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職能三次轉變的啟示

2020-12-22 中國日報網

新一輪行政審批改革涉及了政府職能的核心,即權力邊界問題——

政府職能三次轉變的啟示

竺乾威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已經進行了多次機構改革。自1988年第二次機構改革首次提出「轉變政府職能」並把政府職能轉變作為機構改革的關鍵以來,政府職能的改革發生了三次轉變。

第一次轉變著眼於機構改革,從精簡機構精簡人轉向政府職能適應經濟體制改革的要求。

1982年第一次機構改革的一個重要特點是精簡機構精簡人,縮小政府的組織規模和人員規模。但是,機構和人員在第二次機構改革時出現了反彈和再度膨脹,這表明精簡後的政府機構並不適應後來變化了的經濟體制。這就需要「按照加強宏觀管理和減少直接控制的原則,轉變職能,劃清職責範圍,配置機構。該撤銷的撤銷,該加強的加強,該增加的增加,不搞簡單的撤併機構和裁減人員,使改革後的機構能夠比較適應經濟體制改革和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要求」。

從中可以看到,這一次政府職能轉變涉及了兩個方面:一是改變政府行使職能的行為方式。新的行為方式強調宏觀管理和減少直接控制,也就是要從原來的微觀管理和直接管理轉向宏觀管理和間接管理。二是轉變政府行使職能的組織方式,重點是轉變同經濟體制改革關係極為密切的經濟管理部門行使職能的組織方式。這表明改革已經開始涉及政府職能如何適應新的變化的經濟體制的需要,而不再局限於簡單的機構和人員數量的增減。

第二次轉變是從注重經濟發展轉向公共服務。

政府職能這一轉變的催化劑是2003年發生的SARS。SARS反映了當時中國政府在衛生公共服務領域裡一種非常窘迫的狀況,促使人們反思政府以往埋頭搞GDP的目的是什麼?於是,2003年後提出了政府的四項職能: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服務型政府應運而生。在履行新的職能方面,改革涉及了三方面內容,即大部制改革、行政審批改革以及擴大人民民主和促進社會公正的改革。

大部制改革是針對原有管理體制的不合理而言的,這一不合理表現在部門重疊、職能錯位和交叉,它導致部門扯皮、運作不暢、辦事效率低下,導致資源浪費或使資源無法得到最大程度利用,無法及時有效地提供公共服務和進行社會管理。大部制改革實質在於以更有效的管理體制來提高公共服務質量,其核心在於「政府職能必須以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為己任,從而使得政府權力得以規範、回歸公共服務」。

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從2001年起步,中國加入WTO以及不久開始的服務型政府建設推進了行政審批改革。這一改革的核心是處理政府與社會和市場的關係問題,但改革之初的重點並不在這裡,而是定位在政府運作方式的改變上,具體的做法就是撤銷和減少行政審批項目,即「減少行政審批,少管微觀,多管宏觀,少抓事前的行政審批,多抓事後的監督檢查,切實加強監督和落實」。作為職能轉變的一個重要舉措,行政審批改革在初期更多是作為服務型政府建設的一項內容來推進的,比如降低市場主體的進入門檻,減少審批環節、取消對市場主體的一些不必要的管制,以期通過這樣的改革來更好地為市場主體服務,更好地為社會服務。

再者是擴大人民民主和促進社會公正方面的改革。政府職能從經濟建設即生產轉向分配,轉向公共服務,使公民權利和公平公正問題凸顯了出來。這方面的改革在地方層面有不同程度的進展,但缺少在機構改革中類似大部制改革或行政審批改革之類的大舉措。

第三次轉變是資源配置從政府主導轉向市場主導。

儘管第二次職能轉變將政府的重心從經濟發展轉向公共服務,但改革以來形成的政府主導經濟發展的模式並沒有發生顯著變化。這同改革之初的路徑選擇有關。在經濟發展方面,中國選擇的是政府主導經濟發展的東亞模式,通過政府的作用來推動經濟的發展。

這一模式對於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也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這主要表現在:政府經濟職能的強化導致政府其他職能的弱化;對數量的追求導致了對質量的忽略;對經濟的深度幹預導致了尋租空間的擴大;權力的無節制使用導致政府公信力的下降。當中國的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後,這一模式遭到了越來越多的挑戰。新的發展要求在資源配置中讓市場發揮決定性作用,第七次機構改革涉及的政府職能轉變主要是圍繞這一點來做的,採取的主要舉措是以「放管服」為標誌的行政審批制度改革。

與以往的行政審批改革不同,這一輪行政審批改革的核心點是簡政放權和建立權力清單,它涉及了政府職能核心的權力問題。因此,此次行政審批改革不僅僅是政府行使職能方式的轉變,它更多涉及了政府職能定位問題。簡政放權和建立權力清單的實質是確立政府與市場和社會的權力邊界,確定政府的權力範圍,法無授權不可為,這是政府職能轉變中具有實質意義的轉變。

(作者為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相關焦點

  •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政府職能轉變的測量
    、關鍵段落字數開展計量,回溯性地測量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政府職能轉變的特點並預測了中國政府職能未來轉變的趨勢。在公共管理研究日漸定量化的趨勢下,是否可以測量政府職能轉變呢?這是本研究致力要探討的問題。2005-2007年是改革開放以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出現「政治建設」這個詞的高峰年段,其中2005年2次,2006年5次,2007年4次。2008年到2014年,只有2010年有2次,其他年份都是1次。 文化建設這個關鍵詞,在過去的38年中,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只有21年出現過。其中,在1978-2003年間只有10年出現過。
  • 政府職能轉變的理論邏輯與過程邏輯
    基於此,下一步改革應當聚焦治理方式變革和治理能力提升,重點把握三項原則:一是要在政府、市場、社會三者的動態均衡中調整職能邊界;二是要將政府職能轉變和治理工具的應用創新有機統一起來;三是要打破自發形成的職責結構模式,推動職責體系重塑。
  • 肖捷:完善國家行政體系 加快轉變政府職能
    原題: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對加快轉變政府職能作出重要部署,為全面加強政府建設、完善國家行政體系指明了方向、提供了行動指南。
  • 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
    我們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領會加快轉變政府職能的重大意義,認真落實加快轉變政府職能的目標任務,為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提供重要保障。  一、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建設職責明確、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體系  轉變政府職能是深化行政體制改革的核心。
  • 政府職能轉變的理論邏輯與過程邏輯——基於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思考
    (一)政府在國家治理主體格局中佔關鍵地位 現代國家治理體系包含政府治理、市場治理和社會治理三個重要的次級體系。[3]這三個體系塑造了規範行政行為、市場行為和社會行為的程序與制度,而其各自的運行規則及其交織互動則有效地嵌入現代國家治理的內在邏輯之中。
  • ...暨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和「放管服」改革工作領導小組第三次會議召開
    全市優化營商環境暨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和「放管服」改革工作領導小組第三次會議召開 2020-12-15 18: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關於成立東陽市政府深化"四張清單一張網"改革推進政府職能轉變...
    東政辦發〔2015〕148號各鎮、鄉人民政府,各街道辦事處,市府各部門:  為貫徹中央和省、金華市有關簡政放權、放管結合、職能轉變的工作要求,全面深化我市"四張清單一張網"改革,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市政府決定成立東陽市政府深化"四張清單一張網"改革推進職能轉變協調小組(以下簡稱協調小組
  • 國家教育治理職能重心的轉變
    英國國家教育治理職能重心的轉變對於我國國家教育行政機構如何改革以及如何優化中國教育行政管理職能具有啟示意義。這對我國在教育領域實現「優化政府機構設置和職能配置中合理配置宏觀管理部門職能,科學設定宏觀管理部門職責和權限,強化制定國家發展戰略、統一規劃體系的職能、更好發揮國家戰略、規劃導向的作用」,[1]提供了很好的啟示和豐富的經驗。
  • 推進政府職能精細化管理是轉變政府職能的重要途徑
    探索政府職能的精細化管理,對於落實科學發展觀,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構建和諧社會意義重大、影響深遠。二、怎樣做到政府管理「精細化」 一是準確定位。推進我國政府職能精細化管理的改革目標,以服務人民為指向,以百姓的需求為導向。政府各職能部門都應明確,一切社會管理部門都是為百姓服務、解決問題的部門。  二是強化支點。
  • 上海體育行政部門角色定位與職能轉變的路徑研究
    政府應從企業界「先有戰略、後有企業」當中得到更多的啟示。,是上海市體育行政部門職能轉變的核心。;從過去政府全能管理、包打天下向管辦分離、政事分開、「小政府、大社會」的方向進行轉變,幫助體育社團真正承擔起不應由政府承擔的社會公共職能。
  • 劉豔: 農村土地「三權分置」改革中政府職能轉變析論
    基於法律設定的農村土地產權構造的特殊性,農村土地「三權分置」改革必須遵循政策與法理的邏輯,處理好政府與市場、公權與私權之間的關係,轉變政府職能成為破題的首要命題。結合實務中的需求,農村土地「三權分置」改革中轉變政府職能必須立足法治政府建設的要求,從構建有限政府和服務型政府出發,優化制度設計,界定權力邊界,規範行政行為,保障市場運行。
  • ...政府辦公廳關於成立省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和「放管服」改革協調...
    >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中直駐粵有關單位:  為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深入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加快政府職能深刻轉變,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成立國務院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和「放管服」改革協調小組的通知》(國辦發〔2018〕65號)要求,省政府決定將省推進職能轉變協調小組的名稱改為廣東省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和
  • ...蘭州市深化「放管服」改革推進政府職能轉變電視電話會議召開
    持續優化營商環境 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賦能助力全市深化「放管服」改革推進政府職能轉變電視電話會議召開每日甘肅網12月22日訊 >據蘭州晚報報導 12月21日下午,全市深化「放管服」改革推進政府職能轉變電視電話會議召開,傳達全國、全省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電視電話會議精神,通報全市深化「放管服」改革工作情況,安排部署了全市深化「放管服」改革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工作,5家單位分別作了交流發言。
  • 張家川縣舉辦深化「接放管服」改革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培訓班
    新天水訊 據張家川縣融媒體中心消息12月11日,張家川縣舉辦深化「接放管服」改革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培訓班。副縣長楊玲出席培訓班並作開班動員講話。各鄉鎮及縣深化「接放管服」改革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主要負責同志和審批制度改革業務人員參加培訓班。
  • 四川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四川省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和「放管服...
    川辦函〔2019〕24號各市(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有關單位:為深入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加快政府職能深刻轉變,加強政務公開工作的組織領導,省政府決定將「四川省政府推進職能轉變協調小組」和「四川省政務公開領導小組」合併調整為「四川省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和『放管服』改革暨政務公開協調小組」(以下簡稱協調小組
  • 吉林省政府機構改革:精簡機構16% 推動職能轉變
    新華社長春1月15日電(記者馬揚)吉林省政府機構改革新年伊始正式啟動。這次改革,吉林省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精神,因地制宜、注重實效,著力優化組織結構、規範機構設置,全面推動了政府職能的轉變。    根據《吉林省人民政府機構改革方案》,改革後,吉林省政府共設置工作部門40個,其中省政府辦公廳和組成部門25個、直屬特設機構1個、直屬機構14個。另設置部門管理機構7個。機構數比改革前實際減少了9個,精簡比例為16%。
  • 李克強總理在地方政府職能轉變和機構改革會議上的講話(雙語)
    點擊關注十八屆三中全會雙語熱詞專題不久前,黨中央、國務院頒發了《關於地方政府職能轉變和機構改革的意見》,這是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二中全會精神作出的又一項重大決策,是指導和規範地方政府改革的重要文件。
  • 推進政府職能轉變 當前中國社會結構調整五步走
    加快推進社會建設,調整公共資源配置格局;加大利益整合機制建設,確保社會安定有序;推進社會管理體制改革;積極推進政府職能轉變;進一步發展壯大社會組織。  第一,加快推進社會建設,調整公共資源配置格局,提高公共產品供給的普惠水平。
  • 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調整省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和「放管服...
    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調整省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和「放管服」改革協調小組組成人員的通知粵辦函〔2020〕256號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中直駐粵有關單位:  根據工作需要和人員變動情況,省政府決定對省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和「放管服」改革協調小組(以下簡稱協調小組)組成人員進行調整。
  • 李克強在國務院機構職能轉變動員電視電話會議上的講話
    同志們: 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深化行政體制改革,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重大決策。今天我們召開這次會議,就是要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屆二中全會精神,落實國務院第一次全體會議要求,總結前一段國務院機構職能轉變工作,對下一步工作進行再動員、再部署,確保各項任務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