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苗媽媽(本文內容皆為原創,轉載請註明,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
人們常說:&34;細節能體現一個人的做事方式和思維深度。好的細節能夠提升人們對你的好感度,同時也是良好習慣逐步養成的基礎。規矩則是約束細節的一種方式。因此在育兒階段內,向孩子灌輸&34;的理念顯得尤為重要。
前段時間有一檔熱門帶娃綜藝,節目播出人們便立馬關注到應採兒與霍思燕家的客廳對比,讓廣大網友們直呼差距明顯!
原來應採兒的教育理念著重於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在節目裡應採兒不時提醒自己的兒子Jasper要及時將自己的玩具收拾好,讓客廳處於整潔的狀態。兒子Jasper也十分聽媽媽的話,玩完玩具就立馬收拾好。
這樣一對母子向我們詮釋了什麼是成功的教育。反觀霍思燕的家裡,她對兒子的深情與寵溺我們一目了然,但是對兒子規矩意識的培養並不那麼重視。因此家裡的客廳與應採兒的相比起來,會顯得更雜亂一些。不過孩子們自由地玩耍也是十分重要的,凡事有個度。
觀眾們不禁思考,對於這些身心還未發育完全的孩子們,早早地就對他們有所限制,有所要求是否會破壞孩子們的童真。這些家長認為人格塑造是大事,等他們長大再教也不遲。殊不知,孩子們優秀的品質正是在幼兒時期就被家長潛移默化地影響著。
教育是人生頭等大事,越早對孩子立規矩,孩子們就越早遵守規矩,也就越會遵守規矩。這樣的正循環,試問哪位家長不樂意呢?因此,家長給孩子立規矩一定要趁早!
1、利於提升孩子的自律性、獨立性
孩子們在父母的諄諄教導下明白了什麼是規則,為什麼要遵守規則。這種幼時的教育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的一生。逐步完成孩子們獨立人格的培養過程,讓他們完善自我,建立健全健康的人格品質,提升孩子們的自律性與獨立性。
2、利於規範孩子的行為,養成良好習慣
孩子們有規則意識,無形之中自然會對自己的行為有所約束。越早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寶媽們越早放心孩子的自我成長,不需要我們過度操勞。
3、利於孩子更好地適應當下的社會機制
為什麼剛送去幼兒園的孩子,有些年齡大反而十分黏爸媽吵吵鬧鬧,而有些孩子年紀小反而乖乖聽父母的話?那些家長正是平時疏於對孩子這方面的教導,導致孩子們獨立性不夠,自我思考能力不足。十分黏父母,不能夠適應上學機制,令家長十分頭疼。因此家長們應該給予足夠的重視,以免以後後悔莫及。
規則制約著人的行為,也保障著人的權利與自由,沒有規則的約束,就不存在真正的自由。家長對於孩子是起著引導的作用,那麼具體應該怎麼做呢?
首先,家長們應該以身作則,為孩子樹立榜樣
現實生活中有不少對孩子要求極高但卻忽視自我約束的家長,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師。若是父母們都難以約束自己的行為言行,那又有什麼理由去要求孩子們呢?因此家長們需要做個合格的言傳身教者,才能讓孩子們接下接力棒。
其次,和孩子進行有效溝通
孩子一開始可能會抗拒這些讓他們不舒服的條條框框。這時候家長們要做的不是對孩子們進行打罵,這樣只會加固他們的心靈高牆。而是要及時地與孩子溝通,告訴他為什麼這麼做。這樣才是正確引導的做法,卸下孩子們的心靈防備。
最後,家長們可適度進行獎懲制度
獎罰是一種讓孩子們快速辨別他們正確與否的方法之一。孩子們在成長過程中,十分喜愛受到他人的稱讚。若是孩子們做得好,不要吝嗇對他們的稱讚與獎勵;若是有不對的地方,就要實施相應的懲罰,再進行溝通。
在現如今的社會,規則意識十分重要。沒有規則意識,社會無法正常運轉進行。有人會覺得小孩子還小,不需要這麼早懂這些事情。但其實家長們越早地為孩子立下規矩,為他們講明遵守規矩的重要性,是替他們在未來人生道路上填補了一個個坑,讓他們少走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