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新: 走出現代中國版圖的錯覺, 還原真實的華夏文明波動

2020-12-20 手機鳳凰網

【導讀】現代中國與古代中國誠然有著種種不同,但不可否認的是,現代中國在文化上、在疆域上,都是古代中國文明的延續。中華文明如何得以保存、擴展以致延續至今呢?回答這一問題,恐怕並不能僅僅著眼於文明的內部,更重要的是,在文明與外部世界交互的視野之中理解外族政治文明體的變化,理解華夏文明是如何在與其它文明的競逐、共生中得以擴展的。本文探討了華夏文明西部邊界的波動,由此可窺見華夏文明向西擴展的努力及其成效。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特此編發,供讀者思考。

華夏文明西部邊界的波動

本文討論的華夏文明,是指商周以來以漢字為主要書寫手段的社會體。雖然社會體並不總是與政治體相重合,但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看,社會體的盈縮變化主要是由政治體的興衰變化決定的,甚至可以說,具有一定連續性和穩定性的社會體本身就是由不那麼連續和不那麼穩定的政治體創造出來的。因此,對文明體和社會體發展狀況的描述,勢必在很大程度上以政治體的發展為背景。

這裡要談的所謂「邊界」,有時並不是切實可見的空間存在,或者毋寧說,它僅僅是一個亦此亦彼的混合地帶,在此地帶,華夏文明與其他文明共存共生。當然,政治體以軍事力量製造的法律意義上的國家邊界與這種文明體的邊界通常並不重合,但兩者之間的相關性也是不言而喻的。 

年輕的華夏文明及其主導的「華夏化」

華夏文明雖然被稱作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但創造出這一文明的那個人群(更準確地說是一個政治體)並不是非常古老的,甚至可以說是非常年輕的。研究漢語史的一些學者發現,漢語是一種混合語言,可能是在中原地帶交匯的各語言,特別是古南澳語、古阿爾泰語和古藏緬語持續接觸的結果。也就是說,華夏社會體的起源(如果可以用起源這個很不可靠的術語的話),是來自不同方向的人群在今天黃河中下遊之間(河南中部、山西南部及陝西東部)發生某種充滿活力的接觸的結果。

就是這一個年輕的社會體所代表的文化體,率先在亞洲東部孕育出了高級的文化形態,即文明,從而使這一群體對周邊各語言各族群具有了發展優勢,決定了周邊各語言各族群逐漸被蠶食、被消融以至擴充到華夏文明體之中的歷史命運。

表現在語言上,就是漢語人口的持續擴大及其對非漢語人口的淹沒。這種漢語人口淹沒非漢語人口的歷史,既是漢語人口數量持續增長、漢語人口覆蓋地區持續擴大和漢語社會同質性持續加深的過程,同時也是漢語自身誕生、變異和發展的過程。 

表現在族群環境上,就是漢語社會與周邊族群的區隔日益鮮明和強烈。宏觀地描繪周秦之際東亞大陸主要人群的分布狀況,應該是這樣的:內亞草原的遊牧民;東北亞森林地帶諸民族,包括今俄羅斯的西伯利亞和濱海諸州,及今中國東北全境與長城地帶的漁獵民族;以黃河中下遊為中心正在急劇擴張的華夏民族集團;漢水、大別山以南至南嶺以北的稻作區的諸蠻;以及南方濱海地帶的古代諸越民族。這種各主要族群集團在空間上各自連續分布並覆蓋廣大地區的格局,到戰國後期已經有了顯著的改觀。

華夏集團首先在政治上(當然主要依靠軍事手段)控制了越來越多的原非華夏地區,接著在這些地區開始了華夏化運動。歷史地看,華夏化是一個緩慢的過程,是從局部地區和部分人群開始逐漸在空間和社會中擴散的過程。一開始,華夏化地區和人口有如孤島一般點綴在非華夏的海洋中,可是,歷史的基本軌跡卻是,這些華夏孤島一直在成長和擴張,並最終逆轉了孤島與海洋的關係。當然,無論在時間上還是在空間上,無論在非華夏社會的各族群之內還是在同一族群的不同單元之間,華夏化都是以不均勻的速度和幅度,在不同層面和不同程度上分階段進行的。 

表現在空間上,就是我們要說的華夏文明邊界的波動。如果以古人常說的「天下之中」的河洛地區為中心來看,華夏文明四千多年來在空間上各個方向的成長似乎是相當均勻的。幾乎東亞大陸的所有農業區都實現了華夏化,例外出現在朝鮮半島和越南半島,而這兩個半島歷史上正是華夏政治體多次進入又反覆退出的地方,是華夏文明在東亞農業區波動幅度較大的特殊情況(無疑,是可以很好地給出歷史解釋的)。在非農業地區,由於清朝的帝國構造包容了大規模的多族群多文化的社會與政治單元,從而遺留給現代中國以巨大的北部和西部版圖,同時也使得現代中國的政治邊界與傳統華夏文明的邊界出現了明顯的不一致。當然,歷史上二者從來就沒有過完全一致的時刻,但值得思考當代中國民族問題的學者注意的是,清朝遺產中這二者間的差異特別突出。

依靠現代中國版圖,會產生一種錯覺,即認為傳統華夏文明歷史時期在各個空間方向上的推進所取得的成就都是相當的。

其實,從投入產出比的角度看,歷史上華夏政治體的擴張和華夏文明的擴展在不同地區是非常不均衡的。在農業地區,首先是北方的華北平原、江淮地區、膠東半島、關中平原等麥作區,以及長江以南的江漢平原、洞庭湖平原、太湖平原等稻作區,還有西南的成都平原等等,早在秦漢之際就被整合進了華夏文明圈。而漢武帝時代的大擴張中,不費什麼力氣就拿下了甌越、閩越、南越和西南夷,而同一時期與匈奴的戰爭不僅耗時長久,而且幾乎把漢朝拖垮。究其原因,不僅因為匈奴有騎射優勢,而且因為華南廣大地區各個族群的政治發育水平都不高,政治體的規模都不大,都不足以動員一支較大的軍隊來抵抗漢朝偏師之一擊。無論是哪些原因起了主導作用,軍事徵服在南方的成功是如此輕易,使得緊隨軍事徵服之後的華夏化運動的全面完成顯得要漫長許多——大約到唐代中期才可以作此判斷。當然,在華南全面華夏化之後不久,整個東亞大陸的經濟重心也就從華北平原轉移到長江流域的稻作農業區了。 

相比而言,華夏政治體在北方和西部地區的投入就要大得多,包含財政、軍事和國家可以動員的其他一切資源,表現在歷史資料裡就是有關記錄要多得多,任何學習歷史的人都會非常容易地獲得歷史上國家在北方和西部的活動更為重要的印象。這個印象雖然是有道理的,但掩蓋了華夏化在華南更為成功、以及華南對華夏文明更為重要這個基本事實。 

華夏政治體向西的努力及其成效

下面我們通過梳理歷史上華夏文明西部邊界的波動情況,概括地觀察歷史時期華夏政治體在向西發展方面的努力及其成效。 

如果從秦代說起,我們首先要承認,到目前為止我們還不能確切地知道,秦國以及後來統一後的秦朝在其國境西部所面對的主要敵人是誰。我們知道秦長城西起臨洮,但洮河以西,或者說隴山以西,有誰需要這樣嚴加防範呢?我們知道那時河西走廊有所謂月氏,從匈奴必須派質子到月氏去的情況看,月氏是比匈奴更為強大的遊牧政體。可以推測月氏當時的影響已經達到了隴山地區,與秦國和秦朝西向的發展在長城一線發生了接觸。月氏是說印歐語言中的伊朗語支某種語言的。我們應該知道,在漢武帝以前,從河西走廊向西一直到中亞,全都是印歐語言中的伊朗語支各語言的世界。甚至有研究者認為,印歐語言向東亞的擴張一直達到今山西中南部,參與塑造了華夏古文明的某些人群就是說印歐語言的。

《史記》的《大宛列傳》說:「自大宛以西至安息,國雖頗異言,然大同俗,相知言。其人皆深眼多鬚髯。」《大宛列傳》很大程度上是依據張騫及其隨行官員的旅行報告寫出來的,他們的旅行都是自今新疆北部向西再向南,也就是說,因此他們的報告沒有提到今新疆南部即塔裡木盆地諸綠洲國家的情況。其實,自河西向西經塔裡木越帕米爾到中亞,都是「國雖頗異言,然大同俗,相知言」。也就是說,秦朝以西是一個連續的印歐語和印歐文化世界。

秦漢之際崛起並建立了歐亞草原第一個大帝國的匈奴,似乎並未改變這一局面。匈奴的統治集團是說什麼語言的,究竟說古蒙古語,還是古突厥語,這是匈奴史研究中最引發糾紛卻又毫無結果的問題。不過,關於匈奴和月氏一樣屬於印歐語人群、源於西方而不是北方的說法,也是不能排除的。無論如何,漢武帝發動曠日持久的對匈戰爭之前,漢朝的西部邊境不僅沒有擴大,卻遭受著巨大的國防壓力。可是當漢朝軍隊在霍去病的領導下於公元前121年佔領河西走廊之後,華夏政治體進入塔裡木盆地就只是一個時間問題了。接下來為人熟知的歷史就是漢朝經略西域,也就是華夏政治與文化影響進入塔裡木盆地,以及漢朝對中亞的用兵。

《有所不為的反叛者:批判、懷疑與想像力》書影,上海三聯書店出版

應該注意的是,在漢武帝之後兩千多年的歷史中,儘管河西地區始終存在著非華夏文化的因素,有時候這種非華夏的因素還會形成河西被非華夏政治體統治(如十六國時期的後涼、南涼和北涼,唐代的吐蕃,宋代的西夏等等),但河西的華夏化程度非常高,連續性也非常強,是華夏文明在西部最富歷史意義的戰略前頭堡。 

和河西情形近似的還有兩個地方,一個是吐魯番,一個是樓蘭。吐魯番和樓蘭本來是塔裡木東緣的兩個綠洲小國,是說印歐語的,但在漢朝及其以後華夏政治體的連續衝擊下,最早進入華夏化的軌道。可是,很可能是由於北朝時期自然環境的變化(比如孔雀河河道的變化)造成樓蘭地區不再適宜人類居住,一個本已成型的華夏化綠洲消失了。當然,華夏力量的西進與樓蘭綠洲的環境破壞之間究竟有怎樣的關係(或是否有相關性),還有待今後的研究給出答案。吐魯番是今新疆境內第一個被納入華夏式郡縣行政體系的綠洲(設置高昌郡),而且是在中原的華夏統一政權崩解後的所謂十六國時期。可以說,從漢代到西州回鶻控制高昌的近千年的時間內,吐魯番的華夏化進程基本上是連續的。

由於唐宋之際在華夏政治體周邊湧現出多個重要的非華夏國家政權,切斷了吐魯番與中原的聯繫,吐魯番的華夏化成果很快消失了。華夏因素退出的同時,突厥因素卻進入了。和吐魯番先後同時,整個塔裡木地區進入了突厥化的時期。塔裡木南北各綠洲本來說印歐語、信仰佛教和其他宗教的人群,最終轉變成說突厥語、信奉伊斯蘭教的突厥人,這是一個耗時長久、異常深刻的變化。同樣的變化也出現在帕米爾以西的中亞地區。

需要強調的是,不能把這場變化簡單地理解為突厥人遷入的結果。突厥人群從草原地帶進入綠洲當然是事實,但他們人數稀少,原來的印歐語人群在人口數量上佔據絕對優勢。但居於統治地位的突厥人最終把自己的語言、認同和歷史記憶,成功地轉化成包括整個塔裡木在內的絕大多數中亞地區人群的語言、認同和歷史記憶。有趣的是,這樣的歷史變化在不同地區的突厥人群的體質人類學特徵上留下了鮮明的印跡。今天草原地帶的突厥人群,如柯爾克孜(吉爾吉斯)人、哈薩克人,與綠洲農業區的各突厥人群,如維吾爾人、烏茲別克人,在體質特徵上有明顯區別,前者更接近蒙古人,後者更接近波斯人。這就是因為前者中較多保留原阿爾泰人群因素,後者中較多保留原印歐語人群因素。 

在包括塔裡木盆地在內的中亞廣大地區完成突厥化和伊斯蘭化之後,非伊斯蘭和非突厥的因素並非再也沒有機會進入該地區。沙俄與蘇聯的漫長統治已經給中亞注入了深刻的外來因素;類似的情況在新疆也隨處可見。這些新因素在歷史的長時段背景下應如何評估,當然也是非常不容易的。不過對研究者來說,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過於籠統地把中亞的突厥化和伊斯蘭化看成一個歷史分期標準,從而未能深入地觀察在長達千年的時間內中亞各社會體、各文化體和各政治體之間所發生的豐富多彩的歷史運動,正是這些歷史運動提供了現代中亞(包括中國的新疆)的歷史基礎。 

舉一個例子來說,學者一般都知道,塔裡木地區的綠洲社會在歷史上有一個較為鮮明的特點,就是政治上的分散性(當然並不意味著文化上的彼此排斥),缺乏綠洲之間政治認同的內在動力,這也是塔裡木地區在軍事防衛方面比較脆弱的原因。但是如果我們沒有充分注意到17世紀以後諸綠洲間逐漸出現的政治認同和權力集中的傾向,我們就無法理解19世紀末以後的諸多政治和文化趨勢。應當把中亞地區近代的政治發育與世界歷史的其他部分放在同一個平面上來認識,而不是把伊斯蘭中亞看成孤立的和靜止的島嶼,更不能把近代中亞的歷史看成一個古老文明區的衰落過程。 

更重要的是,對中亞東部(及中國的新疆)近二、三百年歷史的深入觀察,會給我們提供一個理解華夏文明重新進入中亞的歷史平臺。我們知道,近代華夏政治體重新進入中亞是從清朝與準噶爾爭奪草原統治權開始的,但如果僅僅從強權政治和國際關係的角度來觀察這個重新進入,容易忽略了中亞社會內部的政治發育及其在適應新政治秩序的過程中所發生的反作用力,這種反作用力事實上影響了新的政治秩序本身的形式及其變遷。 

華夏文明西部邊界波動的歷史,不僅是華夏文明的歷史,更是西部地區各古老社會的歷史。當我們這麼說的時候,我們應當想到的是那些活生生的、由人群和情感所構成的時間與空間。

相關焦點

  • 千名學生同遊廈門「國風研學之旅」 探索華夏文明
    千名學生同遊廈門「國風研學之旅」 探索華夏文明 2018-04-19 20:06:01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首屆華夏文化與現代文明傳承發展論壇在京舉行
    本次論壇的主題為「華夏文化與現代文明傳承發展」,旨在匯聚相關領域專家學者與各界有識之士,圍繞如何以華夏文化與現代文明傳承發展為立足點,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構建實施文化強國戰略》、中國報導、人民網、新華網、央視網、中青網、環球網、百度、搜狐、新浪、鳳凰、騰訊、網易……"隨後,與會的領導、專家、學者、教授圍繞著「華夏文化與現代文明的傳承發展」主題分別進行了發言及圓桌對話。
  • 中國考古學「走出去」 探知人類文明奧秘
    文字的使用、金屬的冶煉、陶器的燒制、城址的建立……世界人類歷史版圖不同區域向文明演進的過程中,既有趨同性,也有差異性。在多姿多彩的地域文明發展過程中,伴隨著相互的碰撞與交融。自現代考古學誕生以來,世界不同地域的考古成果已經表明,人類歷史全球化的進程或許比我們想像得還要久遠。
  • 夏朝的歷史遺存,夏朝國都的見證,華夏文明的創造者
    (作者:趙輝)夏朝做為華夏文明、中國國家形態建立的標誌,是中華文明史的重要階段。夏朝創造與形成的人類文明形態,是華夏民族早期各氏族部落,引以為傲共同認同的文化基礎。尋找並確立夏朝國都的歷史文化遺存,是中華民族義不容辭的歷史責任。
  • 力證全人類文明起源於華夏:外星文明創造論
    文章轉載自公眾號甲子智界 導語: 2019年七月,中國社科院開設易經與預測學專業 本期內容將視角拉回萬年前,以「外星文明創造論」為引,重新梳理全人類上古史! 用硬核的邏輯,力證全人類文明起始於同一源頭,它叫古華夏! p.s: 因本期內容信息量巨大,全文接近2萬字,故而分上下兩篇。
  • 紀錄片《中國》:從百家爭鳴到大一統所折射的華夏轉折
    紀錄片《中國》:從百家爭鳴到大一統所折射的華夏轉折用現代的眼光來看,是權力的鬆動,是地緣的不同,是智慧不再局限於貴族之所思,恰恰也是我們中華文明的璀璨,西方社會在這個時期也是如此。奈何華夏大地巨而廣,人口眾而多,一統一詞永遠是華夏大地最終的歸宿,而在這個歸宿背後,不僅只有所獲,還有很多的付出與代價,思想一統即其一。
  • 羅新:遊牧民族是如何參與中國古代的歷史進程的?
    10月19日,建投書局邀請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羅新,講述了「中國歷史上的內亞遊牧人群」。在講座中,羅新與大家梳理了中國歷史上內亞遊牧人群的變遷和大家關注的研究問題。因此,重新發現邊緣人群,講述他們在共同塑造歷史所發生的作用,修正這些不平等的敘述,對於羅新來說,就是歷史學的救贖。那麼,要分清楚邊緣人群和核心人群就成了最基本的問題。對於中國來說,中華文明不只是一個說漢語的文明,中國同時擁有各種各樣的人群、語言和文化。華夏文明是中國古代文明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
  • 人類文明起源於華夏(二)
    無論是《聖經》,還是古埃及、古印度、古羅馬、古希臘、瑪雅的神話,其源頭全部都出自蘇美爾文明。那華夏文明的源頭,是不是也源於蘇美爾文明?我們且來看兩者對比:第一:補天故事蘇美爾文明裡,外星神來地球,就是為了修補他們星球的大氣層;華夏文明裡,有女媧補天的傳說。
  • 為何瑪雅文明同華夏文明有很多相似之處?
    瑪雅文明是美洲三大文明之一,約形成於公元1500年前,這個世界上唯一的一個誕生於熱帶叢林的古代文明,沒有像中國、埃及等文明一樣擁有一個強大的帝國。瑪雅文明一夜之間從美洲的熱帶叢林中消失。(瑪雅文明廢墟。)神奇的是瑪雅文明與華夏文明有著相似之處。一,人種相似。
  • 解密中國華夏文明開始結繩記事之謎
    顓頊帝系華夏第一位帝王,更系7700年前趙公明99世孫。中國遠古文明系7700年前,籬笆時期,柱上國首領趙公明,在佔卜祭祀中,發明了早期中國象形文字,確立300餘常用象形文字,故,趙公明被尊為中國的先知和天啟。華夏文明有5000歷史,而趙氏在中國歷史上,一直佔據著統治地位,歷時超過3500年。
  • 敦煌莫高窟的壁畫:華夏文明與佛教文化的一次完美融合
    對力量呈現的表現手法:華夏文明下對「引而未發」之勢的認識熟悉中國古代藝術的,其實是很難繞過「勢」這個主題的。在華夏文明中,很早就認識到要「勢」這個事物對全局的影響,比如政治、軍事、風水等。三、華夏文明和佛教文化為何會在敦煌結出一朵文化奇葩?看到上面的介紹,想必不少人都會奇怪,為什麼敦煌遠在千裡之外的河西走廊,華夏文明竟然會影響到它呢?為什麼本應充滿西域文化的敦煌卻會大肆盛行佛教文化呢?
  • 張家口:中華文明的起源地?
    以2012年《燕趙都市報》對北京園博園張家口園的報導為例,張家口市有關部門認定張家口文化的特徵之一是「兩個走來」——「東方人類從200萬年前的泥河灣走來」;「張家口(市)涿鹿(縣)黃帝戰蚩尤後統一了華夏民族,融合在一起,所以中華民族也是從這裡走來的」。然而遺憾的是,這兩種說法都不符合現代人類學的主流觀點。
  • 秦暉、閻步克、趙世瑜、羅新:宋元明時的陝西,恰是中國社會縮影
    嘉賓|秦暉、閻步克、趙世瑜、羅新、張帆、劉蘇裡記者|徐悅東周秦漢唐的陝西是中國的樞紐和中心。可在宋元明時期,陝西不再是中國的政治中心,「王氣」驟然暗淡。這一時期的陝西,恰是中國社會的縮影。宋元明時期的陝西史,也是各朝代的對外關係史、戰爭史與政治史。
  • 春節與中國傳統時間制度的現代轉換
    然而,中國歷代春節的日期最初並不一致:夏朝以孟春的元月為正月,商朝以臘月即十二月為正月,周代的正月又提前至十一月,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以十月為正月。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古代曆法尚不完善的因素,有各王朝疆域的實際管轄版圖不斷擴張的緣故,同時遠古時期氣候變遷不穩定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它使得穀物的生長周期隨之波動。
  • 關於華夏文明,當前討論還是有分歧意見的,那麼什麼是華夏文明?
    在探討華夏文明起源問題時,還有一個必須解決的問題,即何為華夏文明?這個問題好像是不說自明,用不著討論。實則不然。當前討論中的不少分歧意見,有一些就是從這裡產生的。例如,中國文明起源是多元的,還是一元的呢?如不弄清什麼是華夏文明,這類分歧就是無法解決的。要確定華夏文明的含義,首先應明確「華夏」一詞的含義。
  • 不到山西,不懂中國,遊山西九大看點,解讀華夏文明!
    No.2 讀中華文明演進史 山西的版圖,就像一枚寫滿文明密碼的樹葉。中華5000年文明都可以在山西15.6萬平方公裡的古老大地上找到印記。
  • 堅定不移深耕都市圈戰略 華夏幸福業務版圖已遍布全國
    自華夏幸福成立之初,便堅定不移的走上了產業新城運營商這一發展路徑,深耕多年,產業新城業務已然成為了華夏幸福「看家本領」。
  • 城市更新,華夏陽光的腳步聲……
    城市,是人類偉大的文化創造,也是人類文明的結晶和標誌,凝聚著一段段歷史,沉澱著一個個故事。城市更新的邊界不斷外延,已經從宏觀的城市面貌更迭為微觀的人文精神重塑。作為中國地產百強企業,華夏陽光踐行城市更新企業戰略,竭力履行自身社會責任。從「城中村」到城市中「芯」西山區35號片區「城中村」項目,位於福海街道辦事處新河社區,東至列儂溪谷小區、南至船房河、西至滇池草海、北至經緯花園小區。改造範圍892畝,涉及農戶約780 戶,人口約2100餘人。
  • 與羅馬帝國,古巴比倫對比分析,華夏文明為何沒有間斷?包容性
    導語:中國歷史為何能夠不間斷髮展,華夏文明沒有被間斷並成為最有底蘊的歷史文明之一,原因何在?但無論如何,經歷了幾千年的歷史風霜之後,華夏文明依舊被保存了下來的,而與中華文明同樣隸屬於世界四大古文明的古埃及、古印度和古巴比倫就沒有那麼幸運了,它們有的在歷史的風霜當中慢慢地消失了,就像是巴比倫文明那樣,也有的,雖然延續到了今天,但中間卻出現了大段的歷史空白,導致現代的文明與之前的古文明實際上是不對等的,也是不能夠被看作是傳承的。
  • 恐龍仿真模型,高度還原侏羅紀文明
    現代科學對我們產生了不可否認的深遠影響,科學的進步更讓人類能踏足更多的未知領域。相對的,如果恐龍文明要完好的保存下來,我們就需要恐龍仿真模型來替代,在不影響我們擴大知識面的同時,也能不損傷化石。所以造就了恐龍仿真模型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