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刷了一部電影,看得我不知道怎麼去說,我今年看了許多電影,如果選一部最好的,我感覺這部電影絕對是我心中的第一名,一直聽說美劇分為兩種,巧克力和藥丸,前者治癒後者治病,這部電影恰好就是後者。
電影的前端部分主要講了少年向家裡人坦白了自己的性取向之後,與母親產生了巨大的衝突,畢竟沒有哪一個母親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同性戀」,這種強烈的衝突迫使鮑比走上了高架橋上面,最終眼含淚水的從橋上跳了上去與此同時,鮑比的媽媽正在餐桌前祈禱希望鮑比的病早點好轉。如果電影在這裡戛然而止的話,我可以說這部電影講述了一個非常悲傷的故事。
但是這部電影的後半段卻堪稱一個經典,瑪麗,這個執著且又倔強的母親,在自己的孩子去世之後,並沒有還是悔恨自己所作的所有,而是不停地尋求答案,漸漸的他開始理解自己的孩子,終於再一次討論中瑪麗的觀念發生了質的轉變,晚上下著雨,她一身泥濘的在教堂找到神父,崩潰的說出了下面的話:「我的兒子一直與眾不同,我從懷上他的時候我就能感覺的到,現在我終於知道上帝為什麼沒有治癒鮑比,因為上帝知道他根本沒病」。
這部電影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而成的,但是這部電影依然給我們中國的同志們有所啟示。啟示來自瑪麗在議會上的講話:
「我深深地後悔自己對同性戀知識的缺乏。現在我明白了,我所受的教育都只是固執偏見、缺失人性的。如果我曾經多去了解,而不是墨守陳規——如果當初,在我的兒子對我坦誠相見的時候,我能夠認真聽他說,我今天就不會站在這裡,心中充滿悔恨之情。」
的確,所有厭惡、仇恨種群體的人,都是對這個特殊群體缺乏了解的人。這一點在中國也是一樣。如果所有的中國人都能了解身為同志的感受,那麼這個特殊的群體自然就能得到全社會的接受。如果得到了全社會的接受,我們也就不用再藏著掖著,整天生活在謊言和恐懼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