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別人家孩子兩歲就開始學英語了,你家不學就落後了
今天小編和大家來說說現在教育孩子的現狀,曾經有一個同事,已經結婚了還有了四歲的孩子。當時同事表示,自己和孩子去超市的時候,遇到了一個女生,問了自己家的孩子有沒有學英語,要求她給孩子報一個英語班。但是同事當時就拒絕了,卻被人說了一頓。
其實大家應該讀一讀:資中筠先生的文章《中文是一種文化底蘊》,或者此文的另一個題目:「中文底子不好的中國人,思想不會深刻」,資老在文章中有一個觀點就是:
假如中文底子不打好的話,這個人的思想不會深刻,英語再流利,畢竟還是中國人。外文以後可以補,中文錯過了就補不回來了。
當時那個女孩說了一句讓同事感到驚奇的話,說了一句:別人家的孩子兩歲就開始學英語了,你家孩子不學,就落後了。這讓同事很是無話可說,並不是我們沒有必要學英語,也不是孩子之間的攀比,這樣說是不對的。
現在的人都怎麼了?見到了一個孩子,等於是見到了一個搖錢樹一樣,不管是家長還是孩子,都想要讓他們做一些不想做的事情。
現在很多的孩子被家長要求學習一些東西,雖然哪些是好的,但是有沒有想過孩子真的是稀罕的呢?並不喜歡彈琴的孩子,照樣會被父母送去鋼琴班。那些遍布在小區周邊的各種舞蹈班、英語班、繪畫班,人滿為患。
現在的社會變得很不一樣了,現在有很多的「甩手掌柜式」的家長,給孩子報一堆班,才能減輕自己身為家長不作為的負罪感,才能從帶娃的行為中解放出來讓自己更好地「忙」——忙應酬、忙工作、忙購物、忙刷手機。
不僅如此,還有很多的家長變得很焦慮,焦慮自家的娃「落後」了,別人家的娃都會兩三門外語了,自家的娃怎能只會說中文?恐慌自家的娃「沒存在感」了,別人家的娃都登臺演出了,自家的娃怎能只會坐著當觀眾?
社會希望看到的教育,讓孩子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做一個真實而有用的自己。所有的自信,來源於內心的自我接納,並不是外在資歷的渲染。
有時候,最該接受教育的,不是孩子,是我們這些焦慮又愚昧、自己不努力只希望孩子努力的偷懶家長。教育的路走歪了,一切就都會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