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是我國的傳統佳節,雖然很多人對三月三並不是太熟悉,但是在少數民族中,三月三的重要性絲毫不亞於春節,而且在三月三這天,一些少數民族還會舉辦傳統的風俗活動,場面很是熱鬧喜慶,那麼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了解一下三月三有什麼風俗活動吧!
哪些民族過三月三
1、漢族。三月三,古稱上巳節,是一個紀念黃帝的節日。相傳三月三是黃帝的誕辰,中國自古有「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生軒轅」的說法。魏晉以後,上巳節改為三月三,後代沿襲,遂成漢族水邊飲宴、郊外遊春的節日。
2、壯族。農曆三月三,是壯族人民盛大的節日,相傳為紀念壯族歌仙劉三姐而形成的節日,故又稱歌仙節。三月三趕歌圩,搭歌棚,舉辦歌會,青年男女們對歌、碰蛋、拋繡球,談情說愛。壯族多於三月三來掃墓,通常在三月三時蒸五色糯米飯。
3、苗族。「三月三」又稱「挑蔥節」,是從苗族古老的男女青年戀愛節日演化而來,據傳每到三月三這天,男男女女以挖野蔥為名匯集在一起在山坡上相親相愛,邊挖野蔥邊說話邊唱苗歌,習俗一直延續至今。
4、瑤族。「三月三」又名「乾巴節」即每年的「三月三」之前,瑤族男人都提前一個星期到老林守獵、捕殺野獸、下河撈魚摸蝦,並且烤成乾巴帶回家裡。婦女們上山採摘小靛葉等天然染料,煮水後染成紅、黃、藍、紫四種顏色的糯米飯用於敬獻盤古,年復一年,一直傳到今天。
5、布依族。貴陽市烏當區新堡鄉一帶布依族將「三月三」又叫「祭地蠶」。這一帶的布依族為了保護農作物,爭取獲得豐收,於每年三月初三這天,都用炒包穀花作供品,三五成群地至附近山坡祭祀「天神、地蠶」,祈求天神保佑,不叫地蠶咬死田地裡的禾苗,讓五穀豐登。祭畢,人們沿田邊土坎邊走邊唱山歌,並把包穀花撒向田土中。
6、黎族。三月三,是黎族傳統的郊遊節。相傳洪水時期,天妃和觀音兄妹,飄泊在五指山區,倖免於難。為了傳宗接代,妹妹臉刺花紋,使兄認不出來,配成夫妻,生兒育女,刀耕火種,使五指山富饒起來。此後,每年三月三,黎族青年便帶上竹筒香飯,手打花傘,來到五指山上,迎接春天。 本文標籤:
(編輯:廣東華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