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華虹 曹玥 ZAKER 哈爾濱記者 石晶
" 醫生您叫什麼名字,我一輩子都不會忘記 " 這句話是武漢患者對哈醫大二院首批支援湖北醫療隊普通救治一組組長、呼吸內科一病房副主任王欣燕說的話。在抗疫一線,王欣燕迎難而上,用瘦弱的肩膀扛起生命的重量。截至 2 月 29 日,她負責的病區已經有近 20 名新冠肺炎患者治癒出院。
最 " 難 " 採訪的醫生:我先把患者治好
" 抱歉,目前救治任務很重,沒有什麼太特別的事。我先把患者治好,等有好消息,我聯繫你。" 記者接連兩次想要採訪王欣燕,都被她婉言拒絕了。
王欣燕準備進入病區查房。
防治疫情就是與時間賽跑。黨齡 22 年,曾參加過 2008 年汶川抗震救災工作的王欣燕,臨危受命成為醫療隊普通患者救治第一小組組長。她負責 25 張床,每一位患者的情況必須熟記於心,忙碌的身影穿梭在病區的各個角落。每天她都會早早來到病房,對患者最新的化驗單、檢查報告進行查閱梳理,制定和完善個體化診療方案,還有病區大查房、組織危重症患者搶救等,雖然工作繁多,但身經百戰的她有條不紊、緊張有序地工作著。普通醫護人員有固定的值班時間,而她卻是 24 小時在堅守,遇到突發情況,要第一個衝上去。在同事眼裡,王欣燕是位吃苦耐勞、勇於擔當、甘於奉獻的組長。
在支援武漢協和西院的第 30 天,王欣燕在朋友圈寫下," 牆角不知名的花叢含苞待放,開到荼靡。武漢已經春暖花開,疫情形勢也越來越好了,患者逐漸好轉。雖然我很想家了,但身體狀態和精神狀態比剛來的時候要好,繼續加油,歸期可待!"
王欣燕為患者調試呼吸機。
這一次,她終於有時間接受採訪了。還沒等開口提問,電話那頭就傳來王欣燕十分開心的聲音," 我們病區最開始接診的幾位危重患者都轉危為安了,在逐漸好轉中;再接診的患者都是輕症的,目前也都很穩定。最近壓力小了許多,一切都越來越好了!"
" 醫生您叫什麼名字,我一輩子都不會忘記 "
面對未知的感染風險時,她說:" 我從事呼吸科工作 21 年了,對於被病毒感染的風險,我相信只要做好防護、多加注意就不會有問題。這次戰 " 疫 " 中,其實我最擔心的是能不能挽救更多的生命!"
王欣燕和患者張女士的合影
病區接診的第二天一早,54 歲武漢人張女士(化姓)被緊急送進入院,情況十分危險,呼吸困難,面罩吸氧後血氧才勉強達到 70。王欣燕當機立斷,為她進行了無創機械通氣和一系列搶救治療,在團隊默契、專業的配合下,終於將張女士的病情暫時穩定住了。
此時穿著厚重防護服的王欣燕,裡面的衣衫早已被汗水浸透。" 我沒事,緩一緩好多了,現在物資緊張,不能浪費防護服,我再看一下,要不我不放心。" 她休息了幾分鐘後,便又起身走到患者的床旁。
從張女士住到病區的第一天開始,她就成為最令王欣燕 " 牽腸掛肚 " 的患者。由於病情很重,張女士的心情十分焦慮,一直被恐懼、緊張的情緒籠罩著,不願意吃飯。王欣燕便天天來病房看她,每次都要在床邊握住她的手,陪她聊天、給她打氣," 我們有信心把你救回來!你自己也要加油,多吃飯!營養跟得上才有力氣和病毒做鬥爭!咱們一起努力!" 就這樣,在一天天的鼓勵下,張女士的心情逐漸舒緩了許多。
王欣燕(右 2)和同事與患者合影
為了救治張女士,王欣燕根據多年的經驗,連夜制訂個性化治療方案,當得知需要的藥品醫院沒有時,她親自和當地主任積極溝通,想盡了各種辦法,終於在精心的治療和心理疏導下,張女士的病情有了起色。張女士好轉的第二天,王欣燕在查房時,張女士主動牽起了她的手,微笑著問道:" 醫生您叫什麼名字,我會永遠記住您的!" 聽到這句話,王欣燕的眼圈紅了,握緊了張女士的手," 我叫王欣燕,來自黑龍江省的哈醫大二院。" 這一瞬間,所有的辛苦都化成了感動和力量。經過 20 多天的綜合治療,目前張女士已經成功脫掉呼吸機,轉危為安。
王欣燕(二排右 4)負責的病區迎來了出院患者最多的一天
王欣燕在支援武漢期間有感而發,在朋友圈裡創作了一首小詩。
【來源:ZAKER哈爾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