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華夏文明,建禮儀之邦

2020-12-12 騰訊網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有著5000年的悠久歷史。在悠悠長河中,不斷有學者提出自己的想法,而這些想法指導著尋常百姓的生活,帝王治理國家的方式;這些想法,最終也形成了我們優秀的傳統文化。

07 29. 2020

2020年7月25日晚,新華小記者組委會邀請北京名道國學文化中心主任鄭迪軒做客新華小記者會客廳,與小記者們暢聊中國傳統文化。

鄭老師為小記者們介紹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來源,回答了小記者們關於傳統文化的問題。

中國傳統文化始於有巢氏 、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炎帝) 、黃帝(軒轅氏) 、堯、舜、禹等時代 ,到夏朝建立。之後綿延發展至今。中華傳統文化主要由儒、佛、道三家文化為主流組成。

自小我們就在背誦「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除了《弟子規》,傳統文化還包括戲曲、國畫、四書五經,茶文化,春聯,燈謎,傳統節日,酒令划拳,歇後語,中國飲食、中醫、服裝(漢服)、皮影戲等。

著名史學大師錢穆先生向美國學者鄧爾麟談及中國文化的特點以及中西文化的區別,認為禮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自古,帝王也是以禮治國。中國的五大禮分別是吉禮、兇禮、軍禮、賓禮、嘉禮。吉禮是對先祖與各種神祗進行祈求福祥的禮節。兇禮是指哀邦國之憂的喪葬禮節,還包括對天災人禍的哀弔。賓禮是諸侯對王的朝見、諸侯間的聘問和會盟等之禮節。軍禮是戰爭、田獵、築城等動員大量人力的活動的禮節,即大師之禮、大田之禮等。嘉禮是為了親善萬民的禮節。

中國關於禮的三部重要的書分別是《周禮》《儀禮》和《禮記》。中國禮儀的核心是愛, 禮儀中的禮是尊敬心,儀是態度。擁有禮儀的人,處處受人尊敬;還可以增加自身競爭力,更好地走向成功。

鄭老師著重向小記者們講了禮節中的「孝」「悌」。孝指盡心奉養,尊敬、孝順父母。對於孩子來說,主要表現為和顏悅色與父母進行交流;愛護自己的身體;行為舉止尊重父母。因為孩子和父母生活年代不同,觀點會有很大差異,產生分歧是常有的事。但意見不同時,孩子和顏悅色提建議,雙方相互包容,理解,溝通,不採用極端的方式迫使父母滿足自己的想法,便是小孩子能做到的孝。

「悌」指愛護兄弟姐妹。對於現在來說,同學相互關心,友愛也是悌。在家庭文化中,簡單的餐飲禮儀也可以表現孝,例如關愛父母,給父母盛飯,倒杯水等。

所以,小朋友們,如今的我們沒有更多的本領,但日常的小事中孝順父母我們還是可以的。

學華夏文明,建禮儀之邦。

《論語》精選:

1、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翻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知道不能裝作知道,這才是聰明的(指 ;做學問態度要端正,也指做人要誠實。)為:是。第六個「知」通「智」,意為「聰明」。其餘的「知」都是「知道」的意思。

2、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翻譯:天資聰明卻好學習,並且不以向別人請教他們認為很低端、很簡單的問題為恥。因此,諡號為「文」。( 後來指不恥於向不如自己的人來問)

3、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翻譯:在溫習舊知識時,能有新體會、新發現,就可以當老師了。故:已經過去的(指已經學習過或已經掌握的知識)。新:剛剛學到的知識。

4、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翻譯:只讀書學習,而不思考問題,就會罔然無知而沒有收穫,只空想而不讀書學習,就會疑惑而不能肯定。罔: 迷惑、糊塗。殆: ,疑惑、危險。

5、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翻譯:冉求平日做事退縮,所以我給他壯膽:仲由的膽量卻比兩個人的還大,勇於作為,所以我要壓壓他。兼人:超過兩個人。

6、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翻譯:不到學生努力想弄明自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時,先還要去開導他:不到學生心裡明白卻又不能完善表達出來的程度時,也不要去啟發他如果他不能舉-一反三,就先不要往下進行了。憤:心裡想求通而又未通曉。悱: fei, 想說可是不能夠恰當地說出來。

7、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翻譯:人如果不誠信,不知道他還有什麼事可以做好。信:信用;其:那;可:可以,行。

8、.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翻譯:看見德行好或有才幹的人就要向他學習,看見沒有德行或才幹的人就要自已反省自己是否有和他一樣的錯誤。賢:賢者,有賢德的人;齊,相同;焉,於加之;內,方位名詞,作狀語,在心裡;內:內心,自己。

9、工欲善事,必先利其器。

翻譯:工匠想要使他的工作做好,一定要先讓工具鋒利。比喻要做好一件事,準備工作

非常重要。

10、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翻譯:自己不願意要的,不要強加於別人。欲:想要;勿:不要;施:施加; 於:介詞,在。

本文為新華小記者撰寫

如有問題,請聯繫我們

相關焦點

  • 「禮儀之邦」的文明曙光
    寶雞市經二路小學學生在研學實踐中體驗周禮文化。周禮學堂。相傳周朝將興盛時,岐山有鳳凰鳴叫。因此鳳凰成為周興盛的吉兆。圖為鳳鳴岐山雕像。周文化博物館是國內首家系統性展示周王朝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等內容的數位化博物館。
  • 「禮儀之邦」還是「禮義之邦」?
    (新華社記者 陳君清/圖)(本文首發於2017年5月4日《南方周末》,原標題為《禮儀之邦VS禮義之邦》)當凸顯立國的核心價值時,我們使用「禮義之邦」或「仁義之國」,當我們盛讚中國禮儀之大或有感於當下禮儀缺失時,我們使用「禮儀之邦」。近來頻有論者以為「禮儀之邦」系「禮義之邦」之「誤」,應當廢止。
  • 別再誤解「文明古國」、「禮儀之邦」的含義了!
    不少人嘆息:作為「文明古國」、「禮儀之邦」的國民怎麼會有這樣的表現?真是丟臉丟到家了。大凡發出如此感慨的人基本都沒有弄清「文明古國」、「禮儀之邦」的含義。其實,這兒的「文明」也好,「禮儀」也罷,它們的含義和我們日常理解的文明禮貌、修養禮節一毛錢關係也沒有。讀了初中的人都知道歷史書上的一個說法:當人類進入奴隸制社會後,人類的文明時代就開始了。
  • "禮儀之邦"抑或"禮義之邦"考論
    正因為禮具有如此重要的功能,所以當人們一談到中國文化、中華文明,就會將其與禮緊密聯繫在一起,並由此形成眾所周知的指稱概念——「禮儀之邦」或「禮義之邦」。但問題是,這兩個用語究竟是同一所指,抑或存在差別?其歷史演進脈絡又是怎樣一種情形?諸如此類問題,雖然已經受到關注,但仍有進一步探討的空間。
  • 力證全人類文明起源於華夏:外星文明創造論
    文章轉載自公眾號甲子智界 導語: 2019年七月,中國社科院開設易經與預測學專業 本期內容將視角拉回萬年前,以「外星文明創造論」為引,重新梳理全人類上古史! 用硬核的邏輯,力證全人類文明起始於同一源頭,它叫古華夏! p.s: 因本期內容信息量巨大,全文接近2萬字,故而分上下兩篇。
  • 古希臘文明與華夏文明丨文稿
    一、古希臘文明與華夏文明的由來(一)文明的含義我們比較古希臘文明和華夏文明,首先要知道文明是什麼。「文明」的詞義在漢語中與歷史學界術語中不同,漢語中的「文明」是一個多義詞,可以指良好的文化教養、道德教養,也可以指人類創造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和;而歷史學中的「文明」是一個綜合指標,泛指原始社會之後的漫長歷史階段。
  • 為何說以「五禮」為核心的古代禮儀習俗,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積澱?
    分別用在哪些場合從上古時期黃帝統一華夏各族群開始,古代中國就向文明邁進了一大步。如果從文明構成角度來看組成文明的因素其實非常豐富,除了大家熟知的物質、精神、文化之外,其實「禮儀」形成對華夏文明定型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 關於華夏文明,當前討論還是有分歧意見的,那麼什麼是華夏文明?
    在探討華夏文明起源問題時,還有一個必須解決的問題,即何為華夏文明?這個問題好像是不說自明,用不著討論。實則不然。當前討論中的不少分歧意見,有一些就是從這裡產生的。例如,中國文明起源是多元的,還是一元的呢?如不弄清什麼是華夏文明,這類分歧就是無法解決的。要確定華夏文明的含義,首先應明確「華夏」一詞的含義。
  • 人類文明起源於華夏(二)
    無論是《聖經》,還是古埃及、古印度、古羅馬、古希臘、瑪雅的神話,其源頭全部都出自蘇美爾文明。那華夏文明的源頭,是不是也源於蘇美爾文明?我們且來看兩者對比:第一:補天故事蘇美爾文明裡,外星神來地球,就是為了修補他們星球的大氣層;華夏文明裡,有女媧補天的傳說。
  • 禮儀之邦的中國,是誰提出的朱子深衣?它有著怎樣的含義?
    中國自古以來被稱為「禮儀之邦」,作為華夏服飾的一個重要款式,朱子深衣的每一細節都融入了禮儀教化的理念。 像朱子深衣這樣將文明融入到與人們最貼身的衣飾之中,正是我們華夏民族的民族服裝的獨特之處。
  • 「不學禮,無以立」 學「古」禮,新氣象
    疫情好轉之下,復工復產復學循序漸進,因防控疫情的需要,人們之間的距離拉大,而「作揖禮」的重現,在無聲地拉進人們之間距離,在這生機盎然的春季,帶來禮之新風。中華上下五千年,「禮」之一字貫穿始終。學「古」禮,傳承傳統文明,煥發新風尚。我國古有「禮儀之邦」著稱,「古禮」繁瑣,帶有階級性,被新時代所拋棄,而「禮」的內涵,隨著外形的消失,也在淡化,逐步淡出人們的記憶。
  • 文明禮儀之邦——山東
    是什麼造成了如此民風和文明盛況呢?我們都知道,山東是孔子和孟子的故鄉,儒學的發源地,千百年來人們敬仰孔子和孟子,儒家學說深深紮根於此,自然而然人們的文化素質和品德就提高了。山東,是中國的第一高考大省,歷年前一百所名牌大學的上線率居高不下,向學之風十分旺盛。
  • 千名學生同遊廈門「國風研學之旅」 探索華夏文明
    千名學生同遊廈門「國風研學之旅」 探索華夏文明 2018-04-19 20:06:01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銀河系視野下的華夏文明:對全人類而言華夏道統遠比西式邏輯重要
    文/樸道玄燈銀河系視野下的華夏文明:玄科《依存論》,中國要的是道統而不是西式邏輯思維方式!愛因斯坦、楊振寧一出生也和常人一樣需要食物才能存活,吃東西睡覺都是人的本能天賦,不需要邏輯思維就能做到,餓了吃飯,冷了添衣服,困了睡覺,他們兩人一定不學就會,無需認知「飯、餓、困」這些語言文字,無需藉助邏輯概念就能知道吃飯睡覺,冷了穿衣,這種本能天賦與生俱來、本來本具本有,佛教禪宗叫「自性本自具足,人人皆有佛性」,一個人要知道自己有「自性」天賦,需要數學證明這樣的比量邏輯思維嗎
  • 華夏是什麼意思?「夏」是夏朝,「華」又指什麼?
    在這種歷史背景之下,春秋時期興起了「華夏夷狄之辨」。從一開始這個概念就跟血統無關,這個純粹的共同文化認可的象徵。大體上是接受過周禮教化,承認中原文明並有歸屬感的諸侯國均為華夏諸侯,當時也稱之為「諸夏」。
  • 副教授馬玉香:弘揚傳統文化傳承華夏文明
    她舉例說,英國伯特蘭·羅素在《西方的智慧》一書中寫道:只有在中華文明中,自然、生命和社會之道融會貫通。正是這種至大一統,才形成了東方文明,展現了中華民族的大智慧。偉大的智慧創造偉大的文化,中華民族的大智慧創造了輝煌燦爛的中華民族文化。        馬玉香分析,我省是華夏文明和中華民族重要的發祥地,是古代中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是中華民族重要的文化資源寶庫。
  • 華夏文明的滄桑激蕩三千年(一)
    推翻殖民地史學,以第一人稱視角,重新審視華夏文明,和我們這個民族的興衰榮辱。
  • 為何瑪雅文明同華夏文明有很多相似之處?
    瑪雅文明是美洲三大文明之一,約形成於公元1500年前,這個世界上唯一的一個誕生於熱帶叢林的古代文明,沒有像中國、埃及等文明一樣擁有一個強大的帝國。瑪雅文明一夜之間從美洲的熱帶叢林中消失。(瑪雅文明廢墟。)神奇的是瑪雅文明與華夏文明有著相似之處。一,人種相似。
  • 國旗下演講--建文明校園 樹文明新風
    《建文明校園,樹文明新風》。文明是茶,幫你過濾浮躁,儲存寧靜;文明是燈,幫你驅散陰霾,照亮期盼;文明是水,滋潤一時,保鮮一世;文明是花,帶來陣陣清香,聞者心曠神怡。文明是告別昨日的無知與粗俗,帶領我們走向優雅和高尚!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一句名言:"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其意在於告訴教師要教學生做一個真誠的人,而學生的學習也應首先從學做人開始。那麼,我們應該學做一個怎樣的人?
  • 夏朝的歷史遺存,夏朝國都的見證,華夏文明的創造者
    (作者:趙輝)夏朝做為華夏文明、中國國家形態建立的標誌,是中華文明史的重要階段。夏朝創造與形成的人類文明形態,是華夏民族早期各氏族部落,引以為傲共同認同的文化基礎。尋找並確立夏朝國都的歷史文化遺存,是中華民族義不容辭的歷史責任。