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繼續免費收到最新文章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本文轉載自網絡,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僅供讀者參考,著作權屬歸原創者所有。我們分享此文出於傳播更多資訊之目的。如有侵權,請「後臺留言」聯繫我們進行刪除,謝謝!
心腎不交證 多由腎水虧,心火亢,或心火獨亢於上,腎水寒凝於下所致的心腎水火既濟失調所表現的證候。心脾兩虛證 多由血液失去過多,或生成不足導致心血虛;勞傷思慮,損傷脾氣而出現的心血虧損,脾氣不足所表現的證候。
病因:
心腎不交:熱病後期,損傷腎陰;或久病重病,消耗腎陰;或房室不節,劫奪腎精,「用力過度,入房汗出,則傷腎。」「有所用力舉重,若入房過度,汗出浴水傷腎」(《靈樞經》)。均能導致腎水不足,若五志過極,鬱而化火;或外感熱邪,心火獨亢於上,不能下溫腎水,則腎水寒凝於下。
心脾兩虛:急性或慢性出血,或消耗性疾病使血液丟失過多,或後天脾胃虛弱,血液化生不足,則易致心血不足;勞倦思慮過度,或病久失於調理,則易損傷脾氣,正如張景嶽所說「脾胃之傷於外者,惟勞倦最能傷脾,脾傷則表裡相通,而胃受其困者為甚。胃脾之傷於內者,惟思憂忿怒最為傷心,心傷則母子相關而化原隔絕者為甚。」
鑑別要點:
心腎不交證與心脾兩虛證,就其臨床表現而言,均具備心悸失眠,健忘頭暈,體倦,脈細等共同症狀,但前者的心悸失眠一症,繫心火亢盛,擾亂心神所致;後者的心悸失眠之症,是由心血不足,心神失養使然。故前者多有煩擾不寧之象,後者多有虛損的症狀。
心腎不交證,通常以兩組症狀為主,一組為心火亢於上的症狀:心煩失眠,心悸不寧;一組為腎水虧於下症狀:腰膝酸軟,遺精發墮,健忘,頭暈,耳鳴,並伴有明顯的陰虛火旺證候:咽幹體倦,五心煩熱,盜汗,舌紅少苔,脈細數。
心脾兩虛證亦是以兩組症狀為主,一組為心血不足證:失眠多夢,眩暈健忘,心悸怔忡;一組為脾氣虛弱證:面色少華,腹脹腹瀉,飲食減少,疲乏無力,神倦懶言,舌質淡嫩,苔白,脈細弱。並伴有氣虛不能統攝血液的出血證:便血崩漏及皮下出血,此外,若心火獨亢於上,不能下溫腎水,還會出現上熱下寒證。而心脾兩虛證無明顯的寒熱症狀。儘管心腎不交證與心脾兩虛證都有心動不寧和神志的改變,但前者常伴有腎精不足和陰虛火旺的證候,後者常伴有脾虛消化功能減退和氣血兩虛的證候。此為二者的主要鑑別點。
心腎不交證與心脾兩虛證,就其病機病勢而言。前者以心火獨亢,心神不寧,腎水下虧,腦失所養及陰虛火旺為病機特點,後者以心血不足,心神失養,脾氣虛弱,運化功能減退,以及氣不攝血,氣血兩虧為病機特點。二者病位均在心,故均有心神失常的表現,前者病位在心腎,後者病位在心脾。前者有心火獨亢和腎水下虧的證候,為本虛標實證,後者有心血不足和脾氣虛弱的證候,為虛證,以氣血兩虛為主。心腎不交證,每因腎陽不足,陽虛水泛,上凌於心而出現水氣凌心證,或心陽不振不能下溫於腎,腎水寒凝的腰膝下肢酸困發涼。心脾兩虛證,若因脾虛水泛,聚溼成痰,常易出現痰迷心竅證和水氣凌心證。
心腎不交證和心脾兩虛證,就其病因病史而言,前者多因病久、房勞傷腎,或情志鬱而化火,故可有平素情志過激、心火盛的病史,後者多因心脾氣血不足所致,故平素多有憂思愁慮或血液慢性損耗的病史。
心腎不交證,治療應交通心腎,滋陰降火,方用黃連阿膠湯加減(《傷寒論》),正如陳士鐸所云:「人病心驚不安,或夜臥不睡者,人以為心之病也,誰知非心病也,腎病也。欲安心者,當治腎。」心脾兩虛證治療宜養心安神,健脾益氣,方用歸脾湯加減(《濟生方》),「治健忘,怔忡者,多主心血不足,精神虧欠,皆用四物湯……歸脾湯」(《醫學入門·萬病衡要》),此中要點為辯證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