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保山市隆陽區潞江鎮白花村從以前人均純收入不足2000元,到如今通過發展「一村一品」芒果產業,村民95%以上的經濟來源出自芒果,人均純收入15000多元。
話題
創新「科技+」產業發展模式,讓白花村芒果產業成功轉型,並輻射帶動怒江流域30萬畝中熟芒果發展,小芒果暢銷國內外,成為助農增收的「致富果」「金果果」。
「科技+」 種好芒果能致富
7月下旬的保山市隆陽區潞江鎮白花村,隨處可見的一株株套袋芒果樹成為路旁、山間的亮麗風景。
「2006年以前,村民主要是種甘蔗、種玉米,人均純收入不足2000元。現在,村裡芒果種植戶收入高的達二三十萬元,一般的也有10多萬元,村民們紛紛蓋房、買車,村上五組、六組的80多戶村民中,已有60多戶靠種芒果的收入蓋起了新樓房。」白花村的新變化,讓多年來持續服務白花村芒果產業發展的雲南省農業科學院熱帶亞熱帶經濟作物研究所副所長羅心平頗感欣慰。
「過去白花村是『要致富出門打工』,現在是『要致富種好芒果』,經常有人來參觀學習,我們也希望能有越來越多的地方通過科技發展特色產業走上致富之路。」白花村黨總支書記李升和告訴記者。
過去,白花村芒果只有零星種植,總面積不超過200畝。如今,全村95%的土地種的都是芒果,面積達17000多畝,畝產值7000元至10000元。村民們由衷感慨:是「科技+」,讓白花村的芒果產業發展起來了。
2006年,雲南省農科院熱經所把白花村作為科技支撐芒果產業發展的試點村,圍繞「一村一品」產業發展需求,重點開展芒果品種及配套技術的推廣應用,探索出適合村情的「科技+」產業發展模式。
「白花村氣溫高、溫差大、降雨少、溼度小,是種植芒果的理想環境,本地產品具有外觀顏色好、香氣足、風味佳等優點,但以前種得最多的『三年芒』商品率低、品質差、不耐儲運,只能在周邊區域銷售,每公斤售價僅0.2元至0.8元。」雲南省農科院熱經所芒果專家尼章光認為,白花村發展芒果產業,必須選擇產品質量優、市場需求大、在全國優勢明顯的品種。
通過研究,團隊確定通過引智項目選擇從緬甸引進的耐旱、耐貯性好、高產穩產並且經過套袋後外觀顏色好的芒果「帕拉英達」作為該村的主導品種,並結合引智成果「品種選擇、疏果套袋、抗旱、矮化栽培、留果定產及病蟲害綜合防控」等技術的應用,讓白花村的芒果「自然生長、自然開花結果、自然成熟」,實現綠色生產,把「帕拉英達」的優勢發揮到極致,在全國銷售市場受到廣大消費者的歡迎。同時,還支持白花村成立了白花芒果專業合作社,把芒果種植戶有效組織起來,由合作社去對接市場,有效破解了「小農戶面對大市場」的矛盾。
加速「融」 村美民富產業強
芒果科技持續「落地」,促進了白花村芒果產業轉型升級,產業發展帶動了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產前、產中、產後服務業相互促進,白花村的人居環境、村容村貌和思想觀念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
目前,白花村有農資、農藥和肥料銷售商10家、芒果銷售商40家、餐飲7家、賓館7家、芒果材料加工廠1家、電商平臺5家。2020年全村從事種植環節套袋、修剪和採果專業服務人員達500戶5200人,農資、農藥和肥料銷售增加就業30人,芒果銷售增加就業40人,芒果採後包裝增加就業100人,餐飲增加就業30人,賓館服務業增加就業12人,芒果包裝材料廠增加就業7人,芒果電商銷售增加就業5人,通過芒果一二三產融合累計實現增收335萬元。
亮眼的變化,在白花村比比皆是。
經濟收入上,2005年以前村民收入主要靠種植玉米、甘蔗、咖啡,人均純收入不足2000元,如今村民95%以上的經濟收入來源於芒果,人均純收入15000多元。
就業帶動上,白花村戶均芒果種植面積30畝,種植芒果管理時間不超過6個月,其他6個月村民可以在種植大戶和銷售商那裡做施肥、打藥、套袋、修剪、採收、包裝等方面的零工,出門打工脫貧致富變成了種芒果脫貧致富。
村容村貌上,全村568戶農戶,通過芒果種植有400戶新建了住房,泥土房變成了水泥房,300戶購買了小汽車;農戶做飯由用柴逐步向用沼氣、用電方向變化;50%的家庭新建廁所,有效改善了農村普遍存在的「髒、亂、差」現象。
經過雲南省農科院熱經所多年的科技支撐,村民們形成了「種好芒果靠科技」的觀念,白花芒果量質齊升,開始由傳統農業邁向現代農業。
「科技+」產業發展模式,激發內生動力,助力白花村步入「科技創新與應用—農業高效—農村發展—農民發展—保護環境—科技進步—農業更高效—農村更美好—農民更現代—環境更美好」的良性發展軌道。
輻射廣 怒江流域結碩果
「科技+」產業發展模式,成就了白花村生態芒果的美名,促進了當地農戶脫貧增收,成為科技支撐鄉村振興的一個典型案例。多年來,雲南省農科院熱經所科技人員探索不停步,以實際行動踐行著「把論文寫在雲嶺大地,把成果留給廣大農民和農村」的使命擔當,努力將這一模式複製推廣,惠及更多地區。
在大理白族自治州永平縣杉陽鎮仁壽村,人們欣喜地看到,引進的白花村「科技+」產業發展模式已落地生根,昔日滿是沙石的山坡成為碩果纍纍的果園。
「過去村民們不願意種芒果,現在看到種芒果效益好,就主動打好塘,等著技術人員來指導。今年全村新植芒果2000多畝,還有經營戶有意願在近1萬畝的土地上種植芒果。」大理永平外專引智精準扶貧農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杜文彪對發展芒果產業信心滿滿。
「這裡海拔高、溫差大,『帕拉英達』晚熟,因為生育期長,糖分積累充足,品質更好,而且8月下旬這裡的芒果成熟時,別的地方芒果已進入尾聲,價格還更高。」尼章光分析。
3年實踐,雲南省農科院熱經所在這裡打造出「白花模式」升級版,由專家統一負責產業技術,在企業建立標準示範基地,定期組織專家開展技術培訓與指導,將建檔立卡貧困戶培養為芒果種植技術能手、土專家,將企業培育成為科技示範企業。2019年,仁壽村200畝芒果示範基地第一年掛果,生產芒果45噸,實現產值45萬元,平均畝產值2250元,預計盛產期後(第5年)畝平均產量可達1.5噸至2噸,畝平均產值達1.5萬元至2萬元,畝純收入達1-1.5萬元。此外,通過該模式帶動,農戶還可實現分紅、糧改飼、地租、就業、入股資金分紅「五重」收益。
不僅僅是在仁壽村,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瀘水市上江鄉蠻英村,「白花模式」也在這裡成功推廣應用,全村芒果種植面積達7000餘畝。在「白花模式」輻射帶動下,怒江州瀘水市,保山市隆陽區、龍陵縣等怒江流域熱區芒果產業蓬勃發展,怒江流域30萬畝規模的中熟芒果優勢產業帶漸成氣候。
多年來,依託國際合作助推芒果科技創新,雲南省農科院熱經所系統挖掘收集保存國內外芒果品種資源800餘份,選育出適應雲南不同生態類型生產應用的芒果早、中、晚熟優良品種14個並在生產上大規模推廣應用,規範了雲南芒果種植區劃,構建起雲南芒果優勢產業支撐技術體系,探索形成了可複製可推廣的「科技+」產業發展模式。這些成果已陸續在雲嶺大地開花結果,讓產業強、村民富、農村美的美好願景成為現實。
本報記者 陳雲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