城市印象深刻。
感受著東京的整齊劃一高效率,回想著重慶街頭的熱鬧熙攘接地氣,我不禁在思考未來城市的樣子,是整齊劃一、高度智能,還是各有特色、百花齊放。在遇到東京之後,我找到了我要的答案:未來的城市一定是一個處處充滿尊重的城市,不僅在人與人之間,更在人與自然之間。
重慶大學「圓夢計劃」遊學團隊投稿
部分圖片來源學工部
文稿:董靖 韋嬌海 劉貴軍
編輯:胡嘉渝
審核:包晗
指導:陳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