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歲的艾遠興,在重慶大渡口春暉路街道錦城社區很有名,他喜歡收集,同時也是一個「追星族」。他追星的方式很獨特,不是在機場攔人,也不是在酒店蹲點;他追的星不是偶像明星,也不是影視大腕。在他的星譜當中,有的是黨政傑出人物,有的是基層先進勞動者,包含黨代表、市長、工人、民警、廠長、個體經營者、駕駛員等。據不完全統計,他收集的名人籤名已近200個。
上門:最有用的方式直接找上門
丁繼泉:即便過去10年,我也不會忘記這個老人
在眾多籤名冊中,其中兩本是重慶第十二次至十九次黨代表籤名,共計51人,艾爺爺黨齡近60年,他總是不願麻煩人,能走動的時候他一定自己去要籤名,他說,「黨代表是各行業榜樣人物,他們為黨、為民做事,他們是我心中的第一偶像。追逐他們的腳步,收集媒體對他們的報導,對我來說,是一種精神享受。」但是他也知道,要到這些籤名,並不是易事。
為了方便查找檔案櫃高處的資料,艾遠興爺爺家裡準備了一個小木凳
在他的籤名檔案中,我們看到一套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的首日封,上面蓋著黨代會的紀念郵戳,以及附有「出席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重慶代表團丁繼泉」的親筆籤名。
2007年,時任人民小學校長丁繼泉寄給艾遠興爺爺的首日封。
丁繼泉,時任重慶市人民小學校長,籤名時間為2007年8月15日,艾爺爺為這個籤名,從大渡口轉公交到渝中區,到人民小學直接找到了丁繼泉。
「是的,雖然過去10年了,但我對這個老人印象很深。」電話那頭的丁繼泉向上遊慢新聞—重慶晚報記者回憶當時情景。丁繼泉說,當時她正在開一個緊急的會議,老人直接衝到會議室門口,站了很久,保安都攔不住他。
「會議結束後,他笑臉盈盈地走近我,我很詫異,當時第一反應,以為他是來解決孩子讀書問題的,他說不是。」丁繼泉說,艾爺爺背著一大袋東西,她又以為是推銷產品的,艾爺爺還是搖頭。
「當他拿出一疊資料向我展示的時候,我震驚了,裡面有前幾屆黨代會代表的籤名,他太有心了。」丁繼泉說,她到北京後參加大會,開幕當天,就專門抽空給艾爺爺寄了一套首日封,滿足老人的心願。
「這樣關心國家大事的群眾很難得。」這是丁繼泉支持他的理由。
票根:利用相關物件拉近距離
沈鐵梅:他是學習和工作上向高標準看齊的老人
他打開另一層檔案櫃,捧出一個空茶盒,他說,「茶葉喝完了,盒子捨不得丟,這是金嗓子沈鐵梅送我的。」
有關沈鐵梅的檔案,他收藏得最多,其中媒體報導就有好幾本,比如沈鐵梅赴德國科隆演出《鳳儀亭》、沈鐵梅主演的情感川劇《李亞仙》首次公演等報導,他都有心收藏著。
「我和她的淵源起源於1960年11月4日夜7點、13排35號的一張川劇票根。」2011年,艾爺爺從新聞上得知,重慶要建川劇博物館時,就把這張保存了整整51年的票根,郵寄給了沈鐵梅。
艾遠興爺爺展示他贈送給重慶市川劇院的1960年的川劇票複印件和他與沈鐵梅的合影
而後,沈鐵梅給艾爺爺回信,信中連續幾次提到「對不起」、「抱歉」,並解釋回信晚的原因,因為一直在外出差。她在信中表示由衷的感動,寫道:「感謝您將這枚60年代重慶劇場的戲票贈送給我,這是多麼珍貴的禮物,恰巧,重慶市川劇院在人和新建川劇博物館,即將開館,這將對博物館的存列布展增加一個亮點。」
回信中,沈鐵梅邀請艾爺爺去參加川劇博物館開館,於是,艾爺爺決定先去探路,2012年4月10日下午,他第一次見到了沈鐵梅,兩人親切握手後,有了這番對話。
「鐵梅老師你好。」
「不不,老人家,喊我鐵梅就行了。」
「我文化水平低,只讀過初中,冒昧打擾了。」
「不打擾,搞收藏的人,具有很高的文化水平。」
沈鐵梅和艾爺爺聊起了家常,艾爺爺激動得眼角泛起淚花,沈鐵梅遞給艾爺爺紙巾,並在艾爺爺帶來的報紙上留下了籤名。
「學習和工作上向高標準看齊,生活和享受向低水平看齊。」我們得知,艾爺爺與沈鐵梅交談中說過的這句話,沈鐵梅一直記在心裏面。
洞察:隨時檢索身邊的「名人」
楊培增:他的收藏不能丟,多年後更顯珍貴
艾爺爺要籤名的毅力,真的到了令人難以想像的地步。
2017年7月15日,因為要做白內障手術,艾爺爺住進了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眼科住院部,剛把用品搬到住院房間,根據他多年讀書看報的習慣,他迅速從大腦中搜索到信息,這個科室有「名人」,於是他想到了一個人——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眼科專家,楊培增,他是十八大代表。
「我瞞著我兒子,說醫病的錢不夠,要回去拿錢。實際上,我回去的目的,是拿名冊找楊培增籤名。」艾爺爺先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管床護士,護士又找來了護士長幫忙,護士長當即爽快地答應,說道:「行,老師傅,沒問題,這忙我們一定幫。」
很快,楊培增的助理就通知艾爺爺去門診見楊培增,那天,艾爺爺記得很清楚,是2017年7月18日,他身上穿著病服、手持籤名冊,幾經波折,終於在看病的人群中,見到了想見的楊培增。
「我把籤名冊翻給他看,他看得很認真。」艾爺爺說,他更沒想到,楊培增笑著對他說:「老人家,您辛苦了,你收藏的東西很珍貴,別弄丟了,尤其是別給小偷偷走了。」說完,楊培增又補充了一句話:「這些歷史資料,多年後更顯珍貴,你做的事情,都是有意義的。」
節點:找準合適的時機
成仿吾:「請把這枚紀念郵票帶回去……」
收集這些名人籤名並不是盲目的,也不是隨機想到誰就去找人家籤,艾爺爺總會找到合適的時機和節點。
1982年,是郭沫若誕辰九十周年,郵政部門發行了一枚紀念郵票。根據他對郭沫若信息的收集,他了解到當時的中國人民大學校長成仿吾從青年時代起便與郭老結下深厚友誼,他們在「五四」運動後,從日本回國發起和組織了著名的文學團體——創造社。
就這樣,艾爺爺給成仿吾寫了一封信,在信中表達了自己對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敬意。並附上了郭沫若的這枚紀念郵票,希望成仿吾能籤字。
意想不到的是這一舉動嚇壞了他的兒子。「我兒子當時正好是人民大學的學生,突然有一天校長辦公室通知我兒子去見校長,兒子還自己以為自己闖什麼禍了。」艾爺爺的兒子膽戰心驚地去到校長辦公室,沒想到成校長從抽屜裡拿出一枚郵票,和藹地說:「我已經籤字了,請把這枚紀念郵票替我帶回去,給你父親。」
1982年郭沫若誕辰90周年時,艾遠興爺爺收到的留有人大校長籤名的紀念郵戳。
兩年過後,成仿吾病逝。艾爺爺還把成仿吾當年病逝的新聞報導收集到籤名檔案,以表達他的追憶。
鎖定:從各種媒體渠道尋找線索
焦國慶:「與你天南地北,集中到一起真不容易」
等待回信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去信也有一個漫長的積累,只要是艾爺爺鎖定的籤名對象,他都會認認真真在新聞報導中搜索線索。
黨的好幹部焦裕祿,是艾爺爺最崇拜的名人之一,焦裕祿去世後,艾爺爺通過媒體報導,依然關注焦裕祿5個子女信息。大女兒焦守鳳90年代初,在開封市總工會工作;兒子焦國慶部隊轉業後,90年代初在開封市稅務部門工作;二女兒焦守雲同樣部隊轉業後,90年代初在科研所工作……
「我考慮了一下,寫了一封信給焦國慶,向焦裕祿的家人表示慰問。」艾爺爺沒想到,他竟然盼回了回信。焦國慶寫道:「遠興同志,你好!焦裕祿精神永遠鼓舞我們奮勇前進。
我們一家人,與你天南地北,集中到一起真不容易。」更讓艾爺爺興奮不已的是,1992年11月,他收到的回信中,竟含有四個人的明信片籤名:焦裕祿夫人徐俊雅、子女焦國慶和焦守雲,及小兒子焦保鋼。
艾遠興爺爺展示他收到的留有焦裕祿妻子和3個孩子籤名的明信片
其實早在1983年,以同樣的方式,艾爺爺給全國著名勞動模範時傳祥的兒子時純利去過一封信,時純利回復了他一封紀念卡片,並在上面印上了時傳祥的私人印章以作紀念。
尋找:一而再再而三尋找
吳中蘭:他是我們這代年輕人的榜樣
渝中區上清寺街道嘉西村社區黨委書記吳中蘭,她是十九大代表,關於艾爺爺找她籤名的故事,這次她來講。
「2017年10月底,我從北京飛回重慶,為了傳達十九大精神,回來後的一周時間,我都忙於宣講會,要把國家將大力推動構建養老、孝老、敬老政策體系和社會環境,加快老齡事業和產業發展的消息告訴社區居民。所以艾爺爺來社區找我,第一次我們沒遇上。」吳中蘭給艾爺爺去了電話,表示要上門看望他。沒想到,次日,艾爺爺穿著大紅色的外衣,再次出現在社區。
「我真有些驚訝,這麼大年紀的老人家,竟然收集了這麼多關於黨、關於國家發展、社會發展的信息資料,真的令人敬佩。」吳中蘭說,他當即答應了艾爺爺籤名的要求,兩人嘮了很久的家常。
聊天過程當中,吳中蘭甚至被艾爺爺感動,艾爺爺在去往社區的路途中,撿到一張醫保卡、一張身份證,一路尋找失主,等待失主。「他的一言一行,展現出了一個基層黨員的優良作風,是我們這代年輕人的榜樣。」
他建立重慶首個家庭檔案屋
艾爺爺家客廳,有一整面木櫃,誰去誰都會震驚。第一眼看到那些柜子,會以為是中藥櫃,打開後,裡面全是整整齊齊的檔案袋。細看分為12類,有個人傳記、書信、照片、理財、傳媒、收藏等。
就連我們第一次見他的時,說出上遊慢新聞-重慶晚報記者身份後,艾爺爺竟然根據姓氏,直接叫出了我們的名字。根本想不到,報紙上細枝末節的信息,都被他收集到了大腦裡。
「現目前已經有24櫃,檔案454盒。」艾爺爺說,他是重慶有機化工廠的職工,工廠破產後他申請把柜子留下來。這麼多年來,搬了6次家,從19個平方的小屋換到100多平的新家,這些檔案一件都沒有少。
實際上,艾爺爺的這些柜子,在市檔案局專業人員多年指導下,形成了重慶首個家庭檔案屋。
上遊慢新聞-重慶晚報記者 吳娟 首席記者 李琅/ 文 記者 任君 圖/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