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紙製作技藝
將樂是福建傳統手工造紙大縣,據《中國書法工具手冊》記載,將樂是我國最早生產毛邊紙的地方之一。將樂的毛邊紙又數秀山靈水的龍棲山「西山紙」最負盛名。據《福建通志》記載,將樂西山紙在唐、宋時代聲名遠播,迄今一千多年的歷史。利用西山紙技藝造出的紙細膩柔韌、光潤潔淨、吸水性強、久存不蛀,用於書法,吸墨性強,墨色固定而不褪色。西山紙既可用於修復、印刷古舊書籍,又可用於書法,裝裱後古色古香,深受用戶的喜愛。西山紙曾用於印刷乾隆皇帝編《四庫全書》和印刷《毛澤東詩詞》線裝本等重要歷史書籍。
西山竹紙製作工藝比較複雜,將青竹剝竹麻後,浸兩三個月,待柵子熟透變黃,糜爛,取出竹料洗淨,再放進湖塘,引來泉水漂洗。接著將竹料剝去竹節和內外兩層皮,放入竹料槽內。踩料是造紙中最為辛勞的一道工序,紙工兩人一組,光著腳,手握吊索,反反覆覆,把竹料均勻地踩成細緻的紙漿。紙漿通過管道進入紙槽,兩位紙工配合協調,手持一塊抄紙簾放進紙槽,蕩料入簾,提起,帘子濾去水,只留下一層薄薄的紙漿。把紙漿翻轉倒扣在木板上,揭起帘子,就分離出一張溼紙。經過抄紙,一張張溼紙厚厚地疊在粗重的紙榨上,被榨去了水分。隨後,紙工還得用鉗子從紙頭處將粘連在一起的溼紙一張張鉗開。最後,一張張溼紙被送到焙紙房,焙紙工用刷子把牆刷溼,按順序將溼紙貼在焙壁上,待焙乾,又一張張揭下。幹紙齊齊碼在一起,裁切勻稱。等這最後一道工序落幕,冰清玉潔的西山紙才算正式出爐了。該項目2008年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