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衛生要求:
1、凡進入分娩室的工作人員須更換衣褲及鞋、戴好帽子、口罩。
2、接觸病人前後,醫護人員須用消毒液洗手。
3、工作人員離開產房因事外出須更換衣褲及鞋。
4、產婦進入分娩室除更換全部衣物外,還須換鞋,個人物品不得帶入室內。
5、產房周圍清潔、無汙染物,與母嬰室相鄰近。
6、布局合理,嚴格劃分無菌區、清潔區、汙染區。
7、每日用500mg/L的含氯消毒液擦拭待產室、分娩室的門窗、桌椅等,每班用消毒液擦拭地面1次,汙染時隨時消毒清潔。
8、分娩室每日通風,每日紫外線照射60分鐘,每月空氣培養1次,分娩室和待產室每周進行一次大掃除,並對室內空氣和家具物體表面徹底消毒一次。
消毒隔離要求:
1、接生前按洗手常規刷手,刷手用物一用一消毒。
2、接生時按規定操作,處理新生兒按無菌操作規程進行。
3、接生後,所有物品送洗、更換產床被服及產墊。
4、產床每次使用後,應用消毒液擦拭後再使用。
5、須在更換待產床上的全部被服後,才能接受新的待產者。
6、單獨設置隔離產房,凡隔離者按隔離技術規程和助產,所用過的布類和物品均應在待產室和分娩室內進行嚴格終末消毒處理。
7、無菌物品按滅菌日期依次放入專櫃,過期重新滅菌;無菌物品必須一人一用一滅菌。
8、抽出的藥液、開啟的靜脈輸入用無菌液體須註明時間,超過2小時後不得使用;啟封抽吸的各種溶媒超過24小時不得使用。
9、碘酒、酒精應密閉保存,每周更換2次,容器每周滅菌2次。常用無菌敷料罐應每天更換並滅菌;滅菌物品(棉球、紗布等)一經打開,使用時間最長不得超過24小時。
10、治療車上物品應排放有序,上層為清潔區,下層為汙染區。
11、一次性輸血器(袋)直接置於黃色醫用垃圾袋紮緊送焚燒。一次性輸液器使用後先剪下針頭部分,分別放入銳器盒和黃色醫用垃圾袋內統一處理。
12、使用後的一次性注射器毀形後置於盒黃色醫用垃圾袋內,針頭放入利器內統一處理。
13、明確沒有汙染的一次性醫療用品,如輸液袋(瓶)、配製藥物的針筒等,毀形後統一處理。
14、科室與藥劑科對一次性無菌輸液器、注射器應加強管理,嚴防人為流失。
15、保持工作拖鞋清潔,每天清洗一次。
16、待產室和分娩室等的衛生用具分室專用,標記明確,分開清洗,懸掛晾乾,定期消毒。
17、醫用垃圾和生活垃圾分開裝袋,封閉運送。接生後所產生的醫療廢物(包括胎盤),必須按照《醫院醫療廢物管理辦法》規定收集、轉運和最終處置,禁止與生活垃圾混放,避免回流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