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1 08:18 來源:溫州日報甌網 編輯:王一川 瀏覽:1358
紅樹林幼苗紮根在圍塘邊。 劉偉 攝
溫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莊越 孫餘丹
你聽過紅樹「胎生」繁衍的聲音嗎?
初冬的午後,陽光穿透過層層雲霧,灑在樂清灣上。在潮水的一退一進中,灣灘上一大片密密麻麻的紅樹林浸沒在海水裡,露出一頂頂青翠的樹冠,逐波浮蕩。不一會兒,潮退了,成片的紅樹以彎曲別致的枝條和婀娜的身軀,整齊劃一的挺立於樂清灣沿岸,仿佛是大自然在這裡寫下的最美詩行。
「啪,啪啪…」突然,樹枝作響,只見母樹上直直脫落下一株小苗,落在灘涂上,插入泥土裡。這響聲,就像當年莫言在紅樹林中所聽到的,他在《紅樹林》一文中這樣寫道:突然,樹枝上啪啪的響聲打破了寧靜。保護區的專家笑著告訴我:「這響聲是告訴人們,一棵新的小紅樹降生了。」紅樹林裡,成熟的種子在樹上萌芽,長成幼苗才離開母樹,極短的時間裡就能紮根發芽,這就是被專家們稱為紅樹的「胎生」繁殖。此時,紅樹林的另一邊,傳來了「沙沙」聲。循聲望去,只見穿著高筒雨靴的漁民們,正在圍塘裡捕撈海瓜子。手握長耙猛的一擊,「嗖」地一下撈起,抖抖泥在清水中漂洗幾下,色澤通透、肥美鮮嫩的海瓜子瞬間「展露」真容。岸上,來自溫州市區、寧波、杭州、上海的批發商早早等候,藉助四通八達的交通網,不到半日,這一口「鮮」就將登上市民的餐桌。嘬一口,鹹鮮的汁水在唇間跳躍,滿嘴留香,激發出味蕾的無限想像。
就在食客們沉醉在「海的味道」裡如痴如醉時,樂清清江村養殖戶林學海細數起今年的收入,心裡美滋滋的。「按照當前市面上每斤110元的價格,收成能比去年至少增加三倍,而且個頭和品質比往年都要好。」林學海盤算著,明年再跟村裡多租幾畝圍塘,擴大養殖。但在兩年前,林學海卻還在為生計發愁。作為當地最早一批養殖戶之一,林學海見證了養殖業的興衰。「早年旺盛的時候,年收入二三十萬不在話下,可前幾年的低潮期,每年賺個七八萬都很困難。」林學海所說的低潮期,就是海瓜子養殖死亡率特別高的時候,不僅個頭長不大,而且一抓有半數死亡,需要不停地重複放苗。
一輩子「靠海吃海」的漁民,誰也弄不明白究竟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直到去年政府在當地種下紅樹林,僅一年多的時間,漁民們驚奇地發現,伴隨著紅樹林長大,自家的海瓜子死亡率大幅降低,個頭長勢喜人。不僅如此,栽種紅樹林的地方,白鷺飛來了,跳跳魚重現了,就連小螃蟹也變多了。清江沿岸,甚至還出現了許多大傢伙叫不出名字的生物。
從亙古的時光中流淌而來,樂清灣上冉冉升起一片「世外桃源」。追溯這片神秘的植物王國,還得從樂清西門島說起。原雁蕩林業技術推廣站站長楊建清從老一輩人的口中了解到,1957年島上村民從福建運來了幾船的紅樹苗種,進行大片種植,打破了福建福鼎是我國天然紅樹林分布的北界。2005年,西門島海洋特別保護區獲批建立,首要任務就是保護和發展紅樹林生態系統。至今,中國最北緯度的紅樹林就在樂清西門島。浙江省亞熱帶作物研究所陳秋夏博士一語道出紅樹林向北突破的重大意義:「紅樹林兼具溼地和森林的特徵,在淨化水體、維持生物多樣性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生態價值。」
2018年,一紙《浙江省海岸線整治修復三年行動方案》,對優化海岸線功能、推進受損海岸線修復提出了新要求。這使得樂清灣沿岸由於經濟發展及海洋開發,不斷被破壞一度大面積萎縮的紅樹林,迎來了發展的「春天」。
近12公裡長的海岸線上,灘涂間、田埂上,新栽種下的紅樹林迎風搖曳。長期適應潮汐,能夠抗風消浪,促淤保灘、固岸護堤,淨化海水和空氣。樂清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生態修復科科長潘建斌,用「海洋衛士」來形容紅樹林,清一方碧水,護一片青山。
樂清灣流經玉環、溫嶺、樂清和洞頭,其中57%的流域面積在樂清境內。樂清人深知,保護樂清灣,就是保護綠水青山。溫州市生態環境局樂清分局副局長王金南說,海洋生態修復需要水岸同治,更要全民參與。如今,樂清創新成立浙江省第一支民間灣(灘)長的消息傳遍街頭巷尾。活動發起者樂清市環保公益協會會長李雷,帶領民間力量,實現從岸上觀望到下灘治水的轉變。
根據2020年1月-10月監測結果,樂清灣水質優於2019年同期。水質富營養化較去年下降18.9個百分點。
從碧水到青山,哪裡有汙染,生態修復就推進到哪裡。樂清人以「鐵腕般」的決心,在鋼筋和機器的轟鳴聲中,打造了看得見山、望得見水、留得住鄉愁的詩與遠方。
與此同時,生態的「紅利」效應正在逐步釋放。
今年十一開張的「鐵定溜溜」,一天就湧進了5000多名遊客,這對於大荊鎮下山頭村的村民來說,簡直是「百年一遇」。原先村民們都依靠著村裡的鑄鐵廠生活,汙染重還收入低,現在鑄鐵廠的原址上相繼建起了鐵皮石斛田園綜合體和溜溜樂園,投資者方玉友把一產賣石斛延伸到二三產,盤活了2600多畝土地,村集體每年增收200多萬元、村民人均增收近1萬元,解決了700多名村民就業。通過租金收益、股金分紅,薪金收入,大家的日子開始變得火紅。
「青山」變 「金山」,在大荊,一個個三產融合、鄉村振興的生態示範樣板呼之欲出。
在今年的第13屆中國義烏國際森林產品博覽會上,龍西石斛谷森林康養基地產出的金傳高鐵皮楓鬥獲得金獎。在龍西鄉,這些走出大棚的石斛,被種在了樹林和巖石上,模擬野生環境種植。一畝山的鐵皮石斛,種出了萬元錢。石斛谷基地也撬動了欠發達鄉的發展,鄉裡水泥路變瀝青路,家家戶戶進行立面改造,面貌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夕陽閃動著跳躍的餘暉,鱗浪層層。灘涂上的紅樹林舒展開來,織成一片盎然的綠意。盤根錯節的間隙,彈塗魚猛地蹦起,招潮蟹揮舞著大鉗子,急匆匆地前行。海天之間,雪白的鷗鷺遙遙飛來,在空中輕輕一折,落入林中。期待來年,紮根在灘涂的紅樹幼苗長成大樹,匯聚成林,用一曲林間傳出的合奏,為綠水青山放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