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裡年味濃 北京故宮博物院實景展出春聯年畫

2020-12-24 華龍網

新年剛過,北京故宮早已張燈結彩,吉祥的春聯貼滿了一道道宮門,隨風飄舞的宮燈紅穗兒瞬間驅散了冬日的寒冷。漫步紫禁城內,若不是往來遊客的現代裝扮和手中相機咔嚓作響,可能會讓人誤以為自己穿越回了幾百年前的春節,無處不在的春節元素更是為巍峨肅穆的古代皇家建築增添了濃濃喜氣。

春節作為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寄託著人們「回家過年」的美好期盼。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人會在春節假期規劃中給博物館留有一席之地,「博物館裡過大年」已從一個響亮的口號變為一種常態。為了迎接即將到來的己亥年春節,讓傳統節慶文化鮮活起來,故宮博物院於近日舉辦春節大展「賀歲迎祥——紫禁城裡過大年」。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大展在位於午門正殿和東西雁翅樓展廳的文物展之外,還特別推出了實景體驗部分,將整個紫禁城開放區域打造成了春節文化的展場。展覽以破紀錄的近千件文物和多種昔日皇宮過年的裝飾、活動,以及書畫和器物對照擺放等豐富的展陳形式,為觀眾呈現了一個充滿年味的紫禁城。

大展中的「祈福迎祥」單元展示的是過年不可或缺的節物,如不論宮廷還是民間都要使用的福字、春聯、春條、門神等,而像歲朝圖、天燈、萬壽燈、宮燈之類的節物則富於宮廷特色。在這一單元,可以看到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五代皇帝書寫的福字。展覽還復原了明窗開筆的場景,明窗開筆是皇帝新年舉行的第一次書寫儀式,即用萬年青筆書寫吉語箋祈福許願,寫畢封存於黃匣中不得開啟,直到今天人們才得以見到它們的真容。諸多的節物表達了人們祛除邪祟、祈求福祉的美好願望,也為節日增添了濃鬱的喜慶氣氛。

「今天的天氣格外冷,但還是特意和家人來故宮體驗了一把傳統的年味。置身這樣精緻、全面還原的清代宮廷過年場景,讓我們有幸成為第一屆在宮裡過年的普通人。」一名遊客說。位於東雁翅樓的年俗文物展廳通道處聚集了不少遊客,走近一看,原來是數字屏幕上的動態門神正在為往來遊人賀歲送福,體現出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的巧妙結合,而貼在紫禁城內大大小小門上的紙質門神,則突顯了中國傳統年俗文化的豐富多彩。

此次展覽實景體驗部分的一大亮點便是裝飾於廊廡下的華美宮燈,以及乾清宮、皇極殿的丹陛上下豎立著的高大天燈和萬壽燈。據了解,立天燈、萬壽燈是清代早中期過年最盛大的活動之一,從立到撤,前前後後要使用八千多人次。自道光二十年(1840年)被皇帝取消以來,它們已經消失在歷史長河中將近200年,相關文物也早已分散各處,漸漸不為人知。今天,通過研究人員的努力,不但在文獻中查出天燈、萬壽燈的使用方式、歷史沿革,乃至各部分的詳細尺寸,更在庫房中找到了燈身模型、燈聯小樣,以及燈杆原件,並成功將其復原。華美精緻的天燈、萬壽燈配合繪有花卉或是吉祥字樣的各式宮燈,在為觀眾提供豐富觀展體驗的同時,共同彰顯著中華傳統文化傳承有序的藝術魅力。

「和紛繁的文化展品相比,孩子們最喜歡的還是極富年味的文創產品。」「別說是小孩,這些設計精巧的年味禮品,成人都難以抗拒。」面對讓人眼花繚亂的年俗紀念品,家長們紛紛慷慨解囊。寫有「大吉」字樣的葫蘆禮盒,裡面塞滿了對聯、窗花、「福」字、門神和紅包;印有乾隆皇帝手書「福」字的立體宮燈模型通電後兼具裝飾與實用功能;繪有吉祥圖案的紙品書籤為日常生活裝點喜氣……此外,為了讓觀眾多角度、多感官體驗傳統年俗文化魅力,故宮在東雁翅樓根據《乾隆帝歲朝行樂圖》搭建了布景,並策劃了「中華老字號故宮過大年」、數字沉浸體驗展、西雁翅樓蓋印章等內容,這些豐富多彩的活動正在隨著文物展覽的正式開放和春節的臨近,陸續和觀眾見面。

相關焦點

  • 2019故宮春節紫禁城裡過大年展覽時間主題
    2019故宮紫禁城裡過大年展覽開幕時間:2019年1月7日  2019故宮紫禁城裡過大年展覽時間:2019年1月6日臘月初一-2019年4月7日(三月初三)  展覽為期三個月,從2019年1月6日向觀眾試開放,1月8日正式展出至4月7日,即陰曆戊戌年臘月初一至陰曆己亥年三月初三
  • 外國人點讚中國年 「非遺」進故宮紫禁城裡過大年
    未來網北京1月29日電(記者 何欣)老北京的風車、河南的年畫、安徽的燒餅、山東濰坊的風箏……春節將至,來自北京、天津、山東、山西等10個省(市)150家老字號在故宮慈寧宮花園、慈寧門外廣場以及隆宗門外廣場,辦起了熱鬧的「廟會」,一些「非遺」的傳承人帶著自家的寶物入宮為遊客「拜年」。
  • 總把新桃換舊符,紫禁城裡原來這樣過大年
    清代紫禁城裡是如何過大年的?1月7日,一出以還原宮廷慶賀新年氛圍為主題的展覽——「賀歲迎祥——紫禁城裡過大年」在故宮午門——雁翅樓展廳開幕。「澎湃新聞」在現場發現,展覽以「祈福迎祥、祭祖行孝、敦親睦族、勤政親賢、遊藝行樂、歡天喜地」六大主題,全面展現清代宮廷過年習俗。
  • 2019故宮過大年春節展覽時間地點門票
    賀歲迎祥——紫禁城裡過大年  展覽時間:2019年1月6日(臘月初一)-2019年4月7日(三月初三)  展覽地點:故宮博物院午門—雁翅樓展廳展品主要精選自故宮博物院珍藏,並得到中國國家第一歷史檔案館、瀋陽故宮博物院等單位的大力支持。  實景體驗部分包括整個紫禁城開放區域,宮殿門口會懸掛著寓意吉祥的春聯、門神,廊廡下裝飾著華美的宮燈,乾清宮丹陛上下會樹立著高大的天燈、萬壽燈,總共使用仿製品超過1000件。
  • 掛宮燈貼春聯再現200年前節慶習俗 臘月初一起故宮開新展迎春
    紫禁城各式宮燈高懸,各宮大門貼上喜慶的春聯和門神,消失了近200年的立天燈和萬壽燈的「節俗」將恢復。農曆臘月初一(2019年1月6日)至三月初三,故宮博物院將開啟系列年味兒活動,其中「賀歲迎祥——紫禁城裡過大年」展將在午門雁翅樓開鑼。新展覽刷新了兩項故宮歷史紀錄,是建院以來動用文物最多、展場面積最大的一次展覽。
  • 推陳出新紫禁城裡過大年 故宮參觀人數同比增長超70%
    「賀歲迎祥——紫禁城裡過大年」開展以來,在社會上引發公眾的觀展熱潮,故宮博物院參觀人數同比增長超過70%。小年開始,故宮裡又增加了「老字號故宮過大年」等活動。而隨著展覽計劃調整、衛生間升級改造等的推進,故宮將帶給觀眾更好的參觀體驗。
  • 北京文化底蘊之故宮和故宮博物院有什麼區別?
    它在歷史上曾是六朝都城,從燕國起到2019年的今天,這2000多年裡,北京市在各個方面都留下了許多珍貴的文化內涵,這些使得北京的文化底蘊日漸加深。故宮北京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舊稱紫禁城北京故宮博物院北京故宮博物院建立於1925年10月10日,位於北京故宮
  • 「遠行與歸來」蔡國強藝術展亮相故宮博物院
    昨日下午,由北京冬奧組委和故宮博物院主辦的「遠行與歸來」蔡國強藝術展在故宮博物院舉行開幕儀式,著名導演張藝謀,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範迪安,故宮博物院副院長王躍工等嘉賓到場參加。該展今日將在故宮博物院午門展廳正式亮相,展覽至2021年2月5日結束。
  • 臘月第一天 故宮開始「貼」春聯
    紫禁城開始「貼」春聯了。左翼門上,門神已「就位」。這段時間,紫禁城裡230處大門與宮殿都將陸續「貼」春聯、「迎」門神。在宮裡,春聯不是貼,而是掛的。這是因為紫禁城裡各宮殿的大門上都有數量不等、大小不一的門釘,春聯門神無法像百姓家一樣直接貼在門板、門框上,所以需要製作好邊框後,懸掛在門上或宮殿的柱子上。
  • 北京故宮博物院_2018故宮旅遊攻略
    北京故宮  北京故宮,舊稱紫禁城,是中國明清兩代24位皇帝的皇宮。是無與倫比的古代建築傑作,也是世界現存最大、最完整的木質結構的古建築群。北京故宮四大景區之午門  午門是紫禁城的正門,位於紫禁城南北軸線。此門居中向陽,位當子午,故名午門。午門前有端門、天安門、大清門,其後有太和門。各門之內,兩側排列整齊的廊廡。
  • 紫禁城今天600歲!故宮博物院老院長獻上別樣祝福
    這一天是1420年12月8日。今天,2020年12月8日,紫禁城迎來600歲生日。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單霽翔在東城區圖書館開講,為故宮獻上一份別樣的祝福。他講宮廷漫步的樂趣,聊故人匠心,揭秘文物風華。第一張上寫「使命必達把壯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給下一個600年」。一張張老照片划過,一段段故事被他娓娓道來。「曾經我們提出要把一個壯美的紫禁城交給二十一世紀,當時筒子河情況堪憂,有很多汙水排水口,經過努力,筒子河變得碧波蕩漾了。我們做到了。」「我到了故宮博物院工作後,很興奮。
  • 臺灣青年學生紫禁城裡體驗「過大年」
    圖為在故宮參觀的臺灣青年學生林益正(左)和陳昕。新華社記者劉歡 攝新華社北京1月17日電(記者劉歡)「宮燈、掛屏、盆景,還有各式春聯,展品豐富、精緻而又喜慶,為紫禁城增添了濃濃年味。」臺北大學大四學生陳昕在參觀「賀歲迎祥——紫禁城裡過大年」展覽後感觸頗多。由海峽兩岸關係協會主辦、中華文化學院承辦的「2019年寒假臺灣青年學生中華文化研習營」日前在京開營。17日下午,約80名臺灣青年學生來到擁有近600年歷史的紫禁城參觀。
  • 歷史中的紫禁城——故宮
    提起故宮,很多人會沉迷於他的輝煌,然而等到夜深人靜之時,當人聲鼎沸歸於平靜,這時的故宮便回到原本的紫禁城,「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正是描寫了故宮往日的悽涼。北京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舊稱為紫禁城,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是中國古代宮廷建築之精華。北京故宮於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開始建設,以南京故宮為藍本營建,到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它是一座長方形城池,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四面圍有高10米的城牆,城外有寬52米的護城河。
  • 600年的紫禁城、95年的故宮博物院今年打算這樣過生日
    央視網消息:2020年是紫禁城建成600年,也是故宮博物院成立95周年。故宮博物院將為廣大觀眾奉上精彩紛呈的文化盛宴,韓熙載夜宴圖、蘇軾行書治平帖卷等重磅展品也將陸續亮相。故宮推出的一系列精品展覽,其題材涵蓋古代建築、專題書畫、古代器物、中外文明等主題,將為觀眾帶來全新的觀展體驗。其中,「紫禁城建成600年展」以600年來時間軸線中的20餘個關鍵年份為基點,通過紫禁城的營繕、改造和保護等關鍵性事件,介紹600年來的城中變化,闡釋紫禁城作為宮殿建築技術與藝術完美結合的最高境界。
  • 故宮博物院在北京海澱區建北院區 將免費開放
    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  新京報訊 (記者杜丁)明年底,位於海澱區西玉河區域的故宮北院區將局部對外開放,之前一直未對外展出的宮廷園藝將在北院向市民開放。昨日,「故宮博物院北院區」首次向媒體開放,北院區的首個工程——「宮廷園藝研究中心園林景觀工程」當天啟動。
  • 故宮600年大展來了!紫禁城屋脊上的神獸搬下來給你看!
    備受矚目的紫禁城建成600年大展終於來了!此次展覽名稱為「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將於9月10日-11月15日在故宮博物院午門展廳開幕。布展現場天上紫微垣,地上紫禁城。紫禁城宮殿建成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2020年,紫禁城建成已整整600年。紫禁城宮殿是中國古代城市建設和宮殿營造思想的集中體現,作為明清兩代的皇宮,共有24位皇帝在此生活居住。在600年的傳承中,匯集了中華民族勞動人民的智慧。這裡是中國文化「有容乃大」的實物例證,是中華民族當之無愧的「大成之城」。
  • 媲美北京故宮博物院,臺北故宮博物院國寶玉器珍品名錄
    臺北故宮博物院,成立於1948年,前身是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和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一年可接待超過614萬人次參訪旅客,曾位列2015年全球參觀人數第六多的藝術博物館。臺北故宮博物院臺北故宮博物院典藏近70萬件冊的藝術品和文物(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品105萬件),大部分是原先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和國立北平圖書館等機構所藏來自紫禁城、盛京行宮、避暑山莊、頤和園、靜宜園和國子監等處皇家舊藏;另有部分是編列預算購置,接收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歸還文物,以及透過各界捐贈和徵集而來
  • 93歲,故宮博物院送給自己這樣一份生日禮物……
    10月10日,是故宮博物院93歲生辰。古老紫禁城為自己準備的生日禮物是——一座總用地約62.01公頃的北院區,這座「宮外宮」正式啟動建設。北院區還將建設有數字博物館,使故宮博物院數位技術能夠得到更大範圍地展示。「宮外宮」皇家園林氣派與故宮博物院一樣,除了有建築,花園也是新院區的一大特色。故宮將在這裡籌劃一座古典宮廷園藝中心,在大自然中重新振興紫禁城宮廷園藝,使傳統技藝得到傳承。
  • 當溥儀手中的蘋果掉落 紫禁城成了故宮
    明代的第三位皇帝朱棣出於軍事上的考慮及鞏固政權的需要,於永樂四年(1406年)下詔開始營建北京宮殿,他委派專職的官員負責督造與協理採木、燒磚等事項,同時徵發了各地的工匠、軍士、民丁參與到紫禁城的建設中來,自此拉開了北京皇宮營建的序幕。隨著牆壁上圖表的變換,觀眾看到了一系列明代紫禁城內布局的改變。
  • 2020北京故宮十一黃金周開放公告
    2020北京故宮十一黃金周開放公告「十一」期間除常設展覽外,觀眾還可以參觀正在午門正殿及東西雁翅樓展出的「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文華殿書畫館展出的「千古風流人物——故宮博物院藏蘇軾主題書畫特展」,景仁宮展出的「御瓷新見——景德鎮明代御窯遺址出土與故宮博物院藏傳世瓷器對比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