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丨後疫情時代,看亞洲新興經濟體如何乘風破浪

2020-12-20 澎湃新聞

關注丨後疫情時代,看亞洲新興經濟體如何乘風破浪

2020-12-18 18:2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以下文章來源於東博社 ,作者東博社

東博社

助推經貿合作,促進國際交流。面向東協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國際傳播平臺。

目前,亞洲新興經濟體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方面處於不同階段。一些國家逐漸放寬社交隔離措施,經濟活動重啟就緒,即將迎來隧道盡頭的曙光。而部分國家仍處於全力抗疫、封鎖隔離的階段。

不論各國處於什麼階段,它們都必須對現狀進行深刻思考,採取適當措施預防危機,改善經濟長期發展前景。新冠肺炎疫情對亞洲的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和社會都造成了巨大衝擊,印尼也未能倖免。

▲後疫情時代,全球供應鏈需跳出轉型困境(圖片來源:東博社)

旅行限制和隔離措施打擊了全球貿易和就業市場,財政赤字和債務擴大也將持續惡化。縱使大家對旅遊業、商業和消費的信心稍有重建,但在嚴峻的全球經濟形勢和新一輪潛在疫情暴發的影響下,大家很快又被籠罩在陰影之中。

儘管當前仍面臨著諸多挑戰,亞洲的發展中國家仍然具備長期發展的潛質。

一方面,據聯合國2019年發布的《世界人口展望》,亞洲新興經濟體的人口結構優勢明顯,在印度、孟加拉國和東南亞地區的人口中,20歲以下人口佔總人口的1/3以上;另一方面,亞洲新興經濟體的創新能力、高端製造業和服務業能力逐步提升,各國國內所湧現的大量電子商務、電子支付等相關公司,都印證了這一點。

另一方面,新冠肺炎疫情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家庭、公司和企業家對新理念、新技術的追求,比如購物消費、商品銷售、銀行業務、課程學習和社交方式等。此外,外匯儲備上升、外債規模下降以及經常帳戶收支平衡,這令外界普遍認為,相比於1997~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時期,如今的亞洲新興經濟體更有能力抵禦外部金融衝擊。

隨著2020年危機的出現,各國政府機構及其央行迅速採取降息、增加資金流動性等金融措施幫助個人、家庭以及企業共度難關。

2020年5月,印尼總統佐科·維多多宣布印尼政府將放寬社交隔離政策並進入更為持久的社會限制階段。同時,為了穩定經濟,政府也將採取財政刺激等調控手段提升醫療保障水平,推動經濟復甦。

誠然,新冠肺炎疫情所帶來的難題將與之長期共存。政策制定者也應站在投資者和經商者的角度,以提高新興經濟體的吸引力為目的,採取膽子大、步子穩的策略,主要體現在以下3個方面。

第一,改善當地經營環境,為企業復甦提供助力。小至削減繁文縟節,打擊貪汙腐敗,大至取消對外商投資的限制,促進勞動力市場改革。許多國家在此方面已取得卓越成就,在此基礎上發展將使它們處於有利地位。

第二,增加各領域投資,提高市場競爭力和生產力,尤其是增加在交通和能源基礎設施、電信和網際網路連接、醫療保健、智慧教育和低碳化城市管理等方面的投資。《亞洲發展展望2018》報告顯示,這些領域將是支撐發展中國家經濟長期增長的關鍵,同時也有助於提高機器人、自動化、3D列印和人工智慧等技術的進步。不論是深謀遠慮的基礎設施建設,還是危機過後的基礎設施改善,二者對經濟增長的持續性與韌性都至關重要。

第三,制定應對氣候變化政策,並採取相應措施。東南亞和南亞國家受氣候變化影響嚴重,達卡、胡志明、雅加達、曼谷和孟買等地勢較低的城市極易受到風暴和海平面上升的影響。如今,為發展當地經濟,越來越多的國家或地區重視抵禦氣候災害的能力,集資建設綠化、加強氣候防護,這也將成為影響當地企業和投資者經營管理的重要因素。

新冠肺炎疫情給人類的生命和經濟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損失,其影響仍將持續數月,甚至數年。然而,危機與機遇總是並存的。政策制定者和企業管理者不得不重新審視危機並加快改革,把握機遇的新興經濟體不僅能迎來隧道盡頭的曙光,還能夯實基礎,在世界經濟的大海中乘風破浪。

報告丨「亞洲工廠」如何突圍全球競爭?關注丨後疫情時期中國製造業現狀調查與分析最新丨疫情是否對「一帶一路」多邊合作帶來負面影響?外交部回應

來源丨東博社

責編丨李曉紅 監製丨李申

投稿/糾錯:news@yidaiyilu.gov.cn

加入我們:hr@yidaiyilu.gov.cn

本文版權歸「中國一帶一路網」所有

轉載請留言


獨家丨清華大學史志欽:中歐關係如何加碼「一帶一路」建設?

獨家丨商務部研究院周密:中國和拉美遠隔萬裡,為什麼還能合作?

原標題:《關注丨後疫情時代,看亞洲新興經濟體如何乘風破浪》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中銀研究:後疫情時期新興經濟體經濟金融風險與防範
    來源:新浪財經意見領袖丨中銀研究(鍾紅)新冠肺炎疫情(COVID-19)大流行對全球經濟金融發展產生深遠影響,新興經濟體在國內外雙重壓力之下更是面臨諸多新的挑戰。後疫情時期,為防範經濟衰退、「雙赤字」惡化、金融市場動蕩以及債務危機等風險,新興經濟體迫切需要加強國際合作,同時應以更大力度積極推進自身經濟金融的結構性改革。一、疫情對新興經濟體經濟金融影響巨大2020年初暴發的新冠肺炎疫情仍呈現傳播趨勢,對全球經濟產生深遠影響。
  • 中金:新興市場「四維體檢」 關注新興經濟體疫情發展以及政策應對
    來源:金融界網站近期東南亞及南亞、拉美、中東北非、新興歐洲等地區新冠確診上升較快,已成為「第二波」歐美之後的全球「第三波」疫情。在阿根廷因疫情衝擊決定重組其高達662億美元政府債務後,市場關注新興市場內部哪些經濟體風險更高、更可能出風險。
  • 蘇曼·貝裡等:來自亞洲的後疫情時代展望
    美國《福布斯》雜誌網站2020年6月16日發表了該刊亞洲版經濟新聞編輯Yuwa Hedrick-Wong的報導:《來自亞洲的後疫情時代展望》新冠疫情將對全世界造成怎樣的影響呢?《福布斯》雜誌亞洲版的五位經濟評論員最近與我分享了他們在這一問題上的看法。雖然五位評論員看問題的角度各不相同,但他們的觀點之間並非毫無聯繫。
  • 關注丨疫情重構全球創新格局
    亞洲的傳統經濟增長模式已不可持續,創新將成為未來增長的引擎,東亞地區正成為全球最具創新活力的區域之一。 博鰲亞洲論壇秘書長李保東12月2日在《博鰲亞洲論壇創新報告2020》(以下簡稱《報告》)發布會上表示,受新冠肺炎疫情、單邊主義、技術問題政治化等因素影響,亞洲經濟和創新能力面臨挑戰,但危中有機。數字經濟異軍突起,信息化、智能化、自動化、數位化成為新的增長動力。
  • 博鰲亞洲論壇發布三大學術報告 新興經濟體經濟增速明顯提升
    3份學術報告分別為:《亞洲經濟一體化進程報告》《新興經濟體發展報告》和《亞洲競爭力報告》。這3份厚厚的報告每年都會在博鰲亞洲論壇上亮相。亞洲地區貿易和金融面臨挑戰《亞洲經濟一體化進程報告》考察了過去一年來,亞洲在貿易、投資等方面的增長。
  • 後疫情時代 香港中華煤氣新興業務將大有可為
    (原標題:後疫情時代 香港中華煤氣新興業務將大有可為) 生活中有「
  • 西媒:疫情給新興經濟體造成多重衝擊
    而今年在疫情的影響之下,預計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將倒退1%。布魯金斯學會的專家安娜·雷文加強調說:「我們關注富裕國家,但我們更應該擔心新興經濟體。」她認為迄今公布的關於新興經濟體的經濟預測「過於樂觀」。康奈爾大學新興市場研究所所長洛德絲·卡薩諾瓦警告說:「十年前亞洲利用危機走向世界,而這一次不同,現在我們所有人都在竭盡全力自救,但這是沒有用的,因為在這場危機中,要麼我們全部脫身,要麼所有人全部淪陷……對於發達經濟體來說,第二輪經濟打擊可能是通過新興經濟體傳導過來的。」新興經濟體幾乎每十年都會經歷一次經濟動蕩。
  • 新興經濟體(Emerging economies)
    新興經濟體,是指某一國家或地區經濟蓬勃發展,成為新興的經濟實體。目前並沒有一個準確的定義。英國《經濟學家》將新興經濟體分成兩個梯隊:第一梯隊為中國、巴西、印度和俄羅斯,也稱「金磚四國」;第二梯隊包括墨西哥、韓國、南非、波蘭、土耳其、埃及等「新鑽」國家。
  • 格奧爾基耶娃:疫情下助力成員國乘風破浪
    面臨如此嚴峻的挑戰,全球債務率攀升,IMF預計2020年全球公共債務很可能創下歷史新高,達全球GDP的近100%,但與10年前開出的藥方不同,IMF此次認為大多數能自由借款的發達經濟體,將無需計劃在疫情過後實施緊縮政策以恢復公共財政健康,支持政策過早退出對經濟有害無利。
  • 新興經濟體應對疫情衝擊須邁三道坎
    原標題:新興經濟體應對疫情衝擊須邁三道坎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讓世界經濟的增長腳步迅速放慢,新興經濟體也無法置身其外。從目前疫情發展情況來看,美歐等主要發達經濟體今年很可能會出現至少一到兩個季度的經濟衰退,新興經濟體要實現經濟增長,也必須邁過眼前的三道坎。
  • 博鰲亞洲論壇報告:加強亞洲經濟體自貿聯繫
    新華社北京1月14日電(記者孫楠、於佳欣)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背景下,亞洲自由貿易協定應如何發展?博鰲亞洲論壇14日發布《自由貿易協定:亞洲的選擇》報告,建議加強亞洲主要經濟體之間的自由貿易聯繫與協定整合,推動形成更大範圍的區域性自由貿易協定,共同構建亞洲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新藍圖。
  • 部分新興經濟體應對疫情有挑戰
    多家市場研究機構認為,因經濟基本面和政策空間有別於發達經濟體,部分新興經濟體正因新冠肺炎疫情遭受嚴重衝擊。 凱投國際宏觀經濟諮詢公司預測,新興市場今年的經濟產出將下降1.5%,為1951年有記錄以來的首次下降,相關經濟損失甚於2008年金融危機、上世紀90年代末的亞洲金融危機及上世紀80年代的拉美債務危機。 《華爾街日報》6日援引經濟分析師的話報導,相比發達經濟體,新興經濟體應對疫情衝擊有兩大劣勢。
  • 世界經濟論壇:新興經濟體的4種技術趨勢
    對新興經濟體來說,這些技術具有非常廣闊的前景。全球許多新興經濟體都希望跳過整個傳統開發階段,以更快地傳播知識、實現經濟繁榮。新興經濟體也正在對新技術進行測試與調節,試圖更好地管控技術,以提升自身在全球範圍的影響力。接下來,本文梳理了新興經濟體的四種主要數字趨勢,這些趨勢可能會對全球產生重大影響,甚至影響我們的未來。
  • 環球聚集點丨「這個亞洲巨人從新冠肺炎疫情中強勢崛起」
    亞洲開發銀行預測,2021年中國經濟將增長7.7%。報告分析,由於中國的經濟復甦速度快於預期,東亞地區2020年的經濟增長率預計將達1.6%,2021年的經濟增長率將維持在7.0%。亞洲開發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澤田康幸表示,亞洲發展中經濟體的增長前景也正在好轉。
  • 疫情的下一個爆點?——新興經濟體面臨的風險
    部分新興經濟體的疫情正呈快速擴散態勢。土耳其和巴西早期忽視防控,並且總統與地方對於封城措施存在分歧,目前確診人數大幅攀升。俄羅斯和印度3月底才開始封城和隔離措施,預計未來一周新增病例也仍有可能繼續上升。此外,部分東南亞國家疫情也在蔓延。一方面,新興經濟體中,不少發展中國家人口密度較大,如果隔離措施不到位,可能導致快速傳播;另一方面,發展中國家醫療條件不足,也給防疫帶來更大挑戰。
  • 警惕全球疫情的尾部風險:新興市場動蕩對全球金融經濟的影響
    當前,我們既要密切關注和分析當前疫情演進的邏輯,又要著眼於長遠,提前預警下一個重大風險點。越來越多跡象表明,疫情擴散已到達「3.0階段」的「趕頂期」,儘管前三階段風險基本被市場吸收,但需要警惕「4.0階段」的超預期風險,防範疫情「震中」從歐美國家向南亞、拉美、中東等新興市場國家轉移過程中的「次生風險」。
  • 基於國際直接投資視角分析新冠疫情對發展中經濟體的影響
    本階段以亞洲新興經濟體經濟騰飛為背景,全球FDI流量[1]增長近4.6倍,佔全球GDP的比重也大幅上升逾2.8個百分點。之後,隨著東南亞金融危機暴發以及多個跨國公司縮減跨國併購規模,2000年後全球FDI流動規模大幅回落。二是2003-2007年全球經濟一體化增強,發達經濟體加速海外布局步伐。
  • 提高教育衛生支出是歐洲中亞新興經濟體實現疫後韌性經濟復甦的關鍵
    轉載於:世界銀行提高教育衛生支出是歐洲中亞新興經濟體實現疫後韌性經濟復甦的關鍵世界銀行發布的最新《歐洲與中亞地區經濟簡報》說,歐洲中亞地區的新興及發展中經濟體今年經濟將萎縮4.4%經濟復甦速度取決於新冠疫情的持續時間、疫苗問世及分配以及全球貿易和投資的改善程度。因此,如果疫情惡化,該地區的增長可能會低於預期。世界銀行歐洲和中亞地區副行長安娜·比耶德表示:「在這樣一個充滿挑戰的時代,歐洲中亞各國必須把眼光放遠,不僅看到眼前的危機,而是要為實現疫後韌性復甦做好準備。
  • 世行警告:新興經濟體將出現六十年來首次萎縮
    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經濟體將出現六十年來的首次萎縮。隨著新冠病毒在全世界蔓延,其對新興經濟體造成的經濟損失在不斷增加。世界銀行的預測是:今年新興市場GDP預計收縮2.5%,發展中國家將有多達1億人陷入極端貧困,全球人均收入將萎縮3.6%。該銀行將極端貧困定義為每天收入不足1.9美元(約13.5元人民幣)。最近幾周,新冠病毒已經從發達經濟體傳播到包括巴西、俄羅斯和印度在內的主要新興國家。
  • 「後疫情時代」下,為什麼說亞洲是全球經濟主要增長極?
    「第二波疫情」的隱憂下,「疫情」成為貫穿2020年的關鍵詞。若回顧這一年疫情下的經濟發展歷程,很難不注意到一種格局的轉變——亞洲成為特殊時期下全球經濟穩增長的重要力量。 各類預測已說明這一情況。5月,博鰲亞洲論壇發布《亞洲經濟前景及一體化進程2020年度報告》,預計2020年亞洲經濟整體上出現零增長,但將是有史以來首次佔世界經濟總量一半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