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最年長「追星族」收集近200名人籤名 焦裕祿後人給他寄信

2020-12-13 慢新聞

83歲的艾遠興,在重慶大渡口春暉路街道錦城社區很有名,他喜歡收集,同時也是一個「追星族」。他追星的方式很獨特,不是在機場攔人,也不是在酒店蹲點;他追的星不是偶像明星,也不是影視大腕。在他的星譜當中,有的是黨政傑出人物,有的是基層先進勞動者,包含黨代表、市長、工人、民警、廠長、個體經營者、駕駛員等。據不完全統計,他收集的名人籤名已近200個。

艾遠興爺爺和他的檔案櫃

上門:最有用的方式直接找上門

丁繼泉:即便過去10年,我也不會忘記這個老人

在眾多籤名冊中,其中兩本是重慶第十二次至十九次黨代表籤名,共計51人,艾爺爺黨齡近60年,他總是不願麻煩人,能走動的時候他一定自己去要籤名,他說,「黨代表是各行業榜樣人物,他們為黨、為民做事,他們是我心中的第一偶像。追逐他們的腳步,收集媒體對他們的報導,對我來說,是一種精神享受。」但是他也知道,要到這些籤名,並不是易事。

艾遠興爺爺在檔案櫃裡查找資料

為了方便查找檔案櫃高處的資料,艾遠興爺爺家裡準備了一個小木凳

在他的籤名檔案中,我們看到一套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的首日封,上面蓋著黨代會的紀念郵戳,以及附有「出席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重慶代表團丁繼泉」的親筆籤名。

2007年,時任人民小學校長丁繼泉寄給艾遠興爺爺的首日封。

丁繼泉,時任重慶市人民小學校長,籤名時間為2007年8月15日,艾爺爺為這個籤名,從大渡口轉公交到渝中區,到人民小學直接找到了丁繼泉。

「是的,雖然過去10年了,但我對這個老人印象很深。」電話那頭的丁繼泉向上遊慢新聞—重慶晚報記者回憶當時情景。丁繼泉說,當時她正在開一個緊急的會議,老人直接衝到會議室門口,站了很久,保安都攔不住他。

「會議結束後,他笑臉盈盈地走近我,我很詫異,當時第一反應,以為他是來解決孩子讀書問題的,他說不是。」丁繼泉說,艾爺爺背著一大袋東西,她又以為是推銷產品的,艾爺爺還是搖頭。

「當他拿出一疊資料向我展示的時候,我震驚了,裡面有前幾屆黨代會代表的籤名,他太有心了。」丁繼泉說,她到北京後參加大會,開幕當天,就專門抽空給艾爺爺寄了一套首日封,滿足老人的心願。

「這樣關心國家大事的群眾很難得。」這是丁繼泉支持他的理由。

票根:利用相關物件拉近距離

沈鐵梅:他是學習和工作上向高標準看齊的老人

他打開另一層檔案櫃,捧出一個空茶盒,他說,「茶葉喝完了,盒子捨不得丟,這是金嗓子沈鐵梅送我的。」

有關沈鐵梅的檔案,他收藏得最多,其中媒體報導就有好幾本,比如沈鐵梅赴德國科隆演出《鳳儀亭》、沈鐵梅主演的情感川劇《李亞仙》首次公演等報導,他都有心收藏著。

「我和她的淵源起源於1960年11月4日夜7點、13排35號的一張川劇票根。」2011年,艾爺爺從新聞上得知,重慶要建川劇博物館時,就把這張保存了整整51年的票根,郵寄給了沈鐵梅。

艾遠興爺爺展示他贈送給重慶市川劇院的1960年的川劇票複印件和他與沈鐵梅的合影

而後,沈鐵梅給艾爺爺回信,信中連續幾次提到「對不起」、「抱歉」,並解釋回信晚的原因,因為一直在外出差。她在信中表示由衷的感動,寫道:「感謝您將這枚60年代重慶劇場的戲票贈送給我,這是多麼珍貴的禮物,恰巧,重慶市川劇院在人和新建川劇博物館,即將開館,這將對博物館的存列布展增加一個亮點。」

艾遠興爺爺與沈鐵梅的合影

回信中,沈鐵梅邀請艾爺爺去參加川劇博物館開館,於是,艾爺爺決定先去探路,2012年4月10日下午,他第一次見到了沈鐵梅,兩人親切握手後,有了這番對話。

「鐵梅老師你好。」

「不不,老人家,喊我鐵梅就行了。」

「我文化水平低,只讀過初中,冒昧打擾了。」

「不打擾,搞收藏的人,具有很高的文化水平。」

沈鐵梅和艾爺爺聊起了家常,艾爺爺激動得眼角泛起淚花,沈鐵梅遞給艾爺爺紙巾,並在艾爺爺帶來的報紙上留下了籤名。

「學習和工作上向高標準看齊,生活和享受向低水平看齊。」我們得知,艾爺爺與沈鐵梅交談中說過的這句話,沈鐵梅一直記在心裏面。

洞察:隨時檢索身邊的「名人」

楊培增:他的收藏不能丟,多年後更顯珍貴

艾爺爺要籤名的毅力,真的到了令人難以想像的地步。

2017年7月15日,因為要做白內障手術,艾爺爺住進了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眼科住院部,剛把用品搬到住院房間,根據他多年讀書看報的習慣,他迅速從大腦中搜索到信息,這個科室有「名人」,於是他想到了一個人——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眼科專家,楊培增,他是十八大代表。

艾遠興爺爺找十八大代表楊培增籤名時的照片

「我瞞著我兒子,說醫病的錢不夠,要回去拿錢。實際上,我回去的目的,是拿名冊找楊培增籤名。」艾爺爺先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管床護士,護士又找來了護士長幫忙,護士長當即爽快地答應,說道:「行,老師傅,沒問題,這忙我們一定幫。」

很快,楊培增的助理就通知艾爺爺去門診見楊培增,那天,艾爺爺記得很清楚,是2017年7月18日,他身上穿著病服、手持籤名冊,幾經波折,終於在看病的人群中,見到了想見的楊培增。

「我把籤名冊翻給他看,他看得很認真。」艾爺爺說,他更沒想到,楊培增笑著對他說:「老人家,您辛苦了,你收藏的東西很珍貴,別弄丟了,尤其是別給小偷偷走了。」說完,楊培增又補充了一句話:「這些歷史資料,多年後更顯珍貴,你做的事情,都是有意義的。」

節點:找準合適的時機

成仿吾:「請把這枚紀念郵票帶回去……」

收集這些名人籤名並不是盲目的,也不是隨機想到誰就去找人家籤,艾爺爺總會找到合適的時機和節點。

1982年,是郭沫若誕辰九十周年,郵政部門發行了一枚紀念郵票。根據他對郭沫若信息的收集,他了解到當時的中國人民大學校長成仿吾從青年時代起便與郭老結下深厚友誼,他們在「五四」運動後,從日本回國發起和組織了著名的文學團體——創造社。

就這樣,艾爺爺給成仿吾寫了一封信,在信中表達了自己對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敬意。並附上了郭沫若的這枚紀念郵票,希望成仿吾能籤字。

意想不到的是這一舉動嚇壞了他的兒子。「我兒子當時正好是人民大學的學生,突然有一天校長辦公室通知我兒子去見校長,兒子還自己以為自己闖什麼禍了。」艾爺爺的兒子膽戰心驚地去到校長辦公室,沒想到成校長從抽屜裡拿出一枚郵票,和藹地說:「我已經籤字了,請把這枚紀念郵票替我帶回去,給你父親。」

1982年郭沫若誕辰90周年時,艾遠興爺爺收到的留有人大校長籤名的紀念郵戳。

兩年過後,成仿吾病逝。艾爺爺還把成仿吾當年病逝的新聞報導收集到籤名檔案,以表達他的追憶。

鎖定:從各種媒體渠道尋找線索

焦國慶:「與你天南地北,集中到一起真不容易」

等待回信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去信也有一個漫長的積累,只要是艾爺爺鎖定的籤名對象,他都會認認真真在新聞報導中搜索線索。

黨的好幹部焦裕祿,是艾爺爺最崇拜的名人之一,焦裕祿去世後,艾爺爺通過媒體報導,依然關注焦裕祿5個子女信息。大女兒焦守鳳90年代初,在開封市總工會工作;兒子焦國慶部隊轉業後,90年代初在開封市稅務部門工作;二女兒焦守雲同樣部隊轉業後,90年代初在科研所工作……

「我考慮了一下,寫了一封信給焦國慶,向焦裕祿的家人表示慰問。」艾爺爺沒想到,他竟然盼回了回信。焦國慶寫道:「遠興同志,你好!焦裕祿精神永遠鼓舞我們奮勇前進。

我們一家人,與你天南地北,集中到一起真不容易。」更讓艾爺爺興奮不已的是,1992年11月,他收到的回信中,竟含有四個人的明信片籤名:焦裕祿夫人徐俊雅、子女焦國慶和焦守雲,及小兒子焦保鋼。

艾遠興爺爺展示他收到的留有焦裕祿妻子和3個孩子籤名的明信片

其實早在1983年,以同樣的方式,艾爺爺給全國著名勞動模範時傳祥的兒子時純利去過一封信,時純利回復了他一封紀念卡片,並在上面印上了時傳祥的私人印章以作紀念。

1983年留有時傳祥和他兒子印章的明信片

尋找:一而再再而三尋找

吳中蘭:他是我們這代年輕人的榜樣

渝中區上清寺街道嘉西村社區黨委書記吳中蘭,她是十九大代表,關於艾爺爺找她籤名的故事,這次她來講。

「2017年10月底,我從北京飛回重慶,為了傳達十九大精神,回來後的一周時間,我都忙於宣講會,要把國家將大力推動構建養老、孝老、敬老政策體系和社會環境,加快老齡事業和產業發展的消息告訴社區居民。所以艾爺爺來社區找我,第一次我們沒遇上。」吳中蘭給艾爺爺去了電話,表示要上門看望他。沒想到,次日,艾爺爺穿著大紅色的外衣,再次出現在社區。

「我真有些驚訝,這麼大年紀的老人家,竟然收集了這麼多關於黨、關於國家發展、社會發展的信息資料,真的令人敬佩。」吳中蘭說,他當即答應了艾爺爺籤名的要求,兩人嘮了很久的家常。

聊天過程當中,吳中蘭甚至被艾爺爺感動,艾爺爺在去往社區的路途中,撿到一張醫保卡、一張身份證,一路尋找失主,等待失主。「他的一言一行,展現出了一個基層黨員的優良作風,是我們這代年輕人的榜樣。」

他建立重慶首個家庭檔案屋

家庭檔案

艾爺爺家客廳,有一整面木櫃,誰去誰都會震驚。第一眼看到那些柜子,會以為是中藥櫃,打開後,裡面全是整整齊齊的檔案袋。細看分為12類,有個人傳記、書信、照片、理財、傳媒、收藏等。

艾遠興爺爺將檔案袋整理好順序擺放在檔案櫃裡
整齊擺放的檔案袋上都標註了類別
櫃門上張貼了檔案分類順序
艾遠興爺爺將檔案袋整理好順序擺放在檔案櫃裡

就連我們第一次見他的時,說出上遊慢新聞-重慶晚報記者身份後,艾爺爺竟然根據姓氏,直接叫出了我們的名字。根本想不到,報紙上細枝末節的信息,都被他收集到了大腦裡。

「現目前已經有24櫃,檔案454盒。」艾爺爺說,他是重慶有機化工廠的職工,工廠破產後他申請把柜子留下來。這麼多年來,搬了6次家,從19個平方的小屋換到100多平的新家,這些檔案一件都沒有少。

實際上,艾爺爺的這些柜子,在市檔案局專業人員多年指導下,形成了重慶首個家庭檔案屋。

上遊慢新聞-重慶晚報記者 吳娟 首席記者 李琅/ 文 記者 任君 圖/視頻

相關焦點

  • 昨天捐給了重慶歷史名人館
    重慶晨報訊 (記者 蔣豔)一幅栩栩如生的徐悲鴻畫像,珍藏在箱底近半個世紀了,重慶歷史名人黃開基的後人黃振惇昨天將這幅畫像,捐贈給了重慶歷史名人館。這填補了歷史名人館無徐悲鴻實物的空白,對研究徐悲鴻各個時期的歷史很有價值。
  • 焦裕祿人物雕像欣賞;探聽名人事跡走進我們的「領頭羊」
    焦裕祿(1922年8月16日-1964年5月14日),山東淄博博山縣北崮山村人,原蘭考縣委書記,幹部楷模,中國共產黨革命烈士。在蘭考擔任縣委書記時所表現出來的"親民愛民、艱苦奮鬥、科學求實、迎難而上、無私奉獻"的精神,被後人稱之為"焦裕祿精神"。
  • 國內首家CSA明星親筆籤名認證機構正式成立
    2020年6月,China Stars Autograph (簡稱:CSA親筆籤名認證)在廣州正式成立,這是一家能對明星名人的親筆籤名進行專業鑑定的機構。追星是一個比較常見的現象,追星族對收集明星的海報、籤名、照片等有著濃厚的興趣。而這很容易被一些不安好心的人利用,導致粉絲為買自己喜歡的明星籤名照片發生欺詐現象。
  • 【攻略】教你如何給球隊寄信要籤名卡
    【攻略】教你如何給球隊寄信要籤名卡 步驟非常簡單,以寄信給德國俱樂部為例。
  • 籤名書和名人藏書的收藏
    作者 |耕心堂G來源 | 孔夫子舊書網App動態過去買書以看為主,不講究版本和籤名本。後來在鄭州古玩城,認識了賣舊書的鄭哥,開始給我普及書籍的收藏知識。那時的籤名書也不值錢,收了很多河南文化名人的藏書。很多都有籤名並且夾帶有信札,陸續收了幾百本,很多都是楊蘭春、張海、王澄等河南文化名流的藏書。到北京後,一年春節大年初一到潘家園逛舊書攤,只見有一摞幾十本籤名書,全是當代大名頭周光召、沈醉、李希凡等等,都是送給胡德平夫婦的籤名書。
  • ——紀實散文《焦裕祿的家風》賞析
    焦裕祿是人民的好公僕、幹部的好榜樣,雖然他離開我們已經50多年,但他的崇高精神卻跨越時空、歷久彌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焦裕祿精神過去是、現在是、將來仍然是我們黨的寶貴精神財富,永遠不會過時。家風是一個人精神成長的重要源頭。有什麼樣的家風往往就會形成什麼樣的做人做事態度、為人處世倫理。
  • 焦裕祿女兒、演員郭曉東、編劇高滿堂、導演楊亞洲……這個劇組來...
    一提到焦裕祿,人們的腦海裡大多會出現蘭考縣委書記的形象。其實,從1953年6月到1962年6月,焦裕祿把一生中精力最旺盛的9年時光,都奉獻給了當時的洛陽礦山機器廠(今中信重工)。  如今,在中信重工廠區焦裕祿大道旁,焦裕祿銅像莊嚴矗立,焦裕祿精神穿越半個多世紀的風雨,依然閃耀著光芒、激勵著後人。
  • 5位「焦裕祿」扮演者談焦裕祿:拒絕「高大全」
    自1966年2月7日《人民日報》發表長篇通訊《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後,近50年來,焦裕祿的事跡已被改編成多種藝術形式廣泛傳播,這個原創音樂劇則是其中最年輕的一部。說它年輕,一是它面世的時間最晚,從去年年末搭班創作到3月上演,僅四個月時間;二是它的參與人員不少是80後、90後,青春氣息撲面而來。
  • 汴梁首發|特稿:焦裕祿在尉氏的這處舊居 亟待保護,刻不容緩
    在大連現代博物館,珍藏著一份焦裕祿同志親筆填寫的「幹部履歷表」 ,在「夫或妻姓名、職業、政治狀況、住址」一欄內,他寫道:愛人徐俊雅,河南省尉氏縣城裡崔家巷十八號,1950年在河南尉氏縣委會結婚……焦裕祿親手填寫的幹部履歷表(部分)近70年時光流逝,焦裕祿筆下的崔家巷至今尚存,位於尉氏縣城文化路東段今尉氏三中西側路北
  • 永恆的「焦裕祿精神」:焦裕祿在蘭考的故事
    編者按:習近平總書記3月17日來到他在第二批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的聯繫點——河南蘭考縣。蘭考是「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工作過的地方。總書記說,雖然焦裕祿離開我們50年了,但焦裕祿精神是永恆的。焦裕祿精神和井岡山精神、延安精神一樣,體現了共產黨人精神和黨的宗旨,要大力弘揚。
  • 雙語:字如其人 17個最酷炫的名人籤名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英語閱讀>雙語新聞>心理趣聞>正文雙語:字如其人 17個最酷炫的名人籤名 2015-02-02 14:02 來源:滬江 作者:
  • IfOnly:出租名人時間,如 Airbnb 出租多餘房間一樣
    雖然這位球星後來很快便匆匆離去,但他的降臨除了拉高了當晚的平均身高外,也讓這場婚宴無論從任何意義上來說……都是讓人難忘的。對於普通人來說,除了在生產過程中(俗稱「上班」),平時我們很難因為「自身」 的存在而製造額外的價值。但名人不同,因為知名度,他們的本身就是一種價值。
  • 中國精神|焦裕祿精神
    在蘭考,人們把這棵泡桐樹稱為「焦桐」,因為它是焦裕祿親手種下的。對72歲的老人魏善民而言,「焦桐」的每片葉子與枝丫,都是那麼的熟悉:家中兩代人近40年的「照顧」,見證了它從弱小到挺拔,並時時懷念著與它一起走過的日子。1963年前,「焦桐」所在的這片泡桐林,還是蘭考縣的風沙口,每當颳風,揚沙四起,兩米外的人和物一律模糊不清。
  • 穆青與焦裕祿「三部曲」
    ,他始終站在時代的高度,運用樸素生動的語言,極力捕捉社會發展中最具重大意義的題材,盡力展現關乎國家命運、時代進步的重大主題,記錄了中國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半個多世紀以來的前進步伐。在聽了蘭考縣相關負責同志匯報後,他們一行又看到了焦裕祿補過的襪子、坐過的藤椅等遺物,內心受到了極大震撼。當時匯報工作的幹部們一說起焦裕祿就痛哭流涕,穆青等人也是流淚不止,特別是有人講到焦裕祿走進梁進財家那低矮的茅屋,看望病中的老人,當老人問「你是誰?」焦裕祿說「我是你的兒子」時,穆青流淚了,他感到焦裕祿對群眾不是一般的感情!他幾乎哭出了聲。他找到了對焦裕祿的定位:「一個共產黨員的縣委書記的榜樣!」
  • 焦裕祿肖像丨田躍民雕塑作品欣賞(泥稿)
    著名雕塑家、畫家田躍民先生對焦裕祿的形象塑造,源於他對人物對象的別樣見解,他所創作的雕塑不僅呈現出鮮活的特色,在秉承其造型精準、傳神,寫實與寫意相結合的藝術作品風格上,田先生的作品還包涵著深刻的精神意義,他把雕塑賦予生命,讓人關注人物的思想內涵和精神實質,讓人物的精神實質更加凸顯。
  • 鮮英後人打造「特園書房」:一本好書,一杯綠茶,品味特園歷史和重慶...
    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 王薇 攝影報導捧一本好書,泡一杯綠茶,呆在古樸的特園風格書房中,穿越回書香味十足的舊時光裡……23日是世界讀書日,由鮮英後人隆準先生精心打造的「特園書房」正式開放,除了可以在書房中讀書品茗
  • 研路先鋒 | 河南理工大學研究生赴焦裕祿幹部學院實地參觀學習
    為認真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和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引領廣大研究生深刻領會「親黨愛民、艱苦奮鬥、科學求實、迎難而上、無私奉獻」的焦裕祿精神,11月19日,研究生院(部)相關老師帶領第七期「研路先鋒」骨幹培訓班的研究生骨幹一行近50人,赴蘭考焦裕祿幹部學院,開展了實地參觀學習活動。
  • 焦裕祿幹部履歷表顯示:曾被日寇抓走下煤窯(圖)
    焦裕祿在大連起重機器廠工作630天,這也是他工作生涯的重要時期,他密切聯繫群眾、關心困難職工生活等事跡曾在本報多次刊登。但是,經過本報近兩個月的採訪調查,發現關於焦裕祿的事兒還有許多不為人知、還有許多因為年久已被遺忘。
  • 人民公僕焦裕祿43歲去世,留下六個孩子,如今個個都是人中翹楚
    蘭考焦裕祿,耿耿鐵精神。——《贊焦裕祿同志》焦裕祿同志是我們共產黨的好幹部,好同志,以及蘭考縣父老鄉親的好子弟。焦裕祿在蘭考縣任職期間,發展蘭考縣經濟,使得蘭考縣脫貧摘帽,人民過上了富足的生活。坎坷生平焦裕祿同志1922年出生於山東省博山縣的一個貧苦的農奴家庭。雖然家中並不富裕。但是他的父母還是盡力讓年幼的焦裕祿上學學習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