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學邏輯:致良知過程就是邏輯判斷的思維過程

2020-12-12 岐黃道心

之前寫了良知的構成,就是用分析的方法,按個體的來源分一是與生俱來的部分,一是後天學習到的,與生俱來的是本能,是人具有理性的思維以及控制思維的能力,而後天學習的就是掌握這些能力的程度,學習得多,實踐得多,那麼掌握能力的程度就大,但在這個過程中,自我意識思維也同時在成長著,伴隨著理性的能力成長。所以小孩子的表現出很強的自我,是在於其自控力很差,而表現出他的自我性。而成年人,自控能力強了,但自我的思維能力的同樣也在增長,二者就成了理性的正反兩面,良知與私慾的共同存在。

還有按良知源於客觀存在的反映分一是自然規則包括各類自然學科,一是社會規律,包括社會規則,道德法則,社會價值觀等等,這些都是需要分析邏輯的應用,否則「良知」,會讓人迷惘而不是所蹤。

現今眾多的良知說,將良知歸於人的直覺,神秘化,卻不知只是經驗的過程也是邏輯,沒有理論形式化的思維過程罷了。邏輯學是上述各類知的應用,包括有概念、性質、判斷、推理、分析、演繹等等思維本身是良知的構成,也是致良知應用,從而更顯得其突出的地位。

前面篇文章論述概念、性質則是邏輯構成的最重要的要素。而邏輯的過程,則是思維的運動過程。推理是對事物抽象、或分析後,相同的概念間進行比較,歸納是對不同的事物個體提取出相同的性質屬性,是不同個體特殊,演繹出本質的差別,區別不同與相同的過程。都是需要思維的參與,因此推理歸納演繹,雖然作為邏輯學的概念,也僅是分析的概念不同,是在思維中的整體構成中。

思維必須先將客觀事物分析、片斷或抽象化,而後產生概念,而後產生比較、歸納、演繹,而後產生結論,因此概念與抽象是思維過程的前置條件,前二者都是思維人給予的,而不是接受者的,接受者只接過比較的過程,與產生結論。

如若傳遞者和接受者的概念、性質的偏差,其前提錯誤而導致判斷的結果錯誤,產生各式各樣的邏輯繆誤。推理、歸納、演繹中往往較少過程錯誤,因為以語言、符號等表象形式所體現出來的表象形式易被發覺,而重要的概念與性質卻是本質無法形式化,只能存在於思維者的思維中。

錯誤類型產生於思維中而非形式中,因此在於形式邏輯的定律要求這有如同一律、排中律、矛盾律等等。邏輯三定律,同一律就是同一。不矛盾律就是不相容的二選一。排中律是相容的二選一,關係不能是中。同一、二選一、關係不能是中就是形式邏輯的實質,形式邏輯的真理,都在概念的明確。而不是似是而非,這又恰恰是語言構建。概念、性質、過程等構成了的邏輯判斷,看到的只是過程,前兩者概念、性質的最易混亂的邏輯思維的部分。

這些就是形式邏輯,也就是思維規律的部分。邏輯學是對人類的思維進行總結的理論化,也就是說它並不是現實世界,而是人類觀察現實世界需要應用的思維規律。當一些國內科學史作將現代科學源於古希臘的自然哲學,邏輯體系,最有本身並不是對自然的正確認識,而是總結出的人類的思維規則,並在此規則下去觀察實驗等的方法體系。方法體系本身的理論化形式,是正確的思維的外在表現,內在規則始終是人的內在思維中。卻被中國科學學者認為是科學的來源本質,是根本的錯誤,把理論形式當成了科學本身是錯誤的,在於理論形式並不產生科學,而是人的思維產生的,邏輯學體系僅僅是人的總結規律,是外在的表現。

即使沒有這些理論規則,科學仍然是從傳統走向現代。因為我國當下的現代教育幾十年都沒有進行邏輯基礎的教育,仍然有科學的發展與進步,也證實了科學是在實踐過程中所產生的。這裡不是否定邏輯學的傳播作用,而是闡述科學的本質不是理論的外在形式所產生的。

如何判斷概念性質的正確性,就在於辯證邏輯的應用。

本號將陸續從邏輯學角度演繹心學方法論,關注閱讀,融匯中醫、科學、陽明心學

相關焦點

  • 心學邏輯:心學不是枯禪,是需要將形式邏輯和辯證法進行整體融合
    形式邏輯是思維規則,是對人類思維進行理論結構化,並不是現實世界本身,而是通過結構化的形式驗證思維過程的有效性,合理性,而非檢查現實的真實性,不是不能反映真寮現實,而是對思維過程是否有效的檢驗的方法,是人類觀察現實世界需要應用的規則,形式邏輯的目的是思維結構化、形式化,因此是現實世界的抽象化
  • 王陽明的心學精髓是什麼一起領略知行合一,致良知的終極智慧
    「知與行的必然性,不斷出牌通過行為來驗測本性這個點」,我想到之前看到的對「人性成本」的註解——「人的因素」的存在,使你不能以公式思維理解這個世界,因為公式裡的每一項都不那麼理所當然。人總是從無限的可能性中以未知開闢未來,而不是從正確的邏輯推論中以理論得知必然。所以每個人當下的行為,都是在自己本性驅動下,所能做出的最優解。
  • 如何提升自己的認知、邏輯、思維、系統思考能力?
    邏輯思維能力,指的是一個人對事物進行觀察、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判斷、推理的能力。具有邏輯思維能力的人,通常會採用科學的邏輯方法,準確而有條理地表達自己思維過程。有一個故事,很好的告訴我們,什麼是邏輯:武大郎在外面擺地攤,在沒有通知潘金蓮的情況下提前回家,突然撞見妻子跟西門慶在卿卿我我打情罵俏,大郎立刻就會明白小潘出軌了。這就是邏輯。思維能力,跟邏輯能力有些重合。我們暫且理解為「獨立思考」的能力。思維能力人人都有,但是獨立思考,不人云亦云、不隨大流的能力,卻未必人人具備。
  • 政府職能轉變的理論邏輯與過程邏輯
    (三)以政府職能轉變推動政府治理方式變革 正如前文所述,政府治理方式直觀地表現在政府與多元主體的關係上,政府職能轉變的過程恰恰也就是調節政市、政社、政民關係的過程。 三、過程邏輯:國家職能—政府職能—政府職責—職責體系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政府職能轉變的理論認識和改革探索不斷推進。依據具體內容和著力點的不同,這一過程可以大略地劃分為三個階段,並基本遵循著「國家職能—政府職能—政府職責—職責體系」的演化邏輯。實際上,這一漸次深入的過程恰恰也就是政府治理和國家治理不斷完善的過程。
  • 牛津考題,意不在題而在「人生邏輯」:考察表達思維過程的能力
    即對事物進行觀察、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判斷、推理的能力,採用科學的邏輯方法,準確而有條理地表達自己思維過程的能力。誠如近年來的一檔熱播綜藝節目《奇葩說》,其中關於「一夜暴富真的是一件好事嗎」「紅包能不能代替禮物」「要不要做單身媽媽」等問題的討論,取勝關鍵不局限於「以情感人」「以理服人」,而是需要將知識儲備、經驗閱歷等融會貫通,以科學、縝密、合理、合情的邏輯來贏得現場觀眾的支持率。
  • 法治思維不應拋棄形式邏輯
    因此,在現實世界中,還是需要有另一種介質來為確保辯證法的合理運用而不至於偏離軌道,這種介質就是模式化、規範化的邏輯——形式邏輯。  在法治意義上,批判學者認為形式邏輯對法律論證的實質向度未起多少作用,而辯證邏輯能夠突破形式邏輯的局限,深入到法律概念本身去挖掘其內涵、外延,因此主張以辯證法替代形式邏輯主導法治思維。
  • 邏輯轉體,讓孩子在「玩」的過程中認知世界,發展思維,建構自我
    楊易是小學數學老師,在被問到職業選擇時表示:小學是思維培養的重要階段。邏輯轉體不僅適合成年人,更適合孩子鍛鍊思維能力。,可強化數學邏輯智能。、回顧、檢討、改進四個過程,增強自己的內省能力。邏輯轉體轉呀轉轉出好思維
  • 新中國70年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與邏輯
    以「站起來到富起來、強起來」為特徵的三次偉大飛躍,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不能忘卻、不可磨滅的歷史記憶,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繼往開來、奮勇前進的歷史畫卷,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時俱進、守正創新的歷史邏輯。在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過程中,對社會主要矛盾的判斷和處理,是認識世界和改變世界的實踐過程,這一實踐過程構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內在邏輯。
  • 王陽明心學的核心是什麼
    心學的邏輯結構為心即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心即理是心學的理論基礎,「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致良知是心學的主要內容,「心自然會知,見父自然知孝,見兄自然知悌,見孺子入井自然知惻隱,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若良知之發,更無私意障礙,即所謂『充其惻隱之心,而仁不可勝用矣』」。知行合一是心學的方式方法,「某嘗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 科技翻譯和邏輯判斷
    這說明在翻譯中常常會碰到需要運用邏輯來判斷和解決一些似乎不合邏輯的語言現象,這裡說的邏輯判斷,主要是指對原文語言思維邏輯的判斷和譯文的技術邏輯的判斷。例如:分析:對上面的譯文進行邏輯判斷時,首先看中文表達和所述事情在邏輯上是否有問題,我們感到有問題的是,究竟是把20世紀看作是什麼樣的世紀合適,是製造了首批智能機器的世紀,還是徵服宇宙的世紀或原子能利用的世紀,我們常說:20世紀是徵服宇宙的世紀,或者說,20世紀是原子能世紀,在發現譯文不符合邏輯後,要注意研究原文語言。
  • 小白看普通邏輯:普通邏輯規律
    一、普通邏輯基本規律的普遍適用性邏輯思維規律是人們在形成概念、作出判斷、進行推理和論證 的過程中必須遵守的準則,可以分為具體的邏輯規律和基本的邏 輯規律兩類。具體的邏輯規律就是只在某一特定範圍內起作用的邏輯規 律。例如.具有屬種關係的概念內涵和外延間的反變關係、主謂項 相同的性質判斷間的對當關係、德•摩根定律(否定聯言得選言、 否定選言得聯言),等等。
  • 形式邏輯
    概念的兩個方面是外延和內涵,外延是指概念包含事物的範圍大小,內涵是指概念的含義、性質;判斷從質上分為肯定判斷和否定判斷,從量上分為全稱判斷、特稱判斷和單稱判斷;推理是思維的最高形式,概念構成判斷,判斷構成推理,從總體上說人的思維就是由這三大要素決定的。   它要求思維滿足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理由充足律。這四條規律要求思維必須具備確定性、無矛盾性、一貫性和論證性。
  • 關於形式邏輯與辨證邏輯的探討
    廣義上邏輯泛指規律,包括思維規律和客觀規律。邏輯一詞在日常話語中有三種含義:一是客觀事物的規律,尤其指事物變動發展的順序與規則。如「這些人的做法簡直不符合邏輯」,這裡的邏輯等同於規律。二是表示思維的規律性或規則,如「無論說話或寫文章都要符合邏輯」。這裡強調的是清晰、條理、順序與關聯性。常常有人告訴我,他講的話缺乏邏輯性,意思就是——混亂。
  • 科技翻譯中的邏輯判斷
    這說明在翻譯中常常會碰到需要運用邏輯來判斷和解決一些似乎不合邏輯的語言現象,這裡說的邏輯判斷,主要是指對原文語言思維邏輯的判斷和譯文的技術邏輯的判斷。  綜上所述,無論是理解原文的過程,還是尋求適當的漢語表達形式的過程,都是跟判斷打交道的過程。科技英語因其專業特點及其相關背景知識,邏輯判斷在我們進行譯文處理時,顯得尤其重要。語言具有民族的特點,而判斷則具有全人類的性質。因此,掌握邏輯學裡某些關於判斷的知識,對於透徹理解原文,減少翻譯錯誤,提高譯文的質量,無疑是不少好處的。
  • 形式邏輯知識才是思維能力是形成和提高的基本工具
    為了提高自己的思維能力,我們會避開邏輯類的讀本,選讀了一些類似批判性思維或者思考藝術的書,但結果總是覺得收穫並不理想。究其原因,應該是對思維能力形成的最基本知識-形式邏輯知識的缺乏了解。其實形式邏輯是思維能力形成和提高的基礎。為什麼?從以下幾點簡單的闡述:第一,什麼是形式邏輯?
  • 經濟學中的演繹邏輯和歸納邏輯
    在演繹邏輯看來,它是正確的,即便第二天發現地面沒有溼。原因是,演繹邏輯注重的是推理過程的嚴謹性,而並不過分關注命題所得到的結論,它的正確性並不取決於得到的結論是否符合事實。之所以發現第二天地面沒有溼,是因為該命題的前提條件(下雨)不滿足,只要下雨了,地面變溼變會成為一個確認無疑的事實。它的思維起點是假想的(前提條件,或曰假設),終點是對事實的判斷。
  • 形式邏輯和辨證邏輯的基本規律
    (接上回)第四,形式邏輯的基本規律1.同一律:在同一思維過程中,一個思想必須保持確定和同一。違反這一要求,就會犯偷換概念或偷換論題的錯誤。也即每一概念和判斷,都是確定的,不能互為混淆。首先,概念上是什麼就是什麼,北京就是北京,不能成為上海;香蕉就是香蕉,不能謂之桔子。其次,判斷上是真的就是真的,不能是真的又還是假的;是假的就是假的,不能是假的同時又是真的。以前聽過一個笑話:老師要求學生用「難過」一詞造句,學生造「漲大水了,我家門前的河很難過。」
  • 怎樣提高自己的思維邏輯?職場新人必看
    首先,我們要知道什麼是邏輯,從狹義來講,邏輯就是指形式邏輯或抽象邏輯,是指人的抽象思維的邏輯;廣義來講,邏輯還包括具象邏輯,即人的整體思維的邏輯。思維是指人類所具有的高級認識活動。按照資訊理論的觀點,思維是對新輸入信息與腦內儲存知識經驗進行一系列複雜的心智操作過程 。
  • 行測必須知道的——邏輯判斷解題基本原則分析
    邏輯判斷在行測考試中是一種重點也是難點的題型,為很多考生所頭疼,不知道究竟如何去解決這種題目。在此我們為大家詳細講講邏輯判斷解題的基本原則,幫助大家撥開邏輯的雲霧。另外,我們做這種題目採取的方法是邏輯推論,不是憑藉感覺或常識、言語思維去解題。所謂的邏輯推論就是我們要按照固定的形式去推理即可。上面那道題目所蘊含的邏輯形式就是「A是B,所有的B是C,所以A是C」,而A、B、C可以是任何事物。最後我們選擇的答案是最恰當的答案,也就是所謂的最優選項。
  • 政府職能轉變的理論邏輯與過程邏輯——基於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思考
    (三)以政府職能轉變推動政府治理方式變革 正如前文所述,政府治理方式直觀地表現在政府與多元主體的關係上,政府職能轉變的過程恰恰也就是調節政市、政社、政民關係的過程。 三、過程邏輯:國家職能—政府職能—政府職責—職責體系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政府職能轉變的理論認識和改革探索不斷推進。依據具體內容和著力點的不同,這一過程可以大略地劃分為三個階段,並基本遵循著「國家職能—政府職能—政府職責—職責體系」的演化邏輯。實際上,這一漸次深入的過程恰恰也就是政府治理和國家治理不斷完善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