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職能轉變的理論邏輯與過程邏輯

2020-12-14 人民網

[摘 要]政府職能轉變蘊含著理論與過程雙重邏輯。一方面,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和治理方式的變革直接關乎著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全面推進,而兼顧治理能力和治理方式的政府職能轉變,天然地成了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抓手」和關鍵突破口。另一方面,改革開放以來,政府職能轉變遵循著「國家職能—政府職能—政府職責—職責體系」的過程邏輯。這兩種邏輯在改革內容和發展脈絡上具有內在關聯,並統一於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歷史場域中。基於此,下一步改革應當聚焦治理方式變革和治理能力提升,重點把握三項原則:一是要在政府、市場、社會三者的動態均衡中調整職能邊界;二是要將政府職能轉變和治理工具的應用創新有機統一起來;三是要打破自發形成的職責結構模式,推動職責體系重塑。

一、問題的提出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1]作為總覽全局的發展目標,如何切實有效地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成為推進各項體制機制改革的立足點與歸宿;而兼顧治理能力和治理方式的政府職能轉變,無疑是關鍵所在。

立足於國家治理現代化,政府職能轉變可以從兩個維度進行透視:一方面,作為國家和社會運行的重要一環,政府體系的運轉與變化無疑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內容,而政府職能及其轉變恰恰是政府體系內在運行與改革演化的核心所在;另一方面,我國改革開放的一系列進程,既是不斷推進政府職能轉變的過程,也是不斷提高國家治理能力、完善國家治理體系的過程。由此,可以抽象出觀察政府職能轉變的雙重視角:一方面著眼於理論推演,梳理政府職能轉變、政府治理與國家治理之間的內在關聯及其作用方式;另一方面著眼於過程梳理,通過對政府職能轉變歷程的描述透視其與政府治理、國家治理之間的現實關聯;同時,在理論邏輯與過程邏輯相互映照和統一下,系統地思考未來進一步深化政府職能轉變應當遵循的基本原則。

二、理論邏輯:職能轉變—政府治理—國家治理

現代國家治理無疑是一項複雜、系統的工程,其核心在於國家治理體系的構建與國家治理能力的提升;作為國家治理體系之核心主體的政府無疑發揮著關鍵作用。從邏輯上講,政府治理可以從治理能力和治理方式兩個維度加以理解,前者指的是政府在應對公共事務時所具有的潛在或現實的能力;後者則指政府如何實現自己的意志,直觀表現在政府與多元主體的關係上。當然,這種架構並不意味著二者截然分開;實際上,二者本身是相輔相成的。例如,治理能力提升之後客觀上就會催生治理方式的變化,而治理方式的更新無疑可以提升治理能力。換言之,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和治理方式的變革直接關乎著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全面推進,或者說,「政府治理理論現代化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基本要求」。[2]而反映到行政實踐中,兼顧治理能力和治理方式的政府職能轉變,無疑天然地成了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抓手」和關鍵突破口。這種從「職能轉變」到「政府治理」再到「國家治理」的演繹,層層推進、漸次深入,體現出國家治理現代化場域中政府職能轉變的理論邏輯。

(一)政府在國家治理主體格局中佔關鍵地位

現代國家治理體系包含政府治理、市場治理和社會治理三個重要的次級體系。[3]這三個體系塑造了規範行政行為、市場行為和社會行為的程序與制度,而其各自的運行規則及其交織互動則有效地嵌入現代國家治理的內在邏輯之中。通俗地講,現代國家治理表現為包括國家政權的所有者、管理者和利益相關者在內的多元行動者之間的協同與互動,其關鍵在於政府、市場、社會等多元主體之間的博弈與合作。當然,無論是從行政體系的運作過程還是從治理能力的推進實踐看,在多元主體結構中,政府這一主體依舊佔據著主導地位,發揮著關鍵性的作用。甚至可以說,其他主體的順利成長及其力量的有效發揮都離不開政府的支持或引導。

(二)以政府職能轉變推動政府治理能力提升

通俗地說,政府職能轉變有助於提升治理能力。這一觀點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得到論證:一方面,職能轉變意味著要重新定義政府的角色,明確新形勢下政府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進而在這一基礎上有效地解決政府職能越位、缺位、不到位等問題。另一方面,政府職能轉變的核心是打造「有為政府」。政府職能轉變並不能簡單地被理解為「放權」,也不意味著職能的體量越小越好。實際上,對於政府的衡量,應當更關注其能否切實有效地管理好國家、社會。這就意味著要將「有為政府」視為職能轉變的核心,圍繞如何推動政府更加「有為」進行改革。結合這兩方面來看,一個「對路」且「有為」的政府及其職能結構,才是改革的最終指向。

(三)以政府職能轉變推動政府治理方式變革

正如前文所述,政府治理方式直觀地表現在政府與多元主體的關係上,政府職能轉變的過程恰恰也就是調節政市、政社、政民關係的過程。一方面,政府應當從微觀經濟活動和市場行為當中堅決退出,改變過度幹預,「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4];另一方面,推動政事分開,完善政府公共服務購買,改革社會團體審批登記制度,培育和扶持社會組織發展;同時,切實遵循法治,防止公權力濫用,維護公民的權利和利益,捍衛社會秩序與公民自由。總而言之,藉助職能轉變這一關涉著政府與多元主體關係調試的載體,削減對市場的不正當幹預、調整社會管理職能、增強公共服務職能、保障公民的正當權益,並有效地將多元主體格局融會貫通,從而變革政府治理方式並使政府職能與其在現代國家治理體系中的角色定位相一致,最終切實有效地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

三、過程邏輯:國家職能—政府職能—政府職責—職責體系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政府職能轉變的理論認識和改革探索不斷推進。依據具體內容和著力點的不同,這一過程可以大略地劃分為三個階段,並基本遵循著「國家職能—政府職能—政府職責—職責體系」的演化邏輯。實際上,這一漸次深入的過程恰恰也就是政府治理和國家治理不斷完善的過程。

(一)第一階段(1978—1998):從「國家職能」到「政府職能」

在20世紀80年代以前,我國實際上並沒有現代意義的「政府職能」概念,僅僅是在馬克思主義哲學教本中,對「國家的基本職能」進行概略的說明。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吹響了改革開放的號角,做出了要「把全黨工作的著重點和全國人民的注意力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因應著這一轉變,「國家職能」被注入了新的內涵,突出國家階級性和社會性的分離,從而將國家的社會管理職能獨立出來,進而為現代化建設提供理論支持。需要注意的是,在這一時期主流術語依舊是「國家職能」而非「政府職能」,「國家」與「政府」混為一談的局面未能徹底改觀。但是,無論是從理論發展的需要來看,還是從歷史發展的趨勢來看,「政府職能」已經呼之欲出了。

80年代中後期,政府職能轉變改革走上了快車道:1984年中央正式把「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經濟」作為改革和發展的目標,並明確提出要「實行政企職責分開,正確發揮政府機構管理經濟的職能」,這是官方文件中首次觸及「政府職能」這一概念;1986年中央「關於第七個五年計劃的報告」中正式將「政府職能轉變」作為獨立的概念表述出來;1987年,黨的十三大要求政府轉變管理企業的方式,提出「使政府對企業由直接管理為主轉變到間接管理為主」;此後1988年和1993年兩次政府機構改革,則以探索適應經濟體制發展的政治體制為主要任務,著力於政企分開,並對企業進行宏觀、間接的管理。

(二)第二階段(1998—2007):從「政府職能」到「政府職責」

前一階段的改革雖然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但實事求是地看,關於政府職能的界說仍舊比較混亂,尤其表現在把有關國家機器的一切活動、行動、功能、職責等都解釋為政府職能,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理論的進一步發展和改革的進一步推進。[5]經過這段時間的摸索,政府職能的概念進一步充實,分化為相對原則的部分——即「政府功能」和相對具體的部分——即「政府職責」。[6]這種邏輯劃分從理論上解決了政府職能當中哪些部分能夠轉變、哪些部分不能轉變的難題,客觀上使得政府職責成為下一步改革的抓手,推動改革走向更具針對性和操作性的階段。

這一變化在實踐層面得到了印證。以國務院機構改革為例,區別於前幾輪改革更多地從技術層面強調機構的撤併與增減,1998年以後的幾輪改革開始有意識地以政府職責為抓手,將關注重點轉移到政府部門的職責權限和職能分工上來。同時,伴隨著理論認識的進一步深化,對於政府職能究竟轉向何方的問題也有了更為明確的認識。特別值得注意的是,2003年以後,「非典」的爆發、弱勢群體問題的顯化和全球化帶來的壓力,促使中國開始集中地考慮服務型政府建設的問題,並開始推動政府職能逐漸從偏重經濟發展轉向更加注重公共管理和社會服務。此後,機構改革、職責劃分和服務型政府建設無疑更加緊密地聯繫在了一起,進一步推動著中國的行政改革進程。

(三)第三階段(2007至今):從「政府職責」到「職責體系」

應當關注各項職責之間的相互協同以及職責配置與機構改革之間的雙向互動等。這一理念上的轉變,直觀地反映在對於「政府職責體系」的關註上。

2007年黨的十七大報告旗幟鮮明地提出「健全政府職責體系,完善公共服務體系」,這是「政府職責體系」這一術語首次被寫入黨的綱領性文件中。2008年以來推行的大部門體制改革恰恰秉持著這一理念,試圖超脫簡單的機構層面的改革,與政府在經濟社會中扮演的角色以及發揮的功能聯繫起來,著力於理順職責關係、凸顯職責協同,並以此為基礎實現職責設置與機構改革間的良性互動。此後,2012年黨的十八大報告中進一步強調「穩步推進大部門制改革,健全部門職責體系」,以及2013年《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首次對央地職責進行劃分等原則性表述,都為下一步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同時,自2013年開始全面推廣的權力清單改革、職責清單改革、負面清單改革,本質上就是改革走向精細化的直接表現,有助於釐清政府職責關係、塑造政府職責體系,因而也可以被視為同一序列的改革。

四、理論邏輯與過程邏輯統一於國家治理現代化之中

正如前文所述,政府職能轉變包含著理論和過程雙重邏輯,而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這雙重邏輯又並非割裂,而是存在著內在關聯的。一方面,改革進程中各階段的具體內容,無非面向著治理能力和治理方式,抑或二者兼而有之;另一方面,政府職能轉變的過程,實際上也就是國家治理不斷完善的過程,加之前文已經論述過的從政府職能轉變到政府治理再到國家治理的演繹,可以認為,理論邏輯與過程邏輯實現了嵌合,統一於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歷史場域中。

(一)各階段改革往往著力於提升政府治理能力或(和)變革政府治理方式

前文已經簡要梳理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政府職能轉變的過程和階段。如果結合各階段具體內容和目標指向看,改革無非面向著治理能力或治理方式,抑或二者兼而有之。從治理能力和治理方式二分的角度入手,可以對各階段改革的內容進行細緻描述。

第一階段的改革,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項內容:其一,明確「政府職能」從「國家職能」中脫離出來成為考察一系列相關問題的理論前提。這一時期進行的機構改革,也無疑是以強化經濟管理能力為目的的。這項內容著力於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強化政府在經濟管理方面的能力。其三,對於企業的管理方式,要改變單一的行政管理模式,過渡到行政、經濟、法律多手段並用,從以直接管理為主轉變到以間接管理為主。這項內容著力於調整政府治理方式,重塑政府與企業的關係。

第二階段的改革,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項內容:其一,將政府職能從邏輯上劃分為政府功能和政府職責兩個部分,改變了傳統政府職能界說混亂的局面,明確了「政府應該做什麼」的問題,並且將改革重點放到政府職責的調整上來。這同樣是基礎層面的改革,是治理能力提升和治理方式變革的前提性條件。其二,政府職能轉變有了明確的方向,即「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上,政府履責的重心也開始從偏重經濟發展轉向更加注重提供公共管理和社會服務。其三,將機構改革與政府職責劃分聯繫起來,強調要按照權責一致的原則,調整各部門的職責權限,明確部門間職能分工。其四「服務型政府建設」這一主張的提出與貫徹,既體現出政府對自身定位的清晰認識,又意味著傳統管理方式的重大變革,是政府職能轉變進入新階段的標誌,也滲透出變革政府治理方式的思路。

第三階段的改革,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項內容:其一,「職責體系」成為改革著眼點是理念層面的重大變化。政府職責體系的構建,是關涉著一系列內外部要素的問題域,意味著應當與政府在經濟社會中扮演的角色以及發揮的功能聯繫起來,著力於理順職責關係,並以此為基礎實現職責設置與機構改革間的良性互動。其二,持續推進深化大部門體制改革。2008年以來我國紮實推進大部門體制改革,藉助部門重組實現職責的歸併整合和優化重組,打破部門壁壘、避免職能交叉、政出多門和多頭管理,行政效能得到顯著提升。其三,推進行政審批改革,強化事中事後監管。將行政審批改革視為重要抓手,藉助行政審批權限下放,同時將政府工作的重點從事前審批轉向事中事後監管,從而推動政府治理方式的變革,「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同時又充分發揮社會的積極主動性。

(二)政府職能轉變的過程,就是國家治理不斷完善的歷程

作為中國行政體制改革的核心內容之一,也是經濟體制改革和政治體制改革的「接合部」,政府職能的轉變催生了一系列體制機制變革,導致國家發生結構層面的變化,在這一過程中,國家治理不斷完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也走向了現代化。

從「國家職能」到「政府職能」的轉變,實質上一方面體現了政治體制改革的張力作用開始顯現,另一方面則是在傳統管理方式低能甚至無能的背景下提出的適應性應對策略。正因如此,在這一階段,改革的表層目的在於推動經濟發展、塑造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深層目的則在於維護政治體制的穩定,鞏固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繼而完善國家治理。

「政府職能」到「政府職責」的轉變,這一階段的顯著特點是,更多地從管理層面而非政治層面來考量政府職能轉變問題,同時也從單純地關注如何更好地推動經濟發展轉移到兼顧經濟發展和公共服務上來——甚至後者的地位更加重要。

從「政府職責」到「職責體系」的轉變,反映了頂層設計的改革思路,體現了從單一性改革向整體性改革的躍遷,與此同時,政府職責體系的健全,在邏輯上必然導致政社之間、政市之間的邊界清晰化,客觀上會推動作為國家治理重要主體的社會和市場之地位的上升。

簡而言之,結合改革的具體內容來看,政府職能轉變關涉著治理能力提升和治理方式變革兩個方面,進而有助於推動國家治理;與此同時,政府職能的不斷轉變,恰恰反映出國家治理不斷走向完善的歷史脈絡。在這個意義上,政府職能轉變的理論邏輯與過程邏輯實現了嵌合,並統一於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歷史場域中。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說,政府職能「轉變」的任務已經大體完成,下一步改革的重點,應當置於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整體框架下重塑職責體系,同時又要在保證制度環境基本穩定和經濟社會均衡發展的基礎上推進行政改革、完善市場機制以及培育社會體系等方面。

五、進一步推進政府職能轉變的理論思考

關於理論邏輯和過程邏輯的透視,有助於深入理解政府職能轉變的內在機理和基本脈絡,也可以為下一步深化政府職能轉變提供指引。未來,在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歷史場域中,圍繞提升治理能力、優化治理方式兩個抓手,重點把握以下三項原則,不斷推動政府職能轉變走向深化、細化、具體化。

(一)要在政府、市場、社會三者的動態均衡中調整職能邊界

歷史發展規律證明,政府職能是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會伴隨著多元主體力量的相對變化而不斷調整。換言之,並不存在一個所謂「固定的」或「最好的」三者之間的職能劃分邊界,而只可能存在某種最適合本國政治、經濟、歷史、文化背景的權力配置結構。因此,應當結合各國具體情況和歷史傳統來塑造具有本國特色的、內嵌於國家治理體系之中的「政府—市場—社會」三者的關係結構。唯有如此,才能形成既相互制約又相互支撐的國家治理框架體系,最大化地提升國家治理能力,共同應對公共事務中的政府失靈、市場失靈等諸多問題。

(二)要將政府職能轉變和治理工具的應用創新有機統一起來

作為實現政府職能的操作途徑和具體手段,治理工具的選擇及應用會直接影響政府履職效果,也會直觀地反映政府職能轉變的方向。理論上看,不同治理工具的效率和效果存在著顯著的差異,而選擇何種治理工具往往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以往的政府職能轉變改革,往往更多地關注職責配置以及機構設置本身,對於治理工具應用創新的關注卻不夠,而後者往往能夠對更好地實現既定的治理目標、適應特定的治理環境起到十分顯著的作用。因此,在下一步切實推進政府職能轉變的過程中,應當將改革和治理工具的應用創新有機統一起來,以便推進改革進程、提升治理績效。

(三)要打破自發形成的職責結構模式,推動政府職責體系重塑

一直以來,我國縱向各級政府在職責配置、機構設置上保持著較高的一致性,形成了一種「橫平豎直」、「方方正正」的結構。這種「渾然一體」的結構性特徵,恰恰是政府職能轉變遲遲未能取得突破性進展的「根子」所在。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認為,當前我國政府縱向職責體系看似清晰有序、劃分明確,卻是建立在一種錯誤的邏輯甚至沒有邏輯的基礎上,以一種近乎自發的方式形成的。

誠然,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政府職能轉變取得了顯著的成就,特別體現在提升行政效能、協調政市關係與政社關係乃至推進行政改革等方面。但同時必須承認,改革尚未根本性觸及這種近乎自發地形成的、「渾然一體」的職責結構模式,而這為下一步繼續深化政府職能轉變提供了現實生長點。未來,應當著力於打破這種職責結構模式,將重點放到政府職責體系的重塑上來,從府際權力配置、權責分工體系、財政支出結構等多維度著手,合理劃定各層級政府的職責範圍和職責內容,分區域、分層級地探索落實政府職責,優化機構設置,形成內外之間、上下之間、左右之間,各級、各類職責銜接有序、溝通順暢的局面,構建相輔相成、目標明確、高效運行的政府職責體系。(呂同舟,上海師範大學哲學與法政學院講師,南開大學中國政府與政策聯合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

[參考文獻]

[1][4]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N].人民日報,2013-11-16(1).

[2]丁元竹.治理現代化呼喚政府治理理論創新[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7(3):37-42.

[3] 俞可平.衡量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的基本標準——關於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的思考[J].黨政幹部參考,2014(1):14-16.

[5] 朱光磊,於丹.建設服務型政府是轉變政府職能的新階段——對中國政府轉變職能過程的回顧與展望[J].政治學研究,2008(6):67-72.

[6] 朱光磊.現代政府理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73.

來源:《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7年第5期

相關焦點

  • 政府職能轉變的理論邏輯與過程邏輯——基於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思考
    由此,可以抽象出觀察政府職能轉變的雙重視角:一方面著眼於理論推演,梳理政府職能轉變、政府治理與國家治理之間的內在關聯及其作用方式;另一方面著眼於過程梳理,通過對政府職能轉變歷程的描述透視其與政府治理、國家治理之間的現實關聯;同時,在理論邏輯與過程邏輯相互映照和統一下,系統地思考未來進一步深化政府職能轉變應當遵循的基本原則。
  •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政府職能轉變的測量
    、關鍵段落字數開展計量,回溯性地測量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政府職能轉變的特點並預測了中國政府職能未來轉變的趨勢。人們一般認為政府應該履行的職能內容主要有政治職能、經濟職能、文化職能、社會職能等。然而,由於政府職能對公共行政生態環境的變化是具有感應性的,在不同時期,在社會的不同發展階段,政府履行這些職能的偏重點是不一樣的。學者們一般認為我國政府職能轉變經歷了從「兩手抓」到「五位一體」的變遷建構過程[1],是政府政治的專政職能逐步弱化、民主職能不斷加強,經濟職能日益加強、社會管理職能日益凸顯的過程。
  • 張雅勤│行政公共性:理論本源與中國邏輯
    中國公共行政理論研究和行政踐行,必須鮮明體現出與西方迥異的邏輯理路,將馬克思主義行政公共性思想作為理論本源,將國家治理和社會發展作為植根沃土,釐清「國家與社會」「政府與市場」「權力與權利」「法治與民主」等核心範疇的理論邏輯,構建起中國特色的行政公共性話語體系與行動邏輯。行政公共性是一個源自西方行政學的價值範疇。
  • 劉豔: 農村土地「三權分置」改革中政府職能轉變析論
    基於法律設定的農村土地產權構造的特殊性,農村土地「三權分置」改革必須遵循政策與法理的邏輯,處理好政府與市場、公權與私權之間的關係,轉變政府職能成為破題的首要命題。結合實務中的需求,農村土地「三權分置」改革中轉變政府職能必須立足法治政府建設的要求,從構建有限政府和服務型政府出發,優化制度設計,界定權力邊界,規範行政行為,保障市場運行。
  • 【十九大·理論新視野】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創新邏輯
    伴隨著全面深化改革工作不斷朝縱深方向發展,促進政府管理職能變革、創新政府社會管理理念與方法是目前政府改革的關鍵突破口。政府以「委託代理」的方式與社會承購方在社會公共服務購買方面所締結的契約關係,能夠有效地盤活社會富餘資源,不斷地促進政府公共服務管理能力的提升。由此可見,創新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機制與方法,對於轉變政府管理職能及釋放政府管理改革紅利,具有極強的戰略意義與實踐價值。
  • 心學邏輯:致良知過程就是邏輯判斷的思維過程
    現今眾多的良知說,將良知歸於人的直覺,神秘化,卻不知只是經驗的過程也是邏輯,沒有理論形式化的思維過程罷了。邏輯學是上述各類知的應用,包括有概念、性質、判斷、推理、分析、演繹等等思維本身是良知的構成,也是致良知應用,從而更顯得其突出的地位。
  • 政府職能三次轉變的啟示
    自1988年第二次機構改革首次提出「轉變政府職能」並把政府職能轉變作為機構改革的關鍵以來,政府職能的改革發生了三次轉變。第一次轉變著眼於機構改革,從精簡機構精簡人轉向政府職能適應經濟體制改革的要求。1982年第一次機構改革的一個重要特點是精簡機構精簡人,縮小政府的組織規模和人員規模。
  • 【離散數學 | 數理邏輯之命題邏輯】命題邏輯的推理理論
    所謂推理,是指從一組前提合乎邏輯地推出結論的思維過程.演繹法引入「從理論上講,利用真值表技術,完全可以在有限步內判定一個結論是否是前提的邏輯結果,然而當前提與結論中包含的原子命題變元數量很大時,這種判定方法只是理論上可行,而實際上卻辦不到,把真值表輸入計算機時,要佔有相當大的存儲空間,
  • 公眾參與環境治理的理論邏輯與實踐模式
    如何立足中國,正確把握公眾參與在中國環境治理中的理論與實踐邏輯,成為重要的學術命題。本文系統研究科學有效的公眾參與機制,使其服務於環境綜合治理,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促進國內生態優勢轉換為國家長期的經濟優勢。
  • 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邏輯轉換
    三種理論模型都以府際關係為切入點,重點透析了中國國家治理過程中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和機制何以能夠協調運轉,進而實現中央政府關注的風險防控和成本控制的核心目標,也從側面證實了政治制度與公共生活相契合才能提振治理有效性。然而,三種理論都忽視了時空變化對國家治理的影響,因此也就沒有展現出治理有效性的歷史變動過程。
  • 肖捷:完善國家行政體系 加快轉變政府職能
    原題: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對加快轉變政府職能作出重要部署,為全面加強政府建設、完善國家行政體系指明了方向、提供了行動指南。
  • 第九屆制度論壇暨「中國制度的概念、邏輯與知識體系」學術研討會在我院成功舉行
    當前我們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其內涵也包括世界政治知識體系格局的轉變,提煉出中國制度中具有標識性的核心概念和核心邏輯,實現從特殊到一般的轉化,推動源自於中國的政治學概念和原理「走出去」,這是我們當代政治學學人的使命。
  • 理論的維護與驗證——邏輯實證主義的產生與批判
    科學的假說、論斷及理論無論是如何發現和提出的,它都只能是普遍性的、一般性的全稱陳述論斷。理論中的任何知識和論斷的獲得,雖然不必與它的驗證使用相同的方法和過程,事實上也很難做到,但對它的正確性的驗證,卻必須是「從簡單事實到一般論斷再到具體結論」這樣一個完整的、嚴謹的演繹過程。就是說對整個理論體系的不同形式、不同階段的所有命題,都要經受嚴格的邏輯檢驗。怎樣獲得無需細察,如何驗證必須嚴究。
  • 劉尚希院長為我院研究生作「財政學的舊邏輯與新邏輯」專題講座
    所以,西方財政學邏輯起點的前提是明顯錯誤的。二是武斷地認為政府與市場是二元對立的。在古典經濟學中,政府與市場形成了一種對立。政府的職能是維護社會秩序的穩定,所以政府在社會中必須存在。因為經濟學者常常片面地認為社會由政府和市場構成,所以以經濟學邏輯為基礎的財政理論在民生問題的變革上會出現偏差,表現為將醫療、教育等方面過度地市場化。從共同體的角度來看,一個共同體社會包含政府、市場和狹義上的社會。人們現階段對政府與市場關係的認識要遠勝於對政府與社會關係的認識。
  • 海洋自然資源管理理論範疇與理論邏輯的新探索
    該書是作者積十多年海洋管理學的教學與研究之所得而撰寫的一部教材式專著, 對海洋自然資源管理的理論範疇與理論邏輯進行了新的探索,提出的問題和闡述的觀點令人耳目一新。海洋資源管理學是一門新興學科,也是新的學術研究領域。
  • 推進政府職能精細化管理是轉變政府職能的重要途徑
    精細化管理的理論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企業管理者所接受,精細化管理就是一種先進的管理文化和管理方式。  把「精細化管理」理念在我國政府職能改革中加以運用,不僅是我國行政體制改革實踐創新的嘗試,更具有劃時代的重要戰略意義,標誌著我國公共管理的一次深刻轉型。
  • 事實認定的理論與邏輯
    08 17:13:29 | 來源:中國法院網 | 作者:閔俊偉 簡建偉   事實認定是整個審判的基礎,把握其背後的理論邏輯
  • 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
    我們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領會加快轉變政府職能的重大意義,認真落實加快轉變政府職能的目標任務,為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提供重要保障。  一、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建設職責明確、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體系  轉變政府職能是深化行政體制改革的核心。
  • 紮根理論的歷史與邏輯
    ,紮根理論「是一種質性研究方法」,「是一種實證主義的科學方法」,「是一套明確的技術」,「有著統一的程序步驟」,然而無論從紮根理論的發展歷史還是理論邏輯來說,這些認識都值得深入的討論與反思。備忘記錄了研究者自己在研究過程中的各種想法,是研究者對自身理論意識流的即時記錄,不用計較語法和拼寫。不斷積累、修改和整理備忘,對編碼進行分類整合,梳理理論邏輯,寫作框架就逐漸成型了。 表1 經典紮根理論的編碼步驟
  • 邏輯理論——歷史與概述,解開數學分支的關鍵
    自從智人通過第一次認知革命(約70,000年前)發展起來以來,就已經有多種邏輯定義。由於我們的祖先對這個潛在的過程沒有太多的認識,他們在迅速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時,毫無疑問地表現出了理性的跡象——最終定居在早期地球的各個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