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時候要當科學家的偉大理想為什麼消失了?
小時候,我們都有一個偉大的理想,當科學家,當老師,當偉大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因為我們從小的就知道周總理就是從小就立下遠大的理想:我要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當你跟媽媽說,我長大了要當一名偉大的科學家,媽媽就笑了。其實,那時候的你對當科學家是怎麼回事是完全不清楚的。小時候和老一輩人都覺得人生理想應該是宏大、遠大的,可以貫徹一生的,但是慢慢長大以後,我們就會發現,我的夢想消失了,這是為什麼呢?
理由很簡單:那個可以規劃一輩子人生夢想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1、 社會變了
在80年代時,社會和職場變化是很慢的,十幾年如一日,行業、社會的內容都沒有太大的改變。
而到了今天,社會的階層和職場的變化是非常快的,3年一個潮流,我們經歷過小家電潮流、網際網路的第一代潮流、房地產潮流、汽車的時代、金融的時代,一直到現在的移動網際網路的時代。3年一波,變化得太快了,每一波都會讓這個社會有巨大的改觀。
2、 人變了
在父母的年代,個人變化不大,社交圈也很穩定,很多老朋友就那麼幾個,老街坊都是十幾年的關係,祖輩父輩都認識。
今天卻完全不一樣了,個人的追求變化很大,每隔幾年你的想法就會改變,同時你的朋友也會經常變化,房東、合租的小夥伴,同學、同事,現在到你打開你的微信或是QQ,你會發現,很多人你連名字都叫不上來,但是曾經他們都是你的好朋友。所以我們的社交圈也變換得很厲害。
3、工作變了
以前的工作,一個單位,一個職位,一杯茶,一張報紙就可以過一輩子,如果運氣好的話,這個職位還可以傳給兒子。
而到了今天,幾乎沒有人可以在一個單位幹一輩子,平均每個人要換6-7個單位,你在單位待3年,就是老員工了,5年叫合伙人,7年就是創始人了,如果你的單位還沒倒的話。
職位的內容也變化非常快,如果營銷,各種營銷模式也在不斷更新,微博時代、微信時代等都給我們的內容和方式帶來了很多的變化。而且你的職位別說傳給兒子了,多少90後、00後迫不及待的要拍我們,自己能保證不會把他們拍死就很不容易了。
4、 學習方式變了
在以前的時代,個人知識的頂峰就是大學畢業的時候,大學學的知識可以支撐你一輩子,只是循環使用的問題。但是到了今天,我們都需要持續的學習,必須進行持續的知識更新,才能保證有持續的優勢。
你發現了嗎?在以前社會變化也很穩定,個人也很穩定的時代,的確有可能在很小的時候就看到一條清晰的路徑,只要完成好每一個節點,就能做到。到了今天,你和時代都在迅速的變化,如果你還在按照原來小時候的夢想來走的話,你就一定會非常迷茫,因為大的夢想,你做不到,小的夢想,你又不認為它叫做夢想。
二、馬雲其實比你更迷茫
間歇性迷茫,是現代人都在經歷的。
比如一個年輕人剛進公司的時候,目標特別清晰,但是過了一兩年以後,又迷茫起來。自己也是一樣的,在某個階段覺得自己想的特別清楚,可以生了個孩子或者升了個職以後,又開始迷茫起來。
所以很多人會想說,到底什麼是重要的呢?其實啊,不僅我們普通人迷茫,越是社會頂端的人群越是迷茫。因為他們自我成長的速度,所面臨的頂端的和前沿的世界變化是很快的。
就算是馬雲,他的人生經歷也是跌宕起伏,被迷茫推動著走的。他遇到的而迷茫的次數比我們多,失敗的次數比我們多,但是想明白的次數也比我們多,所以他一路磕磕碰碰變成了今天阿里巴巴的董事局主席。
在今天這個時代,你其實很難像過去一樣,拿著一張清晰的地圖就能一步到位的設計你的人生,我們要做的是小步快跑,打開GPS模式。
GPS設計最偉大的地方就是在於當你走錯了路時,GPS就會說:新的路徑重新規劃中。因為車況再變化,車的位置在變化,其實很容易走錯,但是走錯了以後GPS不會像原來坐在你副駕駛你的女朋友和老媽一樣,喋喋不休一些廢話,它只會很淡定的說:您的道路在重新計算中。因為車況在變、時間在變、你的位置在變,既然變了,那我們就接受改變,重新設計一次就好。我覺得這就是這個時代的設計方式,你的人生一定會因為你的成長和社會的變化持續的迷茫,關鍵是快速地試錯,快速地重新找到方向,才是這個時代職業生涯發展的王道。
三、交付最小可行性產品,快速試錯,小步快跑才是這個時代最好的生涯規劃策略
你可以用鉛筆畫一個人生的藍圖,因為你的人生需要一個大的架構,但是你需要帶上橡皮,持續的進行修改,這才是這個時代正確的打開方式。
在《精益創業》中這本書中,作者提出了一個「最小可行產品」的概念。
說的是在創業時,在這個市場不明確的情況下,就不要做大的商品和大的變化,就出一個最小的可行產品,做出來以後就把它丟到市場上面去,如果行的話,就繼續往前做,如果不行的話,就趕緊換一個方向,這種策略就是快速試錯,小步快跑。
所以產品就是開發-測試-認知,帶著新的認知繼續開發-測試-投入市場獲得更新的認知,這樣做循環,才是最快的開發方法。
最小可行產品的概念,同樣可以應用在生涯規劃中,將它提煉成小步快跑的生涯策略。
當我們有了新的視野、新的追求,認清自己的優勢後,我們會有一個目標,應用最小可行性產品策略,我們在定目標時,就不要定人生長遠目標,就定一個階段性最小可行性目標。比如在大學時,就不要去想人生要做什麼,只需要考慮清楚,我大二要幹嘛,大三要幹嘛,畢業我要幹嘛。
定好階段性目標後,立即開始行動,達成階段性目標後,就進行評估,一方面評估你的目標達成的如何,一方面評估現在的情況有沒有發生改變。這個評估會讓你收穫新的視野,讓你對自己有新的理解,讓自己有新的追求,也有新的優勢。通過這個循環,有會讓你有一個新方向,有訂立一個新的階段性最小可行性目標,繼續開始行動。這樣的反覆循環,才是適合這個社會的生涯規劃方式。
具體還怎麼操作呢?跟你的變化程度有關。
1、 畢業前3年:建議每年都停下來,主動規劃一次,對自己的定一個年度目標,在年底進行評估,對自己在下一年重新定位。2、 25-30歲:每2年,你的眼界也變寬了,你也需要更多的時間去培養更大的優勢。3、 30-36歲:每3年4、 36歲-50歲:每5年,因為這個時候,你的眼界已經很開闊,而你的變化也在逐漸變緩了,同時你的家庭責任也變大了,人的慢慢開始定性。
在35歲之前,多嘗試變化,多做出最小可行性產品,是一個及其聰明的方式。不作不會死並不適合我們這個時代,常作不死,才是一個正確的方式。
這個策略執行的關鍵在於行動起來。
不管你的階段性目標是一年也好,半年也好,3個月也行,關鍵是你要跑起來,並且一定不要忘記在階段性目標完成以後進行評估和回顧,探索職場,了解自己,給自己定好下一階段的方向和目標。
哪有什麼職業是真正的人生正確選擇呢?所有的選擇都是你先選擇了,不斷的試錯,小步快跑,跑成了正確的人生之路。
在今天這個時代,最糟糕的並不是做了,錯了,學到了東西,然後再做,其實所有人都是這麼走過來的。
最糟糕的是,你一直站在原地,期待有人給你一張不可能出現的地圖,在等了這麼多年以後,你突然發現,這種事情本不可能,這種對於自己的懊悔,自信心的打擊,看到別人超過了自己,你卻永遠也趕不到了的痛苦才是最大的失敗吧。
行動起來,小步快跑,走上真正可行的生涯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