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鎮霍山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

2020-12-16 萬有引力匠心社

霍然太嶽

在山西中南部,有一條縱貫南北、高大秀美的山脈,這便是太嶽山脈。它與東部的太行山脈、西部的呂梁山脈平行分布,組成了山西地貌南北走向的山脈主體。太嶽山脈南北長約300公裡,寬約20-50公裡,其正脈北起介休市,南至洪洞縣,延伸約80公裡,主峰太嶽山,也叫霍太山、霍山、太嶽、中鎮,海拔2346.8米,位於霍州市東南部與洪洞縣、古縣交界處,面積約200平方公裡。霍山主峰老爺頂海拔2346.8米,雖不是最高峰,但它高出臨汾盆地近1800米,顯得巍峨高聳、至高至大,因而被《尚書·禹貢》記載為九州之首的冀州之鎮山,稱為中嶽,後又成為五鎮之首,稱中鎮。早在4300年前,霍山一帶就是堯、舜、禹政治、經濟活動的重要區域,在華夏文化的形成和發展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堪稱華夏文化的重要發祥地。

一、 中鎮霍山蘊藏著豐富的山地崇拜文化資源

太嶽山脈是座歷史名山。文獻中最早記述太嶽山的是《尚書 禹貢》:「冀州有太嶽,今猶謂之霍太山。」《水經注》也說,「太嶽山,即霍太山。」在古人心中,『太「有至高、至大、至尊」之意,「霍」即「萬物霍然而大」,《爾雅》稱大山宮小山為霍,即「大山圍繞著小山」;「嶽」是「高大之山」之意,「太嶽」自然是特別高大之山了。

七裡峪

山是祖先聖賢發祥之地,也是神話之源。他們住在山上,吃著山,穿著山,在相當長的時期裡,人們生活中的一切,全是山,因此也將自己的氏族命名為山,將自己所崇拜的領袖,也親切地以山而代之。霍山因其拔地通天、雄渾堅毅、剛柔兼具,讓先民們由愛而崇、由敬而祭、由尊而仰,從而形成了最早的山地崇拜。霍山崇拜在華夏原始文化中,與天地崇拜即原始祭天活動有著密切關係,早在夏商之前就已出現,距今已有3600—4000年。早在4300年前,華夏人就生活在太嶽山中南段一帶,近年來陶寺遺址的考古發現早已證明了這一點。故史籍稱,「霍山為華夏之太嶽,雄標晉南,名列忠中鎮,古天子敕建唐崇祀典,歲時致祭,國家蒙庥。」

《禹貢》中講「既修太原,至於嶽陽。」這裡所謂「嶽陽」地望,無疑即是指今天霍山以南臨汾盆地一帶地方。據《帝王世紀》載,顓頊劃天下為九州,冀州位列九州之首。何謂九州?據《尚書禹貢》載,堯舜時期,堯建都平陽,九州為冀、兗、徐、荊、雍、揚、豫、梁、青;《爾雅.釋地》記載的商代九州為:冀、兗、徐、荊、幽、揚、豫、雍、營;《周禮夏官職方氏》中為冀、兗、荊、雍、揚、豫、青、幽、並。三種說法雖略不相同,但都以冀州為九州之首。後來,舜帝以冀州之地遼闊,分置幽州、并州,以青州遙遠分置營州,九州變為十二州,這時,冀州仍為十二州之首。禹恢復九州建制後,定都安邑,冀州仍居九州之首。又據《周禮夏官職方氏》載,與九州相對應的九山分別是:冀州者霍山、兗州者岱山、荊州者衡山,揚州者會稽山,雍州者嶽山,青州者沂山,豫州者華山,幽州者醫無閭山,并州者恆山。這些山在當年,就是九州諸侯的象徵。霍山因為「明居北方,地最曠邈」,列九鎮之首位。

禹以後,隨著古代政治中心的不斷變遷,九鎮隨九州的不斷改變而變,到隋代時定製為「五嶽五鎮」。霍山先被稱為中嶽,其它四嶽分別為北嶽恆山(今河北曲陽縣之恆山,又名大茂山)、南嶽衡山、東嶽泰山、西嶽華山,霍山為五嶽之首。事實上,在五嶽之中,東嶽泰山海拔1524米,南嶽衡山海拔1290米,西嶽華山海拔1997米,北嶽恆山海拔2017米,中嶽嵩山海拔1440米,霍山海拔2346.8米,因此,霍山在五嶽之中,有君臨諸嶽之勢。

霍山稱中鎮,始於隋代。據《霍州志》:「隋制祀四鎮,以霍為中鎮,是為五鎮」。五鎮者東鎮沂州之沂山,西鎮雍州之吳山,南鎮揚州之會稽山,北鎮幽州之醫巫閭山,中鎮冀州之霍山。自隋文帝開皇十四年(594年)詔冀州鎮霍山立祠,唐太宗貞觀四年(630年)重建,以後中鎮霍山歷代祀典有加。唐開宗八年(720年)三月,封霍山神為應聖公。宋以土日王祀霍山於晉州(今臨汾)。宋高宗紹興四年(1114年)八月戊寅封霍山神為應靈王,敕有司歲時嶽瀆同祀。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年)正月,詔去嶽、鎮、海、瀆諸神歷代封號,皆改封神,封霍山神為中鎮霍山之神,遣官以三月六日祀於祠下,撰敕賜中鎮記,命有司春秋肅祀。清初,正式改山西渾源縣東南二十裡之玄嶽為北嶽,玄嶽,亦稱恆山。

霍山神崇拜是霍山崇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霍山神不僅管理霍山一帶的颳風下雨、天旱水澇、蟲災地震等異常現象,更為重要的是統領眾山。傳說霍山神是東方大帝青帝的次子,為二郎神,總領海內名山。據《霍州志霍山神傳》載:「霍山神者,蒼帝之中子也,生於天靈之紀著雍,赤奮若之歲封冀,總領海內名山,璜寰以象其德。」由此可見,青帝和赤帝之子及元司白司之神,都要聽從霍山神的節制。《霍州志 霍山神傳》還載:「霍山妃厥藐姑,輔厥五老,帶以黃河,礪以太行、中條、五臺衙官僕從之。」霍山神以姑射山為嬪妃,以五老山、太行山為輔佐,以黃河為衣帶。至於中條山、五臺山,霍山神只是把它們當做自己的下屬官役。由此可見,中鎮霍山曾經歷了「一嶽獨尊「的輝煌時期。

霍山原有中鎮廟,位於今洪洞縣興唐寺霍山主峰下關口村東。據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記載:「霍太山廟,鳥雀不棲山林,猛獸常守其庭。」可見,早在北魏時期就已有霍太山廟。隋開皇十四年(594年)詔霍山為中鎮,並就山立祠。十六年(596年)又詔晉州霍山鎮者修造並準吳山造神廟。唐太宗於貞觀年(627年)在霍山主峰南麓創建興唐寺,又於貞觀四年(630年)在興唐寺附近創建中鎮廟。可以說,中鎮廟創建至今已有1400年的歷史。

山地崇拜,說到底是古人的一種敬畏心態。不論五嶽之山,還是五大鎮山,都是借山脈的高大、威嚴和神秘,讓人們從內心發出敬畏之感,從而達到統一思想、安定人心、以求的長治久安的目的。而事實上,從帝堯時代開始,歷代帝王對中鎮霍山的祭祀活動在某種程度上,也確實達到了這種效果。比如,春秋時期晉獻公祭霍山,境內大獲豐收,趙襄子祭霍山,使滅智伯。秦漢魏晉六朝,奉祀不斷,境內大安。李淵、李世民父子起兵反隋,得霍山神助,斬隋將宋老生,而奪得天下。「何來白髮引兵入,淚灑西風送老生」,留下「白髮興唐」的典故。唐太宗為此還於霍山興建興唐寺,應時祭祀。自此之後,祭祀霍山規格有了更高的突破。據統計,歷代帝王中,在霍山祭祀活動,有記載的多達63次,同時還留下了許多碑文、銘文。在北京先農壇和地壇公園,至今供奉著五嶽、五鎮的神位。

二、中鎮霍山是人祖文化傳播的重要節點

人祖文化主要指與我國古神譜中女媧、伏羲等始祖神相關的歷史文化,它是中華優秀文化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研究人類起源與進步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

女媧氏俗稱女媧娘娘,又稱女陰、皇母、媧皇、高媒、神媒、女胥氏、女希,是傳說中人類始祖,是中華民族偉大的母親。傳說她「鍊石補天,捏土造人,立極造物,別男女,通婚姻,造笙簧」。因而,她是我國人民心中的第一位女性英雄,被崇為「三皇」(天皇伏羲、地皇女媧、人皇神農)之一。女媧的功績主要有四:一是鍊石補天,二是摶土造人,三是創立婚姻,四是創立禮樂制度。

關於女媧補天,據《淮南子·覽冥篇》記載:「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復,地不周載;火煉炎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猛獸食顓民,鷙鳥攫老弱。於是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淫水。蒼天補,四極正,淫水涸,冀州平,絞蟲死,顓民生。「這一段文字,記載了遠古時期地球上所發生的一場巨大的地質變化的可怕情形。當時地球上發生了嚴重的地震、洪水泛濫和滄海桑田的巨大變遷。在這場地球災難所引起的空前浩劫中,女媧氏懷抱偉大的濟世拯物之心,經過她的頑強奮鬥與不懈努力,東方大地上的萬物才得以獲得新生。傳說女媧截斷洪水、補天之地就在今霍山腳下的賈村一帶(一說為蒲縣的黑龍關),這裡至今有一座國保單位----媧皇廟。

霍州賈村媧皇廟

媧皇廟位於霍州市區東5公裡的東郊大張鎮賈村。此廟始建於明代,後毀,清同治四年重修。媧皇廟內現存有懸塑及壁畫,尤以正殿內壁畫而聞名。正殿東一側的壁畫高4米,長6.5米,面積為26平方米;媧皇聖像左側壁畫,高4米,長3米,面積為12平方米,與東側壁畫連為一體。有專家稱,殿內壁畫是我國現存面積最大的描繪女媧神話的精彩壁畫。200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保護文物。至今每年的農曆三月初十,這裡都有廟會,附近村民特別是婦女還會到這裡朝偷盤子(即小饅頭),向媧皇聖母求子祈福。

在霍山南麓還有著名的女媧陵。女媧陵又稱媧皇陵,始建年代無考,據《平陽府志》載唐天寶六年(747年)重修。唐以後歷代屢有修茸。女媧陵原規模宏大,建築風格極具皇家氣派。宋代碑文載:「南北百大,東西九筵」,原有建築現已不存。陵墓內現存宋開寶六年(973年)和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巨碑兩通,千年以上古柏三株,「補天石」一塊,以及明清時期石碑三十多通。侯村東北的「女媧陵」分正、副二陵,正陵埋葬女媧之體,副陵埋葬女媧生前所用之物。在副陵東邊,有一座規模宏大、歷史悠久的「媧皇廟」,自古以來侯村「媧皇廟」與陝西「黃帝陵」、湖南「炎帝陵」地位相當,一直是享受歷代帝王祭祀的國家神廟。此外,在霍山一帶,還有多處女媧廟,與此相應,伏羲的傳說和遺蹟也有多處,著名的有洪洞趙城的伏牛村、淹底鄉的卦底村的「伏羲畫卦處」碑以及十裡八卦的傳說。

和林永匡教授在霍山

當我們仔細觀察女媧伏羲傳說和遺蹟在山西的分布軌跡時,發現中鎮霍山正處在重要的節點上。山西中部和南部的「女媧遺蹟」呈「連點成線」狀態:由南向北,趙城侯村「(女)媧皇陵、廟」—— 霍州東賈村「媧皇廟」—— 靈石縣南關「媧皇廟」—— 介休城內「后土聖母廟」—— 汾陽縣田村「聖母廟」—— 上廟村「太符觀(聖母殿)」—— 文水開柵鎮「聖母廟」—— 交城卦山「聖母廟」—— 太原晉祠(女郎祠)「聖母殿」等等。由西向東,吉縣人祖山媧皇宮——鄉寧南崖村的后土廟---堯都區東羊村后土廟——襄垣城關媧皇廟——黎城平頭鄉嵐溝村三皇聖母廟——河北涉縣媧皇宮等。從南到北這一線和從西向東這一線,女媧遺蹟正好在霍山一帶交匯,這表明,中鎮霍山在人祖文化傳播上,具有獨特的重要地位。

三、中鎮霍山是堯文化的重要發祥地

堯文化是臨汾區域文化的核心,也是華夏文化的總源頭,是中華文明的直根。堯舜時代,堯建都平陽,舜建都蒲坂,禹建都安邑、平陽、蒲坂、安邑都在冀州域內。古唐國的中心區域在太嶽山南段塔爾山、發鳩山、喬山、翔山一帶,中鎮霍山地處古唐國北側,也是「畿內之地」,同時又為鎮山,堯舜理政時,許多重大的祭祀活動要在這裡舉行。

七裡峪風景區

霍山主峰下的陶唐峪就以帝堯的名字命名,這裡流傳著許多帝堯的傳說。相傳堯王主政時期,經常坐著一輛車子到四處巡察民情,禮訪賢士,了解治國安邦之策。堯王為了解救天下百姓之苦,到被封為冀州之鎮的太嶽——霍山山頂去祭天。一進入山谷口,堯王頓覺渾身清涼,再看谷內山雄水奇,谷幽石麗,實在是一處消夏度暑的好地方,為此立刻決定,一面在這裡立宮消暑,一面準備登山祭天。堯王登山祭天之後,天帝立刻派天神后羿,帶著紅色寶弓和白色寶劍,下界扶助堯王為民除害。后羿除害後,人民又過上了幸福安寧的生活。為了紀念堯王的功德,自從他在這裡立宮度暑、登山祭天之後,人們便把這條美麗的山谷叫做陶唐谷(後改為陶唐峪),並在他原來立宮的地方建起堯祠,紀念堯王。對此,《霍州志》有記載:「陶唐谷,在州凍三十裡,帝堯曾在此避暑,因名之。」,又載:「帝堯祠,在霍山陶唐谷,相傳為帝堯避暑於此,後建玉泉寺」。陶唐峪的堯祠北面山坡上有兩個山洞,一個叫金洞,一個叫銀洞,據說都是堯王藏寶的地方。在陶唐峪,還有五個天然池潭,傳說是羿射九日後,帝堯祈雨之地,當地百姓把這五龍潭稱為神池。

在霍山南麓今洪洞縣東二十裡處,有一座九箕山俗稱蜀山嶺,這裡是堯王訪許由的地方。傳說帝堯在九箕山找到許由後,要把天下讓給他,許由不但不接受,反而以為帝堯的話汙了他的耳朵,於是找到一個小水泉洗耳,後人把這泉叫作洗耳泉。正巧此時,巢父牽著小牛過來飲水,問其緣由後,怕洗過耳朵的水髒了小牛的嘴,便跑到上遊去飲水了,飲完後把水瓢丟棄在池內,這水池便被後人稱為棄瓢池。宋人王楷歐有《九箕山》一詩:「霍嶽山南九點菸,許由遺蹟至今傳;千秋東澗澗中水,曾灌當年洗耳泉。」

霍山還是大禹祈天治水的重要活動場所。《尚書禹貢》記載,禹「導水壺口,雷首,至於太嶽、底柱、析城,至於王屋、太行、恆山,至於碣石入海。」《水經注》載:「《禹貢》所謂嶽陽者,即霍太山矣。」這裡明確指出,大禹治水到過太嶽山,也就是霍山。《霍州志霍山神傳》也記載了霍山神幫助大禹治理水患的故事:「堯時,洪水為災,淺黃能入洪波導禹,故禹承舜命乘四載,先登霍山導禱之。於是隨山刊木,奠高山大川,地平天成,萬世永賴。」意思是說,通過大禹率領民眾鑿山治水,讓百姓過上了安寧和順的生活。至今霍州一帶許多地名都和大禹治水的傳說有關,在霍州李曹鎮懸泉山上還有兩個天然大洞穴,因大禹治水曾在這裡居住過,人們把這兩個洞稱為「禹王洞」。霍山南麓洪洞明姜地名由來也和大禹治水有關。根據《洪洞縣地名錄》,明姜由昏羌演變而來,羌原本是隨夏禹治水戍羌族,因其魯莽,漢人稱為昏羌,到春秋時昏羌人與金兵合作擊退秦兵,有了社會地位,改稱明姜,羌字不雅,後又改為明姜。

此外,霍山一帶關於堯、舜、禹的記載和傳說還有很多,影響較大的有舜耕歷山、羊獬—歷山「接姑姑迎娘娘」等,霍山一帶還是威風鑼鼓的源頭,近年來襄汾陶寺遺址考古的成果,也有力的支撐了這些記載與傳說。還有學者大膽猜測,陶寺遺址中王級大墓,呈西南—東北走向,其指向就是霍山主峰老爺頂。

綜上所述,中鎮霍山,歷史悠久,初為九州之首,再為五嶽之尊,後為五鎮之中,號稱太嶽已顯其至高至尊,其在人祖文化、堯文化發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傳說、民俗與歷史在這裡交互印證,美麗、富饒的山川養育了勤勞智慧的人民,創造出了燦爛的歷史文化。在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之今天,進一步挖掘其歷史文化內涵,加大旅遊開發力度,對於霍州建設三晉經濟強市、實現整體率先發展目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我們也期待中鎮霍山在新的歷史時期再放異彩。

(作者系臨汾市委聯繫的高級專家、市周易學會副會長、曲阜師範大學兼職教授、臨汾市委黨校副教授、校刊主編)

本文來自網絡 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它是五朝古都,被譽為華夏文明發祥地,去年GDP卻不及寧波!
    我們中華民族的歷史源遠流長,在古代,如西南、東南、西北、東北等地被認為是蠻荒之地,許多古代文明大都起源於中原地區、黃河流域兩側。其中河南是中原地區的代表之一,目前的省會鄭州更是五朝古都。鄭州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是三黃五制活動的腹地,是中華文明的足球。
  • 中華文明為原生文明,淮河為華夏文明唯一發祥地,而非黃河長江
    在2018年5月結項的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總結報告中,「多元一體說」成為目前的階段性認知。但縱觀世界人類文明誕生史,單一區域地理自然環境產生獨具特色的人類文明類型,是人類文明的共性。因此,筆者的淮河流域得天獨厚的地理氣候環境條件,誕生「一枝獨秀」的華夏文明說,將成為中華文明徵服世界人類文明發展史研究的光輝篇章。
  • 中國文明起源研究要覽 試論中國古代文明的發祥地
    試論中國古代文明的發祥地 劉式今 《考古與文物》1982年第4期第63—70頁 作者認為中國古代文明發祥地並不局限在黃河流域,長江流域也具備了文化發祥的條件。
  • 副教授馬玉香:弘揚傳統文化傳承華夏文明
    她舉例說,英國伯特蘭·羅素在《西方的智慧》一書中寫道:只有在中華文明中,自然、生命和社會之道融會貫通。正是這種至大一統,才形成了東方文明,展現了中華民族的大智慧。偉大的智慧創造偉大的文化,中華民族的大智慧創造了輝煌燦爛的中華民族文化。        馬玉香分析,我省是華夏文明和中華民族重要的發祥地,是古代中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是中華民族重要的文化資源寶庫。
  • 華夏農耕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慶城縣!
    隸屬於甘肅省慶陽市,位於甘肅省東部,馬蓮河中上遊,東鄰合水,西瀕蒲河與鎮原縣相望,南和西峰區毗鄰,北與環縣、華池接壤。地理坐標為東經107°16′32″—108°05′49″,北緯35°42′29″—36°17′22″。東西長約70公裡,南北寬約56公裡。
  • 陝西中華民族重要發祥地之一,最值得一遊的4個景點,你去過嗎?
    導語:陝西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歷史厚重,人文景點眾多。陝西地跨黃河長江流域,秦嶺橫貫東西,自然風光也是怡人。陝西的人文、自然景觀共同構成了聞名遐邇的陝西旅遊。他率先民製衣冠,造舟車,營蠶桑,創文字,建醫學,定音律,演算數,平定戰亂,統一華夏,奠定了中華民族的最初文明,被尊稱為「人文初祖」。黃帝陵最重要的就是祭祀活動了,民間祭祀一般在清明節前後和重陽節期間,北宋以來,民祭則多在農曆九月初九的重陽節舉行。傳說這一天是黃帝乘龍升天的日子,故舉辦「民祭軒轅黃帝逸仙盛會」。
  • 黃帝故裡,商朝國都:鄭州何以成華夏文明發祥地?有何歷史淵源?
    在所有中國人的心目中,作為中華始祖的「炎黃」二帝,不僅是華夏文明的締造者,而且也是華夏民族的共同祖先。相傳「炎黃」二帝出自同一部落,但後來因為諸多衝突,而分裂成兩個部落。這兩位中華始祖率領各自部落連年徵戰,最後在「阪泉之戰」中,黃帝打敗了炎帝,並將兩個部落合而為一,這其實就是「華夏族」的形成淵源。
  • 銀河系視野下的華夏文明:對全人類而言華夏道統遠比西式邏輯重要
    文/樸道玄燈銀河系視野下的華夏文明:玄科《依存論》,中國要的是道統而不是西式邏輯思維方式!近現代科學沒有產生在科技發達的古代中國,問這個問題的背後是文明認知話語權的問題,也是孰輕孰重的方向選擇問題,顯然歷史告訴我們中國人選擇了「性命修真」這個生命科學領域,認為了解生死問題的「道德心天」這是頭等大事、第一等學問,其他外在物天的各種自然現象與之相比都顯得可以忽略不計,這點可以從前人留下傳世的浩如煙海的經藏典籍文獻中所關注聚焦的話題得到證明,中國人最關注的問題是
  • 遊黃帝故裡,追溯華夏文明,原來歷史遠比我們想像的精彩
    來到鄭州,不得不提的歷史遺蹟便是黃帝故裡,它更被稱為「華夏文明的發祥地」。  據歷史記載,五千多年前華夏的祖先黃帝在黃河流域一帶出生,追根溯源是如今的鄭州新鄭,也就是史書中記載的有熊,因此便賦予了新鄭個地方更多傳奇色彩,軒轅黃帝遺址也被後人完好地保護起來,供後人瞻仰。
  • 望天下第一門,品華夏之文明,懷祖先之賢德
    導語:望天下第一門,品華夏之文明,懷祖先之賢德華門華門位於山西省臨汾市,堯廟廣場西面,建於2002年,歷時三年完成整體建造,屬於華夏文明紀念碑,也是中國第一座門文化的旅遊景觀。正面三門矗立,象徵堯、舜、禹三帝,主門以初開啟的形式,象徵堯帝開啟中華文明的大門。華門內部更是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通過「源遠流長、門開國盛、東方巨龍」,等景觀向人們展示著華夏文明。小編將帶領大家一一解讀門文化五千年歷史文明。
  • 霍山自駕三日遊路線2條
    今天為大家推薦兩條霍山自駕三日遊線路~線路一Day1:啟程—大別山國家風景道(霍山最美旅遊環線東線)-白馬尖—大別山莊食宿:大別山莊Day2:大別山莊—銅鑼寨—陡沙河溫泉小鎮食宿:陡沙河溫泉小鎮Day3:霍山最美旅遊環線西線
  • 重要通知!霍山文峰小學2020級一年級新生請看過來
    霍山文峰小學報到地點:教學樓一樓各班教室(看班牌)溫馨提示:1、報到時,人比較多,車子比較多,請家長朋友們注意路途安全,文明行車,禮讓行人,在校園外合理停車,避免擁堵,營造安全文明的交通環境。3、您已進入無煙校園,請不要在校園內吸菸,不要亂扔紙屑垃圾,不大聲喧譁,講文明守秩序,為孩子們樹立良好的榜樣。4、報到當天,霍山文峰小學小志願者們將為你們提供便捷服務。
  • 人類文明起源於華夏(二)
    在我看來,整套書中最大的漏洞只有一個:就是書中涉及所有西方神話和古文明,但唯獨對華夏神話隻字未提!為什麼?難道西琴他老人家看不懂中國神話?如此高智商的人,可能看不懂麼?無論是《聖經》,還是古埃及、古印度、古羅馬、古希臘、瑪雅的神話,其源頭全部都出自蘇美爾文明。那華夏文明的源頭,是不是也源於蘇美爾文明?
  • 關於華夏文明,當前討論還是有分歧意見的,那麼什麼是華夏文明?
    在探討華夏文明起源問題時,還有一個必須解決的問題,即何為華夏文明?這個問題好像是不說自明,用不著討論。實則不然。當前討論中的不少分歧意見,有一些就是從這裡產生的。例如,中國文明起源是多元的,還是一元的呢?如不弄清什麼是華夏文明,這類分歧就是無法解決的。要確定華夏文明的含義,首先應明確「華夏」一詞的含義。
  • 涿鹿是個非常古老的地方,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
    涿鹿是個非常古老的地方,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始祖遺址黃帝城涿鹿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地方,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水不僅是生命之源,而且人類的文明生活也離不開水。水利學家說,黃帝在涿鹿一帶的統一戰爭,就是由尋找水源開始的。當我們手掬這水質甜潤的黃帝泉水時,會自然想到,涿鹿這一帶能夠成為始祖文化的誕生地和中華民族的發祥地,是否與這裡豐富的水資源有關呢?
  • 中華文明重要發祥地之一陝西自助旅遊超全攻略
    位於西北內陸腹地,橫跨黃河和長江兩大流域中部,連接中國東、中部地區和西北、西南的重要樞紐。 陝西是中國經緯度基準點大地原點和北京時間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所在地。全省總面積20.58萬平方公裡,2014年末常住人口3775萬,下轄1個副省級城市、9個地級市,其中西安、寶雞兩市城市人口過百萬。
  • 古希臘文明與華夏文明丨文稿
    我認為,這種方法可以分為不同層次,簡單的比較,意在鑑別兩個以上事物、歷史事物之間的差別和相似之處,說明他們之間的共性和特性,即同中求異。在簡單比較的基礎上進行複雜比較,在這些差別當中考察是不是還有相同之處,也就是異中求同。這樣可以讓我們認識歷史事物的複雜性。一、古希臘文明與華夏文明的由來(一)文明的含義我們比較古希臘文明和華夏文明,首先要知道文明是什麼。
  • 總投資5億,合肥濱投進駐霍山!藍城進駐,機場、高鐵全來!
    霍山縣桃源河水庫工程壩址位於霍山縣諸佛庵鎮桃源河村和小堰口村交界處,水庫總庫容906萬立方。 1、滬漢蓉高鐵二線 在六安市公布的「十三五」 交通運輸發展規劃(徵求意見稿)中 預計「十三五」期間或還有一條鐵路途徑霍山 那就是滬漢蓉高鐵二線
  • 力證全人類文明起源於華夏:外星文明創造論
    本期內容將視角拉回萬年前,以「外星文明創造論」為引,重新梳理全人類上古史! 用硬核的邏輯,力證全人類文明起始於同一源頭,它叫古華夏! p.s: 因本期內容信息量巨大,全文接近2萬字,故而分上下兩篇。
  • 高考題中的「古中國」|中條山:一座關乎華夏文明的名山
    考古學家在山西省垣曲縣發現了商代城邑遺址,引發出商代歷史地理上的一些重要問題。      中條山橫亙於山西南端,這裡山勢和緩,並沒有想像中的懸崖峭壁。它的北面是汾運盆地,南面是黃河谷地。從侯馬到垣曲,正是跨越了這兩個地區。在地理位置上,中條山正處在中國文明起源的黃金地段。中國在古代習稱「華夏」,而「華」與「夏」都同中條山有關。「華」字得自華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