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碗,又稱「三才碗」。
蓋為天、託為地、碗為人,暗含天地人和之意。
李商隱《 漫成五章 》「李杜操持事略齊,三才萬象共端倪。」
是說李杜文章,涵括天、地、人和世間萬象。
唐代出現雛形,至清代定型,
穿越數百年,一盞、一蓋、一碟
蓋碗有了今天的模樣。
魯迅先生在《喝茶》一文中寫到:「喝好茶,是要用蓋碗的。
……
色清而味甘,微香而小苦,確是好茶葉。」
「捧碗纖纖春筍瘦,乳霧泛冰瓷。」
《爾雅·釋器》冰,脂也。
潤如凝脂、美似瓊瑤、色狀琉霞,
在文人的筆下,瓷器不僅是這世間美的點綴,
更是這俗情世界外的精神國度。
蓋碗,是瓷器中的小小宇宙。
明朝朱元璋廢團茶,
煎茶、點茶法失勢,越甌、建盞隨之沒落。
泡茶法取而代之,茶碗始有蓋。
在北京人眼裡,蓋碗是茶具中之珍品,
因衝泡方便,能清晰地觀察茶葉,易於出湯,清洗方便,
林黛玉芊芊玉手中的蓋碗
成了時下最受歡迎的「主泡器」。
以前蓋碗是用來喝蓋碗茶的,
輕輕掀開碗蓋,吹一吹,再用碗蓋拂去一些茶葉末子,
喝一口,齒頰留香。
這是老北京的腔調。
成都「蓋碗茶」歷史悠久,且別具特色。
茶博士長流臨空注水,茶客漫談間,
茶蓋在水面輕輕刮一刮,使整碗茶水上下翻轉,
輕刮則淡,重刮則濃,是其妙也。
一杯蓋碗茶,喝出現世安穩歲月靜好。
唐人《資暇錄》卷下《茶託子》條載:
「建中蜀相崔寧之女以茶杯無襯,病其熨指,
取碟子承之,撫啜而杯傾,乃以蠟環碟子之央,其杯遂定……」
蓋碗,上有蓋、下有託,中有碗。
各取其意,各有妙用。
茶碗上大下小,承以茶船不易傾覆,使外溢茶水不流於桌面。
喝蓋碗茶不揭蓋,是為禮儀也。
《小重山·重舉金猊》「顏如玉,玉碗共爭光。飛蓋莫催忙。
歌檀臨閱處,緩何妨。遠山橫翠為誰長。人歸去,餘夢繞高唐。」
蓋碗,有氣吞山河之勢。
「小槽春釀香紅。良辰飛蓋相從。主人著意在金鐘。
茗碗作先容。欲到醉鄉深處,應須仗、兩腋香風。」
蓋碗,有含香潤玉之韻。
香而不清,香而不甜、甜而不活都算不上好茶,
只有「鮮、爽、活」的茶才是最好的茶。
蓋碗,不奪茶香,不矯飾,任生活的馥鬱撲面,
泡遍天下名茶,守中如初,虛靜沉默。
美而不精,美而不巧,巧而不適都算不上好的蓋碗
只有「順、直、象」的蓋碗才是最好的蓋碗
柴房柴燒蓋碗,雅美端莊、精工巧設,
順乎指掌乾坤,直如落泉千仞,象蘊萬物生長。
手法
指法:三指拿捏,適合女性的優雅手法。
握法:五指掌握,展現男性的氣勢手法。
蓋碗泡茶程序(以烏龍茶為例)
洗杯——白鶴沐浴;落茶——烏龍入宮;
衝茶——懸壺高衝;刮沫——春風拂面;
出湯——玉液回公;點茶——韓信點兵;
看茶——賞色聞香;品茶——品啜甘露。
柴燒精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