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我們華夏的遠古,那就是完全可以用不斷戰亂相互爭鬥來概括。這是由於地球上我們這個地方,從數十萬年前的遠古史上,就進化誕生出了因出生地不同的人類,不同的生存環境從而形成了各自獨立生活習性均有很大不同的氏族人類部落。
這些眾多氏族部落大約在我們華夏的炎黃時代,基本相互間就有了較大的利益交叉需要爭奪,只有強者才能享受到更多利益了。於是像炎黃這樣的部落聯盟利益命運共同體出現了,它們後來爭戰八方確實獲利非淺,但也由此出現了分配不均部落聯盟成員之間大打出手的情況。再後來八方徵無可徵了,這個部落聯盟成員之間的內鬥就變成了常態化,各種明的暗的拉幫結派也成了當時社會的主流現象。
你也許認為這沒什麼,現在不是一樣存在隨時隨地都可見根本算不上雅,都只是些下作之手段。其實你不知道現在看來確實沒什麼太正常了,但在當時那個社會,它可是像夏、商、周這些諸侯聯盟統治王朝相互更替幕後最大的推手哇!不僅如此,在春秋戰國群雄逐鹿部落諸侯都想稱王那個時代,更湧現出了許多文人學者思想家什麼的,他們四處遊說自己的思想,希望自己憑奇思異想幫到部落諸侯實現稱王夢外,自己也能夠輝煌騰達名利兼收。於是我們華夏在那個時代才誕生了像孔子及孟子那樣甘心為統治王朝輔路的思想家。
不過當時那個社會很快出現了諸子百家百家爭鳴,誰也不知道到底該聽誰的。最後只能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各取所需了,可以客觀的說,正是這諸子百家不同的思想學說,最終撐起了我們華夏春秋歷史上的戰國七雄。只可惜這些學說就算因地制宜的相當好,但也比不過上天的眷顧。大家都知道最後還是嬴政完成了秦一統華夏之夢。但真實的情況是秦始皇只是用武力強佔了整個華夏,至於人心,可以說除了本身就是原來的秦國人外,其餘的人肯定不要說從骨子裡,至少在心底裡對於秦國的一統肯定是不服的。
當然秦國的一統對於某些想大展宏圖的智者,也是一個十分難得表現展示的機會。比如當時的丞相李斯,他提出了「書同文」也就是大家只能讀同一理念下的書。其《帝王本紀》載:入則心非,出則巷議,非主以為名,異趣以為高,率群下以造謗,長以往,勢君威盡失,民結黨營私,國危在旦夕。此唯禁私學,才真本清源,而本決。於是「焚書坑儒」遠古歷史事件就這樣發生了。
後又有商殃提出「車同轍」也就是制定嚴格的法規,誰喻越就處以極刑的理念。其中對於民的舉措是將原來魏國李悝的《法經》頒布全國全面同步實施,另外還增加了連坐法。主要是將平民以五家為「伍」十家為「什」,將什及伍作為基層行政單位。按照編制登記並編入戶籍責令互相監督。一家有罪九家必須連舉告發,若不告發則十家同罪連坐。這就是當時的強制法治國家理念誰敢不服?
客觀的講雖然「書同文與車同轍」理念的執行,一直以來都是帶是強烈王權政治色彩因素加持的,但誰也無法否認:正是因為有了這兩個理念,才有了我們華夏大一統理念下的中華民族。進而我們才有了共同的奮鬥目標,去書寫同一種文化,進而車同轍走同一條全民奔小康的道路,你說是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