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竹紙:輕薄又厚重的緣分

2020-12-23 福州新聞網

StartStop

StartStop

抄紙 董觀生 攝

近日,在首屆「樂購三明」直播節上,80後小夥子劉宗華正賣力地推薦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西山古法竹紙。直播間裡,古老技藝與網際網路碰撞,手藝人在新舊中間尋找新的力量。

與山為伴 堅守傳承初心

劉宗華來自造紙世家,自己是將樂西山造紙技術市級傳承人,其父親劉仰根,2008年被國務院認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竹紙製作技藝」的代表性傳承人。

劉仰根從小跟著父親觀看造紙,耳濡目染下對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16歲便被父親帶進造紙廠進行學習,一年時間他就學會了所有的造紙技藝。從此,劉仰根的一生就與薄薄的西山竹紙結下了厚重的緣分,40年如一日不忘竹紙製作技藝傳承初心。

西山竹紙早在唐宋時期就已經名揚四海,在乾隆初期被列為「官紙」,專供朝廷使用。其紙質細膩柔韌、潔白如雪、書寫清晰,有「西山玉紙」之美譽。

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後受工業造紙影響,曾經供不應求的手工造紙生存空間越來越小。西山造紙作坊漸漸地從繁榮時期的幾百個減少到零星幾個,許多造紙工人陸續轉行。到了1993年,就只留下了劉仰根一人一坊,與山為伴,與紙為友。

西山造紙技術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漢族傳統手工技藝,完整傳承了蔡倫造紙工藝。要造出一張合格的西山竹紙,需經過備灰、劈山、修料塘、浸漂、壓塘等二十八道工序。

西山竹紙取材於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龍棲山的上等嫩毛竹,每年的春天,劉仰根就要上山砍竹子。從備料到生產要等120多天,複雜煩瑣的製作工序對造紙藝人的技術和耐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炎炎夏日,密林深處的造紙作坊裡熱氣騰騰,劉仰根和兒子,及幾個造紙工人,正在熟練地抄紙、焙紙……

抄紙是最考驗手藝人技術的環節,手藝人要做到心手相連,雙手將紙簾放入漿液中,慢慢抄起漿液,前後左右蕩,利用手腕的力量過濾掉多餘的雜質,將精華留住,反扣在紙架上,一張紙就好了。

「抄紙必須控制漿液厚薄均勻,紙張才能一樣厚。」劉仰根說,每一次抄入和提起間,決定著每一張竹紙的品質。對於抄紙手藝人,每分鐘要抄四張紙,每天要如此重複上千次。

「製作竹紙時,我每天要從凌晨四點開始製作,一直到深夜,十幾個小時的勞動強度,很多年輕人都吃不了苦,不願意來學習這門手藝。」54歲的劉仰根緊鎖眉頭。

西山造紙作坊 肖曉敏 攝

以山養紙 厚植傳承根基

2008年獲得「國家級非遺」的招牌後,堅定了劉仰根的傳承之心。於是他承包了300畝毛竹山,用毛竹的利潤貼補造紙,以山養紙的他每年要花幾萬元補貼竹紙作坊的生產。

非遺的傳承和發展,關鍵在人。「匠人」劉仰根,始終把非遺的傳承和發展作為己任,一生致力於造紙這項古老的技藝。「祖輩的手藝不能在自己手裡斷了。」除了讓自己的兩個兒子也學習造紙技藝,2018年,劉仰根再次投入了一筆資金修繕了造紙作坊,同時聘請了5名學徒,手把手教徒弟斷桶、浸漂、剝料、踏料、抄紙、榨紙等工藝。經過幾年的時間,學徒們逐步掌握了造紙技藝。

西山竹紙因其製作工藝,紙質經久不蛀、久存不變色,是書寫、印刷、修復古籍的佳品。劉宗華介紹,他的父親一生熱愛竹紙,把握每一次能展示西山竹紙的機會。有一次北京故宮博物院修繕部寫信來,說需要4刀西山竹紙用於修復,劉仰根來回跑了幾百裡,終於把紙從三明火車站託運到了北京。

劉仰根製作的西山竹紙漸漸受到社會各界和市場的關注和認可。2010年起,通過連續幾年參加海峽兩岸文博會,西山竹紙逐步拓展了銷售市場,許多書畫家、出版社紛紛前來龍棲山訂購西山竹紙。

劉仰根(右)教小學生體驗抄紙技藝。 董觀生 攝

以網為媒 煥發傳承新枝

如何更好地打開西山竹紙銷路?如何將這項古法技藝傳承和發展?劉仰根作為傳承人,心懷夢想、努力探索、求新求變,讓非遺的種子生根發芽,煥發新生。

目前,劉仰根的竹紙作坊生產的西山紙品種有:本色紙、五色紙和白色建紙。依託於此,他還研發了長卷、小長卷、冊頁、古法線裝本等形式的產品,滿足了更多客戶的需求,擴大產品銷路。

劉仰根造紙作坊所在的龍棲山,正在規劃建設森林康養項目。「龍棲山將森林康養與自然教育相結合,目前正在規劃在保護區的自然教育研學基地建立西山竹紙傳習所。對市民開放,讓大家學習傳承造紙工藝,體驗造紙工藝項目,了解非遺文化。」福建龍棲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黨委書記熊擁軍介紹。

傳統文化只有讓更多的人看到,才能被關注,被熱愛。隨著政府和社會逐步對傳統文化認知的轉變和對文化傳承工作的重視,非遺文化正在以新的方式、新的面貌呈現給大家。

劉仰根讓小兒子劉宗華通過參加「樂購三明」活動,以直播的形式,讓更多的網友了解造紙術,了解西山竹紙。「知名度出去了,銷路也會越來越好的。」劉仰根說,網絡為西山竹紙帶來了新的局面。

非遺進校園、非遺進社區……劉仰根經常帶著他的「小型造紙器」去現場,讓更多的年輕人親身體驗手工竹紙製作,感受造紙的非遺魅力。

造紙術在中國有著幾千年的歷史,古法造紙凝結的智慧和技藝魅力是工業機器所替代不了的。目前,將樂縣正在建設文博小鎮,計劃將開設一個專門的西山竹紙兒童體驗區,讓孩子們體會做竹紙的樂趣,了解古法造紙的流程以及技藝,學習傳統文化知識,傳播非遺文化。劉仰根希望在年輕一代的心裡種下一顆文化的種子,為西山造紙留根。

(東南網記者 肖曉敏 通訊員 董觀生)

劉仰根整理今年造的新紙。 肖曉敏 攝

來源: 東南網

相關焦點

  • 竹紙製作技藝(三明非遺系列之三)
    竹紙製作技藝將樂是福建傳統手工造紙大縣,據《中國書法工具手冊》記載,將樂是我國最早生產毛邊紙的地方之一。將樂的毛邊紙又數秀山靈水的龍棲山「西山紙」最負盛名。據《福建通志》記載,將樂西山紙在唐、宋時代聲名遠播,迄今一千多年的歷史。利用西山紙技藝造出的紙細膩柔韌、光潤潔淨、吸水性強、久存不蛀,用於書法,吸墨性強,墨色固定而不褪色。西山紙既可用於修復、印刷古舊書籍,又可用於書法,裝裱後古色古香,深受用戶的喜愛。西山紙曾用於印刷乾隆皇帝編《四庫全書》和印刷《毛澤東詩詞》線裝本等重要歷史書籍。
  • 竹紙有什麼特點 一根竹到一張紙的手工技藝
    竹紙與皮紙相對,是據造紙材料所劃分的紙張種類。竹紙以竹為材,從唐代浣花箋和花簾紙到宋我國竹紙製造業歷史悠久,據說東漢時期的蔡倫曾經嘗試用竹子製作紙張,並且取得實效。但由於竹紙製造工藝流程較為複雜,需要經過破竹、浸煮、發酵、碾碎、調漿、過簾、烘乾等多道工序,因而其大批量生產開始於宋代。至明代,隨著製紙技術的進步,竹子用作造紙原料成本低廉,竹紙開始位居紙業製造和使用的主導地位。竹紙有著良好的使用性能。
  • 千年竹紙守護者:老祖宗的東西不能丟
    64歲的莊富泉是浙江富陽人,其所謂的造紙即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竹紙製作技藝,該技藝迄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從唐五代時期中國出現竹紙始,富陽就開始用嫩竹為原料生產土紙,名曰「竹紙」。宋代時當地竹紙便以「製作精良、品質精粹、光滑不蠹、潔白瑩潤」而被譽為「紙中上品」,是當時朝廷錦夾奏章和科舉試卷的首選用紙。莊富泉所在的莊家村是富陽竹紙製作的主要村落之一。
  • 這張被張大千青睞的富陽竹紙,曾經是國務院專用紙
    ▌從竹子到竹紙 新二村是富陽7個造紙文化村之一。這裡群山環繞,溪水淙淙,漫山遍野都是翠竹。竹紙的原材料就從這片無邊無際的竹海中來。每年小滿前5、6天到之後的一個多月,是造紙最佳時節,村民要在這期間把造竹紙一年的料都備足。
  • 妝感厚重?這些妝前乳輕薄到隱形~
    大家也試過這樣的情況:上完妝前乳再上粉底好像顯得妝感很厚重給大家安利一些能調整肌膚狀態又足夠輕盈的妝前,上臉輕薄到幾乎隱形,舒服到爆炸呀!質地很水很輕薄,有輕微提亮,肌膚保持乾爽絲滑,T區不冒油全靠它!
  • 《長安十二時辰》第十五集:徐賓的竹紙夢
    《長安十二時辰》第十五集,老實人徐賓講起他的竹紙夢。這段戲還挺有趣的,不妨聊一聊。藤紙徐賓說唐朝曾發生過人丁統計缺紙的事,這事我在史籍裡沒見過,估計是編劇編的。不過,說唐朝用紙量巨大,那肯定是真的。此外,這個橋段的核心——唐以前沒有人用竹紙,這一點也不大準確。按今天的文獻資料,竹紙不是在唐朝發明的,竹紙在晉朝就已經有了。晉代文獻《廣志》裡提到過「廣人……嫩竹可造紙」,就是說當時的廣東人已經意識到可以用竹子造紙。
  • 2020大牌粉底液紅黑榜,蘭蔻輕薄好用,阿瑪尼厚重拔幹不推薦
    那麼今天小編就來跟大家分享一下2020大牌粉底液紅黑榜,蘭蔻輕薄好用,阿瑪尼厚重拔幹不推薦,快來一起看看吧粉底液黑榜阿瑪尼藍標大師粉底液阿瑪尼的粉底液應該是不少人稱讚的,但是這款號稱幹皮親媽的藍標粉底液,就有不少姐妹跟小編吐槽它了。
  • 製作過程需要淋尿的富陽竹紙,為什麼成為國務院專用紙?
    製作過程需要淋尿的富陽竹紙,為什麼成為國務院專用紙?「抄紙」是手工竹紙成型最直觀的一道工序李文德是富陽湖源鄉新二村人,富陽竹紙製作的市級非遺傳承人。
  • 輕薄氣墊BB霜推薦,拒絕厚重妝感!
    夏季拒絕厚重的妝感,氣墊必不可少哦!接下來為大家推薦幾款受到好評的的韓國品牌。 1、HERA氣墊 韓國直郵HERA赫拉赫妍氣墊BB霜遮瑕防曬BB C21+替換裝自然白 很多美妝達人都安利過這款Hera氣墊,上臉效果超級自然,不會有很重的妝感,比較滋潤和輕薄。
  • 4款實力派氣墊BB,輕薄遮瑕不厚重,新老手入手都不踩雷
    4款實力派氣墊BB,輕薄遮瑕不厚重,新老手入手都不踩雷想要輕薄透氣的底妝,氣墊是首選,補妝便捷、方便使用,妝感自然。如果底妝產品不知道該選什麼,氣墊真的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哦!VT老虎氣墊之前有用過VT老虎面膜,覺得還不錯所以一起入手了這款氣墊,當時是被這款氣墊裡面的成分所吸引,因為我的膚質有些偏敏感,有紅血絲,而這款氣墊裡面添加了積雪草等成分具有很好的消炎抑痘鎮定的作用,上臉比較輕薄完全不用擔心會悶痘的問題。
  • 觀「蔡倫先師祭祀大典」 享夾江竹紙技藝「72變」
    今天,依託蔡倫的古法造紙技藝,夾江人用竹紙製作技藝製作出了夾江書畫紙,被國畫大師張大千讚譽為「國之二寶」。竹紙製作技藝講究七十二道工序,極具匠心。夾江竹紙製作技藝更是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上午10點,祭祀大典由竹紙製作技藝市級代表性傳承人楊宏偉主持,縣文化館組織秧歌隊表演紙鄉秧歌。紙鄉秧歌以竹紙製作技藝的72道工序為舞蹈元素,表演充滿感染力。當地紙農和周邊群眾還帶來了嗩吶、金錢棍等豐富多彩的表演。
  • 《長安十二時辰》裡的歷史:不可不知的藤紙和竹紙
    對於造紙,劇中通過徐斌之口,給我們普及了藤紙和竹紙的很多知識。所謂藤紙,乃是用藤皮造的紙,因主要產於浙江剡溪,也叫「剡藤」、「剡紙」、「溪藤」等。另外,餘杭也是藤紙的主要產地之一。這種紙,質地鬆軟,吸水力強,適合於水墨書寫、繪畫和印刷用,是當時官方文書的指定用紙。
  • 斑布如何憑藉一款原生竹紙成為領導品牌
    那麼,斑布究竟是如何憑藉原色竹紙成功衝進白紙市場的呢?斑布來自四川環龍新材料有限公司,當時環龍集團經營的白紙在同質化競爭圈裡還稱不上是一個品牌,甚至毫無特色,為了尋求突破,他們開發出了新的紙類產品:一款不需漂白的原色竹紙。
  • 為什麼手機越來越厚重?魚和熊掌不可兼得!
    縱觀手機歷史,有這樣一個演變過程:手機從厚重到追求極致的輕薄,如今手機又變得厚重,可人的手一點也沒變大。其實很多人都懷念輕薄的時代,手感妙不可言。可是真的回不去了!厚重時代——智慧型手機初期智慧型手機剛面世的時候,功能相較於現在,還是比較單一的。性能不夠強大,手機的集成度不夠高,元器件太大,最根本的原因是技術的不先進,導致了手機又厚又重,手感太差。這時手機更多的還是打電話、聽歌、看視頻這些基本功能。
  • 書法用紙的一些建議:竹紙、生紙、老紙、綾娟
    據說老米用過的很多紙也是這種竹紙。毛邊紙和元書紙(經常是混著用的,不用考究有什麼差別),都是用竹漿抄造,我國南方產竹的地方均有生產。其中以福建長汀縣的「玉扣紙」、四川夾江縣「夾江竹紙」和浙江富陽「富陽竹紙」最為有名。這種紙以嫩竹作原料,用石灰漚爛發酵,搗碎成漿,再添加適當的黃色染料,不施膠,手工竹簾抄造而成。
  • 春季扔掉厚重 聯想14吋本告訴你何為輕薄
    其實每個人都喜歡筆記本電腦具有輕薄的特質,為什麼?很簡單,方便啊,你想想每天擠地鐵後面的書包裡背塊板磚那得是多麼痛苦的體驗,可能有些網友會質疑筆者,「最火的遊戲本也並不輕薄吧」,您還別說,那些大屏遊戲本基本上都是來作為家中的娛樂中樞來使用的,一定意義來說已經失去了筆記本應有的移動特質。
  • 夜讀|季羨林:緣分與命運
    今晚和您分享季羨林的文章《緣分與命運》。緣分與命運本來是兩個詞兒,都是我們口中常說,文中常寫的。但是,仔細琢磨起來,這兩個詞兒涵義極為接近,有時達到了難解難分的程度。緣分和命運可信不可信呢?我認為,不能全信,又不可不信。
  • 筆記本經歷了什麼才變得如此輕薄
    現在的筆記本基本上就2種,一種是輕薄本,一種是厚重的遊戲本,但是不管怎樣,所有的筆記本都是朝著輕薄的方向發展的,哪怕是傻大黑粗的遊戲本,也有很多廠商將其做得更加輕便。早前的筆記本厚度基本上是3CM左右,但是現在一般都是2CM甚至更薄,那麼筆記本從原來的厚重類型到現在多數是輕薄本的發展過程中,都做了哪些改變呢?電池的進化經常用筆記本的都知道以前的筆記本電池非常的大,一般都是可拆卸的。
  • 走進紙王國之竹紙製作技藝親子研學之旅
    2020年11月21日、22日,育才實驗幼兒園中班的孩子來到了夾江大千紙故裡研學基地開展了「竹紙製作技藝親子研學之旅」。來到研學體驗點--從大門開始孩子們參觀造紙先師蔡倫的塑像,探尋紙的歷史,在大千博物館了解張大千先生的事跡;生動形象地給孩子們講解了古法造紙的歷史及工藝流程,並且探究了古法造紙的巧道工序順序。
  • 西山學校是一所什麼樣的學校?擁有怎樣的「靈魂」?
    經過17年辦學經驗的沉澱,逐漸形成了西山獨特的辦學理念。 西山學校做的是什麼教育? 是【文質兼修 ,知行合一】的德育教育 從知識的學習和品德的修養兩個方面對師生提出要求,實現師生德智共長,為人生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