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館作為學術機構,其學術體系的梳理和建設是最重要的責任和使命,學術專業性建設和獨立性的堅持是其依存的基礎,根據之前發布的運營模式,廣東時代美術館組建了新一屆的學術委員會。廣東時代美術館學術委員會與廣東時代美術館董事會並行,是廣東時代美術館開展典藏、研究、展覽陳列、公共項目、學術交流及其他重大學術活動的審議與諮詢組織,每一屆外聘學術委員為五位,任期為三年。
廣東時代美術館2017-2019年度學術委員為:侯瀚如、皮力、劉小東、金善正(Kim Sunjung,韓國)、派屈克D弗洛斯(Patrick D. Flores,菲律賓)。
廣東時代美術館不僅僅是地處廣州的一間定位於研究展示當代藝術的美術館,更是一個公開的社會化學術平臺,除了稍後將另行公布的「三角洲行動研究」、「榕樹頭」等項目,此外我們每年均向全社會公開徵集展覽和研究項目。凡是與時代美術館學術定位相符合的項目均可參與,凡是有志於此的學者、策展人、研究者等均可提交項目,感謝大家對我們一直以來的關心和支持。
廣東時代美術館一直致力於在中國的獨特語境下另闢蹊徑,探索與由市場為主導的機構實踐相異的獨立模式,努力探索新的可能性和發展方向。希望這些新的可能性能夠觸及未來的轉變趨勢,填補中國藝術機構體系的空白,憑藉明確的架構和清晰的策展理念梳理小型非營利機構典範,對自己的實踐進行反思,並在不同領域的實踐者之間構建起有建設性意義的對話。
2017-2019廣東時代美術館學術委員
(排名不分先後):
侯瀚如
一位多產的作者和策展人,主要工作、生活於羅馬、巴黎以及舊金山。目前是義大利羅馬國立二十一世紀藝術博物館和國立建築博物館藝術總監。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他從北京中央美術學院畢業,1990年遷居法國巴黎。從事獨立策展和評論工作,2006年移居舊金山。從2006年到2012年,他在舊金山藝術學院 (SFAI) 擔任展覽和公共項目總監以及展覽和博物館研究系主任。他的新書《範式轉移:舊金山藝術學院沃特麥賓畫廊展覽和公共項目》 (2011,SFAI) 中,匯總了他在舊金山藝術學院的主要項目。
在過去的二十年中,侯瀚如在全世界範圍內曾策劃了上百個展覽,包括「中國前衛藝術」 (中國美術館,北京,1989) ,「移動中的城市」 (1997-2000),第二屆約翰尼斯堡雙年展 (香港等地,1997) ,上海雙年展(2000) ,光州雙年展 (2002) ,威尼斯雙年展 (法國館,1999,緊急地帶,2003,中國館,2007) ,「白夜」 (2004,巴黎) ,第二屆廣州三年展 (2005) ,第二屆地拉那雙年展 (2005) ,第十屆伊斯坦堡雙年展 (2007),「全球多元體」 (盧森堡,2007) ,「中轉城市」 (盧森堡,2007) ,EV+A2008 (愛爾蘭利默裡克) ,第十屆裡昂雙年展 (2009) ,「日以繼夜,或美術館可為之若干事」 (上海外灘美術館,上海,2010) ,「懷疑的力量」 (西班牙攝影節2010,馬德裡,時代美術館,廣州,2011) ,「骯髒現實主義:劉小東在和田」 (今日美術館舉辦,北京,烏魯木齊,2012,北京,2013) ,「自治區」 (時代美術館,廣州,2013) ,等等。「如果你住在這裡」——第五屆奧克蘭三年展 (紐西蘭奧克蘭,2013) 。
他是很多國際文化機構 (博物館、基金會、收藏等) 的顧問,包括德意志銀行藝術收藏,所羅門R古根海姆博物館 (紐約) ,時代美術館 (廣州) ,外灘美術館 (上海) ,卡蒂斯特藝術基金會 (舊金山) ,等等。他頻繁地為當代藝術和文化刊物寫文章並做講座,在許多國際機構教學,包括《FlashArt》、《典藏》、《亞太藝術》、《LEAP/藝術界》等,同時擔任藝術獎項的評審團成員,包括最近的 「HUGOBOSS亞洲藝術大獎」 等。
他的著作包括《在中間地帶》 (英文版由香港時區8於2002年出版,中文版由金城出版社於2013年出版) 、《策展的挑戰》(侯瀚如與漢斯尤而裡奇奧布裡斯特的對話,作為「運動中的策展人」連續發表於日本《Art-It》雜誌,2006-2012,中文版由北京金城出版社於2013年出版)。
皮力
擁有中央美術學院藝術理論博士學位,並在該校人文學院任教達12年。 2012年,他被委任為香港M+博物館高級策展人。作為藝評家、策展人和教育工作者,他的獨立和專業意見對於90年代以來中國藝術發展甚具影響力。特別是在策展實踐上,他一方面在中國介紹西方藝術,另一方面向中國和世界各地推廣中國當代藝術,並和法國的蓬皮杜中心、倫敦的泰特現代藝術館,以及亞洲其他機構合作。他在21世紀初期的兩本書《策展人時代》和《國外後現代雕塑》曾經影響了年輕一代的藝術家和策展人。他亦經常在中外媒體包括《Art Forum》、《Flash Art》及《Third Text》發表文章。尤其在當前急速發展的中國藝術與博物館領域,皮力對當代藝術及其歷史的認知影響深遠。
劉小東
1963年生於遼寧省,現生活居住於北京。他先後於北京中央美術學院取得油畫系學士及碩士學位,是中國出色的當代藝術畫家之一。早於80年代末至90年代,其作品因多方面反映出中國社會的現實而深受好評。作品以過去數十年間中國的急速發展為背景,探討現代化的出現與維持傳統生活模式之間如何互相調和。初期作品的形式以油畫為主,後來拓展到利用紙上素描、照片及日記以輔助每個繪畫項目。劉氏活躍於中國及海外地區,曾於林冠藝術基金會(哥本哈根,2016)、GIORGIO CINI基金會(威尼斯,2015) 、格拉茨美術館(奧地利,2012)、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北京,2010)等多個藝術機構舉辦個展、群展。
金善正( Kim Sunjung ,韓國 )
金善正是韓國首爾Sonje藝術中心總監,兼任探討朝韓邊界問題的「真實的分軍事區項目」策展人。1993至2004年,她擔任首爾Sonje藝術中心首席策展人,並在2005年成為第51屆威尼斯雙年展韓國館總策劃人。此外,金善正曾任2010年首爾媒體城市展藝術總監,2012年光州雙年展聯合藝術總監,2014至2015年光州亞洲文化中心研究及檔案部藝術總監。
派屈克D弗洛斯( Patrick D. Flores,菲律賓
菲律賓大學藝術史、理論及評論系教授,並於1997至2003年期間任系主任,現任馬尼拉馬爾加斯美術館策展人。他是2000年《建構進行中:亞洲美術新世代》展覽和2008年光州雙年展「立場文件」單元策展人之一,1999年和2004年分別以訪問研究員和亞洲公共知識分子訪問學人身份駐留美國華盛頓國家美術館。主要著作包括《繪畫中的歷史:重塑菲律賓殖民藝術》(1999)、《非凡的收藏:藝術、歷史與國家博物館》(2006)、《過去的邊緣:東南亞策展》(2008)。2010年獲亞洲文化協會獎金,2011年擔任卡爾斯魯厄藝術與媒體中心舉辦的《全球當代:1989年後的藝術世界》顧問委員,2011年和2014年任古根海姆美術館亞洲協會成員。2011年,他與奇延泫為《第三文本》共同編輯東南亞特刊,2013年代表克拉克藝術學院和菲律賓大學藝術系在馬尼拉舉辦「東南亞藝術史的歷史」研討會。2014年,他在洛杉磯蓋提研究中心擔任客座學者,2015年策劃了威尼斯雙年展菲律賓館。
廣東時代美術館項目接收及評審制度(2017)
1、廣東時代美術館歡迎館外提交符合其學術定位的展覽及重要公共項目的申請,《廣東時代美術館立項申請表》請聯絡contact@timesmuseum.org獲取。
廣東時代美術館學術定位描述如下:
A: 以研究性、實驗性、對話性展覽為核心
廣東時代美術館的展覽以研究性、實驗性、對話性的群展和個展為主,通過展覽概念和模式上的實驗,對社區、區域和機構的語境作出回應,為處於上升期的中青年藝術家提供一個對話性和生產性的展示平臺;同時通過與最有活力的藝術家以及來自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的合作,探索具有前瞻性的藝術話題,推動中國當代藝術的再生產,建設當代藝術的學術價值系統。
B: 關注、推動珠三角地區的藝術生產
作為珠三角地區城市化進程的獨特案例,廣東時代美術館的展覽研究中規劃了珠三角當代藝術發展的線索,特別以珠三角整體的社會、經濟和文化語境為依託,致力於對本地區當代藝術生產的歷史、現狀及前景的研究、呈現和推動,探索在全球化背景下,珠三角藝術實踐所呈現的獨特視野。
C:基於「南方理論」的取向
在世界範圍內,相對於學術權力和權威的「北方國家」,其他地方的知識生產被邊緣化,生成於「南方國家」的理論、概念等未獲得同樣的重視,南方國家出現的社會運動試圖糾正和改變當今世界存在的不平等狀況,從而建立起更加豐富和民主的知識體系成為重要的環節。廣東時代美術館無論是地緣上還是社會屬性方面,都處於複雜的「南方國家」-中國的「南方」,這種複雜性使我們更為關注以上背景所提示的需缺,亦是中國當代藝術目前所面臨學術滯後的狀況所迫切需要的工作。
D: 傳播泛社區的機構和藝術概念,建構公共藝術機構的社會使命
廣東時代美術館所在的社區是中國更大範圍內的各類城市住宅小區的一個特定樣本,其展覽的內容及模式,反映出這些構建中的社區共同體對藝術機構社會角色的認知,還有公眾對藝術的公共意義的期待。廣東時代美術館有責任以自覺和反省的態度來進行典藏與展覽,並了解其擁有的潛力,以建構更包容、公正、互敬的社區與社會。
2、廣東時代美術館項目評審委員會共計11人:
A:展覽部:蔡影茜、梁健華、譚悅、李璐瑤
B:公共項目部主管:王莉莉
C:執行館長:趙趄
D:學術委員:侯瀚如、皮力、劉小東、Kim Sunjung(韓國)、Patrick D. Flores(菲律賓)
3、評審時間:項目評審會與於每年10月學術委員會全體會議後舉行。
評審確定第二年3月至第三年2月之間的主要項目,故每年9月前均可接收第二年3月後的項目申請,館內策展人項目及學術委員會策展人項目同樣參與項目評審。
4、項目接收及評審方法:
接收:廣東時代美術館展覽評審委員會所有人員均可接收和推薦方案,接收後統一匯總至展覽部主管。
初審:提交項目申請表的項目在下個月時代美術館月度例會中由評審委員會館內成員進行初審,產生三類情況:
A:不通過,郵件回複方案提供者;
B:通過但需要完善項目申請表,郵件回複方案提供者在允許時間範圍內修改完成後提交終審;
C:通過,直接提交終審;
終審:每年10月的項目評審委員會全體會議中進行,評審方法為投票制,評審委員每人一票(無棄權),項目總投票數為6票及以上的視為通過。
5、應急方案:因不可抗拒因素導致展覽時間調整的由執行館長進行調整,因不可抗拒因素導致展覽取消的由執行館長臨時發起展覽徵集和臨時方案評審。
6、因人員調整導致評審委員館內成員的更換由時代美術館自行調整並更新,不做另行通知。
7、廣東時代美術館保有該制度的最終解釋權。
廣東時代美術館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