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中國》:從百家爭鳴到大一統所折射的華夏轉折

2020-12-15 墨黑紙白

紀錄片《中國》:從百家爭鳴到大一統所折射的華夏轉折#紀錄片中國#

撰文丨墨黑紙白

一、用現代化眼光梳理古中國,是我們長期要做的事

將我們中國古代歷史用現代化的眼光來精緻梳理一遍,這是紙白君最樂於去看到的事,被不少人諷刺的芒果臺不僅接棒了,而且很精美且思想性的完成了。

該紀錄片紙白君目前只看了第四集《一統》,因為只有這一集能看出這個紀錄片除了製作精良外,它是否存在思想性,又是否對我們過往歷史不只是膜拜?

讓我們把目光拉回到春秋戰國時代,中華文明在這個時期孕育,在這個時期高速發展,象徵著古中國人的思想自由與制度思考,雖然仍局限於歷史。

分裂在我們的印象中從來都不是個好的現象,但我們卻沒有更多的去思考,為什麼分裂會帶來迥然不同的百家各派與璀璨思想?

用現代的眼光來看,是權力的鬆動,是地緣的不同,是智慧不再局限於貴族之所思,恰恰也是我們中華文明的璀璨,西方社會在這個時期也是如此。

奈何華夏大地巨而廣,人口眾而多,一統一詞永遠是華夏大地最終的歸宿,而在這個歸宿背後,不僅只有所獲,還有很多的付出與代價,思想一統即其一。

於是百家生於春秋戰國開始,也亡於春秋戰國結束,包括塑造秦帝國的法家,也因秦帝國真正的建立而消亡,最終只有一種學說,權學。

二、從百家之長到權學歸一,代價是極其巨大的

紀錄片《中國》對墨、儒、道、法等百家都有不盡詳略的解說,在向我們所有中國人闡述先賢們的不拘一格與思想境界的同時,可能忘卻描述最後的悲劇。

所以在該紀錄片第四集,究竟會如何描繪一統後的秦帝國怎樣走向崩塌的?又會如何描述一統後的秦帝國所開啟的思想一統道路?這成了紙白君最關心的。

還好,這個紀錄片沒有芒果臺之前的《亮劍》之髮膠的整體垮掉,在這關鍵的一集。紙白君也可以很好的推薦給讀者諸君,此紀錄片是值得觀看和了解的。

在一統這一集,從開頭講述的就是嬴政在囊括中華大地,建立遠不同於夏商周的秦帝國後,所有的權力欲望都開始集中,再也沒有掣肘和制約的力量。

從現代化的角度來說,當權力再也沒有掣肘和制約,那麼它可能去做的只有兩件事,要麼是影響眾生的好事,要麼是影響眾生的壞事,再沒第三件事。

我們之前的史書對秦始皇從來都是批判多於歌頌,但在我們新中國成立後對秦始皇有了更多視角的評價,即不拘泥於其暴政,也看到其貢獻。

那麼秦始皇的貢獻是什麼呢?統一華夏,奠定華夏版圖,車同軌、書同文等等,只是可惜的是,這種統一更多的是表象的統一,內在卻未完成統一。

三、當秦始皇橫掃六國後,將秦帝國和自己視為對手時

對秦始皇確定帝位和稱號後,他的人生再也沒有敵手,他的敵手就變成了自己和秦帝國,如何讓自己追求長生?如何讓自己追求更奢華的宮殿?

如何讓自己聽到更多的歌頌之聲?如何讓自己所塑造的帝國千秋萬代……但在他認為帝國生機勃勃的時刻,不悅耳的聲音也出來了,他會如何應對?

這已經不是他如何應對了,而是他代表了華夏乃至以後幾千年的中國如何應對,這是一個歷史大考,也是歷史性的轉折。

前齊國博士、後秦帝國博士淳于越提出:「不遵循以前的制度風俗,政權是不能長久的,請求始皇帝以古為鑑,恢復周朝分封制……」

淳于越的思維正確與否,相信我們作為現代人的眼光來看,是存在問題的,封建時代既然已死,又何必再溯回?

但秦始皇也忘了秦法不誅心的秦孝公思維,所聽到的只是非歌頌之聲,所看到的只是挑戰帝國根基的人存在。

於是兩種不同治理思維的對抗,在秦帝國的制度上開啟了讓華夏黯然的道路,秦始皇最終廢百家之長,李斯也積極借帝權穩固法家而支持焚書坑儒。

百家失聲、諸國失史、諸人失自由,秦帝國在這一刻,也將中華文明的璀璨多元變為一種文明,往後幾千年,中華社會與西方社會從思想上開始拉大差距。

四、面對我們過往歷史的輝煌,也要看到過往歷史的問題

紀錄片《中國》能夠實事求是地評價這段歷史,並以現代化的眼光加以分析,以達到對我們古中國的輝煌之中保持反思思維,這是紙白君始料未及的。

但也是紙白君更加願意推薦給讀者諸君去觀看的原因所在,我們每一個人在對我們中華文明崇拜的同時,也要看到我們中華文明所遇到的問題和轉折。

這樣我們得到的歷史才會接近於真實,這樣歷史所帶給我們的價值才有重大意義,這樣我們才能透過現代的眼光洞悉過往,掌握未來。

再也不用在被列國卑秦中奮發自強的秦帝國,在自斷百家之言後,在失去思想未來後,秦始皇也開啟了他最後的輝煌與隕滅,而他的帝國也行將就木。

一方面是讀書人的信心喪失,另一方面是各項浩大工程的不斷開啟,民眾苦不堪言,而帝國經濟也接近崩塌,在秦始皇活著的時候還能控制。

而在秦始皇死後,權學卻未亡,帝國成了李斯與趙高的帝國,讀書人、民眾乃至六國舊貴,竟然不約而同的在歷史走到了殊途同歸,即推翻秦帝國。

五、奮六世之餘烈,十五年即崩塌,權學是中華文明延續的阻礙

於是建立在華夏文明上的全新帝國在秦始皇死後僅僅用了十五年的時間,就煙消雲散,雖然後世建立的王朝依然遵循了秦制,但利弊目下來看一覽無餘。

遙想秦孝公當年為求賢不惜苛責先祖,為求賢不惜得罪秦舊貴族;遙想秦惠文王為捍衛秦國,發出後世子孫若無德無能,秦國再強大又有何用的疑問。

於是我們中國的歷史邁入了漫漫長達數千年的秦制時期,雖然我們中國也一直在創造輝煌,但我們華夏也永遠無法擺脫一個魔咒——歷史周期律。

即遇明君則強,遇常君則弱,遇昏君則亡,最終我們中國在數千年後,才徹底擺脫了帝王之道,重開百家,制衡權學,曾經輝煌已過去,未來創造才重要。

落筆之際紙白君想問,秦始皇為什麼不能遵循其先祖對待百家的尊重?大約是那時候還弱小,但強大是為了什麼?如果是為了更好扼殺自己,這很可悲。

表象的統一是法律,內在的統一是思想,法律的統一很簡單,制定與發布律法即可,而思想的統一呢?是讓人道路以目,獨尊一家嗎?這是毀滅非統一。

2020—12—12落筆於墨辯閣

相關焦點

  • 中國歷史上第一所私學是他創辦的 紀錄片《中國》告訴你這些故事
    紀錄片《中國》由《河西走廊》主創團隊耗費近5年時間打造而成,該片並非是傳統意義上的通史,而以獨特的切入角度再現華夏歷史切面,挖掘古代中華文明中對今日中國社會最具深遠影響的人與故事,回溯中華文化淵源,為觀眾帶去悠悠千年古國的精神圖騰,提升民眾文化自信。
  • 「大一統」的致命性影響
    「大一統」對中國現實人群的政治心理具有高度的制約能力,不過其支配內涵和方式卻顯得相當微妙曖昧。說的嚴重一點,一談起「大一統」,中國人心情幾可用又愛又恨加以形容。一方面,「大一統」在人們頭腦中折射出的第一個印象肯定是擁有廣闊無垠的疆域和由此引發的自豪之情,以及凝聚於此地域之中不同族群之間的和睦之態,遂成為弘揚現實愛國主義的最直觀的心理動源。
  • 紀錄片《中國》第二集《眾聲》:探尋百家爭鳴時代的文化繁榮
    紅網時刻12月8日訊(通訊員 羅亞琪)12月8日,由湖南衛視、芒果TV、北京伯璟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聯合出品的大型歷史文化紀錄片《中國》第二集《眾聲》,在芒果TV、湖南衛視播出。《眾聲》講述了中國文化史上第一個黃金時期——百家爭鳴時期,展示了中華文化蓬勃發展的盛況。這裡有墨家、儒家、道家等不同觀念、不同主張的學術流派,質樸而深邃的見解在這裡生根發芽、蓬勃律動,為中國文化注入了長久的自信與從容。
  • 盤點中國歷史上大一統王朝疆域面積排名(上)
    華夏有著五千年的歷史,在這一過程中,誕生了九個大一統王朝,疆域面積也有所不同,今天我就來盤點一下中國歷史上的大一統王朝疆域面積排名。元代疆域圖第一名:元朝——1372萬平方公裡元朝,是中國歷史上首次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定都北京,從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國便開始徵伐世界
  • 「大一統」是中國歷史信仰,漢唐雄風威名遠揚,想必現在也是一樣
    「大一統」是中國傳統的政治思想,為什麼這麼說呢,中國從很早的部落到了秦朝秦始皇完成大一統的局面,不但一統了遼闊的疆域,並且把那些制度、文字等也被統一了標準,還修建了靈渠、馳道這些大的工程把各地溝通起來,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完成大一統的時候,對於當時的其他西方國家來說,我們足足比他們提早了千年,這也是我們的優勢所在。
  • 大一統究竟是什麼意思?
    「大一統」的人文思想,早在黃帝時代就開始形成,即:應該以怎樣的形式組建國家政權。這是古代中國,國家觀念的濫觴。具體的表現形式:炎黃兩族通婚,伏羲畫卦,倉頡造字等。血脈以及文字的傳承,很容易可以看出端倪。到了夏朝,國家統治觀念逐漸成型,形成了由氏族血緣關係凝聚而成的王朝世系。
  • 學林新語|楊念群:我看「大一統」歷史觀
    一方面,「大一統」在人們頭腦中折射出的第一個印象肯定是擁有廣闊無垠的疆域和由此引發的自豪之情,以及凝聚於此地域之中不同族群之間的和睦之態,遂成為弘揚現實愛國主義的最直觀的心理動源。另一方面,「大一統」又被塗抹成黑色,與專制壓抑的王朝統治風格始終脫離不了干係,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君王打壓異己的種種惡行,遂又成為黑暗年代的代名詞。
  • 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我們為何稱漢人而不是秦人?
    無論是秦朝的時期的古人,還是漢朝的時期的古人,乃至現代人都是華夏族,稱為「華夏人」,漢族的前身也是華夏族,漢族、漢人的稱謂起源於中國歷史上的漢朝,漢朝是繼秦朝之後的中國歷史上第二個大一統的王朝。為什麼秦朝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國家,但我們卻不稱秦族、秦人?
  • 從國家治理的角度思考中國歷史上的「華夷」與「大一統」
    一、「大一統」的治理目標理念與「夷夏之防」和「華夷一統」  現存的文字記載表明,在中國古代文明形成初期,便對不同文化基礎上形成的民族之別有所認識。7商、周國家形成,尤其是周朝建立後,形成以王畿為「中國」、撫綏四方諸侯的觀念和制度。隨著「中國」內涵擴大為指代黃河中下遊一帶及雛形中的華夏民族,「四方」也涵括了不同的地理單元和民族。
  • 聽歷史耳語——紀錄片《中國》12月7日19:30在湖南衛視、芒果TV等你
    作為首部以「中國」命名的歷史紀錄片,同時也被列為2019年國家廣播電視總局重點紀錄片創意選題,《中國》將在這個冬天再現華夏歷史切面,挖掘古代中華文明中對今日中國社會最具深遠影響的人與故事,回溯中華文化淵源,為觀眾帶去悠悠千年古國的精神圖騰,提升民眾文化自信。
  • 爆款紀錄片《中國》被贊拍出電影質感
    青年紀錄片導演趙沐在接受羊城晚報記者採訪時說,觀眾欣賞一部影片,首當其衝的便是畫面和聲音,這部紀錄片在視覺上給觀眾以中國傳統美學的美感體驗,而在聽覺上,每一段音樂都符合畫面所要表現的內容,烘託出的氛圍讓觀眾很容易相信畫面情景,「能夠真的走進這部片子,讓自己沉浸其中」。
  • 湖南衛視熱播紀錄片《中國》,司馬遷是萬能作文素材 登微博實時熱...
    關注 陝西韓城旅遊微信 你才不是古城的過客吾城 | 有故事的韓城 有味道的旅程《中國>》昨日,紀錄片《中國》之第五集《天下》在湖南衛視播出,講述了奏響千古不絕強音的大漢王朝。《中國》漢,這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平民創立的國家,在漢武帝劉徹改革治理下,帶著青春朝氣,奏響了千古不絕的強音。大一統的國家制度和以儒家為核心的意識形態得以確立,如同兩根堅實的支柱,令中國在世界東方長久屹立。
  • 用「寫意」呈現畫面,紀錄片《中國》在「取捨」中回溯歷史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中國史學科專家組成員 王子今紀錄片《中國》向我們展示每一個時代,那些有能力主宰國家發展方向的人所做出的努力。——陝西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 權家玉這是一部以「人」為核心的歷史紀錄片。宏大敘事的歷史場景,條文繁密的政治制度,波瀾壯闊的社會演進,均被隱藏在一個個鮮活的生命背後。
  • 你一定不知華夏一統的標誌理念是啥?那秦一統華夏的歷史告訴你
    說起我們華夏的遠古,那就是完全可以用不斷戰亂相互爭鬥來概括。這是由於地球上我們這個地方,從數十萬年前的遠古史上,就進化誕生出了因出生地不同的人類,不同的生存環境從而形成了各自獨立生活習性均有很大不同的氏族人類部落。
  • 荀子大一統思想探賾-劉長明
    品鑑《荀子》一書,走近荀學,仿佛親身體會到戰國後期天下一統的風雲激蕩和思想碰撞。一、從列國紛爭到分久必合:荀子大一統思想的時代背景全部的哲學都依存並面對各自的時代。因此,解讀以大一統思想為核心內容的荀學,必須首先釐清大一統思想源遠流長的根脈和荀學大一統思想的時代背景。
  • 用極簡的手法,展開歷史畫卷:揭秘紀錄片《中國》拍攝幕後故事
    可「中國」這個命題是如此宏大,汗牛充棟的史書都寫不盡幾千年的滄桑與輝煌,若要拍成一部以此為名的紀錄片,難度可想而知。但《中國》做到了——12月7日晚間,紀錄片《中國》正式開播,隨即便登上熱搜,並獲得大量好評。截至12月14日,《中國》已播出5集,網絡點擊量超過8000萬次,豆瓣評分高達8.5分。
  • 紀錄片《中國》第五集《天下》講述奏響千古不絕強音的漢王朝
    紅網時刻12月14日訊(通訊員 羅亞琪)如果說秦王朝為中國的國家制度打下了一個堅實的底盤,那麼漢朝則鑄就了一個恆久的框架。漢,這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平民創立的國家,在漢武帝劉徹改革治理下,帶著青春朝氣,奏響了千古不絕的強音。
  • 紀錄片《中國》開播 它憑什麼取名為「中國」
    它與以往大多數紀錄片不同:不局限於某一段歷史、某一個主題或者某個事件的講述。「了解自己從哪裡來,幾乎是每個人都會有的好奇心。」讓我們一起走進《中國》,開啟一次滿載信仰與心血的尋根之旅。12月7日,首部以「中國」命名的歷史紀錄片《中國》在湖南衛視首播。自7日起,每周一至周四19時30分,在湖南衛視、芒果TV雙平臺播出。
  • 王銳:重建中國歷史的「大一統」敘事,是關乎國本的大事
    在這樣的背景下,錢穆所稱讚的大一統政治格局是否還具有優越性,在現代中國就成為了一個答案並不那麼明確的事情。在近代西方啟蒙運動的論述裡,中國往往是一個負面的形象,用來論證所謂「專制政體」如何不堪。(5) 梁啓超的這種論述,不但在晚清甚為流行,到了五四新文化運動期間,依然是活躍於思想界的領袖們藉以否定中國歷史文化的主要方式。面對民初政局的混亂、民生的凋敝,陳獨秀在1915年痛陳:「舉凡吾之歷史,吾之政治,吾之社會,吾之家庭,無一非暗雲所籠罩;欲一一除舊布新,而不為並世強盛之民所兼、所攻、所食,固非冒萬險,排萬難,莫由幸致。」
  • 陳凱歌評紀錄片《中國》:以獨特理解與想像,構築雄渾與變幻
    不但網友被片中高級質感和唯美構圖所震懾,紛紛加入「安利」隊伍,就連在國際影壇都赫赫有名的張藝謀、陳凱歌兩位導演,也被該《中國》打動和感染,並對其所構築的鏡頭故事,及所呈現的光影畫面給予了高度評價。放眼紀錄片《中國》,在視覺總監、攝影指導羅攀的細心打磨下,《中國》打通了紀錄片與影視劇的視聽語言壁壘,以一種有餘韻、有留白的呈現方式,引導觀眾調動自身感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