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美術館新一屆學術委員亮相|項目評審制度全面公開,開始接收...

2020-12-18 雅昌藝術網20201029

美術館作為學術機構,其學術體系的梳理和建設是最重要的責任和使命,學術專業性建設和獨立性的堅持是其依存的基礎,根據之前發布的運營模式,廣東時代美術館組建了新一屆的學術委員會。廣東時代美術館學術委員會與廣東時代美術館董事會並行,是廣東時代美術館開展典藏、研究、展覽陳列、公共項目、學術交流及其他重大學術活動的審議與諮詢組織,每一屆外聘學術委員為五位,任期為三年。

廣東時代美術館2017-2019年度學術委員為:侯瀚如、皮力、劉小東、金善正(Kim Sunjung,韓國)、派屈克D弗洛斯(Patrick D. Flores,菲律賓)。

廣東時代美術館不僅僅是地處廣州的一間定位於研究展示當代藝術的美術館,更是一個公開的社會化學術平臺,除了稍後將另行公布的「三角洲行動研究」、「榕樹頭」等項目,此外我們每年均向全社會公開徵集展覽和研究項目。凡是與時代美術館學術定位相符合的項目均可參與,凡是有志於此的學者、策展人、研究者等均可提交項目,感謝大家對我們一直以來的關心和支持。

廣東時代美術館一直致力於在中國的獨特語境下另闢蹊徑,探索與由市場為主導的機構實踐相異的獨立模式,努力探索新的可能性和發展方向。希望這些新的可能性能夠觸及未來的轉變趨勢,填補中國藝術機構體系的空白,憑藉明確的架構和清晰的策展理念梳理小型非營利機構典範,對自己的實踐進行反思,並在不同領域的實踐者之間構建起有建設性意義的對話。

2017-2019廣東時代美術館學術委員

(排名不分先後):

侯瀚如

一位多產的作者和策展人,主要工作、生活於羅馬、巴黎以及舊金山。目前是義大利羅馬國立二十一世紀藝術博物館和國立建築博物館藝術總監。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他從北京中央美術學院畢業,1990年遷居法國巴黎。從事獨立策展和評論工作,2006年移居舊金山。從2006年到2012年,他在舊金山藝術學院 (SFAI) 擔任展覽和公共項目總監以及展覽和博物館研究系主任。他的新書《範式轉移:舊金山藝術學院沃特麥賓畫廊展覽和公共項目》 (2011,SFAI) 中,匯總了他在舊金山藝術學院的主要項目。

在過去的二十年中,侯瀚如在全世界範圍內曾策劃了上百個展覽,包括「中國前衛藝術」 (中國美術館,北京,1989) ,「移動中的城市」 (1997-2000),第二屆約翰尼斯堡雙年展 (香港等地,1997) ,上海雙年展(2000) ,光州雙年展 (2002) ,威尼斯雙年展 (法國館,1999,緊急地帶,2003,中國館,2007) ,「白夜」 (2004,巴黎) ,第二屆廣州三年展 (2005) ,第二屆地拉那雙年展 (2005) ,第十屆伊斯坦堡雙年展 (2007),「全球多元體」 (盧森堡,2007) ,「中轉城市」 (盧森堡,2007) ,EV+A2008 (愛爾蘭利默裡克) ,第十屆裡昂雙年展 (2009) ,「日以繼夜,或美術館可為之若干事」 (上海外灘美術館,上海,2010) ,「懷疑的力量」 (西班牙攝影節2010,馬德裡,時代美術館,廣州,2011) ,「骯髒現實主義:劉小東在和田」 (今日美術館舉辦,北京,烏魯木齊,2012,北京,2013) ,「自治區」 (時代美術館,廣州,2013) ,等等。「如果你住在這裡」——第五屆奧克蘭三年展 (紐西蘭奧克蘭,2013) 。

他是很多國際文化機構 (博物館、基金會、收藏等) 的顧問,包括德意志銀行藝術收藏,所羅門R古根海姆博物館 (紐約) ,時代美術館 (廣州) ,外灘美術館 (上海) ,卡蒂斯特藝術基金會 (舊金山) ,等等。他頻繁地為當代藝術和文化刊物寫文章並做講座,在許多國際機構教學,包括《FlashArt》、《典藏》、《亞太藝術》、《LEAP/藝術界》等,同時擔任藝術獎項的評審團成員,包括最近的 「HUGOBOSS亞洲藝術大獎」 等。

他的著作包括《在中間地帶》 (英文版由香港時區8於2002年出版,中文版由金城出版社於2013年出版) 、《策展的挑戰》(侯瀚如與漢斯尤而裡奇奧布裡斯特的對話,作為「運動中的策展人」連續發表於日本《Art-It》雜誌,2006-2012,中文版由北京金城出版社於2013年出版)。

皮力

擁有中央美術學院藝術理論博士學位,並在該校人文學院任教達12年。 2012年,他被委任為香港M+博物館高級策展人。作為藝評家、策展人和教育工作者,他的獨立和專業意見對於90年代以來中國藝術發展甚具影響力。特別是在策展實踐上,他一方面在中國介紹西方藝術,另一方面向中國和世界各地推廣中國當代藝術,並和法國的蓬皮杜中心、倫敦的泰特現代藝術館,以及亞洲其他機構合作。他在21世紀初期的兩本書《策展人時代》和《國外後現代雕塑》曾經影響了年輕一代的藝術家和策展人。他亦經常在中外媒體包括《Art Forum》、《Flash Art》及《Third Text》發表文章。尤其在當前急速發展的中國藝術與博物館領域,皮力對當代藝術及其歷史的認知影響深遠。

劉小東

1963年生於遼寧省,現生活居住於北京。他先後於北京中央美術學院取得油畫系學士及碩士學位,是中國出色的當代藝術畫家之一。早於80年代末至90年代,其作品因多方面反映出中國社會的現實而深受好評。作品以過去數十年間中國的急速發展為背景,探討現代化的出現與維持傳統生活模式之間如何互相調和。初期作品的形式以油畫為主,後來拓展到利用紙上素描、照片及日記以輔助每個繪畫項目。劉氏活躍於中國及海外地區,曾於林冠藝術基金會(哥本哈根,2016)、GIORGIO CINI基金會(威尼斯,2015) 、格拉茨美術館(奧地利,2012)、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北京,2010)等多個藝術機構舉辦個展、群展。

金善正( Kim Sunjung ,韓國 )

金善正是韓國首爾Sonje藝術中心總監,兼任探討朝韓邊界問題的「真實的分軍事區項目」策展人。1993至2004年,她擔任首爾Sonje藝術中心首席策展人,並在2005年成為第51屆威尼斯雙年展韓國館總策劃人。此外,金善正曾任2010年首爾媒體城市展藝術總監,2012年光州雙年展聯合藝術總監,2014至2015年光州亞洲文化中心研究及檔案部藝術總監。

派屈克D弗洛斯( Patrick D. Flores,菲律賓

菲律賓大學藝術史、理論及評論系教授,並於1997至2003年期間任系主任,現任馬尼拉馬爾加斯美術館策展人。他是2000年《建構進行中:亞洲美術新世代》展覽和2008年光州雙年展「立場文件」單元策展人之一,1999年和2004年分別以訪問研究員和亞洲公共知識分子訪問學人身份駐留美國華盛頓國家美術館。主要著作包括《繪畫中的歷史:重塑菲律賓殖民藝術》(1999)、《非凡的收藏:藝術、歷史與國家博物館》(2006)、《過去的邊緣:東南亞策展》(2008)。2010年獲亞洲文化協會獎金,2011年擔任卡爾斯魯厄藝術與媒體中心舉辦的《全球當代:1989年後的藝術世界》顧問委員,2011年和2014年任古根海姆美術館亞洲協會成員。2011年,他與奇延泫為《第三文本》共同編輯東南亞特刊,2013年代表克拉克藝術學院和菲律賓大學藝術系在馬尼拉舉辦「東南亞藝術史的歷史」研討會。2014年,他在洛杉磯蓋提研究中心擔任客座學者,2015年策劃了威尼斯雙年展菲律賓館。

廣東時代美術館項目接收及評審制度(2017)

1、廣東時代美術館歡迎館外提交符合其學術定位的展覽及重要公共項目的申請,《廣東時代美術館立項申請表》請聯絡contact@timesmuseum.org獲取。

廣東時代美術館學術定位描述如下:

A: 以研究性、實驗性、對話性展覽為核心

廣東時代美術館的展覽以研究性、實驗性、對話性的群展和個展為主,通過展覽概念和模式上的實驗,對社區、區域和機構的語境作出回應,為處於上升期的中青年藝術家提供一個對話性和生產性的展示平臺;同時通過與最有活力的藝術家以及來自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的合作,探索具有前瞻性的藝術話題,推動中國當代藝術的再生產,建設當代藝術的學術價值系統。

B: 關注、推動珠三角地區的藝術生產

作為珠三角地區城市化進程的獨特案例,廣東時代美術館的展覽研究中規劃了珠三角當代藝術發展的線索,特別以珠三角整體的社會、經濟和文化語境為依託,致力於對本地區當代藝術生產的歷史、現狀及前景的研究、呈現和推動,探索在全球化背景下,珠三角藝術實踐所呈現的獨特視野。

C:基於「南方理論」的取向

在世界範圍內,相對於學術權力和權威的「北方國家」,其他地方的知識生產被邊緣化,生成於「南方國家」的理論、概念等未獲得同樣的重視,南方國家出現的社會運動試圖糾正和改變當今世界存在的不平等狀況,從而建立起更加豐富和民主的知識體系成為重要的環節。廣東時代美術館無論是地緣上還是社會屬性方面,都處於複雜的「南方國家」-中國的「南方」,這種複雜性使我們更為關注以上背景所提示的需缺,亦是中國當代藝術目前所面臨學術滯後的狀況所迫切需要的工作。

D: 傳播泛社區的機構和藝術概念,建構公共藝術機構的社會使命

廣東時代美術館所在的社區是中國更大範圍內的各類城市住宅小區的一個特定樣本,其展覽的內容及模式,反映出這些構建中的社區共同體對藝術機構社會角色的認知,還有公眾對藝術的公共意義的期待。廣東時代美術館有責任以自覺和反省的態度來進行典藏與展覽,並了解其擁有的潛力,以建構更包容、公正、互敬的社區與社會。

2、廣東時代美術館項目評審委員會共計11人:

A:展覽部:蔡影茜、梁健華、譚悅、李璐瑤

B:公共項目部主管:王莉莉

C:執行館長:趙趄

D:學術委員:侯瀚如、皮力、劉小東、Kim Sunjung(韓國)、Patrick D. Flores(菲律賓)

3、評審時間:項目評審會與於每年10月學術委員會全體會議後舉行。

評審確定第二年3月至第三年2月之間的主要項目,故每年9月前均可接收第二年3月後的項目申請,館內策展人項目及學術委員會策展人項目同樣參與項目評審。

4、項目接收及評審方法:

接收:廣東時代美術館展覽評審委員會所有人員均可接收和推薦方案,接收後統一匯總至展覽部主管。

初審:提交項目申請表的項目在下個月時代美術館月度例會中由評審委員會館內成員進行初審,產生三類情況:

A:不通過,郵件回複方案提供者;

B:通過但需要完善項目申請表,郵件回複方案提供者在允許時間範圍內修改完成後提交終審;

C:通過,直接提交終審;

終審:每年10月的項目評審委員會全體會議中進行,評審方法為投票制,評審委員每人一票(無棄權),項目總投票數為6票及以上的視為通過。

5、應急方案:因不可抗拒因素導致展覽時間調整的由執行館長進行調整,因不可抗拒因素導致展覽取消的由執行館長臨時發起展覽徵集和臨時方案評審。

6、因人員調整導致評審委員館內成員的更換由時代美術館自行調整並更新,不做另行通知。

7、廣東時代美術館保有該制度的最終解釋權。

廣東時代美術館

2017

相關焦點

  • 關於「代表作」評審制度
    重視質量的方式就是看候選人或申報項目最高學術水準的少量著作,也就是通常所說的「代表作」評審制度。 目前大學的職稱評審的主流其實是「代表作」評審與「準入數」門檻的混合制度,越是優秀的大學及其學科,「代表作」的權重越大,因為滿足「準入數」通常不是問題。特別是還有破格條例作為補充。 所附報導說的某大學推行代表作評審制度,關鍵並不是評審代表作,而是取消了準入門檻。
  • 扒一扒審稿人的現狀和出版後同行評審
    同時,出版社還會將每個領域最高質量的學術論文封閉在一堵「付費牆」後,要求研究人員以及各大高校付費查閱。直接支付同行評審費用有其自身的缺陷,主要是給一個許多人認為已經太昂貴的系統增加了大量成本。審稿人應該付多少錢?現在很多期刊、項目評審、各個大學的研究生學位論文基本上都推行同行評審,有的還採用匿名評審制度。
  • 高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徵求意見:師德表現將作為評審首要條件
    教育部網站7月27日消息,按照《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深化職稱制度改革的意見》要求,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推進高等學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和教育部共同研究起草了《關於深化高等學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現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公眾可以通過以下途徑和方式提出意見。
  • 山西博物院舉行科研項目評審會暨學術委員會2020年度會議
    12月12日,山西博物院科研項目評審會暨學術委員會2020年度會議在我院舉行。山西博物院黨委書記、院長張元成,副院長趙志明、謝賓順,以及山西省文物局科技處負責人張晶晶出席會議。會議由學術委員會主任石金鳴主持。
  • 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深化項目評審、人才評價...
    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以下簡稱「三評」)改革是推進科技評價制度改革的重要舉措。為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落實全國科技創新大會部署和《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要求,深入推進「三評」改革,進一步優化科研項目評審管理機制、改進科技人才評價方式、完善科研機構評估制度、加強監督評估和科研誠信體系建設,現提出如下意見。
  • 科技部將從制度建設的源頭上防治學術腐敗
    2002年以來,針對科技評價和計劃管理制度不健全、評價體系不完善、評價方法不規範等問題,以及科技界反映的學術浮躁、學術腐敗等現象,在認真聽取科學家意見的基礎上,科技部與中紀委駐部紀檢組監查局密切配合,從改革和完善科技管理入手,會同有關部門作出了《關於改進科技評價工作的決定》,相繼出臺了《科學技術評價辦法》(試行)、《科技部科技計劃課題預算評估評審規範》、《國家科技計劃項目評審行為準則與督查辦法》、《
  • 高校教師職稱制度迎來重大改革!高校可自主評審教師職稱!
    為深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於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和《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按照《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深化職稱制度改革的意見》要求,進一步完善教師評價機制,激勵廣大高校教師教書育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推進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加快教育現代化,現就深化高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提出如下指導意見。
  • 中辦國辦印發《關於深化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改革的意見》
    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以下簡稱「三評」)改革是推進科技評價制度改革的重要舉措。為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落實全國科技創新大會部署和《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要求,深入推進「三評」改革,進一步優化科研項目評審管理機制、改進科技人才評價方式、完善科研機構評估制度、加強監督評估和科研誠信體系建設,現提出如下意見。
  • 中國歷史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學術諮詢委員會成立,高翔戴逸分任主任
    中國歷史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學術諮詢委員會24日在京成立。這是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致中國歷史研究院成立賀信精神和組建方案的又一重大舉措,是發揮統籌協調指導全國史學力量、促進學科融合、推進創新發展的又一重要制度安排。
  • 全國政協委員甘霖:全面推行消費投訴公示制度
    民營經濟如何破局、清潔能源怎樣推廣、「白雪」如何變「白銀」……今天上午,在人民大會堂新聞發布廳,全國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舉行第二場「委員通道」,邀請部分全國政協委員通過網絡視頻方式接受媒體採訪,建言獻策,回應關切。
  • 《關於深化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改革的實施意見》
    堅持集中力量辦大事原則,大幅度削減現有科技專項數量和項目數量,項目體量要大小適中,目標集中明確,按照項目不同類型合理設置課題及參加單位數量,減少交叉重複,避免拼湊組團和執行中的碎片化。建立項目申報負面清單制度,最大限度放寬申報前置條件,凡能夠通過公開渠道查詢的資質、信用等信息,申報單位不再提供相關證明材料。
  • 「星露履騁——杜仲寫生作品展」亮相時代美術館
    原標題:「星露履騁——杜仲寫生作品展」亮相時代美術館12月15日下午,由安徽出版集團、安徽省美術家協會聯合主辦、安徽時代藝品文化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安徽省油畫學會聯合承辦、時代美術館、安徽省現代油畫研究院、安徽省致公畫院聯合協辦的「星露履騁——杜仲寫生作品展」亮相時代美術館
  • 溫州日報甌網 - 權威發布 | 蒼南新一屆縣委領導班子亮相
    黃榮定受中共蒼南縣第九次代表大會主席團委託主持會議,出席會議的有新當選的縣委委員、候補委員。縣紀委委員列席會議。  與會縣委委員以無記名投票方式,選舉產生了11名縣委常委,他們是:黃榮定、鄭建忠、胡長虹、林森森、蔣獻生、周燕偉、白洪楞、汪澤斌、李青、陳為來、黃悌敏。
  • 評審意見外洩 博導擬退出國家自然基金項目評審
    中新網10月11日電 據新京報報導,復旦大學教授周振鶴不滿科學基金評審意見外洩,要退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地學部專家庫一事見報後,引發各界關於「評審意見到底該不該公開」的爭論。昨日,周振鶴在京表示,自己的目的是希望增加學術基金會項目評審的嚴肅性和權威性,希望有關部門及時出臺相關措施保證現行匿名評審制的實施。
  • 關於深化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改革的實施意見
    對於公開競爭方式徵集的項目,推行網上評審、會議評審等方式;對於定向擇優、定向委託等方式徵集的項目,採取專家論證方式。進一步優化預算評估工作,只針對擬立項項目開展預算評估,規範和優化預算評估專家的遴選、評估方法,提高評估質量。(七)提高科研經費使用靈活性。
  • 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關於深化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
    堅持集中力量辦大事原則,大幅度削減現有科技專項數量和項目數量,項目體量要大小適中,目標集中明確,按照項目不同類型合理設置課題及參加單位數量,減少交叉重複,避免拼湊組團和執行中的碎片化。建立項目申報負面清單制度,最大限度放寬申報前置條件,凡能夠通過公開渠道查詢的資質、信用等信息,申報單位不再提供相關證明材料。
  • 人社部:建立檔案職稱申報評審誠信檔案和失信黑名單制度
    通過考核測評、群眾評議等方式,全面考察檔案專業人員的職業道德和從業操守,增強法治意識、紀律意識,弘揚求真務實精神、服務奉獻精神。完善誠信承諾和失信懲戒機制,對學術不端、弄虛作假等行為實行「零容忍」。在加強職稱評審監督和服務方面,建立檔案職稱申報評審誠信檔案和失信黑名單制度,健全誠信承諾和失信懲戒機制。
  • 新時代我國科技評價制度改革研究
    以下3篇文章為華南理工大學教育部重大課題攻關項目「新時代我國科技評價制度改革研究」課題組聚焦科技評價體系、評價制度改革、推動科技治理現代化的最新研究成果。支持評價機構發揮知識優勢和人才優勢,定期開展科技評價學術會議,提供相關培訓和評估服務;建立評估機構篩選淘汰機制,完善各專業的評審專家庫,實行專家評審隨機輪換制、匿名評審制、專業交叉評審制、關鍵領域專家否決制度等,並吸收各學派的專家和資深產業界人士加入;健全評價專家責任和信譽制度,增強評審專家的社會責任感。  四是學術共同體自律。
  • 同行評審制度的發展歷史和科學家的思考
    童國梁/文   今天,同行評審已經是論文發表出版、科研經費申請以及學術獎勵的一項基本制度。評審制度起源於英國,美國是第二個採用這種辦法的國家,同行評審在美國發展、完善,已作為一種學術和科學研究中行之有效的制度深深根植於美國的歷史、文化和立法中。但是這種制度在美國學界也經常受到批評。
  • 南京大學商學院召開新一屆行政班子宣布會議
    楊忠常務副書記認為,在科學研究方面,商學院積極組織申報各類重大項目,全院的科研項目申報成功率有了顯著提升,國際1區和國內一流期刊發文量也顯著提升。學院學術氛圍濃鬱,持續打造「江蘇發展高層論壇」、「江蘇企業家論壇」、「斯密論壇」、「德魯克論壇」、「名家大講堂」、「青年學者論壇」等系列知名品牌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