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就職將屆滿一年,今年島內民間投資預測僅成長1.85%,創5年來新低;首季青年失業率12.07%,也創近3年同期最高,實質薪資更倒退17年。
臺灣政大經濟系教授林祖嘉表示,一年來臺當局在拼經濟方面交了白卷,所推動的政策對於帶動投資與就業的效果非常小,令人擔心。
臺灣「中研院院士」管中閔也呼籲,執政者必須清楚當前臺灣真正的問題是經濟問題,而非「轉型正義」等政治問題。第一要務就是得改變島內經濟經營的環境,徹底拿掉管制心態,建立透明法制,這樣才能吸引投資,否則臺灣將會一直積弱不振下去。
蔡英文就職一周年民間投資創新低,拼經濟交白卷
去年「大選」後,民進黨當局團隊提出將以創新、就業、分配為核心作為經濟施政的重點,隨後也提出產業創新轉型基金、投資公司及五大創新產業等「三駕馬車」來促進民間投資。然而推動一年來,成效仍未顯現,依「主計總處」預測今年民間投資成長僅1.85%,創5年來最低。
林祖嘉表示,當侷促進投資來帶動薪資成長,這個方向是對的,但做法上則值得商榷。以近期行政機構所提的8800多億(新臺幣,下同)前瞻基礎建設而言,半數經費拿去做軌道工程,而不拿來進行水、電、土地等生產要素的改善,這樣如何促進民間投資?沒有創造更有價值的民間投資,民眾的薪資又如何成長?
依據「主計總處」統計,今年首季失業者的失業周數直逼半年,創下近3年同期最高。而新當局念茲在茲的青年就業,成長也有限,15~24歲的青年失業率也升至12.07%,創下近3年同期最高。
兩年前民進黨還在野時,曾召開公民經濟會議,主席蔡英文致詞時質問馬當局:為何臺灣經濟悶到不行、何以實質薪資倒退16年、為什麼工作越來越難找等10個問題。蔡當局執政將滿一年,依「主計總處」發布的資料,臺灣今年1~2月實質薪資已倒退17年,非僅沒改善,反而更趨嚴重。
管中閔表示,今天台灣經濟積弱不振,薪資停滯、青年失業、人才外流、產業外流都不是簡單的問題。這一年來當局的「一例一休」、年金改革方向是對的,但在做法上卻是錯誤的,例如年金改革明明是退撫制度的問題,怎麼會操作成政治問題,進而引起世代爭議,族群矛盾呢?
管中閔強調,新當局必須明白當前臺灣最急需解決的是經濟問題,而非「轉型正義」、處理不當黨產這類政治問題。既是經濟問題,第一要務就是得改變經營的環境,建立透明可預測的法制環境,才能吸引企業投資。
林祖嘉表示:「新當局這一年花了許多時間在『轉型正義』上,而前瞻基礎建設計劃又漏洞百出,拼經濟交了白卷。」
管中閔提醒執政當局,政策方向即使是對的,也必須廣納各界看法,尤其是增加青年世代的參與,絕不可閉門造車,否則臺灣的吸引力、競爭力都將下降,積弱不振的情況也將難以改變。
蔡英文就職將滿周年,其上任前喊出三箭齊發的房產政見, 如今遭業界大老痛批一團亂!房仲公會全聯會榮譽理事長李同榮直言,小英房產政策呈現社會住宅進度延宕等5大缺點,執政團隊則充斥「技術官僚,閉門造車」、「學術治臺,不切實際」等2大迷失,居住正義政策更呈令人難以認同的「0喝採」!
一位建築開發商大老直言,特別是在學術治理下,許多政策顯得不食人間煙火,難接地氣。不動產開發商業同業公會全聯會秘書長於俊明指出,內政部門「都更條例」修正案送交行政機構前,並未與業界、不動產開發公會討論,其中包括同意書可撤籤等新制,恐衍生爭議,將令都更滯礙難行。
李同榮指出,小英的房產政策三箭就猶如一篇華麗的論文,包裹著居住正義的糖衣,如今看來,主要政策方針呈現「5大缺點」。首先社會住宅進度延宕,8年20萬戶的社會住宅政策,沒有連任恐只淪為口號,縱使連任,政見也不易兌現。當局早應設立可跨「部會」溝通的專責機構,只靠內政部門推動,光是地段的選擇及跨「部會」的溝通,就需耗費1年以上,且當局要包山包海自己融資興辦,又要代租代管,僅代租代管,8年將耗資200億(新臺幣,下同)以上補貼金額,還不見得達標,預期4年要完成10萬戶的社宅,肯定會跳票!
另「都更條例」修法消極,至今仍無較明確與各界達成共識的版本,修法之路恐遙不可及;此外,「老危屋重建條例」避重就輕,條例中偏重消極的老屋重建,忽略應優先處理危屋強制重建問題。
李同榮指出,蔡英文在5·20前,匆促提出高達8800億的前瞻計劃,其中「軌道建設」編列4千多億,幾乎佔掉總預算的一半,當局自稱帶動的民間投資,效益卻不到總投資額的20%。若能運用民間資金投資,優先規畫「高鐵環島」,再把範圍縮小到都會的環狀捷運建設,不必花錢就能完成環島高鐵一日生活圈美夢,並能帶動更多民間投資效益。
蔡英文5·20就職1周年將屆,社會變得更撕裂、政治變得更對立,許多民調顯示蔡英文的滿意度一直在低空盤旋,而且還繼續走下坡。這些都和她的領導風格與民進黨的政治性格有關。總結來說,這1年執政,蔡英文面對了4大敗局。
在野時,蔡英文和民進黨把話說得太硬太滿,許多承諾、主張過度背離現實,根本不可能執行,造成蔡英文上臺後必須不斷地轉彎,不停地以今日之我否定昨日之我。「唯一不變的是天天變,唯一不彎的是髮夾彎」,這幾乎是蔡英文執政1年的寫照。
政治誠信破產,不只傷及蔡英文的聲望,導致滿意度崩盤,更讓她失去民眾的信任,當公信不再,蔡英文想推動的政策自然充滿阻力。其結果就是,執政如無頭蒼蠅,讓臺灣變得更無方向感。
以年金改革為例,蔡英文本來可以從財政的長遠宏觀,向全民以及軍公教訴求改革,這本是擁有正當性的政策,但民進黨公職卻忘了自己是執政者的身分,不斷地向退休保障被削減的軍公教叫囂,「包圍愈多砍愈兇」等威脅式言語都出籠,其汙名的不只是軍公教的形象,也汙名了原本的改革正當性。
又如在「監察委員」的提名上,蔡英文提名陳師孟為「監察委員」,當陳師孟公然表示,要把辦扁法官用除垢法「清除掉」,赤裸裸地侵犯司法獨立,而蔡英文身為臺灣地區領導人卻不置一詞,這不啻是為陳師孟的言行背書。在陳師孟公然表態要清算司法,而蔡英文仍執意提名他時,臺灣的司法,天日已蔽。不久前我在歐洲各城市座談,許多人都提及臺灣的司法,認為這種言行的官員,在歐洲早就被掃進垃圾桶裡。這些豬隊友,對蔡英文民調下挫,都可謂「居功厥偉」。
「一例一休」、能源政策、年金改革、「不當黨產條例」、「保防法」、「反滲透法」、「財團法人法」、「前瞻基礎建設條例」,每一項法案與政策都充滿了爭議。
有的是沒有周詳的配套,如「一例一休」,這政策本來沒有藍綠之別,蔡英文也是基於想要嘉惠勞工的善意才推出「一例一休」,但由於政策評估不紮實,輕忽可能帶來的連鎖反應,蔡英文選前對勞工的承諾,選後跳票,最後還弄得社會雞犬不寧,勞工、企業、消費者三輸,政策的執行力與配套能力大有問題。
有的擺明是選舉考量、綁樁分贓,如「前瞻基礎建設條例」,不只國民黨反對,許多專家學者、甚至過去支持綠營的人士都跳出來勸阻該條例,怕將來是財政的永遠惡夢,但蔡英文還是一意孤行;有的是有鮮明的政治算計,只是為了打擊對手政黨,讓自己永續執政。
人民不是笨蛋,怎會看不出民進黨的私心盤算?
兩岸僵局一日不解,臺灣許多困局就很難根本性地打破。
這4大敗局,都不容易化解,但卻不是不能夠化解。最重要的起點是態度,蔡英文最需要改進的,就是真正做到她自己宣稱的「謙卑、謙卑、再謙卑」,而不是掛著謙卑的羊頭,卻賣起傲慢的狗肉。做到這一點,蔡英文的執政困局才有可解的一天。(作者為前馬英九辦公室副秘書長羅智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