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疫情時代」下,為什麼說亞洲是全球經濟主要增長極?

2020-12-18 騰訊網

每經記者:楊棄非 每經編輯:楊歡

全球科技創新論壇現場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建 攝

2020年即將邁入最後一個季度。「第二波疫情」的隱憂下,「疫情」成為貫穿2020年的關鍵詞。若回顧這一年疫情下的經濟發展歷程,很難不注意到一種格局的轉變——亞洲成為特殊時期下全球經濟穩增長的重要力量。

各類預測已說明這一情況。5月,博鰲亞洲論壇發布《亞洲經濟前景及一體化進程2020年度報告》,預計2020年亞洲經濟整體上出現零增長,但將是有史以來首次佔世界經濟總量一半以上。也有外媒認為,2021年的後疫情時期,全球經濟將主要表現為亞洲的繁榮。

IMF原副總裁朱民將此稱為「亞洲奇蹟」——由於疫情控制早,亞洲整體經濟受損程度較小,經濟活動與金融市場因而實現更為迅速的反彈。

為什麼是亞洲?

自疫情出現以來,國家間密集互動已然成為亞洲地區的常態。從最初以醫療物資為主的互相援助,到後來應對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遷移而尋求區域邏輯下的補鏈強鏈,疫情在帶來危機的同時也形成了亞洲新一輪發展的機遇。就在昨天(9月28日),由南華早報主辦、每日經濟新聞協辦,成都、中國香港、新加坡三城聯動,攜手舉行「全球科技創新論壇」,進一步探索亞洲在科創領域的合作可能。

一個更為重要的背景是,中國正在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現,在論壇現場,來自三座城市的專家和企業家已形成一種共識,參與「雙循環」建設,將進一步加深亞洲城市間的合作,並有望在此過程中實現各地新一輪轉型目標。

轉型

第九任中國外交部長、中國人民外交學會名譽會長李肇星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建 攝

如第九任中國外交部長、中國人民外交學會名譽會長李肇星在論壇上所說,「科技創新是人類進步的重要動力,是全球各民族、各國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重要動力。」對於眼下的亞洲,格外如此。

據亞洲發展銀行統計顯示,疫情已經在年初讓包含45個國家和地區的「發展中的亞洲」迎來60年首次經濟萎縮。而過去普遍依賴外向型經濟實現騰飛的亞洲國家和地區,更面臨與世界經濟「脫鉤」的風險,「另謀出路」的需求更加突出。

與此對應,「創新焦慮症」在亞洲各地普遍出現。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行政會議非官守議員召集人陳智思指出,儘管香港以金融、科技等創新要素集聚聞名,但在實現商業化上仍存在短板,面對新的條件,補足弱項已是當務之急。新加坡經濟發展局(EDB)主席馬宣仁也指出,在前景仍不確定的當下,投入時間和精力推動城市升級亦勢在必行。

而幾乎同一時間,越來越多研究者發現,亞洲正邁向新一輪躍升期。

不久前,麥肯錫全球研究院(MGI)發布報告稱,中國和其他一些亞洲國家走過勞動密集型工業化階段,開始轉向高科技製造和高科技服務階段。疫情的影響恰與「第四次工業革命」歷史性地交匯在一起,推動亞洲經濟發展的轉折點出現。朱民也認為,在過去15年裡,特別是亞洲垂直供應產業鏈得到不斷塑造和重造,形成了亞洲的競爭優勢。

時代要求與發展階段交織作用下,轉型成為亞洲地區的一門「顯學」。《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在論壇中,「新經濟」被處於不同發展階段的三座城市共同視為新一輪發展的重要抓手。

香港馮氏集團主席馮國經與新加坡戈壁合伙人有限公司東南亞基金合伙人邱家睦均提及數字經濟對城市的改造。馮國經反覆強調,過去得益於供應鏈而實現搶先發展的香港,目前正步入供應鏈數位化的重要時期;邱家睦則注意到,在新加坡,「衣食住行」等基本部門正潛藏著數位化改造的巨大潛力。

3年前提出發展「新經濟」的成都,已形成一套更為完整的發展思路。成都市新經濟委副主任李佳林提到新經濟發展的三種思維模式,即「用戶思維」、「場景思維」和「生態思維」。從政府思維轉變出發,成都自2018年開始發布「城市機會清單」,從給政策到給機會,截至目前,已經對接成功超過300個項目,總投資額破百億。

模式

三地嘉賓對話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建 攝

回顧歷史,亞洲城市曾造就舉世矚目的經濟增長奇蹟,正是得益於其與歐美國家迥然不同的「亞洲模式」。如今,「新經濟」將全球城市拉至一個新的起跑線上,在此輪比拼中,何種模式能夠幫助其再次實現突圍?

同樣身為「亞洲四小龍」的香港和新加坡,均有著深厚的外向型經濟基礎。在尋找城市內生發展動能的重要階段,過去依賴發達的進出口實現的發展急需改變。

馮國經詳細分析香港供應鏈優勢,發現與產品生產和交付等環節相比,研發的重要性將大大提升。「我們存在一部分優勢技術,但目前關鍵是整合香港各種技術,形成陣營或者場景,並從用戶角度進行考慮,定義什麼是新的技術,這是關鍵所在。」

但要形成廣泛集成,僅靠一座城市很難實現。陳智思認為,香港缺乏特定的研發資源,特別是某些領域的數位化轉型尚未完成。因此,在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背景下,不僅需要加速與內地人才的互通、取長補短,並且在合作過程中,內地還能提供過去10~15年數位化發展的經驗。這些成熟的模型可以幫助香港形成「後發優勢」。

不同於對傳統行業特定環節的數位化提升,邱家睦提出了另一種思路——據他觀察,新加坡建立在「中樞」定位的經濟邏輯被整體移植到新的領域。

「新加坡建國後,就獲得了一種地理上的『中樞』地位。上世紀60-80年代,我們轉換戰略,希望進一步吸引外國投資者,將新加坡作為區域中心或者總部所在地。而過去五年,隨著東南亞地區獨角獸的崛起,新加坡實質上成為由本土或本區域孵化、並形成東協國家新經濟企業的新總部。」邱家睦如是介紹。

總而言之,業內聚焦香港與新加坡對舊有模式的升級。而在論壇現場,更多人關心,包括成都在內的新興發展城市,如何探索出全新的發展模式?

國務院參事室當代綠色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郭長建梳理發現,成都在文化領域優勢突出,比如博物館、書店數量和非遺經濟均位居全國前列。數據顯示,2019年,成都文創產業增加1459.8億元,同比增長25%。

文化能否成為一種推動創新的力量?全國工商聯原副主席王治國分析,作為亞洲新興國家,新加坡迅速崛起離不開其對管理工作的重視,管理就是一種文化理念。文化的根本是調動人的積極性,而觀念、管理和思維方式的飛躍,將能帶來更多社會價值。從這個意義上說,成都悠久的文明史將助推形成一種新的成長模式。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軟實力,推動形成宜居的環境,並最終將成為對世界頂尖人才的強大吸引力。」普華永道企業融資與併購部中國主管合伙人黃耀和補充道。

區域

全球科技創新論壇現場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建 攝

值得注意的是,若縱向觀察三座城市全新的「亞洲模式」,還將發現一種與過去不同的新特點——區域合作成為城市新一輪發展的重要支撐力量。

注意到新加坡與東協關係日益靠近,新加坡管理大學校長江莉莉特別提到,「過去新加坡的學生傾向於去歐美國家學習、創業,現在,亞洲重要性加速上升,應該鼓勵更多學生前往東南亞與中國,關注亞洲、了解亞洲,並在此創業。」據她介紹,在新加坡政府的政策層面,最近也有了這方面的趨勢和傾向。

朱民此前曾分析,亞洲存在四大板塊——以日本、韓國、新加坡、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國為首的佔據全球GDP比重10%的發達國家提供資本、技術;中國是最大商品消費市場;東協是亞洲最活躍的地方,投資、貿易正在快速增長;南亞和中亞擁有18億人口,擁有巨大且年輕的人力資源。

在他看來,若四個板塊能實現不同資源的合作、整合,進而把握時機成立一個以亞洲為中心的區域性的、更擴大更包容的產業鏈,這將推動亞洲在疫後變得愈發重要,有機會慢慢成為全球的引領力量。

而對於成都和香港兩座城市,中國正在推進的城市群將進一步帶來創新發展的「富礦」。

在論壇現場,全國政協常委、上海市政協副主席周漢民仔細對比了長三角與成渝兩個城市群,他指出,上升為國家戰略的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區,在面積僅佔國家總面積的二十六分之一的情況下,去年創下全國GDP接近四分之一的比重。由此可見,其與今年初剛納入國家重要規劃的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都將有更大作為。

「一個是產業要新,一個是制度要新,還有一個就是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的融合方式要新,兩個城市群還需要進一步對標和對表。」他如是認為。

面對「在西部形成具有全國重要影響力的增長極」定位,雙城經濟圈中極核城市之一成都可以借鑑香港的發展思路。在馮國經看來,香港可以成為全球最好的新經濟試驗場,通過與大灣區其他城市的聯動,發揮其生產性服務業和連通全球市場的優勢,提供包括中間品、產品終試的場所,並藉此實現彎道超車。

正如全國政協副主席、香港前特首梁振英再次強調的那樣,科技創新發展仍需要跨國界、跨領域合作,因此,「我們必須打破國家孤島,消除國與國之間關於共享新技術的擔憂,促進國際更好地合作,釋放科技創新的發展潛力」。

每日經濟新聞

相關焦點

  • 蘇曼·貝裡等:來自亞洲的後疫情時代展望
    美國《福布斯》雜誌網站2020年6月16日發表了該刊亞洲版經濟新聞編輯Yuwa Hedrick-Wong的報導:《來自亞洲的後疫情時代展望》新冠疫情將對全世界造成怎樣的影響呢?《福布斯》雜誌亞洲版的五位經濟評論員最近與我分享了他們在這一問題上的看法。雖然五位評論員看問題的角度各不相同,但他們的觀點之間並非毫無聯繫。
  • 關注丨後疫情時代,看亞洲新興經濟體如何乘風破浪
    關注丨後疫情時代,看亞洲新興經濟體如何乘風破浪 2020-12-18 18:2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疫情後修複式增長:2021年全球經濟展望
    2020年,全球新冠疫情大流行,截至目前累計確診人數逾5400萬,成為重塑全球政治、經濟、社會的重要歷史性變量,除中國之外的主要經濟體將全部同時陷入衰退。根據IMF的最新預測,2021年全球有望迎來低基數的衰退後復甦,經濟增速回升至5.2%,但相較2019年實際增長僅不到0.6%。
  • 世界|後茂物時代APEC的經濟增長議題及其意義
    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的衝擊下,2020年APEC峰會聚焦經濟增長,將「共享繁榮」作為關鍵主題詞。經濟增長雖列入APEC的議題範圍,但大變局背景下亟需提升其地位和系統性地推進落實。APEC是中國加入的第一個區域經濟合作組織,在重要的歷史節點為中國參與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打開了一扇大門。美國同意中國加入APEC,符合當時美國對中國的接觸加遏制戰略。當時中美綜合實力相差懸殊,美國對中國主要是以接觸戰略為主。9·11事件後,美國將主要精力放在反恐,對於亞太地區相對不太重視。歐巴馬總統上任後,美國開始進行全球戰略調整。
  • 新冠疫情下中國經濟或「V型」增長
    據新華社華盛頓2月12日電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格奧爾基耶娃12日表示,IMF正在收集數據以評估新冠肺炎疫情的全面影響。她認為,中國經濟最有可能出現的情況是「V型」增長。格奧爾基耶娃當天在華盛頓IMF總部表示,IMF已經開始全面評估疫情對全球經濟的影響,但「仍存在很多不確定性」。就經濟前景而言,隨著工廠重新開工、庫存得到補充,中國經濟有望迅速復甦;最有可能出現的情況是「V型」增長,即經濟活動出現下滑後迅速回升,疫情對中國經濟的總體影響相對可控。
  • 後疫情時代,亞洲旅行的未來會怎樣?
    過去,不少人會在假期出行,去海灘沐浴陽光、去雪場滑雪,或者前往沒有去過的地方欣賞美景……2020年突如其來的疫情改變了一切。隨著新冠疫情在全球持續蔓延,全球旅遊業遭受重創。大流行過後,一切都不同了。新加坡《商業時報》指出,旅行者將更自主、更環保,更關注健康。
  • 亞洲主要國家和地區前三季度GDP,臺灣和越南增長、香港大幅下跌
    今年全球性疫情爆發,亞洲主要國家也不能倖免,但整體來看,亞洲國家相比歐洲和美洲還是相對穩定一些,尤其是東亞幾個強國穩定住了局面。另外像越南、臺灣省都是正增長,表現相當優異,增速都要高於中國大陸。雖然像新加坡、馬來西亞和菲律賓這幾個國家跌幅較大,但因為體量偏小,對於整個亞洲的經濟格局造成不了大的影響。
  • 疫情後全球新格局對經濟和產業意味著什麼?
    2.長期的後遺症,也就是說疫情如何在長期重塑全球和中國經濟,全球的這種貨幣大放水、財政大舉債的後遺症有哪些?後疫情時代全球可能是通縮還是通脹?這是我想講的第二個主題,疫情之後的長期後遺症;3.如何投資於疫情之後全球東西方脫鉤和逆全球化的世界,包括全球的產業鏈脫鉤、科技脫鉤,甚至金融脫鉤是否會加快,會不會形成一個世界兩套生產鏈?一個地球兩套科技標準,甚至一個世界兩個金融市場。
  • 全球經濟增長重心將從歐美轉移到亞洲
    過去五百年,隨著西方率先進行幾次工業革命,西方經濟實力遠遠超過世界其他地區,由此奠定的國際秩序也就有了明顯的西方中心主義色彩。20世紀爆發的兩次世界大戰不啻是西方列強在爭奪國際空間。二戰後,亞洲國家日本雖然實現經濟騰飛,但也只是自覺成為西方一部分而已。然而,近年隨著中國、印度、巴西等新興工業國家快速發展,世界經濟重心逐漸向非西方世界轉移。
  • 逆勢增長1.9%,中國成為全球唯一貨物貿易正增長主要經濟體
    中國年度進出口、出口總值雙雙創歷史新高,國際市場份額也刷新了歷史記錄,中國成為全球唯一實現貨物貿易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 在全球貿易大幅萎縮的背景下,中國外貿經歷了一季度大幅震蕩後快速回穩,進出口規模逐季攀升,走出一條一季度急劇下降,二季度攻防轉換,三、四季度大幅反彈的「V」形反轉曲線。
  • 英媒:中國經濟帶動亞洲後疫情復甦
    路透社12月1日文章,原題為「隨著中國經濟蓬勃發展,亞洲企業從新冠肺炎災難中繼續復甦」。周二公布的一項調查顯示,得益於中國經濟的蓬勃發展,亞洲企業在11月份繼續穩步復甦,這為亞洲擺脫新冠危機的拖累帶來希望。不過,分析人士表示,全球新冠疫情再度抬頭,令前景高度不確定,令各國政府和央行承受維持或加大大規模刺激政策的壓力。
  • 專家熱議:後疫情時期全球經濟的恢復與結構性變化
    本屆論壇主題是「後疫情時期全球經濟的恢復與結構性變化」。中央財經大學國際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張禮卿教授主持了論壇開幕式。張教授首先簡要闡述了本次論壇的背景。他指出,2020年人類經歷了罕見的大疫災,由於疫情衝擊,全球經濟仍處於上世紀30年代以來最為嚴重的衰退之中。得益於大規模的紓困和刺激政策,加上疫苗研發出現了積極進展,主要經濟體的衰退已有所減緩,經濟開始恢復,但前景依然充滿不確定性。
  • 後疫情時代如何布局?樓繼偉、達利歐這樣說……
    樓繼偉說。在投資方面,樓繼偉建議,發達國家要增加對東亞的配置,中國要增加對東亞的配置。東亞是受此次疫情衝擊下表現最好的地區,中國今年是大國中唯一的經濟正增長,或將使東亞今年能擺脫經濟負增長。美國貨幣政策逐步退出的時候會造成全球的外溢性,而東亞地區受到的外溢性衝擊將較小一些,因為亞洲金融危機後東亞國家都吸收了教訓,在自由開放方面較謹慎。
  • 任澤平:後疫情下中國經濟和政策展望
    演講以中國經濟和政策展望為主題,圍繞經濟形勢、新基建及中美貿易摩擦三部分展開論述,重點內容如下:關於經濟形勢受益於有力的疫情防控、結構性寬鬆的貨幣政策及財政政策發力新基建,中國經濟恢復與發展領先全球。基建投資發力「兩新一重」,10月基建投資(含水電燃氣)當月同比增長7.3%,較上月上升2.5個百分點;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中,進出口及投資動力強勁,相比較下,消費稍顯疲軟,背後隱藏就業隱患。綜上,任澤平認為,目前國內經濟大環境雖好於全球經濟環境,但不利因素仍多,比如歐美疫情、中美貿易摩擦、居民就業壓力較大、地方財政收入下滑、小微企業更為困難等。
  • 雙語|博鰲亞洲論壇研究院舉行研討會 詳解疫情對中國經濟及全球...
    主要觀點如下:一、服務業、勞動密集型行業、中小微企業、中低收入人群受衝擊最大《財經》雜誌執行主編張燕冬說,此次疫情,佔中國經濟53.9%的服務業受衝擊最大、恢復速度也相對較慢。餐飲業一季度負增長30-40%,全年預估增速為負。房地產一季度負增長10-20%,全年預估增速在負1%到1%之間。
  • 中金:後疫情時代科技如何助力數字經濟發展?
    中國企業中,我們看好人工智慧、數據中心、雲計算、5G、區塊鏈、商業航天、AR領域的廠商等在AI+5G時代的發展機會。後疫情時代三大趨勢:數據驅動,無接觸經濟,進口替代過去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經濟造成了巨大的衝擊。
  • 報告|未來十年 全球環保市場增長在亞洲——BFA創新報告
    亞洲國家在經歷人口增加、經濟增長、快速城市化的同時,不得不面對廢棄物日益增加的挑戰。亞洲已成為全球環保市場的增長點,中國、日本、新加坡、印度等國正加強監管,鼓勵環境治理技術發展和應用。亞洲國家環境問題嚴峻成為全球環保市場增長點亞洲國家以化石能源消費為主,全球氣候變化問題推動環保技術成為各國關注焦點。
  • 亞洲經濟增長仍然充滿活力
    核心閱讀今年是亞洲金融危機爆發20年。過去20年裡,亞洲發展中經濟體年均增長6.8%,增長幅度高於其他地區。多家機構分析認為,現在亞洲地區經濟增長更多依賴強勁的國內需求,抵禦外來風險的能力提高。亞洲開發銀行(亞行)行長中尾武彥也表示「亞洲經濟前景看好」。
  • 2021亞洲將引領全球經濟的發展,世界經濟格局將發生變化
    2021亞洲將引領全球經濟的發展,世界經濟格局將發生變化預計中國將實現7.5%的經濟增長2020年給我們最深的記憶就是疫情的全球爆發,時至今日,疫情依然在全球肆虐。相關數據顯示,截止2020年12月13日14:00,全球累計確診病例達到2034萬,昨日全球新增確診病例20.4萬,新增死亡病例11525人,累計死亡人數達到160萬。僅僅美國累計確診病例累計確診病例就達到1654萬,累計死亡病例達到30.5萬人,僅昨日美國新增確診病例就達到26萬,單日死亡人數2035人。可以說這場疫情給全球帶來了巨大的災難。
  • 後疫情時代全球治理的挑戰、趨勢與對策
    [摘要] 新冠疫情的暴發極大改變了人類社會的各種短期社會行為並對全球治理提出挑戰。對於後疫情時代的全球治理格局的趨勢分析,不能僅圍繞疫情本身進行,而要結合人類當前全球治理演化的歷史性趨勢和短期疫情危機反應共同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