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教師退休帶走200萬張學生照片:40年的校園記憶

2020-12-18 中國搜索

執筆:楊潔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雷宇

視頻編導:劉銘峻 楊潔 雷宇

H5製作:中青融媒工作室

文稿編輯:蔣韡薇

--------------------------------------------

很多人說,龔太平可能是武漢科技大學(以下簡稱「武科大」)最「富有」的老師。

200萬張學生照片,塞滿4臺辦公室電腦的內存,備份用去10個2000G的移動硬碟。3700份DVD光碟、500多盤錄像帶,挨個編了序號,龔太平退休時一打包,把它們整齊地碼在4個大紙箱裡,貼上標籤堆在家裡的空房間,乍一看,像是被密封的藏品。

先後有1.5萬餘名學生走進他的鏡頭,「整整40年的大學生校園記憶。」

龔太平的辦公室牆上,是一張挨著一張的校友畢業聚會合照;桌上摞著好幾本厚厚的相冊;電腦上還接了兩個移動硬碟,存的都是學生照片。

有人來拜訪,他會引著先從牆上的畢業同學聚會照看起。如果問起照片裡校友,64歲的老教師能說出校友的名字,當年就讀的班級,現在的工作單位……

1977年,全國恢復高考,成千上萬青年的命運由此改變。而在湖北武漢,一個醫學院老師,也是從這年開始拿起相機,記錄起每屆大學生的笑臉和屬於他們的時代烙印。

40年,高等教育發生了什麼,改變了什麼,留下了什麼……這一切都濃縮在龔太平的鏡頭之下,也改變著他的人生。

龔太平不像個64歲的退休老人,說話語速超快。背出勒痕的雙肩包裡裝著相機,塞滿電池和數據線。

在龔太平的記憶裡,那是一個激情迸發的時代:學生拼命學習,不上課就自習,借著樓道的燈光看書,渴了就跑到水龍頭底下,伸長脖子喝自來水;膽子大的女生,上完解剖課,把搬得動的頭顱骨、四肢骨扛回宿舍,琢磨人體的構造;中國女排連勝時,一群人在校園裡歡呼、奔跑,有人拿著解剖室裡的骨頭把臉盆敲得震天響,棉被甩起來,棉絮從窗戶簌簌地成片落下。

「如果把學生生活、校園點滴用照片記錄下來,過個二三十年再拿出來,會非常漂亮。」20歲出頭的龔太平覺得,這個事兒有意義。

他買不起相機,只能厚著臉皮借來學習;花了2角錢買本《攝影的基本知識》,去照相館和攝影師交朋友,偷偷地學了些技術。

沒有暗房,他用兩片玻璃加上感光片夾住底片,躲在被窩裡,等陽光足了,一掀被子,嘴裡數著「一秒、兩秒、三秒……」,憑感覺控制曝光時間。

後來有了實驗室,他試著將細胞染色體成像技術用在人像上,配置藥水,控制用量,摸索了一段時間,能像樣地把照片洗出來。

1986年,龔太平第一次拿到專屬自己的相機。嚴格來說,那是研究室顯微鏡上攝影機器的鏡頭,取下來,組裝好,湊合著也能當相機用。

為此,他還提前跟領導做了匯報。領導覺得,有人拍校園也是好事,準了。

實驗室以外的時間,學生和照片漸漸成為龔太平生活的軸心。

第一張留存的黑白畢業照上,300多名學生齊刷刷地站在水泥操場上,背景是3層教學樓。

走到哪兒,他的相機都背在身上,為學生攝像、錄影。一路拍下來,可以給學生做本5年大學生活相冊。100多頁的冊子,按照時間線,清楚地羅列出故事:班級聯合燒烤、迎春晚會、第一次實習……龔太平埋頭選片、製圖,常常一抬頭才發現外面漆黑一片。他把被子搬到辦公室,累了就在辦公室沙發上躺一會兒,總能搶在畢業前夕,將光碟、紀念冊無償送給學生。

越來越多的人知道,學校有個愛拍照的老師。

學校有活動,宣傳部總記得給他打電話,他背上相機包就趕過去。有時,沒人邀請他,他知道有活動,也去。很多學生都記得拍畢業照時的一個場景:學校請的專業攝影師在正中位置拍,龔老師的三腳架支在旁邊,也拍。

有校友打趣:「感覺沒有龔老師的活動,都不像活動了哩。」

有班級專門邀請他去拍畢業照,他特高興。架著三腳架,看鏡頭,對著上百人的隊伍高喊「右側的同學再左移一點,好」。一會兒,聲音又提高了幾個分貝,「有的同學表情咋那麼嚴肅,是不是龔老師欠了你們300斤大米沒還哩。」這一說,大家都笑了。

臨別前聚餐,同學搭著肩,互相爆著對方在大學的糗事,玩笑打鬧間,眼淚不知怎地突然就滾了下來。龔太平舉著相機,紅著眼,拍著學生們彼此告別的畫面,邊哭邊拍。

校園,在照片中以可見的速度蛻變著。從毛坯房遷到新大樓,從土足球場變成塑膠跑道。龔太平的相機從膠片機換成數位相機,照片由黑白變成彩色,還專門添置了印表機。

所有的照片,他都會仔細註明拍攝時間、內容,歸類整理在硬碟、電腦裡。有時碰見其他老師丟的照片,他也收集起來。

攝影展慢慢也辦了起來。龔太平整理、排版,聯繫廠家,把照片都印在展板上,自費辦了10多次。最熱鬧的時候,吸引了上千人來觀看。他還製作了一份武科大明信片,校友回來了送,學生來了也送。

一次,校長接待從德國飛過來的導師,談話間想起了他,跟身邊人說「趕緊給龔老師打電話,讓他過來幫忙拍個照,把他做的明信片也帶過來」。

歷史的車輪向前滾動。當一張張照片被攤開、細細欣賞的時候,龔太平看到了高校教育改革中,最鮮活的「鯉魚跳龍門」的樣本。

1999年,高校擴招。有資料顯示,到2005年,農村大學生人數翻了6倍,首次超過城市學生。

在1999級的畢業照裡,龔太平認出了本科8班的李強(化名)。這個來自湖北仙桃的農家子弟,每到暑假就早早趕回家,幫父親摘梨子。父子倆把一筐筐梨子運到鎮上賣,掙了錢,誰也捨不得花,全留著交學費。李強工作後,沒兩年就考上研究生,留在省裡一家三甲醫院。

福建小夥子張明(化名)也抓住了時代的機會。他父親賣豬肉,母親務農。最難的時候,家裡連1個月的生活費也湊不上。5年時間,除了上課,他就窩在實驗室、自習室、圖書館,拼命汲取知識。12年後,龔太平在學生婚禮上遇見他。他已是福州一家醫院的外科骨幹,娶妻生子,在繁華地段買了房。照片上那個靦腆的農村孩子蹤跡全無。

「寒門出貴子,這樣的例子太多了。」點開一張張畢業照,龔太平有些自豪,「每張照片背後都有故事。人叫什麼,去了哪兒我都知道,幾十年的積累都放在上面呢。」

一次經歷,讓龔太平開始觀察到照片背後更深層的教育問題。

大一新生于欣(化名)剛結束軍訓,父親在煤礦遭遇塌方,不幸遇難。龔太平整理了于欣軍訓、學習的照片,最珍貴的一張,是開學時抓拍到父女同框的一幕。照片裡,父親穿著深色的襯衣,提著裝滿棉被的大箱子,彎著腰陪在她身邊,耐心地等她辦入學手續。

待于欣處理好父親後事返校,龔太平把她叫到了辦公室,遞上3張照片,「這2張照片給你和妹妹,上面有你的父親,另外1張送給你媽媽,你和妹妹都在外讀書,讓這張照片替你陪著媽媽。」

把手放在和父親唯一一張合影照片上,于欣哭了。

龔太平翻遍了學生檔案,發現班裡有半數學生都曾有留守兒童經歷。他以記錄者的姿態做了次嘗試,給96位父母寄「家書」,手寫了96封信,記錄學生點滴,還給上百個家長打電話。也因此被質疑:這老師是不是管得太寬了?

臨近退休,學院覺得沒人比他更熟悉校友,於是返聘他為校友辦負責人。這份工作沒有工資,但他覺得很幸福,依然可以做和拍照相關的事。

2018年暑假,為籌備醫學院校慶工作,64歲的龔老師在25天裡打了1000多個電話。最累的時候,腿腫得嚇人,都沒力氣去開辦公室的門,把他驚出一身冷汗。

2018年10月26日,學校120周年校慶。他為回家的校友製作了照片集,用透明袋子仔細地裝著。

學生們的回憶拼湊出這樣一些細節:龔老師幾乎不旅遊,周末、節假日最愛辦公室;吃飯就去食堂,一頓飯幾元錢就打發了;一雙皮鞋,一穿好幾年;有一次去看校友,返程要打車,一摸口袋只有10多元零錢,還是院長臨時救了急……

但「窮老師」時刻注意把辦公室拾掇敞亮,衣服穿得整潔,還在會客桌上自製的紙盒裡插上幾朵鮮紅色的假花。

他總擔心有校友回來一看,「哎呀,龔老師怎麼老得不像話了。」

有校友評價他:「熱愛母校,對學校有遠超乎他人的深厚感情。」2011級臨床醫學班班長陳維用「博愛」來形容龔老師,「他不只對自己的學生好,對其他學院的學生也好。遇到來學校遊玩的校友,也幫他們拍照,再發郵件給他們。」

但這種不求回報的集體價值觀,和這個時代一對比,總是反差很大。

40年來,他對自己的總結是:對得起良心,沒有任何私慾,也不佔任何便宜,總是希望能將學校的風景和文化展示給學生,給客人。

他覺得,不是自己管得太寬,是社會價值觀變化太快。「找人監考,第一句話上來就問有沒有錢。好像沒有錢,這個事就不會有人去辦」。

「但如果只有你一個人堅持這種價值觀呢?」談到這裡,他目光緊縮,嘆了口氣,身子重重地靠在椅子上,「是很孤獨」。龔老師看著手中的茶杯,臉上露出了與年齡相應的暮色與鬆弛。

忙完校慶那天,是個陽光正暖的下午,微信群的消息一直響個不停,校友不停地刷屏:感謝龔老師,感謝學院,感謝母校。回家真好。

他一個人坐在辦公室裡,也不作聲,一連看了幾個小時,臉上寫著滿滿的幸福。(中青在線)

相關焦點

  • 退休教師精選照片做成明信片
    本報訊(記者黃敬)天安門的金水橋、中央電視臺的新辦公樓、昌平西關環島的李自成塑像,今年63歲的退休教師王令紅在闊別北京47年後重返家鄉,用一臺「傻瓜」膠片相機記錄下北京點點滴滴的變化。他從近千張照片中挑出100張,製成明信片送給親朋好友。
  • 500張老照片200餘老物件 講述川人40年的記憶故事
    春運剪影。(田為 2013年2月3日) 12月11日,成都博物館特展《好雨時節——見證改革開放四川四十年》將與觀眾見面。展覽歷經90天的徵集,匯聚了500張件來自社會各界的照片和200餘件熱心市民的老物件,講述川人40年的記憶故事。 四十年來,川人的出行方式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但車站迎來送往的依然是我們追尋理想的故事,交通工具承載的仍是人們追逐的夢想。
  • 學生「快閃」送別退休教師 退休教師談感想
    100多名學生不約而同向恩師鞠躬致謝,而即將迎來60歲生日告別講臺的池建斌教授也手捧鮮花向學生還以深深一躬。這感人的一幕發生在1月13日石家莊鐵道大學的一間教室。  池建斌是河北省教學名師、石家莊鐵道大學首屆師德標兵。當天下午,該校機械工程學院工業設計系教授池建斌給工業設計專業大二學生上完本學期最後一節課,懷裡抱著學生們獻給他的鮮花,緩緩走出教學樓。
  • 濟南一小學教師堅持7年鏡頭記錄學生6萬個精彩瞬間 - 首頁輪顯...
    據了解,2007年的一個偶然機會,李偉利開始為學生拍照,至今已經超過6萬張。  照片均是抓拍畢業時送給學生  24日,記者來到明珠小學辦公室時,教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師李偉利不停翻看他為學生拍攝的照片。在他的博客中,一組照片名為「我們的趣味運動會」,上傳於2007年4月30日,這是他第一次為學生拍照,當時是借用同事的相機。
  • 40年60萬張照片!他的「辦公室」是天安門廣場 | 中國有故事
    40年60萬張照片!他為各地遊客留下超過60萬張的天安門紀念照。他的鏡頭底下,可以說記錄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他,就是「天安門」攝影師高源。天安門紀念照是幾代中國人家庭相冊裡的標配。和當年太多人一樣,這種「天安門紀念照情結」,同樣貫穿了高源的生活。
  • 教師節特輯 | 今年教師節,我退休了!這本珍藏相冊記錄三尺講臺38載春秋
    四川在線記者 肖雨楊 編輯 陳鵬 策劃 譚曦師者,傳道授業解惑者綠意蔥蔥的校園是我們年少時的深刻記憶3尺講臺上的點點滴滴是我們行囊中的珍寶歲月流逝,年華老去,今天我們翻開當年班主任的珍藏相冊在一張張泛黃的照片中,尋找那些我們曾經熟悉的畫面……1987年兒童節伴奏
  • 40年教齡的老教師,青絲染白霜,換得三張人生標籤,看看值不值
    大家好,我是一位老教師,之所以說自己是老教師,因為我已經有40年的教齡了。所以我那時候連青年教師都稱不上,應該算少年教師。網友們可以從我近照裡看到,已經57歲老教師的形象——當年的青絲摻雜了好多的白髮,當年還顯稚嫩的臉卻也有了好多的皺紋。那17歲時,我初為人師時是什麼樣的形象呢?我給大家看看我當時的照片吧。
  • 40年教齡的老教師,青絲染白霜,換得三張人生標籤,看看值不值
    我是一位老教師,之所以說自己是老教師,因為我已經有40年的教齡了。我17歲的時候就做了老師。所以我那時候連青年教師都稱不上,應該算少年教師。網友們可以從我近照裡看到,已經57歲老教師的形象——當年的青絲摻雜了好多的白髮,當年還顯稚嫩的臉卻也有了好多的皺紋。那17歲時,我初為人師時是什麼樣的形象呢?我給大家看看我當時的照片吧。
  • 300多張照片11年青春 西安南郊一火鍋店有面「記憶牆」
    11年過去,當年的燈泡不在了,但火鍋店似乎成了食客們念念不忘的「據點」——店裡的一面牆上,貼著300多張照片,大學時光、青春過往、人與人的信賴與真情,被定格在方寸之間。曾徭堯是四川人,丈夫周蒙生來自重慶,2007年結伴來西安,在南郊大學城開店賣火鍋,「和學生打交道,簡單、省心。」有學生來店裡做兼職,不管人手夠不,曾徭堯一律接收,一天50元,管兩頓飯。有學生吃飯忘了帶錢,她也允許賒帳,時間久了,就和大家生出了感情。2008年汶川地震,大學生們來火鍋店門前的空地上避震,曾徭堯給大家送來一箱冰鎮礦泉水,並聯繫四川籍學生,組織募捐。
  • 退休職工5年拍60萬張頤和園照片:每天待他如初戀
    5年來,總計拍攝了60萬張照片,她挖掘出頤和園別樣的美。相伴20年,竟不了解它張曉蓮是頤和園公園管理處工會的職工,10年前退休。退休的前5年,她和很多退休老人一樣,打球練瑜伽,偶爾遊山玩水。她說:「60歲之後的路怎麼走,比總結走過的路更重要。」
  • 黨睦高、初、小學(含孝通)退休教師組圖 看看有沒有你老師?
    黨睦的退休老師,是最近後臺詢問率最多的,但我一直沒有發布,是因為,當天行程安排緊湊,沒有像其他的學校一樣,一一問老師的名字。這可能對學生們辨認有些難度,因為,畢業多年,有可能老師們已不是印象中的模樣。所以黨睦孝通片區的學生,看此文時,可以先拉到當篇的退休教師名單,然後再回頭看所拍的老師照片,如果有你的老師,可在文章最底下留言寫出你的老師,與你印象最深的回憶。
  • 摳門退休教師捐出100多萬用於教育 常熟退休教師王美卿資料照片
    睡衣破了洞,她捨不得丟家裡的窗簾也是拜託老鄰居用碎布拼接縫製而成然而正是這位老人已累計為教育事業捐出一 百多萬元受老師影響選擇師範專業畢業後毅然選擇教小學84歲的王美卿是江蘇蘇州市常熟石梅小學退休教師當年家境貧寒的她受到老師的鼓勵選擇了師範專業
  • 40歲兩套房和200萬存款,想退休可以嗎?
    3、在上述的情況下,你還有2套房子+200萬元的存款,此時要想退休,可否?答案是肯定的,當然可以。月收入兩套房子,我們假設你地處三線城市,其中一套用於自住,一套用於出租,租金按照2500元一個月就好;200萬元的存款,我們選擇按月取息的大額存單,按照4.18%的利率計算,每個月的收入為:200*4.18%/12=6967元,因此你一個月的收入合計為:2500+6967元=9467元;如果你是賣掉一套房子,把資金存銀行
  • 杭州語文老師拍下幾萬張校園記憶:這個班的照片總是最好看
    雖說生活、工作,就在賣魚橋,但她的學生們,早已遍布各地。我說她的照片拍得很動人,她說,自己就是一位「攝影愛好者」,本職工作還是語文老師。通過攝影,是想把這個世界的精彩和美記錄下來,定格會逝去的年華和美好的東西。徐靜拍學校和學生,是從2013年開始。
  • 請看這十二位教師的照片故事
    1、因颱風「山竹」誤機的東南大學教師王珂,自費打車4600元,輾轉大巴、高鐵、飛機,按時回校為學生上課。據悉這不是王教授第一次「這麼牛」,他尊崇的名言「上課是老師的節日」。敬佩!這才是真正的師者!圖為王珂回校後在學校大門口拍的照片。
  • 為自己留個念想 退休教師出自傳
    退休以後,我有了時間,就逐步進行回憶,開始撰寫我的人生往事……」這是65歲的陳炳奎的自傳《歲月如歌》的序言第一段,同時也是他的回憶人生的開始。陳炳奎是土生土長的靖江人,一輩子從事教育事業,從湘湖師範畢業後,大部分時間在靖江初中任教。「我這個寫自傳的想法由來已久,上班的時候,我就一直想寫,但因為忙於工作,一直擱置著。」陳炳奎說。
  • 公務員30年工齡可以申請退休了,教師30年工齡有望退休
    教師到底多少年工齡才退休,一直是老師們關心的問題。自從《公務員法》出臺後又引起了教師們的討論。為什麼公務員30年工齡就可以退休,老師就不行?發出這樣疑問的老師,一定是非常想退休的。一些縣城中小學教師隊伍的老齡化現象比較嚴重,現在的教學改革日新月異,教學設備豐富。作為教師,必須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熟練使用現代化教學設備,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想方設法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夠提升課堂教學的效果。但是,隨著年齡的增大,接受能力越來越弱,在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更新上,距離年輕老師越來越遠,想退休是人之常情。
  • 60張老照片,訴說40年動人故事
    人潮湧動的湖南路、擴建竣工的鼓樓廣場、復興后街的老虎灶——60張老照片,訴說40年動人故事「那時候的中央門一帶,都是兩層樓的筒子樓……」這兩天,模範馬路上的青石村社區二樓,不斷有居民前來觀看一個只有60張圖片的攝影展。青石村社區書記戴蕾說:「這些老照片,記錄了改革開放40年來南京的變化。每張圖片的背後,都有動人的故事。」 今年8月,中央門街道啟動了改革開放40周年攝影圖片徵集活動,短短一周時間,就有數十位居民投來200多幅老照片。
  • 7年拍攝,3萬張底片,重現30年前武漢大學
    標題 7年拍攝,3萬多張底片,重現30年前武漢大學七月流火的武昌城區。剛送走無法參加畢業典禮的2020屆畢業生,位於武昌的武漢大學迎來一批30年前的中年校友。30年後的影像聚會2020年7月重返武漢大學同學30年後再聚首,用影像複製當年的青春時刻。武漢大學操場 (照片講述:王宏)上圖拍攝於1992年,大學實習期間。拍攝對象是一個女同學,為了完成校園的拍攝項目,同學們一起邀請了一個女同學擔任模特。
  • 記錄同濟大學歷史的照片,一起見證校園難忘的記憶!
    同濟大學的前身是1907年德國醫生埃裡希·寶隆在上海創辦的德文醫學堂;翌年改名同濟德文醫學堂;1912年與創辦不久的同濟德文工學堂合併,更名為同濟德文醫工學堂;1923年正式定名為大學;1927年成為國立同濟大學,是中國最早的七所國立大學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