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席故宮宮燈復原 北京宮燈待傳人

2020-12-20 新京報

今年春節前夕,故宮乾清宮區域懸掛起久違了的宮燈。北京美術紅燈廠的廠房裡,北京宮燈技藝傳承人郭燕青,仔細看著新聞圖片上的宮燈,「復原的樣式挺好,看著是現代技術做的」。郭燕青沒有看錯,這批宮燈出自四川自貢,使用了新材料以及雷射列印等新技術。在家門口沒能為復原故宮宮燈出力,郭燕青有遺憾卻也無奈,「生產跟不上,找我們也不敢接」。雖然面臨困境,但北京宮燈的傳承者堅信「這門手藝不會斷」。目前,已經有不少年輕人學習北京宮燈的製作,並且加以創新。

1月29日,北京美術紅燈廠,郭燕青展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北京宮燈。 新京報記者 王嘉寧 攝

生產車間

繁忙景象難以重現

廣渠門附近的一條胡同中,北京美術紅燈廠藏身於一片老居民樓中。春節前夕,新京報記者探訪北京美術紅燈廠。這座老廠前身是始創於清嘉慶年間的「文盛齋燈扇畫店」,目前北京宮燈技藝的4個非遺傳承人均為該廠職工,57歲的郭燕青最小,年紀最長的馬元良先生已經70多歲。在廠區庫房屋頂上,懸掛著各式宮燈樣品,「最大的六方宮燈高1米7,製作於2002年,20個工人當時做了一個月。」郭燕青對每一件宮燈如數家珍。與庫房內的光鮮相比,對面的生產車間則顯得寂寥,30平方米的平房內空無一人,桌上散亂地放著各種製作宮燈的工具和原材料。「這個刨子是紅木的,已經有100多年歷史,別處可不好找了。」郭燕青指著一個泛著光澤的刨子說,這是他的爺爺傳下來的,郭家三代木工,郭燕青的父親也是北京美術紅燈廠職工。1981年,郭燕青子承父業進廠,跟著老手藝人學習宮燈製作。郭燕青回憶,他剛進廠那會兒,過年前是忙的時候。「做木工活兒的一個組就有二十多人,一個車間分好幾個組,工人幹活兒時站一排,嗞嗞啦啦的聲音跟奏樂似的。」據郭燕青介紹,當時製作的宮燈除了用於出口,每逢春節,一些機關單位也都會在門前掛上來自紅燈廠的大紅燈籠,增添喜慶氣氛。「廠裡目前能幹活的只有七八個人,遇到有任務時還會請退休的老藝人回來幫忙。」郭燕青說,現在廠裡主要業務面對的都是老客戶,為他們製作和維修燈籠。

1月29日,北京美術紅燈廠內的燈籠。 新京報記者 王嘉寧 攝

宮燈製作

老傳統面對新工藝

故宮這次復原的宮燈,是由四川自貢的一家彩燈廠家製作。「宮燈樣式是傳統的,技術是現代的」。該廠家的工作人員向新京報記者介紹,此次他們一共製作了116盞宮燈,主體框架是木料、PVC材料和亞克力製作,用時3個多月。傳統宮燈在瓷片上作畫這一道工序就可能耗費幾個月,現在採用雷射列印技術加上一些手繪,生產效率大幅提高。退休後仍在負責美術紅燈廠銷售部工作的北京宮燈技藝傳承人翟玉良說,故宮也找過美術紅燈廠,「量大又要得急,我們是按照傳統工藝做,不會用新材料,短時間完不成,接不了這個活兒。」翟玉良還認為,宮燈不是必需品,保存得好可以用一輩子,作為小眾產品也制約了宮燈的市場發展。郭燕青介紹,北京宮燈工序繁雜,包括原木製作、上色噴漆、繪製燈片、印製燈片、燈穗配置等。郭燕青就從木工活的鎪活兒開始學起,用特有的工具鎪弓子在木頭上鎪出圖案。「鎪活兒不練一個月,上不了手,不鎪三年,出不了師。」郭燕青介紹,他們做的燈籠是竹子的,木頭盤、紅布套、手工捏,工程大了,做出來很費勁。現在馬路上掛的燈籠是鋼絲的,塑料盤、尼龍綢套、機器生產。價格上的差距也非常明顯,手工做的燈籠一個要3000元,而電商平臺的燈籠只要十幾塊錢。「打個比方,別家賣十塊,我賣二十,不了解北京宮燈的文化內涵,顧客會說,這明明一模一樣呀,為什麼不買便宜的?」郭燕青說,很少有人考慮手工製作宮燈背後的人力成本,滿大街的紅燈籠也很少能見到美術紅燈廠的產品了。

1月29日,北京宮燈技藝傳承人郭燕青在畫宮燈。 新京報記者 王嘉寧 攝

技藝傳承

進入校園回歸民間

「老祖宗留下的手藝不能斷,我也想傳承,可是沒有人學。」郭燕青印象中最後一個學手藝的年輕人是2013年來的,三年後還是走了,「吃了苦收入還不高」是主要原因。入行37年的郭燕青覺得,雖不能再指著這門手藝吃飯,但作為愛好還是不錯的,「現在誰來找我請教,我都歡迎。」而北京宮燈列入國家非遺名錄後,還有了去參加京交會等展會的機會,也讓北京宮燈和美術紅燈廠得到更多的社會關注和重視。此外郭燕青想著,以後美術紅燈廠能辦個宮燈博物館,能讓市民體驗製作宮燈。翟玉良也承認宮燈大規模生產不實際,他退休後熱心於「非遺進校園」活動,到中小學給學生講講宮燈歷史、製作工藝,讓更多年輕人接觸宮燈。去年,北京聯合大學「北京瀕危手工藝傳承人才培養」項目請翟玉良傳授宮燈製作技藝。學員是從社會上通過考試選定、有一定基礎的愛好者,通過三個月的系統學習,畢業時每個人做了一盞宮燈,還集體製作了一個直徑80釐米的走馬燈。翟玉良對學員的水平比較滿意,「達到了入門水平,時間長了積累多了,他們的手藝會越來越好。」北京聯合大學藝術學院工藝美術系教師楊慧子,師從翟玉良學習傳統宮燈製作,「宮燈匯集了光影變化,榫卯結構,手工傳統製作技藝非常有吸引力。」楊慧子認為,一方面,需要傳承傳統宮燈的製作技藝,另一方面,設計師也需要和傳承人在傳統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她已經做出了嘗試,還將繼續堅持下去。「宮燈技藝源於民間,最終要回歸民間,這門手藝不會斷。」翟玉良說。

專家說法

傳統技藝傳承還應融入現代生活

新京報記者了解到,以北京宮燈製作為代表的北京技藝,在2006年就入選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作為久負盛名的特色傳統手工藝品,北京宮燈在其實用價值之外,還代表著傳統文化。北京民俗學會會長高巍表示,燈文化與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特別是年節,北京傳統的燈彩活動主要在元宵節舉行,後來逢盛典、新婚、壽辰、節慶等喜事也都張燈結彩。燈彩成為祥瑞吉慶的象徵,寄託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祈望和對幸福未來的嚮往。對於北京宮燈技藝的發展,高巍建議,北京宮燈可以與時俱進,傳統技藝結合新材料、新技術,主動適應市場,傳統的東西也應有時尚的一面,符合現代人的需求,傳承的同時融入現代生活。

新京報記者 王彬 實習生 許文豪 編輯 張太凌 校對 劉越

相關焦點

  • 故宮將拍賣首次復原的天燈、萬壽燈及宮燈
    在3月2日舉行的黃廷方慈善基金捐資故宮博物院籤約儀式上,故宮博物院單霽翔院長透露,故宮文保基金會準備拍賣首次復原的天燈、萬壽燈及宮燈,用於資助貧困地區的孩子們。他同時透露,拍賣後,故宮將再次製做天燈和萬壽燈,每年春節定期擺放。
  • 故宮公益拍賣萬壽燈天燈宮燈復原品
    中國文化報訊 4月2日,「景禧燈華——故宮萬壽燈天燈宮燈復原品公益拍賣」活動在故宮博物院乾清宮前廣場舉行。作為故宮博物院「賀歲迎祥——紫禁城裡過大年」展覽重要實景展品的1對天燈、1對萬壽燈、5對宮燈復原品全部拍出,共計籌得善款2005萬元。
  • 故宮萬壽燈天燈宮燈拍出兩千多萬元,用於資助貧困地區教育
    4月2日, 「景禧燈華——故宮萬壽燈天燈宮燈復原品公益拍賣」活動在故宮乾清宮廣場舉行。作為故宮博物院「賀歲迎祥——紫禁城裡過大年」展覽重要實景展品的這組天燈(一對)、萬壽燈(一對)、宮燈(五對)復原品,依據故宮檔案藏品研究成果復原製作,於2019年春節期間在故宮乾清宮前展出。
  • 掌上樓臺——北京宮燈
    掌上樓臺——北京宮燈 2014-03-11 12:36 作者:邵安然來源:三聯生活周刊 2014年第27期
  • 非物質文化遺產宮燈,從種類到製作的詳解
    今年元宵節故宮的燈彩,給很多人印象深刻。宮燈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西漢時期,據說漢文帝戡平「諸呂之亂」正適正月十五,自此之後漢文帝每逢正月十五便出宮與民同樂,所到之處必懸掛燈彩,元宵節掛燈彩的習俗也就流傳下來了。到了宋代,元宵之日達官顯貴會掛上宮燈,而且還鼓勵百姓前來賞燈,凡到御街觀燈者賜酒一杯,因此燈節時觀燈者人山人海,熱鬧無比。
  • 掛宮燈貼春聯再現200年前節慶習俗 臘月初一起故宮開新展迎春
    紫禁城各式宮燈高懸,各宮大門貼上喜慶的春聯和門神,消失了近200年的立天燈和萬壽燈的「節俗」將恢復。農曆臘月初一(2019年1月6日)至三月初三,故宮博物院將開啟系列年味兒活動,其中「賀歲迎祥——紫禁城裡過大年」展將在午門雁翅樓開鑼。新展覽刷新了兩項故宮歷史紀錄,是建院以來動用文物最多、展場面積最大的一次展覽。
  • 宮燈,一種中國彩燈手工藝品
    宮燈又稱宮廷花燈,是中國彩燈中最富有特色的傳統手工藝品之一。宮燈始於東漢,盛於隋唐,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宮燈顧名思義是皇宮中用的燈,主要是些以細木為骨架鑲以絹紗和玻璃,並在外繪以各種圖案的彩繪燈,它以雍容華貴、充滿宮廷氣派而聞名於世。
  • 遼陽:宮燈扮靚節日古城
    小年前夕,遼陽市城建局將陸續在全市市區主要街路安裝造型傳統、古樸的宮燈。營造春節期間喜慶祥和的節日氛圍,進一步提升城市形象和品位。  本次宮燈安裝的範圍是青年大街(勝利路至文聖路)、新華路(中華大街至南環街)和繁榮路至新運大街全線(高速公路出口至新運大橋),市城建局將在每根路燈杆上懸掛一對宮燈,共安裝513組1026盞宮燈。
  • 河南夏邑:火店鎮宮燈生產正紅火
    夏邑縣火店鎮出產的家用小型宮燈掛件 韓豐 攝宮燈(紅燈籠),是我國老百姓最傳統的年飾之一。每逢春節,許多人家門口都會掛上紅燈籠。夏邑縣火店鎮是聞名全國的「宮燈之鄉」,全鎮34個村的5.2萬村民中就有4萬多人從事製作宮燈、旗穗、中國結等的特色文化產業。市場上的大紅燈籠大部分產自夏邑火店鎮,它曾被掛到了北京天安門的城樓和人民大會堂,還遠銷到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等國家和澳門、香港等地區。小小宮燈,幾多榮耀,演繹了夏邑火店鎮幾代人的輝煌。2015年,火店鎮文化產業園落成,入駐企業20餘家,主要生產宮燈、旗穗、中國結等工藝品。
  • 製作宮燈 寄語夢想
  • 中秋節宮燈流彩照大團圓 老北京特色宮燈是如何製成的?
    這些燈籠的製作者餘光亮今年57歲,已經學習研究了三十多年燈彩,對各種燈籠如數家珍,提起北京的特色燈籠,那當屬宮燈。宮燈,顧名思義是皇宮中用的燈,主要採用木質框架,在絹紗上繪以圖案,外表富麗堂皇,帶有宮廷氣派。宮燈造型多樣,有八面、六面、四面等,根據不同的環境和需求選用不同的造型。除了照明的實用價值,還具有裝飾價值,利用精細的裝飾來顯示宮廷的雍容華貴。
  • 如意社區開展「宮燈寄濃情 新年送春聯」活動
    轉眼2021年元旦將至,為慶祝元旦佳節,豐富居民的業餘文娛生活,活躍書香氛圍,如意社區特此舉辦「宮燈寄濃情 新年送祝福」活動,讓居民以精美的手工作品寄語新年、許願新年,帶著歡聲與笑語迎接2021年的到來。社工為居民講解製作宮燈的步驟活動伊始,社工向居民講述了宮燈的發展歷史。
  • 宮燈百合,溫暖的小燈為你而亮
    宮燈百合宮燈百合:也叫做聖誕百合、聖誕風鈴、宮燈花、金色風鈴。因為在南半球,它的花期是聖誕前後。宮燈百合是百合科多年生的草本球根植物,莖和葉子像百合, 但它卻是半蔓性的植物喲。宮燈百合的花兒像個垂釣的小燈籠。溫暖的橙黃色,像一團小火焰。就好比最近流行的小橘燈。橙黃明亮的小燈籠,一串串地掛在枝頭上。
  • 迎中秋 雨花區東塘街道萌娃手繪宮燈
    星辰在線9月19日訊(通訊員 周紅)為感受中國傳統佳節的喜慶氛圍,2018年9月17日下午,東塘街道浦沅社區聯合社會組織優菩社會工作服務中心,在社區公共服務中心前坪開展「萌娃手繪宮燈,喜迎中秋佳節」手工製作志願服務活動,40名萌娃體驗手繪宮燈玻璃畫帶來的樂趣。
  • 紫禁城裡年味濃 北京故宮博物院實景展出春聯年畫
    新年剛過,北京故宮早已張燈結彩,吉祥的春聯貼滿了一道道宮門,隨風飄舞的宮燈紅穗兒瞬間驅散了冬日的寒冷。漫步紫禁城內,若不是往來遊客的現代裝扮和手中相機咔嚓作響,可能會讓人誤以為自己穿越回了幾百年前的春節,無處不在的春節元素更是為巍峨肅穆的古代皇家建築增添了濃濃喜氣。
  • 悅府·雅集|彩繪宮燈 溫馨雅致 邂逅東方濃鬱古韻
    核心提示:一盞盞燈火懸掛在屋簷,宮燈,充滿著東方的浪漫與風情,喚起沉睡著的美麗的心。
  • 中式裝修與宮燈作伴--今夕復何夕,共此燈燭光
    中式裝修與宮燈作伴 餐廳沿襲了宮廷式藻井的絢麗多姿,打造生動富態的貴氣就餐氛圍。中式裝修與宮燈作伴 餐廳沿襲了宮廷式藻井的絢麗多姿,打造生動富態的貴氣就餐氛圍。中式裝修與宮燈作伴 餐廳沿襲了宮廷式藻井的絢麗多姿,打造生動富態的貴氣就餐氛圍。
  • 這盞18寸宮燈竟能支撐起上百斤成年人!
    宮燈,顧名思義,最早是用於帝王宮殿照明的,後來朝中達官顯貴爭相模仿,逐漸流傳到了民間。廣式紅木宮燈區別於其他地方宮燈的一大特色,就是它牢固紮實又便於拆卸運輸的榫卯結構。出榫卯一個普通的宮燈有126個榫卯,還有更多的。
  • 【社區】巧手做宮燈 傳承民俗情 成都高新區芳草街街道紫薇社區...
    【社區】巧手做宮燈 傳承民俗情 成都高新區芳草街街道紫薇社區開展節慶系列活動 2020-05-28 20:1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宮燈杏仁蜜雪花膏:滋潤補充肌膚所需營養,改善皮膚彈性
    宮燈杏仁蜜雪花膏:滋潤補充肌膚所需營養,改善皮膚彈性。現在的女性越來越注重護膚了,而且用的護膚品一個比一個貴。其實也不是所有的大牌產品都是那麼適用吧,主要還是看挑選到適合自己的才行。宮燈,不起眼的一個品牌,好像從來就沒大紅大紫過,沒有廣告,也沒見什麼促銷活動,在競爭到你死我活的商海中走過卻波瀾不驚,舉重若輕的樣子,簡直像個奇蹟。三十年的經典產品,護膚潤膚功效卓著,消除乾燥,祛退風癬,滋潤美白深受消費者信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