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華夏文明,當前討論還是有分歧意見的,那麼什麼是華夏文明?

2021-01-08 贛州劉大廚

在探討華夏文明起源問題時,還有一個必須解決的問題,即何為華夏文明?這個問題好像是不說自明,用不著討論。實則不然。當前討論中的不少分歧意見,有一些就是從這裡產生的。例如,中國文明起源是多元的,還是一元的呢?如不弄清什麼是華夏文明,這類分歧就是無法解決的。

要確定華夏文明的含義,首先應明確「華夏」一詞的含義。從歷史的角度來說,所謂華夏,既非民族部落概念,又非宗族國家概念,也非朝代概念,它是一個民族概念。其所指乃漢族的前身華夏族。亦即中華民族的古代文明。

民族不是從來就有的,也不是一成不變的。一般說來,民族這種社會共同體是隨著階級社會的出現而產生的。原始社會的基本結構是氏族,由氏族結合成部落,是氏族社會所能達到的極限。

超出部落的社會結構就開始向民族轉變了。這當然不是說,部落制完全解體之後才能形成為民族,歷史上有不少民族在進入文明社會之後仍然保留著部落制。不過,這樣的民族共同體是超越其部落界限的。它們不是部落共同體,而是保留著部落社會結構的民族共同體。

因為,這種部落已不是由氏族所構成,而是由家庭和家族構成的。它們相互之間也不是彼此互異的共同體,而是具有民族共性的部落體制了。這種情況說明,民族不是在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開初它總要保留著部落制的外殼,以非親族地區性部落聯盟的形式而出現。

所謂非親族地區性部落聯盟,即中國古代的異姓同盟。這種異姓同盟,有些在淵源上是有親族關係的,有些則從無血統上的關係;它們,特別是後者,就是最初的民族形態。作為民族,在血統上都是雜種,純種的民族是很少有的。因為,只有血統上互異的部落結成的聯盟,最後才能擺脫部落制的外殼,形成民族共同體。

華夏族的形成也走著同一途徑。例如,夏族是由姒姓、允姓等古羌人和一部分顓頊族的苗裔構成的,而顓頊部主要來自夷人。商族是由夷人的一支和有戎氏構成的。周族是由姬姓之戎和羌人構成的。如此等等,很少例外。可以說,華夏族就是這樣形成的。

古代的所謂萬國,也不過是部落萬餘。由萬國而三千餘國,由三千餘國而千餘國,由千餘國而十餘國,由十餘國而大一統。無數次的友好結盟,無數次的武力兼併,最後終於形成了一個民族,這就是華夏族。

華夏族形成於中原地區,但並非完全是由原居於中原地區的氏族部落演化而成的。在華夏族形成的過程中,有原居於中原地區的民族部落遷往四方的,也有居於四方的氏族部落遷入中原的。中原地區之所以能形成華夏族,就在於它是五方雜處之地。

各方的氏族部落在此匯合,不能不發生接觸,不能不發生衝突,不能不發生交往,結果就形成了華夏族。把華夏族的形成過程說得純粹又純粹是完全錯誤的。如然,匯進華夏族的氏族部落就只能停留在血緣親族集團的階段,至多是停留在親族集團聯盟的階段,那也就沒有後來的華夏族了。

正因為如此,在匯入華夏族的氏族部落中,其親族和苗裔有居於四方的,有遷往四方的。同為禹父鯀的後裔而有瓜州之戎,其衣服言語不與華同。同為夏后氏的後裔,在中原者為華夏族,遷往北方者則為匈奴。故史公曰:「匈奴,夏后氏之苗裔也。」

同為帝顓頊的後裔,其在中原者為華夏,遷往南方者則為荊蠻。同為黃帝的子孫而有華夏和戎狄。其為華夏者自不用說,其為戎狄者則犬戎、赤狄、白狄,均其明證也。同為炎帝之後而有華夏和氐、羌,這就更不用說了。直到春秋時期,在華夏族中還有不少姜姓之國,它們明顯是出自羌人的。

太皋氏、少皋氏、帝鴻氏、縉雲氏、共工氏等的後裔,都是這樣,有進入華夏的,有成為蠻夷戎狄的。有華夏之後而有蠻夷戎狄,然而華夏卻是由蠻夷戎狄薈萃而成的。因此,華夏與蠻夷戎狄之間並沒有什麼不可逾越的界限。它們各自相互之間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息息相通的,又是夷狄而中國,中國而夷狄,能以相互轉化的。

由此可以說,華夏族是由多元形成的共同體,而在它形成之後又是一幹多枝的民族譜系。蠻夷戎狄和華夏之間都是交錯而生的連理枝。這裡邊,不僅包括蒙古人種的各個分支,而且有西來的印歐人、阿拉伯人、尼格羅人,南來的馬來人,等等。

中國文化西來說是不對的,但這並不排除中華民族中有西來的民族成分,中國文化中有外來的文化。簡言之,多元一體,一幹多枝,這就是中華民族形成和發展的規律。多元一體是就華夏族的形成而言的,一幹多枝指的是華夏族與其他民族的關係。所以,中華民族的各個民族可以統稱為華族,而華族又是分為許多民族的。

至於華夏族是何時形成的,我認為應定在春秋戰國時期。因為到這時候才真正形成了與蠻夷戎狄有別的華夏民族共同體。原來出自不同的所謂古帝王的氏族和部落到這時都合而為一了。原始時代的氏族部落是有族姓的,所以有的人又稱氏族為姓族。

這樣的姓族在古代是屈指可數的,所以從族姓上很容易區分不同的氏族和部落。由姓族繁衍為宗族,再用族姓就不行了,因為許多宗族都是出自同一姓族的。為了區別不同的宗族,於是而有宗氏,即宗族的名稱。在通常的社會交往中,人們是稱氏不稱姓的。稱氏不稱姓,表明氏族部落制在逐漸消失。

不過,在追述宗族的淵源時,人們又把族姓提出來。這又表明,氏族部落制還沒有完全消失。進入春秋戰國,人們以氏為姓,姓氏不分,宗族離散,再也找不到氏族部落的痕跡了。這就意味著華夏民族的形成。當然,古老的族姓並沒有完全消失,但它已不是氏族部落的專稱,而是華夏族中的氏姓了。

由多元而一體,就發生了祖宗牌位如何安排的問題。開始人們是把華夏族的祖先並列提出來擺上祭壇的,如太皋氏、少皋氏、共工氏、烈山氏、縉雲氏、軒轅氏,等等。在陰陽五行學說問世之後,又從眾多的祖宗中選出五位來為五帝。五帝之說不一:一種安排是太皋、少皋、黃帝、炎帝和顓頊。另一種安排是黃帝、顓頊、帝嚳、帝堯和帝舜。

由於前一種安排是多元的,缺乏先後繼承關係故此消亡;後一種安排是一脈相承的,所以保留下來了。但後一種安排也有問題,其他祖宗牌位往哪裡擺呢?為此而有三皇,而三皇之說也是各不相同的。一說是天皇、地皇和人皇,可是這三皇又是怎麼生出來的呢?

為此又請出一位盤古來,是他開天闢地,讓中華民族生下來的。這類神話傳說,名目繁多,問題百出,難以盡述。但其實質只有一個,即都是按照華夏族形成之後的民族共同體推衍出來的。我們不能說這些神話傳說全無根據,但其體系是由後人編制的。

要探討華夏文明的起源問題,我們必須打破這種神話傳說的體系,歸純返樸,還其本來面貌。這樣,我們才能查明華夏文明的源頭,看它是怎樣從多元演化成一體的。

對考古學也應這樣說。我們不應按照後人編制的華夏文明起源的帝王世系來安排考古資料,而應按照考古資料的本來面貌看華夏文明是怎樣從多元匯為一體的。或者說,在後來的華夏地區內,考古文化是怎樣從多種文化系統匯合為一種文化的。

我們相信,在馬克思主義關於文明起源的理論指導下,將歷史與考古互相參證與結合,就一定能夠將華夏文明的起源與形成過程理出一個大致的線索。

相關焦點

  • 人類文明起源於華夏(二)
    無論是《聖經》,還是古埃及、古印度、古羅馬、古希臘、瑪雅的神話,其源頭全部都出自蘇美爾文明。那華夏文明的源頭,是不是也源於蘇美爾文明?我們且來看兩者對比:第一:補天故事蘇美爾文明裡,外星神來地球,就是為了修補他們星球的大氣層;華夏文明裡,有女媧補天的傳說。
  • 古希臘文明與華夏文明丨文稿
    一、古希臘文明與華夏文明的由來(一)文明的含義我們比較古希臘文明和華夏文明,首先要知道文明是什麼。「文明」的詞義在漢語中與歷史學界術語中不同,漢語中的「文明」是一個多義詞,可以指良好的文化教養、道德教養,也可以指人類創造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和;而歷史學中的「文明」是一個綜合指標,泛指原始社會之後的漫長歷史階段。
  • 力證全人類文明起源於華夏:外星文明創造論
    本期內容將視角拉回萬年前,以「外星文明創造論」為引,重新梳理全人類上古史! 用硬核的邏輯,力證全人類文明起始於同一源頭,它叫古華夏! p.s: 因本期內容信息量巨大,全文接近2萬字,故而分上下兩篇。
  • 副教授馬玉香:弘揚傳統文化傳承華夏文明
    馬玉香說:「一個民族的文化是該民族的基因、該民族的靈魂,民族的復興必然離不開該民族文化的復興,這是弘揚傳統文化,傳承華夏文明的價值所在。一種文化能否傳承,能否延續,關鍵在於她在當前和未來對民族和人類有無價值,特別是該文化是否能解決民族和人類所面臨的重大難題。一種文化如果能如此,那麼她的傳承、延續就一定會實現。」
  • 華夏文明前是「MU文明」,美國學者推測:地球曾出現過4代文明
    就光地球在宇宙中誕生都有40億年的歷史,而人類文明只有數千年,在如此短的時間內,人類也已經擁有了非常先進的文明,那麼就會有人有所猜想,在人類文明之前是否還有著其他的文明。
  • 《易經》引領《道德經》茁壯 華夏文明從此成就傳奇
    《易經》引領《道德經》茁壯,後者引領華夏文明走向未來,成就傳奇綿延不絕。《道德經》說,眾妙之門跟『有無』存在直接聯繫,其中的內涵值得深思,振聾發聵,可惜很多人不得其解,甚至有很多人不曾聽說,作為華夏傳承人,需要反思。
  • 羅新: 走出現代中國版圖的錯覺, 還原真實的華夏文明波動
    本文探討了華夏文明西部邊界的波動,由此可窺見華夏文明向西擴展的努力及其成效。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特此編發,供讀者思考。華夏文明西部邊界的波動本文討論的華夏文明,是指商周以來以漢字為主要書寫手段的社會體。
  • 華夏文明的滄桑激蕩三千年(一)
    推翻殖民地史學,以第一人稱視角,重新審視華夏文明,和我們這個民族的興衰榮辱。
  • 為何瑪雅文明同華夏文明有很多相似之處?
    瑪雅文明是美洲三大文明之一,約形成於公元1500年前,這個世界上唯一的一個誕生於熱帶叢林的古代文明,沒有像中國、埃及等文明一樣擁有一個強大的帝國。瑪雅文明一夜之間從美洲的熱帶叢林中消失。(瑪雅文明廢墟。)神奇的是瑪雅文明與華夏文明有著相似之處。一,人種相似。
  • 夏朝的歷史遺存,夏朝國都的見證,華夏文明的創造者
    因為受到中國歷史朝代更迭,統治中心地理變遷的影響,關於夏朝國都的文獻記載已經被掩蓋抹殺的蕩然無存。夏朝的歷史存在,只剩下文化的概念讓後人緬懷敬仰。要破解夏朝的歷史,只有通過對華夏文化傳承內容的抽絲剝繭、去偽存真、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深入研究,才能真正解開夏朝歷史的面紗,還原一段真實的夏朝。
  • 良渚不屬於華夏文明?有中華五大「傳家之寶」不同意
    從華夏禮制的傳承來看,良渚的禮制可能是最正統和完備的。從大量出土各代禮器來看,此後陶寺繼承了良渚這套禮制的殘缺版,二里頭又繼承了陶寺的殘缺版,殷商又繼承了二里頭的殘缺版,最後周朝繼承了殷商的殘缺版。雖然商周以後,禮制和禮器的內容都有部分損益,但核心靈魂在良渚都能完整看到。
  • 與羅馬帝國,古巴比倫對比分析,華夏文明為何沒有間斷?包容性
    導語:中國歷史為何能夠不間斷髮展,華夏文明沒有被間斷並成為最有底蘊的歷史文明之一,原因何在?唯獨華夏文明是一個從來都沒有被間斷過的文明。從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到今天,它雖然歷經磨難,但是卻依舊傲立在世界民族之林,那麼究竟是什麼樣的原因讓中國的歷史發展能夠不間斷呢?讓華夏文明能夠成為唯一能一直發展傳承的文明呢?我們今天就來重點分析一下這個問題,看一看作為華夏人,我們應有的自豪與驕傲。
  • 學華夏文明,建禮儀之邦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有著5000年的悠久歷史。在悠悠長河中,不斷有學者提出自己的想法,而這些想法指導著尋常百姓的生活,帝王治理國家的方式;這些想法,最終也形成了我們優秀的傳統文化。
  • 月亮上真有華夏文明的秘密嗎?
    在《我從中亞歸來》文集的第623、624頁,「Perry家族」於《月亮之上》一文中提及:我們的祖先,我們的文化「仰望星空」自然有他的道理,隨著科技的發展,人類的未來更將需要用華夏文明的知識來解決相關的問題,這就是華夏文明存在的意義,我們的民族是一個活在未來的民族,我們的文化是一種未來的文化,宇宙秘密其實一直掌握在中華民族的文明裡,因為我們是龍的傳人
  • 銀河系視野下的華夏文明:對全人類而言華夏道統遠比西式邏輯重要
    文/樸道玄燈銀河系視野下的華夏文明:玄科《依存論》,中國要的是道統而不是西式邏輯思維方式!所以有沒有產生西方邏輯思維式的科學,不是中國人與西方人大腦思維方式有什麼智力差別的問題,而是誰需不需要這麼去認知的問題。人類文明進程中,人對事物的觀察認知思考,並非只有邏輯思維這一種方式,還有更重要的現量思維,邏輯思維屬於比量思維,而中國發展出來的易道修真更強調現量思維。現象信息有的可以數推,而更多的不可以數推。
  • 首屆華夏文化與現代文明傳承發展論壇在京舉行
    最明顯的一個感受,上層領導的重視和強調,群眾的熱切期盼和我們中間所做的工作不太相稱,和當前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實際弘揚不太相稱。如果這些工作已經做到位了,我們很難想像,我們那麼多的領域,那麼多的環節,那麼多的場所為什麼還有那麼多的膚淺、浮華和腐敗在流行?
  • 敦煌莫高窟的壁畫:華夏文明與佛教文化的一次完美融合
    在這種對比下,無論是魔軍的攻擊之勢還是魔女的誘惑之姿,都被佛陀的不動姿態所消弭,這種畫面上的對比正是對「勢」的一種闡述。而壁畫中釋迦摩尼先是不動如山,而後施加法印則體現了佛教中的既要有菩薩低眉,還要有金剛怒目,要能行霹靂手段,方顯菩薩心腸的理念,對佛教文化的理解可謂深刻之極。
  • 作為華夏文明的圖騰,「龍」的傳說都有哪些?
    「龍」,在中國具有非常特殊的意義,作為存在於神話傳說中的瑞獸,其從誕生的那刻起,就與華夏文明緊密相依,可以說「龍」是華夏文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作為華夏文明的圖騰,「龍」在中國古代更是封建皇權的象徵,帝王都是以真龍天子自居。而到了現代,我們華夏民族也依然稱呼自己為「炎黃子孫,龍的傳人」,可見「龍」在華夏文明中的重要地位。
  • 簡述華夏文明的由來
    華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華夏帝國同其他古代文明帝國一樣,繼續與其他部落從原始的小部落和小地區聯合,同時融合和擴張,形成一個龐大的帝國。在研究其他文明古國時,現代人無法解讀祖先的文字,難以理解自己文明的起源和終結,而現代漢語則能閱讀幾千年前的文字,了解中國祖先的文化。
  • 為何說軒轅黃帝可能來自蘇美文明,華夏和蘇美有著怎樣的聯繫?
    首先我來講講是什麼東西,讓把華夏文明和蘇美爾文明聯繫在了一起。主要有三個點,第一個點:就是蘇美人她自己稱自己為黑頭人,這個蘇美人在他們的語言裡面就是黑頭髮的人。第二點就是蘇美文明起源於美索不達米亞,這個米索不達米亞地區就是在兩河流域。在蘇美文獻裡面水運水壩這種詞彙特別多,就說明他們當時對水的治理是特別在行的。這點不難讓我們聯想到中國古代的傳說,大禹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