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財年,楓葉教育實現營收15.29億元,同比下降2.7%;毛利7.13億元,同比下降2.9%;實現年內溢利5.09億元,同比下降22.2%。這也是楓葉教育自上市以來,首次出現營收與淨利潤的「雙降」。
2019/2020學年,是楓葉教育第五個「五年規劃」的結束之年,這無疑給其畫上了一個遠談不上完美的句號。或受此影響,楓葉教育自財報後股價連跌。12月9日盤中更是出現2.02港元的低價,與52周內最低的2港元僅一步之遙。
營收、淨利雙雙受挫,原因到底為何?
疫情的全方位「圍獵」
從辦學來看,楓葉其實在今年實現了一定成績。
2020財年楓葉教育全球校園網絡增加至109所,較上一年增加14所。其中96所分布於中國的22個城市,另外13所分別位於加拿大、新加坡、馬來西亞及澳洲。另外,截至9月30日,楓葉在中國新設6所學校,其中4所以輕資產模式建立,校園總數增加至114所。
報告期內,入讀學生總數為4.56萬人,同比增長10.6%;目前可容納學生總人數為7.13萬人,同比增長18.08%。2019/2020學年,楓葉教育全球百強榜中上榜學校錄取率為78.5%,較上一財年增長5.2個百分點。
但入讀學生增加10%的同時,平均學費也減少了10%。學費下降的原因除疫情外,還包括初中、小學及幼兒園入讀學生人數增加且收取學費相對較低;以及新併購的CIS學費收入尚未並表。
截至本財年,已於海南、湖北、天津建立三個教育大區,是其六五計劃中「設立十個教育大區」的進階部署。當時,楓葉計劃未來五年,在中國設立十個教育大區,招收10萬名學生;在海外設立兩個大區,至少招收1萬名學生。同時,旨在全球約50個城市建立楓葉世界學校,實現境內外合共設立150所學校。
但從實際的經營情況上看,楓葉教育本財年有多項指標均不盡人意。
財報開篇即顯示,楓葉教育2020財年「其他營收」同比大跌近40%;「來自幼兒園及其他來源的收益減少乃由於新冠肺炎疫情所致」。相比其他上市公司而言,楓葉教育是為數不多的,直言「疫情對其業務產生重大負面影響」的公司:
疫情期間楓葉教育退還約3800萬元的學費及寄宿費;幼兒園業務在下半學年幾乎沒有運營,導致收益減少近3000萬元。集團非學費收入最受衝擊——其取消全年冬夏令營,導致收益減少超5000萬元。另因校園於疫情期間關閉,其他來源的服務收入減少1500萬元。
疫情下,楓葉教育的盈利能力明顯減弱。銷售毛利率與去年基本持平外,剩餘四項考量指標均呈近五年最低。尤其是總資產淨利率和投入資本回報率(ROIC),同比去年均出現達到甚至超過「腰斬」的情況。
簡言之,楓葉教育幾乎每項業務均與疫情有較強關聯。疫情襲來之際,無論其採取何種補救措施,均難避免集團各項業務遭受重創。單純從營收看,疫情已使楓葉教育減少約1.33億元的收入。上市來首次出現營收、淨利雙降,可以說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除主營辦學業務外,楓葉教育多項其他收入也有不同程度下滑。例如銀行利息收入,由上一財年的3620萬元減少26.0%至本財年的2680萬元。其他收益及虧損由上一財年同期的1.288億元驟降80%至2550萬元;出售短期投資的收益減少2080萬元;在建工程減值虧損730萬元;轉出無需支付的其他應付款項收益減少6080萬元。
與此同時,楓葉教育的「三費」卻有抬頭的趨勢。其中,行政開支由上一財年的1.993億元增加13.0%至本財年的2.252億元;財務成本由上一財年的1100萬元增加66.4%至本財年的1830萬元。
豪擲30億,何時見效?
從資本的角度出發,楓葉教育本財年的現金流情況也出現大幅震蕩。如圖所示,其2020財年經營活動所得現金淨額為6.258億元,同比減少27%;但與此同時投資活動的現金淨流出為36.84億元,同比暴增9504%。
其手中持有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也於一年間消耗過半,由27.62億元大幅縮水至13.11億元。收購CIS一案使楓葉教育手中持有的現金明顯降低,其於財報中明確指出「銀行結餘及現金減少主要由於用於收購CIS的若干資金為短期融資」。同時,截至本財年末的銀行借款高達36.31億元,經營壓力巨大。
資產負債率方面,楓葉教育本財年的資產負債率雖未超過60%(58.97%),但已僅次於上市當年的峰值。另外,楓葉教育的資產負債比率(按總借款除以總股權計算)由截至上一財年的7.8%暴增至本財年的78.5%,主要因本年度債務融資收購CIS。
更需注意的是,楓葉教育的償債能力在未來一年內將高度承壓。
一方面,其已抵押的銀行存款大增。由上財年末的1.32億元暴增1070%至本財年末的15.45億元。另一方面,有抵押的銀行借款則從上財年末的3.31億元暴增997%至本財年末的36.31億元。按償還時間來看,一年期借款為23.03億元,佔借款總額高達63%。銀行借款均由楓葉的銀行存款及投資物業作擔保。
綜合來看,楓葉持有的現金減半,投資淨流出、資產負債比率、銀行借款暴增,而多數原因都指向了收購CIS事件。
回頭看楓葉教育的學員數量增長——本學年楓葉教育入讀學生總數增加4363人,主要來自於3月併購的皇岦國際學校以及8月併購的加拿大國際學校CIS。兩樁併購案,在楓葉教育本財年年報中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
1月29日,楓葉宣布收購皇岦所有普通股股份的要約。價格為每股面值0.54港元,總代價約3.91億元。7月22日,楓葉完成強制收購,皇岦成為其全資附屬公司。
6月22日,楓葉則宣布與Rainbow Reader Pte. Ltd.訂立買賣協議,以收購Star Readers Pte. Ltd.100%的已發行股本。該公司為新加坡CIS運營方Canadian International School Ptd.Ltd.的唯一股東。
收購案的首次完成於8月26日落實,首次完成後楓葉收購目標公司90%的已發行股本。交易價格約6.34億新元(包括用以悉數結清銀行債務的金額約2.20億新元),剩餘10%已發行股本的第二次完成將於2022學年結束後落實。
但有一點值得關注:超30億元的首筆併購款中,超三成將用來結清標的的銀行債務。也就是說,這一樁收購案在標的未帶來任何收益的情況下,楓葉先需為其償還超10億元的債務。
在楓葉看來收購CIS是一筆好生意,其表示「海外擴張是本集團長期增長策略的一部分。本集團將以CIS品牌於東南亞國家進一步拓展其學校網絡」。但不可否認的是,於疫情常態化的今天,楓葉教育卻以豪擲30億元的大手筆併購一所海外學校。鑑於國外疫情防控情況尚不明朗、CIS何時能恢復常態化經營尚未可知,楓葉這一筆投資是否有冒進之嫌?
自楓葉教育發布2020財年財報後,評級機構大多對其短期發展並不樂觀。
例如銀河證券發布報告稱,楓葉教育未來前景「催化劑欠奉」,故下調其股份評級至「持有」。由於海外地區的疫情仍未受控,疫苗的成效或需一段時間才能顯現,因此其對楓葉海外學校的增長持保守態度。
花旗則發布研報顯示,下調楓葉教育目標價28.6%至2港元,維持「沽售」評級。其指出因中國對疫情的控制,預計楓葉教育的運營將在2021年恢復正常;不過全球疫情仍會使其夏令營和冬令營業務暫停。
高盛的研報指出,楓葉於8月完成收購CIS,但未為2020財年貢獻任何收入,且因收購而未有派發末期息。將楓葉2021-2023財年收入預測下調7-8%,將其2021-2023財年的經調整每股盈利預測下調6-7%,目標價由2.7港元下調至2.4港元。
中信裡昂則認為,楓葉教育「2020財年業績不佳且估值低迷」。其表示楓葉教育收入薄弱及支出高於預期,調整後淨利潤低於預期。2020年度沒有股息,直到2023年也不太可能有回報。
疫情之下,豪擲30億元,卻出現營收、淨利雙降,現金減半,資產負債比率、銀行借款陡增,短期疫情常態化的預期下,楓葉教育還能承壓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