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讀小說家畢飛宇《小說課》。高手開口,語驚四座。翻頁讀來,便被畢飛宇博覽群書,信手拈來的氣勢驚豔。用隨筆的形式,對古今中外的經典作品解讀,對自己讀過的每一本書有思考,有領會,有見解,讓讀者見識內行人讀書之妙。
在讀E·M福斯特《小說面面觀》這是一本理論性比較強的書籍。得需要獨守一隅,清茶一杯,收心聚神,細心閱讀,領會作者觀點,拾得書中精髓。
還在讀安貝託·艾柯《悠遊小說林》。安貝託·艾柯是小說創造者,這是他在哈佛大學的小說演講集成了演講稿。他擁有一批忠粉。他形象的比喻作者是在創建森林,在敘事森林,讀者自行進入與穿越森林。內容廣博,引導讀者進行心智練習。
這三本書讀的很慢,停停頓頓,穿插閱讀,每本書大概只讀到三分之一二處。如同在上小說理論課,小說分析課,小說分享課。課上老師興致所至,滔滔不絕,下面聽課的學生時感枯燥,偶有分神,突而有悟,斂神繼續讀來聽來。
不同於讀暢銷小說,讀懸疑小說,精彩的橋段,起伏的情節,讀者與曲折的人物命運同呼吸,共感受,往往廢寢忘食,夜不成寐,酣暢淋漓。
忽有感悟,讀書不能僅僅為了讀故事,為了快感而讀書,為了高潮而讀書。要在讀書裡讀到作者的思想,自己的感受,自己的領悟,汲取的能量,進行思考。
作家張悅然說:「閱讀過程其實是一個很自然的變化過程,隨著時間流逝和成長,你會對自己之外的事物,對世界連接的方式、運行的方式以及世界是怎麼從過去到現在,變成現在這個方式的會感興趣,所以你就會去關心歷史、代際,關心現在的社會、關心現實。」
人不能讓自己形成一個固執的自我,只有在不同環境下不斷成長,不同的境遇中啟發自我,然後打開自己,做更多的嘗試,行動帶來變化,不斷突破成長感。
讀書也一樣,如同一位北大的老師所說:歷史、文學、社會學的書都要讀,拓展視野,觸類旁通。
看過一段話:建議各位多讀一些和自然科學有關的書籍,因為我們生活在人類社會,很多人的三觀都受到社會世俗的影響,思考問題的時候也僅僅只能從社會的角度思考。而自然科學能讓我們的思維脫離世俗,從宇宙萬物的角度客觀理性的看待我們身邊的一切,建立一種新的思維模式,我們會逐漸看透世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在以後的讀書中,擴大閱讀範圍,加大讀書領域,不局限在文學類書籍,讀些工具類、心理類、歷史類、成長類、傳記類,藝術類書籍。
增強自己邏輯思維能力,美學鑑賞能力,提升認知能力、深層次體察生活能力,培養探索精神和思索能力。
我的每一天,都以自己喜愛的方式度過,那就是讀書。白天好好讀書,書裡有無限世界;夜晚好好睡覺,夢會帶給你驚喜。
赫爾曼·黑塞說:世界上任何書籍都不能帶給你好運,但是它們能讓你悄悄成為你自己。想讓自己每天進步一點點,智慧一點點,閱讀是富有啟發性的養料,讀書是個不錯的方式。
孟德斯鳩說:喜歡讀書,就是把生活中寂寞的辰光換成巨大享受時刻。
讀過的書,會在你的身體裡,語言裡,思想裡,氣質裡留下書香的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