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討華夏文明起源問題時,還有一個必須解決的問題,即何為華夏文明?這個問題好像是不說自明,用不著討論。實則不然。當前討論中的不少分歧意見,有一些就是從這裡產生的。例如,中國文明起源是多元的,還是一元的呢?如不弄清什麼是華夏文明,這類分歧就是無法解決的。
要確定華夏文明的含義,首先應明確「華夏」一詞的含義。從歷史的角度來說,所謂華夏,既非民族部落概念,又非宗族國家概念,也非朝代概念,它是一個民族概念。其所指乃漢族的前身華夏族。亦即中華民族的古代文明。
民族不是從來就有的,也不是一成不變的。一般說來,民族這種社會共同體是隨著階級社會的出現而產生的。原始社會的基本結構是氏族,由氏族結合成部落,是氏族社會所能達到的極限。
超出部落的社會結構就開始向民族轉變了。這當然不是說,部落制完全解體之後才能形成為民族,歷史上有不少民族在進入文明社會之後仍然保留著部落制。不過,這樣的民族共同體是超越其部落界限的。它們不是部落共同體,而是保留著部落社會結構的民族共同體。
因為,這種部落已不是由氏族所構成,而是由家庭和家族構成的。它們相互之間也不是彼此互異的共同體,而是具有民族共性的部落體制了。這種情況說明,民族不是在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開初它總要保留著部落制的外殼,以非親族地區性部落聯盟的形式而出現。
所謂非親族地區性部落聯盟,即中國古代的異姓同盟。這種異姓同盟,有些在淵源上是有親族關係的,有些則從無血統上的關係;它們,特別是後者,就是最初的民族形態。作為民族,在血統上都是雜種,純種的民族是很少有的。因為,只有血統上互異的部落結成的聯盟,最後才能擺脫部落制的外殼,形成民族共同體。
華夏族的形成也走著同一途徑。例如,夏族是由姒姓、允姓等古羌人和一部分顓頊族的苗裔構成的,而顓頊部主要來自夷人。商族是由夷人的一支和有戎氏構成的。周族是由姬姓之戎和羌人構成的。如此等等,很少例外。可以說,華夏族就是這樣形成的。
古代的所謂萬國,也不過是部落萬餘。由萬國而三千餘國,由三千餘國而千餘國,由千餘國而十餘國,由十餘國而大一統。無數次的友好結盟,無數次的武力兼併,最後終於形成了一個民族,這就是華夏族。
華夏族形成於中原地區,但並非完全是由原居於中原地區的氏族部落演化而成的。在華夏族形成的過程中,有原居於中原地區的民族部落遷往四方的,也有居於四方的氏族部落遷入中原的。中原地區之所以能形成華夏族,就在於它是五方雜處之地。
各方的氏族部落在此匯合,不能不發生接觸,不能不發生衝突,不能不發生交往,結果就形成了華夏族。把華夏族的形成過程說得純粹又純粹是完全錯誤的。如然,匯進華夏族的氏族部落就只能停留在血緣親族集團的階段,至多是停留在親族集團聯盟的階段,那也就沒有後來的華夏族了。
正因為如此,在匯入華夏族的氏族部落中,其親族和苗裔有居於四方的,有遷往四方的。同為禹父鯀的後裔而有瓜州之戎,其衣服言語不與華同。同為夏后氏的後裔,在中原者為華夏族,遷往北方者則為匈奴。故史公曰:「匈奴,夏后氏之苗裔也。」
同為帝顓頊的後裔,其在中原者為華夏,遷往南方者則為荊蠻。同為黃帝的子孫而有華夏和戎狄。其為華夏者自不用說,其為戎狄者則犬戎、赤狄、白狄,均其明證也。同為炎帝之後而有華夏和氐、羌,這就更不用說了。直到春秋時期,在華夏族中還有不少姜姓之國,它們明顯是出自羌人的。
太皋氏、少皋氏、帝鴻氏、縉雲氏、共工氏等的後裔,都是這樣,有進入華夏的,有成為蠻夷戎狄的。有華夏之後而有蠻夷戎狄,然而華夏卻是由蠻夷戎狄薈萃而成的。因此,華夏與蠻夷戎狄之間並沒有什麼不可逾越的界限。它們各自相互之間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息息相通的,又是夷狄而中國,中國而夷狄,能以相互轉化的。
由此可以說,華夏族是由多元形成的共同體,而在它形成之後又是一幹多枝的民族譜系。蠻夷戎狄和華夏之間都是交錯而生的連理枝。這裡邊,不僅包括蒙古人種的各個分支,而且有西來的印歐人、阿拉伯人、尼格羅人,南來的馬來人,等等。
中國文化西來說是不對的,但這並不排除中華民族中有西來的民族成分,中國文化中有外來的文化。簡言之,多元一體,一幹多枝,這就是中華民族形成和發展的規律。多元一體是就華夏族的形成而言的,一幹多枝指的是華夏族與其他民族的關係。所以,中華民族的各個民族可以統稱為華族,而華族又是分為許多民族的。
至於華夏族是何時形成的,我認為應定在春秋戰國時期。因為到這時候才真正形成了與蠻夷戎狄有別的華夏民族共同體。原來出自不同的所謂古帝王的氏族和部落到這時都合而為一了。原始時代的氏族部落是有族姓的,所以有的人又稱氏族為姓族。
這樣的姓族在古代是屈指可數的,所以從族姓上很容易區分不同的氏族和部落。由姓族繁衍為宗族,再用族姓就不行了,因為許多宗族都是出自同一姓族的。為了區別不同的宗族,於是而有宗氏,即宗族的名稱。在通常的社會交往中,人們是稱氏不稱姓的。稱氏不稱姓,表明氏族部落制在逐漸消失。
不過,在追述宗族的淵源時,人們又把族姓提出來。這又表明,氏族部落制還沒有完全消失。進入春秋戰國,人們以氏為姓,姓氏不分,宗族離散,再也找不到氏族部落的痕跡了。這就意味著華夏民族的形成。當然,古老的族姓並沒有完全消失,但它已不是氏族部落的專稱,而是華夏族中的氏姓了。
由多元而一體,就發生了祖宗牌位如何安排的問題。開始人們是把華夏族的祖先並列提出來擺上祭壇的,如太皋氏、少皋氏、共工氏、烈山氏、縉雲氏、軒轅氏,等等。在陰陽五行學說問世之後,又從眾多的祖宗中選出五位來為五帝。五帝之說不一:一種安排是太皋、少皋、黃帝、炎帝和顓頊。另一種安排是黃帝、顓頊、帝嚳、帝堯和帝舜。
由於前一種安排是多元的,缺乏先後繼承關係故此消亡;後一種安排是一脈相承的,所以保留下來了。但後一種安排也有問題,其他祖宗牌位往哪裡擺呢?為此而有三皇,而三皇之說也是各不相同的。一說是天皇、地皇和人皇,可是這三皇又是怎麼生出來的呢?
為此又請出一位盤古來,是他開天闢地,讓中華民族生下來的。這類神話傳說,名目繁多,問題百出,難以盡述。但其實質只有一個,即都是按照華夏族形成之後的民族共同體推衍出來的。我們不能說這些神話傳說全無根據,但其體系是由後人編制的。
要探討華夏文明的起源問題,我們必須打破這種神話傳說的體系,歸純返樸,還其本來面貌。這樣,我們才能查明華夏文明的源頭,看它是怎樣從多元演化成一體的。
對考古學也應這樣說。我們不應按照後人編制的華夏文明起源的帝王世系來安排考古資料,而應按照考古資料的本來面貌看華夏文明是怎樣從多元匯為一體的。或者說,在後來的華夏地區內,考古文化是怎樣從多種文化系統匯合為一種文化的。
我們相信,在馬克思主義關於文明起源的理論指導下,將歷史與考古互相參證與結合,就一定能夠將華夏文明的起源與形成過程理出一個大致的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