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頭「葛哥」!41歲的他帶領村民種植葛根 讓8000多戶農戶增收

2020-12-24 上遊新聞

今年41歲的秦衛東,被譽為「致富的帶頭人,種葛的好大哥」。

他從大足區智鳳鎮「起航」,種植葛根12年,現已在全國發展葛根種植基地16000餘畝,帶動了8000多戶農戶增收,讓原本平淡無奇的葛根,闖出了一片市場新天地。

近日,秦衛東入選9、10月「重慶好人」榜,對此,記者向其了解了他帶領農戶增收致富背後的故事。

自掏腰包為村民送葛苗

秦衛東現任職重慶富葛實業有限公司總經理,2008年,他在當時區農委特色經濟站引薦下,最終看上了大足區智鳳鎮這片土地。「當時,一切都是從零開始,從無到有,也經歷了很多挫折。」據秦衛東回憶,他當時在智鳳鎮,可謂人生地不熟。起初,大家對種葛根充滿了質疑,心想這漫山遍野都有的土貨,怎麼可能賺錢?

於是,秦衛東就率先擼起袖子自己幹,因為他的堅持不懈,葛根產業開始發展,一個人幹已經遠遠不能滿足市場需求。「我當時就覺得,應該是帶動大家一起幹的時候了。為了讓大家放心種上葛,我自掏腰包,把種苗送給周圍的農戶,並教他們種植技術,讓他們先試種。」秦衛東表示。

智鳳鎮的陶大姐,便是第一批跟著秦衛東種葛根的人。她領了300株苗,種在屋後的空地裡。為了保證種苗存活,秦衛東時常去關心她的種植情況,並親自指導她如何種植出優秀的好葛。

第二年,陶大姐的300株富葛,讓她收穫了2000多塊錢。「我當時很意外,只是抱著試一試的態度,沒想到真的能賺錢!」陶大姐感到欣喜,而周圍其他觀望的種植戶,因為她有了動力,開始加入「種葛大業」。

帶動8000多戶農民增收

隨著一點點積累,10多年過去,秦衛東以大足為起點,在貴州、重慶、四川等地發展了16000餘畝,帶動了8000多戶農戶增收。僅2019年在大足區,就帶動貧困戶4戶,帶動貧困人口9人,帶動貧困戶戶均增收1300餘元,為大足的脫貧攻堅任務做出了貢獻。

「隨著種植隊伍的不斷壯大,於我來說,對供苗能力和現款收購能力也是極大的考驗。」秦衛東對此一直堅持做到供苗質量有保障,因為種苗的質量,關係到種植戶一年的收成,絕不能馬虎。

而每年到富葛採收的季節,種植戶很高興,然而這時卻是秦衛東最有壓力的時候。「我堅持做到貨款零拖欠,每次回購農戶種植的富葛都是攜帶現金到田間地頭,現款現結,讓種植戶年年都能夠收穫到豐收的喜悅。」秦衛東說。

日積月累,種植戶對秦衛東越來越信賴,大家親切的稱他為「致富的帶頭人,種葛的好大哥」。在他的帶領下,富葛公司以「富葛」為基礎研發系列產品,並申請了多項國家專利,做到了種源、種植、管理、收購、儲備、加工和銷售的統一,榮獲「重合同守信用企業」稱號。

疫情期間積極捐款捐物

除了帶動種植戶脫貧增收,為企業帶來榮譽,秦衛東本人也先後榮獲「重慶市三百人才支撐計劃科技創業領軍人才」「優秀民營企業家」等稱號。

他樂於助人,熱心公益,主動承擔起企業家的責任,關心需要幫助的群體。今年疫情期間,秦衛東積極捐款捐物。疫情發展高峰時期,在政府的幫助之下,他自己開車帶著物資前往一線去慰問戰鬥中的醫護人員,不僅為他們送去了需要的物資,更為他們送去了支持與鼓勵,為抗擊疫情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另外,在疫情期間,他也更加注重對困難群體的關心,尤其是貧困戶,給他們送去了力所能及的幫助,並將更多的工作機會向他們傾斜,助力他們實現脫貧增收。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範聖卿

相關焦點

  • 閩清海西匯農合作社累計帶動4000餘戶農戶增收
    合作社理事長林立志說,這是合作社的「財富榜」,榜上的種植大戶不少年收益都超百萬;這也是一張「光榮榜」,榜上人人都是帶動各自村鎮增收致富的骨幹力量。以農民幫農民的模式,海西匯農合作社至今已帶動4000多戶農戶走上致富路。
  • 彭水三義鄉:「產業村長」帶動產業發展 產業發展帶動農戶增收
    近些年,作為重慶全市18個深度貧困鄉之一的彭水縣三義鄉,通過聘請農業行家裡手作為「產業村長」,讓他們帶頭發展特色產業帶動農戶增收。全鄉6名「產業村長」紮根農村潛心發展產業,已成為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的「領頭羊」。
  • 【咱們的小康生活】朔州:特色彩椒種植,帶領村民致富增收
    一直以來,神西村以種植玉米為主。一次偶然的機會,村委會主任劉志富發現種植彩椒收益頗高。為了給村民吃一顆「定心丸」,劉志富自己帶頭率先在村裡種植彩椒,並於2018年10月成立了甘源種植合作社。
  • 發展果樹種植 帶領村民致富——記開州區「十佳果園」厚壩鎮大安村...
    自2016年以來,大安村正英種植家庭農場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培育出優質果品,帶動280戶1288人增收致富。今年10月,大安村正英種植家庭農場被開州區評為「十佳果園」。綠色發展,培育優質果品記者在正英種植家庭農場看到,一條單軌運輸車從山腰蜿蜒而上,一直到達山頂。只要開動機器,便可將有機肥、果子運輸到林間,既省時又省力。
  • 蘭考縣南彰鎮:麥冬特色種植帶動集體經濟增收
    為了帶動更多群眾增收致富,張貫主寨村兩委帶著村裡的群眾多次前往山東曹縣考察種植項目,經過深入了解,最終確定發展麥冬種植。麥冬是一種耐澇不耐旱的植物,如果按照規定的時間施肥、澆水,麥冬也容易成活,並且不用打藥,沒有病蟲害,管理起來非常方便。「幹部不領,水牛掉井」。產業要發展,少不了領頭雁。
  • 種植畲藥 賽岐鎮高水筧村民的增收新路
    6月23日上午,在福安賽岐鎮高水筧自然村畲藥生態園裡,村民繆灼鈴與市食品藥品檢驗檢測中心技術員劉知遠聊起十二時辰最新的栽培技術和市場行情。現年49歲的繆灼鈴告訴記者,二十多年前,他在廣東、浙江等地打工,除去吃喝,一年到頭攢不了幾百元。在外打工沒賺到錢,於是繆灼鈴選擇了返鄉務農。    「現在每年種植十二時辰、南天竹等畲藥,扣除成本,一畝地純收入有2萬元。」
  • 「公司+基地+農戶」模式帶動村民增收 辣木產業成為馬岡鎮靚麗名片
    「公司+基地+農戶」模式帶動村民增收辣木產業成為馬岡鎮靚麗名片「公司+基地+農戶」帶動村民增收致富為了擴大生產,梁耀誠還通過租用農戶土地的方式與農戶進行合作。「租用農戶的土地,同時聘請農戶在辣木基地工作。如此一來,農戶就能得到兩方面收入,其一是租金收入,其二是就業收入。」梁耀誠介紹。
  • 「木耳大王」趙海柱帶領千餘人脫貧致富
    □本報記者 崔虹 實習生 李一寧 劉宇涵    多年來,他依靠科技,示範推廣黑木耳種植,帶領村民靠發展食用菌致富;他竭盡所能、造福農民,使平山縣成為河北省有名的黑木耳種植縣,大量農民都逐步走上了依靠種植黑木耳脫貧致富的道路。
  • 李樹祥:德馬社區帶領群眾奔小康的「千裡馬」
    圖為李樹祥在群眾家中,左一為李樹祥據了解,李樹祥今年53歲,這位有著21年黨齡的「老黨員」,從2006年至今,已連續四屆擔任德馬社區黨總支書記兼主任,他始終把人民群眾的利益放在心上,一心一意謀發展,當地老百姓都稱讚他是帶領德馬社區群眾奔跑在全民小康大道上的「千裡馬」。
  • 馬場鎮新寨村第一書記梅傑:發展產業,帶領村民增收致富
    新寨村有新寨組、竹林山組、舊寨組三個自然村寨,全村共計361戶,常住人口1628人。作為貴安新區17個貧困村之一,新寨村有建檔立卡貧困戶89戶、433人。找準「病根」才能「對症下藥」。到新寨村開展幫扶工作後,我和駐村工作組進行了大量的走訪調查。
  • 京冀草莓種植合作讓農戶「共享甜蜜」
    金秋十月,雖然天氣轉涼,卻到了草莓種植的關鍵時期。位於北京市昌平區大湯山腳下的萬德草莓莊園內,不時有客人前來拜訪。這些人是前來學習草莓育苗經驗的農戶。每年八月底至九月初,草莓種植戶們都會把買來的草莓商品苗種在自家大棚中,靜候第二年的收穫,而十月就成了很多「新手」農戶來到這裡學習育苗經驗的好時機。
  • 新疆中藥材種植成為牧民增收新亮點
    陶拴科 攝中新網烏魯木齊12月7日電 (記者 陶拴科)「去年第一次種植藥材,我真有點擔憂,家裡人每天總是嘮叨著不停,害怕賠了。但是我作為村幹部,就想帶頭試種一點,沒想到去年35畝地純收入4萬多元。」新疆阿勒泰哈巴河縣薩爾塔木鄉庫爾米希村45歲的努爾別克·卡肯說。
  • 「網紅水果」羊角蜜試種成功 種植戶嘗到增收甜頭
    「網紅水果」羊角蜜試種成功 種植戶嘗到增收甜頭 2020-03-17 18: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種植小米椒助增收
    3月17日,梁山街道夢梁村,村民在小米椒基地覆土。(文/圖記者杜杭)三月正是播種時節。近日,走進梁山街道夢梁村,村黨總支書記劉洪萬和幾名村民正彎著腰,在小米椒種植基地忙得熱火朝天。「小米椒容易管理,香味十足,且在川渝地區銷路廣,受眾多,是廣大農戶增收致富的好路子。」劉洪萬說,為了深入考察種植環境,梁山街道邀請了一家調味品公司的技術人員來到轄區進行走訪。種植小米椒要選擇背風、向陽、土壤肥沃且取水方便的地方,技術人員認為梁山街道的許多村(社區)的土地和氣候等自然因素都比較適合,種植小米椒前景廣闊。
  • 冬天採柑橘春夏釣龍蝦,四川自貢沿灘這個地方帶動村民增收有路子!
    大巖村養殖基地是自貢市榮鑫小龍蝦養殖專業合作社的第一個養殖基地,此外,還在周邊瓦市、沿灘等鄉鎮建有養殖基地4個,專業合作社小龍蝦養殖總面積達3000畝,每年產出的數十萬斤小龍蝦,遠銷成都、重慶、上海、江浙等地,帶動周邊300多戶農戶養蝦,幫助120餘戶建檔立卡貧困戶順利脫貧。今年初,曾遠還被授予「全國『帶頭致富、帶領群眾共同致富』農村致富青年先進個人」。
  • 軍店鎮易溝村:家家戶戶種藥材 拓寬產業增收路
    軍店鎮易溝村是一個山區村,山地多,耕地少。結合村裡的實際,村兩委引導村民們因地制宜種植各類中藥材,通過發展產業,促進村民增收。41歲的袁文軍是村裡的貧困戶,在村兩委和駐村工作隊的引導下,三年前開始種植中藥材,目前,他種植的藥材基地已經達到7畝,主要品種是黃精和七葉一枝花。去年,他種植的七葉一枝花賣了一個好價錢。
  • 柯城溝溪鄉宋家壠村:"金"菇破冬香千裡 幹部帶頭孕甜果
    溝溪鄉宋家壠村地處丘陵地帶,山地多、田地少,一直以來,主要以種植柑桔發家致富,去年下半年,柑桔銷售遭受了近幾年前所未有的「寒冬」,村民的收入急劇下滑,極大地挫傷了村民的積極性。為統一意見,消除村民的疑慮,村兩委決定由黨員幹部帶頭,做項目的試金石。何華雲在會後與另外三個兩委幹部一起,多次赴江山、開化等地進行考察,學習食用菌種植技藝。之後,村兩委以「一帶一」的模式,村兩委組織親戚朋友8戶農戶試種了8萬袋金針菇,邀請蔬菜辦專家上門指導農戶種植。農戶之間也定期開展碰頭會,切磋經驗。一年下來,8萬袋菇獲得了8萬元的純收入,相比之下,柑桔的市場價格則下降至僅0.3元/公斤。
  • 布爾津:特色種植做引領,拓寬增收致富路
    有著多年草莓種植經驗的村民李世萍利用家門口的一畝多地種植草莓已有四年了,如今正值草莓成熟期,果大肉厚、甘甜適口的草莓讓前來體驗採摘樂趣的遊客絡繹不絕。等到大批量成熟時,李世萍還計劃將草莓做成果醬銷往內地,同時,今年李世萍又種植了20多畝的喀蜜瓜。走進草莓採摘園,淡淡的草莓香味撲鼻而來,白花黃蕊吸引著小蜜蜂在地裡忙碌著,當地居民和遊客們正提著小籃穿梭在田間享受採摘的樂趣。
  • 鐵嶺:加盟農戶每年增收逾四萬元
    30多戶村民加盟鐵嶺滙豐農業生態種植養殖基地開展特色種植,平均每戶每年增收4萬到5萬元。  未來,基地還將建起餐飲娛樂等設施,帶來更多就業,使更多農民增收。
  • 西盟:刺竹上市農戶增收
    雲南日報訊(記者沈浩)近年來,西盟縣因地制宜發展林下經濟,發展產業助農增收,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目前,西盟縣林下刺竹種植面積共7000餘畝,帶動全縣積極發展竹筍、砂仁、石斛等林下產業,林下經濟產值達4000多萬元,成為山區群眾持續增收的綠色產業。在西盟佤族自治縣的群山裡,這幾個月正是林間刺竹發芽的季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