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紙與皮紙相對,是據造紙材料所劃分的紙張種類。竹紙以竹為材,從唐代浣花箋和花簾紙到宋各式宣紙,明代的宣德箋、灑金紙,以及清代數不勝數的紙張門類,眾多門類裡都不乏有以竹紙工藝為基礎的紙張。紙質柔軟,單薄,呈現半透明狀。由於年代久遠,紙張多處有泛黃的跡象。我國竹紙製造業歷史悠久,據說東漢時期的蔡倫曾經嘗試用竹子製作紙張,並且取得實效。但由於竹紙製造工藝流程較為複雜,需要經過破竹、浸煮、發酵、碾碎、調漿、過簾、烘乾等多道工序,因而其大批量生產開始於宋代。至明代,隨著製紙技術的進步,竹子用作造紙原料成本低廉,竹紙開始位居紙業製造和使用的主導地位。竹紙有著良好的使用性能。
東漢「蔡侯紙」和「左伯紙」都以麻為材料製紙,但從晉代開始,用竹子造紙的技藝被開發出來。起初無法將竹纖維完全打碎,造出來的竹紙脆而易碎,且不易吸墨,後來隨著技術的進步,竹紙變得細膩柔韌,才得到文人青睞。
《天工開物》有雲「南方竹賤之國」,盛產竹子的江浙一帶和福建、四川等地,自然是適合生產竹紙的地方。自唐宋以來,江西連四紙、四川夾江紙、浙江富陽紙,此三種竹紙聞名全國。
「塞溪浸楮舂夜月,敲冰舉簾勻割脂。焙乾堅滑若鋪玉,一幅百金曾不疑。」這是宋代詩人梅堯臣誇讚澄心堂紙的詞句。
竹紙就是利用竹子的整個莖稈來造紙的。在植物分類中,竹子雖為單子葉禾草類,但其生長型卻為常綠喬木狀,簡言之就是一棵小草不小心長成了參天大樹。我們在生活中都有接觸過竹材,尤其是毛竹,那玩意兒真不是一般的瓷實,比許多木材的硬度都要高。相比於輕薄柔軟的樹皮來說,竹類造紙的難度可想而知。
從造紙理論的角度來看,麻類和韌皮類原料的纖維含量高,木質素含量低;而竹子的纖維含量則略低,木質素含量比較高。木質素一般在植物纖維間充當粘合劑的角色,木質素含量高的木材常常緻密堅硬,含量低的則比較鬆軟易折。整個造紙的流程簡單來講即是脫除木質素,分散纖維的過程。所以麻類和韌皮類易於製紙,主要是其木質素含量低,略加土鹼蒸煮即可做成紙漿,也能有不錯的白度。而竹子要想造出好紙,則沒有那麼簡單了,必須採用更加複雜精細的工序,解決掉大部分木質素,才能製得質量上乘的紙張來。相比於韌皮纖維原料,竹子的雜細胞含量比較高。在造紙的過程中,這些雜細胞都應儘量去除,只留下纖維細胞,才能製成緊緻綿韌的紙張來。如果雜細胞含量太高,紙張則會粗疏鬆脆,呈現類似於黃表紙的質感。麻類和桑構的韌皮幾乎都是純纖維,雜質很少,但竹子的纖維細胞含量則要低很多。
手工竹紙技藝至今仍有流傳,可也面臨著尷尬的境地。江西鉛山連四紙、浙江富陽竹紙、四川夾江紙作坊始終依古法造紙,但竹紙傳統製作工藝繁複,有些工序格外需要體力和耐心,在傳承上,也是讓人擔憂。
隨著掌握製作技巧的匠人年紀越來越大,和機械造紙的迅速發展,傳統造紙工藝面臨著後繼無人的危機,也讓手工竹紙顯得彌足珍貴。在越來越科技化人們連普通紙筆都很少使用的社會中,竹紙製作技藝還能傳承多久?我們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