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識魚、科學數魚,雲從科技用AI技術保護青海湖核心物種

2020-12-20 澎湃新聞

在平均海拔3300米的青海高原,人們常會說:青海湖裡有兩寶,一是湟魚(學名:青海湖裸鯉)二是鳥。其中,裸鯉更是青海湖「水-鳥-魚」生態鏈中的核心物種。

每年5-8月的春夏之交,裸鯉從青海湖洄遊到淡水河、淡水產卵後、再回到鹹水湖內,為青海湖棲息、繁衍的鳥類提供了豐富的食料。

青海湖,棕頭鷗捕捉到湟魚後飛離水面但裸鯉洄遊之路是一場充滿艱難險阻的生命之旅。裸鯉需要在產卵期克服重重困難溯流而上,尋找合適的產卵場,溯遊越遠,魚卵孵化、魚苗生長越久,幼魚成活率就越高。洄遊途中,裸鯉要經歷攔河壩阻隔、小支流擱淺、鳥類捕食等重重困難,可謂「九死一生」。為了能更好地保護青海湖物種的多樣性,12月16日,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獲悉,雲從科技攜手國家水利部水科院和青海湖裸鯉救護中心,使用基於自主研發的AI技術,以多模態感知、智能化分析複雜自然環境,檢測青海湖裸鯉(湟魚)的繁育數量及生態分布,為青海湖裸鯉資源提供科學的數據支持,共同守護生態未來。

複雜「識」魚,智能感知追蹤

裸鯉回溯產卵,越過急流臺階青海湖的主要入湖河流泉吉河,一級一級階梯狀的河道是專門為湟魚洄遊改造的河壩。臺階式的洄遊通道便捷裸鯉回溯的同時,監管「識魚」難度大,雲從運用AI技術,精準魚體監測,在複雜多變、光線反射的水流環境中,通過中高空攝像頭的捕捉河景圖像,通過視頻流的智能數據分析識別生物屬性特徵,追蹤野生裸鯉歷史運動軌跡,實現全方位的裸鯉監測與保護。

科學「數」魚,助力科研分析當前,「增殖放流」是快速補充生物群體數量、穩定物種種群結構、增加水生生物多樣性的重要途徑,青海湖裸鯉救護中心從2002年起,開始進行人工增殖放流。

AI識別裸鯉為滿足科學檢測需求,雲從通過前端智能感知技術進行魚體的精細定位,結合跟蹤、多邊形ROI等技術,可以統計任何時間點或者時間段內,一個或者多個、規則或不規則區域中的魚數並返回每條魚的坐標位置與移動方向等屬性,有效幫助科研探索裸鯉繁育數量及生態分布。未來,雲從科技稱,將以此「裸鯉守護」為原點持續拓展生態合作,基於智能化瀕危生物保護方案,將AI與瀕危生物監測、研究和保護融合共創,維護物種多樣性,守護這一片高原淨土。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專訪水科院高級工程師:如何用AI技術保護青海湖核心物種
    在海拔3300米的青海高原上,裸鯉是青海湖「水-鳥-魚」生態鏈中的核心物種。每年5-8月的春夏之交,裸鯉從青海湖洄遊到淡水河、淡水產卵後、再回到鹹水湖內,為青海湖棲息、繁衍的鳥類提供了豐富的食料。但裸鯉洄遊之路是一場充滿艱難險阻的生命之旅,如何幫助幫助裸鯉,保護其成長,是維持青海湖生態平衡的關鍵。
  • 青海湖神奇「聖魚」,不僅美味數量卻高達10萬噸
    不知你家池塘一年可以出產多少魚?那麼,你家門前的水庫呢?如在一個完全無人問津的青海湖,僅一種特別美味的魚就超過10萬噸,你感覺驚訝嗎?據媒體近期報導,根據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監測數據,2020年青海湖裸鯉資源蘊藏量恢復到10.04萬噸,較上年增加0.74萬噸,增長7.9%。
  • 8種「天價」魚,一條347萬,有錢人看了也說貴,網友:吃不起
    黃唇魚主要分布於廣東珠江口海域、浙江杭州灣舟山海域、福建閩江口泉州灣海域等江河出口海域,幾十年前,黃唇魚的價格就是平民價,可如今,黃唇魚被列為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屬於瀕危物種
  • 一種威脅本地魚類的外來物種,食蚊魚
    圖片:食蚊魚繁殖力高、性早熟和對環境汙染的耐受力高是其監測難度較大的因素(CREDIT: ORIOL CANO (UNIVERSITY OFBARCELONA-IRBIO))根據發表在「全環境科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
  • 挽救一條魚:瀕危物種滇池金線䰾「沉浮」啟示錄
    她接著說:「滇池保護治理已經進入一個嶄新的窗口期,也迎來了科技創新的機遇期。從工程治理為主逐漸轉向,越來越多本土物種將回歸、重現,滇池生物多樣性更豐富,形成立體平衡的生態系統。」那條陽光下閃光的金線䰾,被稱為「滇池古董」:三百多萬年前滇池形成時它就存活其中,然而隨著生存環境被破壞,上世紀八十年代它從湖體消失;隨著人工繁育技術的突破和增殖放流活動持續進行,如今在入滇河流盤龍江上遊,又重現了它的種群身影。一條魚的命運和滇池如此休戚相關,給當前的湖泊治理修復以啟迪。
  • AI技術牽手在線教育 盒子魚英語發布8.0版智能平臺
    盒子魚CEO黎小說表示。在這場人工智慧研討暨BOXFiSH8.0版發布會上,來自教育界和信息化專家一同見證了BOXFiSH8.0運用AI技術解決教育難題的智能平臺的上線,並探討未來人工智慧如何更好為教育服務。  黎小說認為,在線教育平臺引入AI技術是未來發展趨勢。「在人工智慧時代尚未到來之前,我們無法精確分析考試結果,不能精確分析錯誤原因,也無法進行精確的專項學習。
  • 法治,保護湟魚的「硬核」支持——青海湖封湖育魚系列報導之二
    2018年10月13日,某視頻平臺中一段數條魚在鍋內被烹煮的視頻引起了網友的廣泛關注,有網友指出視頻中男子在烹飪的魚是明令禁止捕撈的特有保護動物青海湖湟魚。  青海湖自然保護區水上公安局民警在發現這條視頻後,第一時間聯合西寧市公安局網安支隊,找到視頻發布者馬某某。
  • 青海湖的「罰單」:3年吃掉7.3萬噸,湟魚陷入危機?
    當湟魚被列為保護物種後,當地多數漁民都自覺停止了捕撈行為,但是依然有少部分人為了利益「鋌而走險」。青海省漁政管理總站的工作人員也表示:非法捕撈湟魚的案件幾乎每年都會發生,查處最高的漁獲量甚至達到了上百斤。
  • 2020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名單公布,贏識科技憑AI新技術入圍
    近日,北京市2020年第四批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名單正式公布,北京贏識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贏識科技)憑藉在AI智能新零售領域深研技術開發與科技成果的成功應用,順利入圍名單。高新技術企業認證的成功入選,充分說明了國家相關部門對贏識科技工作的肯定和技術創新的認可。成立於2018年的贏識科技,是一家專注於實體商業全鏈路數據智能服務系統的AI科技企業。
  • 盒子魚英語發布智能學習2.0 深度融合AI技術與教師智慧
    【TechWeb】9月20日消息,K12在線教育公司盒子魚英語(BOXFiSH)發布智能學習2.0版,通過AI技術革新可英語教學測全環節,此外2.0系統新增了「名師課」專欄。
  • 九魚AI智能黑科技 讓主播「躺著」剪視頻
    如今,一個能夠幫助他們,利用AI智能技術的直播錄製剪輯工具悄然誕生——九魚智影(以下簡稱「魚影」),作為一個批量生成視頻片段的工具平臺,讓那些哪怕不具備專業剪輯技術的人,也能輕鬆地製作短視頻素材。魚影是什麼?
  • AI技術賦能 伴魚自然拼讀給出英語糾音新方案
    知名少兒英語品牌伴魚自然拼讀團隊表示。據了解,2017年國務院印發《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後,教育行業就吹起了「AI+在線教育」的春風,伴魚自然拼讀則是最早一批將AI技術運用到課程裡的品牌之一。2018年開始,伴魚自然拼讀就通過AI測評技術,實現了對孩子發音的語速、清晰度及完整度等多維度的判斷。
  • 【揭秘】鴨綠江到底有多少種魚?
    【揭秘】鴨綠江到底有多少種魚?截至目前,已在鴨綠江水域捕獲到花羔紅點鮭、鴨綠江茴魚、細鱗鮭、雜色杜父魚、東北七鰓鰻、河鱸、梭鱸等10目19科58屬68種魚類。其中,外來物種河鱸、梭鱸已形成種群。這是記者12月14日從遼寧省農科院所屬淡水水產科學研究院了解到的。
  • 入侵物種清道夫魚究竟有多可惡,為什麼沒有人開發清道夫魚食譜?
    很多人養清道夫魚不是因為它具有觀賞性,而是是因為聽說它可以清除魚缸中的排洩物和垃圾。看起來好像人畜無害,但實際上它卻是大名鼎鼎入侵物種,在野外泛濫成災。為什麼好端端的清道夫魚會成了入侵物種呢?「清道夫」的稱號是咋來的?清道夫魚剛被引進國內時,由於長相併不討喜,因此賣得並不好。
  • 「一條魚」遊出脫貧路 上海海洋大學科技服務團隊助西藏亞東縣脫貧
    這年4月底,上海海洋大學王成輝教授領銜的科技服務團隊奔赴亞東,走上了滬藏情緣之路,也開啟了當地人民的致富大門。科技服務團隊先後派出4名教授、2名高工、2名講師、4名博士生、7名碩士生進駐亞東縣,針對亞東鮭魚人工養殖的關鍵瓶頸,長期蹲點研究,手把手傳授操作技術,培養當地技術骨幹。
  • 中國四大家魚入侵美國成災,美國學了中國技術後,終於看到了曙光
    原創 萬物 把科學帶回家撰文 七君幾年前,亞洲鯉魚成了北美入侵物種的新聞大家想必還有印象。鯉魚是世界上最大的商業魚。可是,在亞洲是吉祥如意的象徵的鯉魚在北美卻令人頭禿,成了美國人民最討厭的魚類。
  • 布局5G基礎設施 悉見科技推出XaaS XR×AI×5G數字孿生平臺
    在特別設置的「天天新物種」主題環節,「全國雙創周「組委會歷時數月從全國徵集、篩選出10餘個具有創新、尖端、前沿、顛覆性的新技術、新發明、新模式以及新物種,悉見科技的XR×AI×5G數字孿生平臺經過層層選拔,最終突圍而出,成為AR&AI領域的新物種代表。
  • 燉二級保護動物,還敢發短視頻!這位網友火的很特別……
    定位為青海西寧的網友「哈凱哥」發布的抖音視頻中,數條魚在鍋內被烹煮:不少網友認出,這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湟魚。網友「沒有名字」評論稱「這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保護青海湖,保護湟魚是每個青海人義不容辭的責任」。湟魚是裸鯉的俗稱,產自青海湖,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它在魚類中屬鯉科,學名叫做「青海湖裸鯉」。
  • 了解科學發展的歷程,你才會懂轉基因技術
    朱作言也強調,科學普及與科技研發同等重要,社會認可和市場需求是高新技術發展的重要前提。 林敏:傳統育種和轉基因技術在遺傳學的角度上是實質等同的 我們現在面臨的很多問題需要技術解決,當然科技也會帶來問題,但科技問題的解決還是要靠科技。 回到轉基因技術,20年來,它在激烈爭論中快速發展,從抗蟲抗除草劑作物到營養品質改良性狀產品,其種植面積不斷增長,新的品種不斷被應用。2019年一個新的動態就是,巴西的轉基因大豆種植面積超過了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