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紙製作技藝(三明非遺系列之三)

2020-12-23 群文e家

竹紙製作技藝

將樂是福建傳統手工造紙大縣,據《中國書法工具手冊》記載,將樂是我國最早生產毛邊紙的地方之一。將樂的毛邊紙又數秀山靈水的龍棲山「西山紙」最負盛名。據《福建通志》記載,將樂西山紙在唐、宋時代聲名遠播,迄今一千多年的歷史。利用西山紙技藝造出的紙細膩柔韌、光潤潔淨、吸水性強、久存不蛀,用於書法,吸墨性強,墨色固定而不褪色。西山紙既可用於修復、印刷古舊書籍,又可用於書法,裝裱後古色古香,深受用戶的喜愛。西山紙曾用於印刷乾隆皇帝編《四庫全書》和印刷《毛澤東詩詞》線裝本等重要歷史書籍。

西山竹紙製作工藝比較複雜,將青竹剝竹麻後,浸兩三個月,待柵子熟透變黃,糜爛,取出竹料洗淨,再放進湖塘,引來泉水漂洗。接著將竹料剝去竹節和內外兩層皮,放入竹料槽內。踩料是造紙中最為辛勞的一道工序,紙工兩人一組,光著腳,手握吊索,反反覆覆,把竹料均勻地踩成細緻的紙漿。紙漿通過管道進入紙槽,兩位紙工配合協調,手持一塊抄紙簾放進紙槽,蕩料入簾,提起,帘子濾去水,只留下一層薄薄的紙漿。把紙漿翻轉倒扣在木板上,揭起帘子,就分離出一張溼紙。經過抄紙,一張張溼紙厚厚地疊在粗重的紙榨上,被榨去了水分。隨後,紙工還得用鉗子從紙頭處將粘連在一起的溼紙一張張鉗開。最後,一張張溼紙被送到焙紙房,焙紙工用刷子把牆刷溼,按順序將溼紙貼在焙壁上,待焙乾,又一張張揭下。幹紙齊齊碼在一起,裁切勻稱。等這最後一道工序落幕,冰清玉潔的西山紙才算正式出爐了。該項目2008年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

相關焦點

  • 西山竹紙:輕薄又厚重的緣分
    16歲便被父親帶進造紙廠進行學習,一年時間他就學會了所有的造紙技藝。從此,劉仰根的一生就與薄薄的西山竹紙結下了厚重的緣分,40年如一日不忘竹紙製作技藝傳承初心。西山竹紙早在唐宋時期就已經名揚四海,在乾隆初期被列為「官紙」,專供朝廷使用。其紙質細膩柔韌、潔白如雪、書寫清晰,有「西山玉紙」之美譽。
  • 觀「蔡倫先師祭祀大典」 享夾江竹紙技藝「72變」
    兩千多年前,蔡倫改進造紙術,使得手工造紙技藝傳播到世界各地,推動了文化發展。今天,依託蔡倫的古法造紙技藝,夾江人用竹紙製作技藝製作出了夾江書畫紙,被國畫大師張大千讚譽為「國之二寶」。竹紙製作技藝講究七十二道工序,極具匠心。
  • 走進紙王國之竹紙製作技藝親子研學之旅
    為了探尋古老文明的傳承之道,感受千年工藝的文化魅力。2020年11月21日、22日,育才實驗幼兒園中班的孩子來到了夾江大千紙故裡研學基地開展了「竹紙製作技藝親子研學之旅」。快樂的時光,在歡聲笑語中不知不覺地過去了,我們的研學之旅也結束了,本次研學活動,不僅使孩子們了解了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古法造紙」的神秘之處,更感受了古人造紙的智慧,對本土民俗和本土文化有了進一步的認知,拓寬了課後文化知識,提升了自我動手的能力,同時也讓孩子們對紙張的來之不易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培養了學生節約用紙的意識。
  • 竹紙有什麼特點 一根竹到一張紙的手工技藝
    竹紙與皮紙相對,是據造紙材料所劃分的紙張種類。竹紙以竹為材,從唐代浣花箋和花簾紙到宋我國竹紙製造業歷史悠久,據說東漢時期的蔡倫曾經嘗試用竹子製作紙張,並且取得實效。但由於竹紙製造工藝流程較為複雜,需要經過破竹、浸煮、發酵、碾碎、調漿、過簾、烘乾等多道工序,因而其大批量生產開始於宋代。至明代,隨著製紙技術的進步,竹子用作造紙原料成本低廉,竹紙開始位居紙業製造和使用的主導地位。竹紙有著良好的使用性能。
  • 製作過程需要淋尿的富陽竹紙,為什麼成為國務院專用紙?
    製作過程需要淋尿的富陽竹紙,為什麼成為國務院專用紙?「抄紙」是手工竹紙成型最直觀的一道工序李文德是富陽湖源鄉新二村人,富陽竹紙製作的市級非遺傳承人。
  • 【閔行之美——非遺】香囊製作技藝、古船微縮複製技藝
    【閔行之美——非遺】香囊製作技藝、古船微縮複製技藝 2020-10-09 17:0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記國家級非遺項目「贛南客家擂茶製作技藝」
    「國寶」巡禮系列之九 幾許情深寄擂茶>——記國家級非遺項目「贛南客家擂茶製作技藝」    贛南客家擂茶製作技藝市級傳承人黃娥嬌告訴記者,贛南客家擂茶的製作技藝很是獨特,其基本原料以鮮茶葉、糯米、芝麻、黃豆、花生、鹽及各類青草藥為主。  傳統的擂茶製作中,需要的工具包括擂缽、擂棍、撈子。據了解,這三樣工具被稱為「擂茶三寶」。
  • 「惠來隆江綠豆餅製作技藝」亮相「非遺」省展
    揭陽市11「非遺」項目亮相省展廣東省第四屆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系列活動暨2018「茶園遊會」近日在東莞市茶山鎮舉行,揭陽市的普寧英歌、揭陽醬油釀造技藝、南糖製作技藝、惠來隆江綠豆餅製作技藝、惠來靖海豆輯製作技藝等11個「非遺」項目精彩亮相,向外推介了揭陽獨特的歷史文化
  • 南京鹽水鴨非遺製作技藝被他們用活了!
    2007年,南京板鴨、鹽水鴨製作技藝列入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南京櫻桃鴨業有限公司也成為南京市級和省級非遺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不僅鹽水鴨製作技藝帶起了旅遊,在他們手中,「非遺」(非物質文化遺產)也不僅是單個或幾位手藝人的匠心,它變成了可以賦能大眾生活,並帶來經濟效益的「魔力棒」。非遺技藝被他們用活了!
  • 這張被張大千青睞的富陽竹紙,曾經是國務院專用紙
    「抄紙」李文德是富陽湖源鄉新二村人,富陽竹紙製作的市級非遺傳承人。浸坯漿料:把砍好的料,拉至淹料場,用石灰淹,使其軟化(資料圖)除了傳統用途,李文德近幾年一直在尋找富陽竹紙的新出路。他開發了仿古的竹紙筆記本,還與茶葉公司合作,將竹紙設計成高端茶葉的包裝。2012年,藝術家張雷用富陽竹紙紙漿設計製作的椅子「固」,獲得了米蘭設計周的設計大獎。這些,都讓人看見了富陽竹紙廣闊的可能性。
  • 【非遺之美】領略民俗之美 傳承文化之根——茶食製作技藝傳承人...
    【非遺之美】領略民俗之美 傳承文化之根——茶食製作技藝傳承人楊愛萍 2020-07-05 21:4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膏方製作技藝入選「非遺」 雷允上、李良濟榜上有名
    原標題:膏方製作技藝入選「非遺」 雷允上、李良濟榜上有名   日前,第三屆蘇州市文化遺產匯展系列活動正式啟動,41個項目進入第六批蘇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其中蘇州老百姓喜歡的膏方製作技藝入選。  今年以來,我市組織開展第六批蘇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的申報評審工作。
  • 浙江非遺·蕭山蘿蔔乾製作技藝
    2009年,由杭州錢塘新區河莊街道申報的《蕭山蘿蔔乾製作技藝》被列入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蘿蔔乾對於沙地人來說,影響著一代又一代。河莊是蕭山蘿蔔乾的保護之地,也是蕭山蘿蔔乾的起源之地,最早可追溯至1890年,至今已有130年的製作和加工歷史。 早在20世紀60年代初期,因圍海造田移居墾區的農民在鹽鹼地上墾荒勞作,種植「一刀種」蘿蔔,製成「風脫水」蘿蔔乾,便成為當時沙地農民全年主要的經濟來源。農民製作的「風脫水」蘿蔔乾幾經工藝改良,漂洋過海,遠銷國外,成為了河莊蘿蔔乾的文化品牌。
  • 穿梭千年的文化之旅,探訪四川10條非遺旅遊路線
    在這些景點,可以體驗到成都牛兒燈、被單戲、四川揚琴、四川清音、金錢板、四川相書、四川蓮簫、四川評書等非遺項目,學習傳統的川菜烹飪、郫縣豆瓣製作、鍾水餃製作等技藝。
  • 肇慶端硯製作技藝入選省非遺優秀實踐案例!
    肇慶端硯製作技藝入選省非遺優秀實踐案例!肇慶端硯製作技藝正式入選廣東省非遺優秀實踐案例!日前,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公布了2020年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優秀實踐案例名單,共遴選出14個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優秀實踐案例。
  • 千年竹紙守護者:老祖宗的東西不能丟
    64歲的莊富泉是浙江富陽人,其所謂的造紙即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竹紙製作技藝,該技藝迄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從唐五代時期中國出現竹紙始,富陽就開始用嫩竹為原料生產土紙,名曰「竹紙」。宋代時當地竹紙便以「製作精良、品質精粹、光滑不蠹、潔白瑩潤」而被譽為「紙中上品」,是當時朝廷錦夾奏章和科舉試卷的首選用紙。莊富泉所在的莊家村是富陽竹紙製作的主要村落之一。
  • 延平區評選茶洋窯製作技藝非遺傳承人
    日前,由延平區文化體育和旅遊局組織開展的茶洋窯製作技藝區級非遺傳承人評選活動在南平市博物館舉行,28名茶洋窯工匠報名參評。茶洋窯製作技藝是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其遺址已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十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 板橋豆腐乾等美食製作技藝列入非遺名錄(圖)
    原標題:板橋豆腐乾等美食製作技藝列入非遺名錄(圖) 民間作坊裡制出的綠豆粉  本報訊 遵義市政府日前公布了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包括板橋豆腐乾、綠豆粉、遵義雞蛋糕等10餘種美食製作技藝被列入非遺名錄。
  • 非遺揚州丨黃珏老鵝製作技藝
    2008年,黃珏老鵝製作技藝被列入第一批揚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黃珏老鵝製作技藝的歷史黃珏,現今隸屬於江蘇省揚州市邗江區方巷鎮,在揚州城北郊,邵伯湖南岸。黃珏歷史悠久、人文薈萃、物產豐饒 , 境內擁有古土城、畲芳社、牌坊等古遺址。
  • 借志願服務研學非遺技藝
    在一系列政策的指引下,中小學非遺技藝的研學活動看似開展得如火如荼,更多卻是「曇花一現」,讓青少年對於非遺技藝的認知流於表面。青少年從了解到熟悉到熱愛非遺技藝需要一個漫長過程,因此,如何在青少年中分學段有序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志願服務是大中小學實踐育人的重要渠道,志願服務精神是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載體,文化志願服務實踐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